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岳龙 《矿物岩石》1993,13(4):11-20
通过对新疆东天山花岗岩类岩石中的角闪石、斜长石、碱性长石、磷灰石、黑云母成分的系统研究,确定花岗岩类岩石在11—17km深处结晶;无矿化、蚀变的二长花岗岩结晶温度约550℃,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的结晶温度为552—650℃,钠长石化的含矿二长花岗岩其二长石平衡温度均低于510℃,蚀变愈强烈,平衡温度愈低。二长花岗岩的起源温度为780—840℃,石英二长岩的起源温度为860—880℃,碱长花岗岩的起源温度最低。推算得到二长花岗岩的极限起源深度为28—32km,石英二长岩的极限起源深度为33—34km。HF,HCI逸度计算表明,它们趋向于岩浆晚阶段富集,但无论是早结晶的磷灰石,还是晚结晶的黑云母,总是钠长石化的含矿花岗岩低于正常无蚀变、无交代现象花岗岩的逸度值,正常花岗岩类岩石由黑云母指示的f_(HC(?)),f_(HF)分别为36.60—51.10kPa,1.20—1.60 kPa。花岗岩类岩石形成的fo_2为1.05×10~(-11)—3.11×10~(-11)Pa,而钠长石化的含矿二长花岗岩具最低的氧逸度,为1.48×10~(-17)—2.45×10~(-15)Pa。  相似文献   

2.
南秦岭西坝花岗质岩体矿物学特征及成岩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坝花岗质岩体位于南秦岭构造-岩浆带中部,为南秦岭印支期花岗岩带五龙岩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双王金矿有密切的空间关系。该岩体主要由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岩体中发育较多的镁铁质包体。通过对岩体及镁铁质包体的系统的矿物学特征研究发现,本区花岗质岩体属于I型花岗岩类,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并且有地幔物质的加入。岩体及镁铁质包体显示有多种壳-幔岩浆混合的岩相学证据:如包体的冷凝边、斜长石环带成分显示核部和边缘偏基性,而幔部偏酸性,包体中见大量的长针状磷灰石及角闪石,包体中有两种产状的角闪石等。根据矿物温度压力计计算,西坝岩体的结晶温度为646.72~703.84℃,压力为1.67×108~3.66×108Pa,平均为3.12×108Pa。岩体形成于相对高氧逸度(lgfO2为-16.16×105~-17.06×105Pa)、中等水逸度(fH2O为46.82×105~136.85×105Pa)和氢逸度(fH2为0.32×105~0.91×105Pa)环境。岩体的这种高氧逸度条件有利于金进入熔体相或流体相,是金矿形成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龚温书 《地球化学》1987,(2):132-140
大坝岩体属于南岭花岗岩。侵位于北东向和平复式背斜东翼的寒武纪浅变质岩系,与围岩呈明显的侵入接触。岩性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属碱质含量高、富钾、铝过饱和的酸性岩石。岩体形成温度550--730℃,水气压700bar,氢逸度10.37bar,氧逸度10^-17 atm,水逸度532.41bar。成因类型属陆壳改造型。  相似文献   

4.
北祁连东部两类Ⅰ型花岗岩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北祁连东部早古生代地层中产出两种特征不同的I型花岗岩类,其一以井子川岩体为代表,暗色矿物以角闪石为主,稀土总量为90×10~(-6)~106×10~(-6),轻重稀土比值小于8,锆石的SHRIMP年龄为464±15Ma,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类似于岛弧;其二是以黄羊河岩体为代表,暗色矿物以黑云母为主,稀土总量为214×10~(-6)~250×10~(-6),轻重稀土比值大于8,锆石的LA-ICP-MS年龄为383±6 Ma,岩体形成于碰撞后环境。  相似文献   

5.
王金芳  刘辰雨  陆泽芊  李康硕  宋宇桐  李英杰  陈公正 《地质论评》2024,70(1):2024010022-2024010022
华北板块北缘古亚洲洋闭合时间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冀北张北梁头二长花岗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毗邻古亚洲洋构造域东南缘,对揭示古亚洲洋闭合时限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以梁头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 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锆石LA- ICP- MS U- Pb测年表明,梁头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62. 5±2. 6 Ma,形成时代为晚二叠世。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梁头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70. 27% ~ 73. 89%),Na2O(4. 2% ~ 4. 55%),K2O(3. 87% ~ 4. 64%),Sr(417×10-6 ~ 827×10-6)含量,较低的Yb(0. 286×10-6~ 0. 518×10-6),Y(2. 74×10-6 ~ 6. 98×10-6)含量。岩石富集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Ti、P、Nb、Ta等高场强元素和HREE,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N YbN=15. 6 ~ 67. 3),具有弱的正Eu 异常。该岩石显示高锶低钇中酸性岩(Adakite, 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陆缘弧环境,为陆弧岩浆岩。锆石的εHf(t)值为-17. 50 ~ -11. 12,模式年龄tDM2为1989~2390 Ma。结合华北克拉通北缘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弧岩浆岩的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梁头陆缘弧二长花岗岩体的存在表明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262. 5±2. 6 Ma)可能仍处于向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俯冲消减过程中,古亚洲洋闭合时间可能应在晚二叠世末。  相似文献   

6.
张家口水泉沟正长岩杂岩体成因的REE和Sr、Nd、Pb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水泉沟杂岩体位于尚义 赤城断裂的南侧,侵位于太古宙桑干群变质岩中。岩体形成于晚加里东至早海两期。其稀土元素含量为8.543×10~(-6)~211.6×10~(-6),随着岩石的CaO、MgO、FeO、Fe_2O_3含量降低,SiO_2、K_2O、Na_2O含量增大,稀土含量减小,稀土分布模式由右倾直线型变为近平直的“~”型。在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上杂岩体落在地幔铅同位素演化线附近。在ε_(Nd)-ε-(Sr)图解上处于地幔演化线的下方。杂岩体的钕模式年龄低于围岩桑干群的形成年龄。岩体可能来源干上地幔与下地壳太古宙变质杂岩混熔作用所形成的正长岩岩浆。  相似文献   

7.
刘学龙  李文昌  尹光侯  张娜 《岩石学报》2013,29(9):3049-3064
普朗斑岩型铜矿床位于西南三江构造火成岩带义敦岛弧南端,是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壳向德格-中甸陆块俯冲的产物,是我国近年来印支期新发现的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斑岩体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闪长玢岩和石英二长斑岩,通过系统的锆石U-Pb测年方法获得,含矿石英闪长玢岩的形成年龄为219.6±3.5Ma,石英二长斑岩的形成年龄为212.8±1.9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SiO2含量为61.99%~70.58%,Al2O3含量为10.84%~14.96%,MgO含量为1.5%~3.96%,A/CNK值为0.80~1.08,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轻稀土较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11.41~16.48),δEu(0.76~0.9)值无明显异常。微量元素表现出具较高的Sr(244×10-6~845×10-6)、Ba(543×10-6~2237×10-6)含量,Y、Yb含量较低(Y=6.83×10-6~17.65×10-6,Yb=0.97×10-6~1.09×10-6)指示岩石类型为造山带钙碱性花岗岩系列,具I型花岗岩的特点。利用黑云母和角闪石地质温压计估算出岩浆的结晶温度为750~800℃,岩体侵位的压力为0.77×108~0.9×108 Pa,相应的岩体侵位深度在2.55~2.97km,氧逸度为10-9~10-12bar,反映了成矿斑岩体形成于高温、高氧逸度的环境,岩浆侵位具浅成-超浅成侵位的特点。结合本区岩石地球化学、矿物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推测普朗成矿斑岩体深部仍存在类似的斑岩型Cu(Au)矿化,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8.
宁中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出露于拉萨地块中部,应用SHRIMP锆石U-Pb测年,得到锆石壳部加权平均年龄值分别为190±8Ma、193±7Ma和191±10Ma,代表成岩年龄,属早侏罗世侵入岩;核部的继承锆石年龄值大体可分为2部分:300~500Ma为古生代基底锆石;1000~1500Ma为元古宙基底锆石,个别测点得到2160Ma和2356Ma的古老年龄值,反映源岩比较复杂,并提供了拉萨地块存在中元古-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年龄信息。岩石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白云母二长花岗岩的SiO_2为73.14%~78.12%、K_2O为3.42%~5.72%,K_2O>Na_2 O,AL/CNK为1.22~1.42,刚玉标准分子含量为3.18%~4.69%,属典型的强过铝花岗岩。微量元素Rb含量特别高(410×10~(-6)~737×10~(-6)),Sr含量低(9.2×10~(-6)~49.0×10~(-6)),Ba含量低(20.8×10~(-6)~127×10~(-6));稀土总量低,∑REE为38.59×10~(-6)~97.84×10~(-6),铕亏损中等—强烈(δEu=0.22~0.62);同位素比值~(87)Sr/~(86)Sr为1.150900~0.861037,~(143)Nd/~(144)Nd为0.511879~0.511993,反映岩浆主要来自于上部地壳泥质岩石的部分熔融。宁中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属于S型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成岩时代为早侏罗世,应属于冈底斯构造带印支造山旋回晚期碰撞阶段的产物,对它的综合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冈底斯构造带的历史和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广西大容山花岗岩带中过铝质花岗岩岩体的定位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钾长石与斜长石的结构状态和黑云的成分,得出岩带三个主要组成岩体岩浆结晶温度的定性变化规律。根据岩体侵入岩层的厚度、二长石地温计、熔体包裹体测温和黑云母逸度计,定量估算了岩浆定位结晶时的P、T、fO_2和fH_2O。估算结果表明,岩带岩浆定位条件差异大:P为4.86~0.4×10~8Pa,T从627至862℃,fO_2 5.01×10~(-11)~10~(-8)Pa,fH_2O2.06~3.11×10~8Pa。岩体定位条件的差异与不同岩体分别形成于钦州地槽褶皱回返的不同时期有关。  相似文献   

10.
浙江沐尘岩体的矿物学特征与成岩物理化学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沐尘岩体出露于江山—绍兴断裂带内,与溪口大型黄铁矿床成因关系密切,其矿物学特征和成岩物理化学条件等倍受关注。通过沐尘岩体矿物学的研究,结合有关资料,估算出沐尘岩体岩浆开始结晶温度为775~850℃,黑云母形成时氧逸度为10-7~10-8Pa,水逸度2.47×108Pa,结晶压力约0.64×108Pa,大致相当于2~3km的侵位深度,属浅带侵入岩体。  相似文献   

11.
湖南阳明山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湖南阳明山岩体主要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构成,两类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分别为218.0±10.0Ma和218.9±3.4Ma,属印支晚期花岗岩。该岩体具有富SiO2(74.33%~76.03%)、Al2O3(13.34%~14.47%)和P2O5(0.21%~0.34%),高A/CNK(=1.15~1.32)的特征,为强过铝花岗岩。微量元素中富集Rb、Th、U、Pb、Ta、Ce、Sm、Y,明显亏损Ba、Sr、Nb、Ti、Eu,稀土总量低(ΣREE=17.49~90.43μg/g),轻稀土富集(LREE/HREE=6.43~15.64,LaN/YbN=5.26~10.94),中稀土轻度富集(GdN/YbN=1.76~2.26),具显著的负Eu异常(δEu=0.07~0.23)。岩体具高86Sr/87Sri(0.773980~0.742118)和低εNd(t)(-11.3~-12.1)的同位素特征,Nd模式年龄(1931~1992Ma)及残留锆石年龄(581~2492Ma),都指示阳明山花岗岩为典型的壳源型花岗岩,是在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下,古元古代变泥质岩减压熔融的产物。此外,获得多组继承/捕虏锆石年龄值(581~2492Ma),为本区存在早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及华南陆壳具多阶段生长演化特征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2.
粤西连阳复式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粤西连阳复式岩体由燕山早期连阳花岗岩岩体(锆石 U-Pb 年龄为144.3±0.8Ma)和燕山晚期白浆花岗岩岩体(锆石 U-Pb 年龄为106.4±0.7Ma)组成。这两个岩体在岩石化学上均富硅,属准铝质,并相对富钾。在微量元素组成上,连阳岩体和白浆岩体都强烈亏损 Ba、Sr 和 Ti,轻微亏损 Nb 和 Ta。两岩体的稀土元素特征类似,总量比较高,分别为187.6~300.6×10~(-6)和185.5~294.3×10~(-6),轻稀土富集,LREE/HREE 分别为4.17~9.28和4.13~7.08,(La/Yb)_N 分别为3.66~9.03和3.29~5.16,Eu 明显亏损,δEu 值分别为0.04~0.53和0.04~0.16。连阳岩体的ε_(Nd)(t)为-9.1~-7.6,白浆岩体的ε_(Nd)(t)为-9.8~-7.8,两者具有相似的 Nd 同位素组成。钕模式年龄分别为1.56~1.68Ga 和1.54~1.71Ga。研究表明,连阳复式岩体燕山期花岗岩形成于地壳剪切-拉张的构造背景下,是中元古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道郎呼都格钾长花岗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白乃庙构造带。SHRIMP锆石U-Pb定年获得139.6±1.7Ma岩体侵位年龄。岩体富硅(SiO2=75.79%~78.07%)、富碱(K2O+Na2O=7.39%~8.29%)、贫钙(CaO=0.22%~0.59%);稀土配分曲线呈现"海鸥式"分布特征,显示强烈的Eu负异常(δEu =0.03~0.12);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具有较高Ga(21.2×10-6~26.6×10-6)、Zr(173×10-6~417×10-6)、Nb(32.3×10-6~42.4×10-6)和Y(24.6×10-6~53.9×10-6)含量,较低的Sr(14×10-6~44×10-6)、Ba(18×10-6~211×10-6)含量,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显示明显的Ba、Sr、P、Eu和Ti的负异常。以上特征表明道郎呼都格钾长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为高温低压下长英质地壳的部分熔融及其后长石、榍石等的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本文认为该区钾长花岗岩形成于板内伸展背景。在晚中生代期间,华北板块北缘的构造体制经历了重要的转变,由挤压体制转变为岩石圈减薄和地壳伸展,在伸展体制下,软流圈地幔上涌对上覆长英质地壳的直接加热作用促使其部分熔融形成该区A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4.
为了查明盘州地区绿豆岩中锂多金属富集情况,本次工作在盘州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底部地层中共采集21件绿豆岩样品。分析测试结果显示,Li的含量介于5767×10-664137×10-6之间(平均33243×10-6),最高含量相当于014%的Li2O含量;轻稀土元素(LREE)含量介于9597×10-651612×10-6之间(平均25778×10-6),最高含量相当于006%的REE2O3含量,高于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轻稀土最低工业品位005%0098%。通过对盘州地区绿豆岩进行系统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绿豆岩大部分微量元素含量与上陆壳元素丰度几乎相符,相对富集Li、Y、Cs、Rb等稀有元素,亏损Tl、Ba、Sr、Cd、In等分散元素和过渡元素Ni;稀土元素总量(∑REE)介于10837×10-658976×10-6之间,平均值为29570×10-6,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显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分布特征,具有较明显的负Eu异常;(La/Yb)CN、(La/Sm)CN和(Gd/Yb)CN显示,轻重稀土之间分馏明显、轻稀土分馏中等、重稀土分馏程度不明显;由稀土元素Eu异常和La/Yb-ΣREE图解可知,绿豆岩母岩来源于沉积岩、花岗岩和碱性玄武岩—大陆拉斑玄武岩的混合,其中沉积岩组分来源于北侧的泸州隆起区,母岩中的花岗岩和碱性玄武岩—大陆拉斑玄武岩组分则与火山喷发有关;绿豆岩铈异常(Ceanom)、Sr/Ba和Rb/Sr说明,盘州地区绿豆岩总体形成于气候温暖潮湿的半局限台地,处于淡水—半咸水沉积环境,水体呈弱还原—氧化状态。  相似文献   

15.
玛孜措石英闪长岩体位于松潘 甘孜地体南部的甘孜地体内,地处鲜水河断裂带西南侧。岩体具高钾(3.53%~3.86%)、富钙(4.91%~6.07%)、贫铝(14.60%~15.24%),铝饱和指数(A/CNK=0.80~0.89)偏低的特征,岩石稀土总量较低,轻稀土中度富集,δEu介于0.46~0.53之间,Eu中度亏损,岩石(87Sr/86Sr)i比值介于0.707407~0.707640,表明岩浆起源于壳 幔混熔或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属下地壳重熔的I型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系列。在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上,样品都落在岛弧区,反映了石英闪长岩具有与岛弧型花岗岩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岩体具较高的Rb(60.1×10-6~85.9×10-6)、Cs(4.01×10-6~19.62×10-6)含量和K2O/Na2O比值(1.31~1.82),反映源区可能与黑云母的脱水熔融有关。玛孜措石英闪长岩锆石SHRIMP U Pb年龄为221±2.0 Ma(MSWD=1.4),显示岩体侵位时代为晚三叠世;而全岩Rb Sr等时线年龄为207.0±2.0 Ma(R=0.9979),显示岩体就位时代为晚三叠世晚期。玛孜措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弧后构造环境,是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导致壳-幔混熔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大兴安岭北端漠河县洛古河东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斑岩、正长花岗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内部可见闪长质微粒包体,属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花岗岩的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SHRIMP铀-铅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洛古河东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其花岗斑岩体的锆石SHRIMP铀-铅年龄为129.8±2.2Ma。花岗岩的SiO2含量介于68.03%~74.32%之间,Al2O3含量介于13.06%~14.55%之间,Na2O/ K2O介于0.45~0.86之间,铝饱和指数为0.94~1.11,Mg#指数介于18~42之间且多小于30。稀土元素总量为160.00×10-6 ~ 235.15×10-6,δEu介于0.31~0.52,(La/Yb)N介于8.99~17.87,为轻稀土富集型。岩体Sr含量低,介于118×10-6 ~ 268×10-6之间,而Y含量高,介于16.9×10-6~ 26.1×10-6之间,Sr/Y比值低,介于5.62~13.81之间,属低锶高钇型岩石。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中,Rb、Th、U、K、Zr、Hf和轻稀土元素(如La、Ce、Nd和Sm等)富集,Ba、Sr、P和Ti等元素强烈亏损,Nb和Ta具有中等-弱亏损。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岩石具后碰撞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属后碰撞花岗岩。岩体εNd (t)值介于-3.45~-2.64,平均-3.01;亏损地幔Nd模式年龄介于969~1131Ma之间,平均1018Ma;锶初始比值 (ISr)介于0.702486~0.707269之间,平均0.705434;钾长石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8.5939~18.6721、15.6019~15.6058和38.4058~38.5249,平均值分别为18.6426、15.6035和38.4613;岩体中的钾长石氧同位素组成很低,δ18O (‰)值介于-8.1 ~ 4.1之间,多为负值,表明洛古河东岩体为低18O花岗岩。Nd、Sr、Pb和O同位素组成显示洛古河东岩体形成于含有较多幔源成分的源区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推测源区主要为Rodinia超大陆会聚过程中(中元古代—新元古代之交)形成的初生地壳。由于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分别于古生代末期和二叠纪—中侏罗世闭合,因此大兴安岭北端早白垩世花岗岩应该形成于中朝-蒙古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的后碰撞阶段。  相似文献   

17.
甘肃北山大石山A型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甘肃北山大石山岩体主要由角闪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岩石的化学成分特点为过铝质(Al_2O_3含量为 12.18%~13.37%)、富硅(SiO_2含量为74.22%~78.38%)、偏碱(Na_2O+K_2O 为7.60%~8.50%),FeO~T/MgO 值高,CaO 和 MgO 含量低(分别为0.01%~0.99%和0.05%~1.15%),富含 Y、Nb 等高场强元素(HFSE)以及 F、Sr、 Ba 和 REE(∑REE=102.3×10~(-6)~120.02×10~(-6))低。这些特点与本区的 I 型和 S 型花岗岩有明显差别,是一种典型的 A_2型花岗岩。大石山岩体 Rb-Sr 等时线年龄为273 Ma,表明北山地区在海西晚期即进入造山后拉张裂解环境。  相似文献   

18.
罗红玲  吴泰然  赵磊 《岩石学报》2009,25(3):515-526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梁斯太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岩性以黑云二长花岗岩为主。它具有较高的SiO2 (74.69%~76.16%)、Na2O+K2O (8.63%~9.62%)、Rb (73×10-6~200×10-6)含量和10000×Ga/Al (3.21~3.32)、Rb/Sr (3.27~8.68)比值,较低的CaO、Ba和Sr含量,碱性指数AI=mol(K2O + Na2O)/ Al2O3) ≥0.90,属于碱性A型花岗岩。稀土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上,轻稀土相对富集,Eu负异常较为明显,δEu=0.03~0.06;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亏损Ba、Sr、P、Nb、Ta和Ti,富集Rb、K;这些特征类似中国东北二叠纪A型花岗岩。在判别图解上,所有样品均显示了A2型(后碰撞)花岗岩特征。其形成可能与后碰撞板块断离作用有关。乌梁斯太岩体的形成过程可能为,俯冲板片断离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发生底侵作用,底侵的玄武质岩浆的加热作用以及地壳伸展的减压效应导致中下地壳的脱水部分熔融,随后经历了分离结晶和晚期的交代作用。乌梁斯太岩体中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77±3Ma,表明其形成时代并非原来认为的三叠纪,而是早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19.
都庞岭花岗岩中黑云母成分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都庞岭复式花岗岩体由加里东期(γ_3)、印支期(γ_5~1)、燕山早期第一次(γ_5~2)和第二次(γ_5~(2b))花岗岩组成。从早到晚(γ_3→γ_5~1→γ_5~(2a)→γ_5~(2b)),花岗岩中黑云母由镁黑云母→铁黑云母→黑鳞云母,同时黑云母中Li、Rb、Pb、Zn、W、Sn、Nb、Ta、F、B等逐渐富集,Ba、Cu、Mo等逐渐贫化。Li、Zn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黑云母中,Sn、Nb、Ta部分呈类质同象形式进入黑云母晶格,而Sr、Pb、B极少进入黑云母晶格。黑云母成分特征表明:本区花岗岩形成温度和氧逸度分别大致为610—820℃、10~(-13)—10~(-18)Pa,而且从早到晚,花岗岩形成温度和氧逸度不断降低。此外,黑云母的成分可作为划分花岗岩侵入期次、评价岩体含矿性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河南西峡地区马山口岩体出露于北秦岭构造带秦岭岩群东段,岩石类型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LA- ICP- MS锆石U- Pb定年结果表明,该岩体形成时代为929±7 Ma,是新元古代早期花岗质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的SiO2和Al2O3含量分别为65. 52%〖JP2〗~66. 91%和14. 63%~15. 41%,Na2O和K2O含量较高,分别为2. 82%~3. 08%和2. 14%~3. 10%,Na2O/K2O比值主体>1,富TFe2O3(5. 99%~7. 03%),高CaO (2. 78%~3. 72%)和MgO (1. 35%~1. 87%),Mg#值介于34. 4~38. 3之间,A/CNK值为1. 07~1. 14,属于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岩石,显示I型花岗岩特征。岩石的Nb/Ta、Rb/Y和Nb/Y比值反映壳源岩石特征,低Sr (102×10-6~175×10-6),高Yb (2. 13×10-6~3. 67×10-6)和Y (27. 0×10-6~38. 6×10-6),〖JP〗可能是下地壳(变)基性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岩石稀土总量中等(∑REE=180×10-6~229×10-6),相对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具有火山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洋壳俯冲背景下的陆缘弧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