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北部轮南地区奥陶纪生物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传桃  蒋维东 《中国区域地质》1996,9(4):330-334,T001
首次发现轮南地区奥陶纪生物礁。礁类型主要有:托盘藻障积岩隆礁、古孔藻障积岩隆礁,藻粘结灰泥岩隆礁、藻粘结粉屑岩隆礁和钙质海绵-蓝绿藻障积-粘结岩隆礁。划分出4个造礁群落,礁的发育明显受生态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奥陶纪生物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发现轮南地区奥陶纪生物礁。礁类型主要有:托盘藻障积岩隆礁、古孔藻障积岩隆礁、藻粘结灰泥岩隆礁、藻粘结粉屑岩隆礁和钙质海绵-蓝绿藻障积-粘结岩隆礁。划分出4个造礁群落。礁的发育明显受生态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陕西西乡杨家沟早寒武世的生物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家沟早寒武世生物礁主要发育在仙女洞组下段及郭家坝组上段。造架生物以古杯为主,其次有肾形藻和表附藻。礁体共有三次发育演化过程,前两次受海侵条件控制系小规模点礁,礁灰岩以障积岩为主,粘结岩次之,晚期以藻类为主形成障积岩岩隆礁和粒屑滩。礁体发育受海水变迁影响,成岩作用有白云岩化及胶结作用。  相似文献   

4.
广西二叠纪生物礁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广西二叠纪生物礁(丘)非常发育,自栖霞期至长兴朝的均有分布,以茅口期最繁盛,生物礁主要发育于具陡斜坡的孤立浅水台地边缘,包括堤礁,马蹄形礁,环礁,链状礁和块状礁,造礁生物以钙质海绵为主,另有水螅,管壳石、苔藓虫及红藻等。包覆粘结生物以古三石孔藻、层纹状蓝绿藻为主,附礁生物为底栖生物和藻类,礁岩类型以复合型为主,包括包覆骨架岩,粘结骨架岩,包覆障积粘结岩,包覆粘结岩等。生物丘则主要产在碳酸盐缓坡,孤  相似文献   

5.
广西天峨老鹏晚二叠世灰泥海绵藻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刚  胡贵昂 《广西地质》2000,13(4):11-14,18
广西天峨老鹏礁发育于合山组下部,形成于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是在孤立碳酸盐岩石地内部生长的圆丘状点礁群,由菌藻类、串管海绵及一些纤维海绵、水螅、板海绵等造礁,发育有块状隐粘结岩、隐障积岩、潜障积岩等。从初期到后期具有不同的发育模式。据其建造特征及海绵生物的造礁性能,说明了二叠纪台缘相发育的巨厚海绵灰岩是生物礁,菌藻类在礁的建造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贵州玉屏彰寨奥陶纪红花园期障积岩隆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障积岩隆礁的造礁生物主要为海绵和藻,岩石类型有海绵灰岩、藻席岩、核形石凝决石灰岩、生物屑灰岩等。本文系统介绍其造礁生物的生态特征、岩石组合并分析其沉积相和礁的生长发育阶段,最后运用马尔柯夫概型分析研究期旋回沉积发育较好的礁核相地层的学积特征。  相似文献   

7.
贵州玉屏彰寨奥陶纪红花园期障积岩隆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障积岩隆礁的造礁生物主要为海绵和藻,岩石类型有海绵灰岩、藻席岩、核形石凝决石灰岩、生物屑灰岩等。本文系统介绍其造礁生物的生态特征、岩石组合并分析其沉积相和礁的生长发育阶段,最后运用马尔柯夫概型分析研究期旋回沉积发育较好的礁核相地层的学积特征。  相似文献   

8.
西藏安多县东巧晚侏罗世生物礁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发现西藏安多县东巧地区晚侏罗世生物礁,造礁生物以层孔虫和六射珊瑚为主,其中,层孔虫可分为枝状、筒状和块状三种类型,它们多以原地生长状态保存.礁岩石学特征研究表明,礁岩可分为筒状-枝状层孔虫障积岩、枝状层孔虫障积岩、筒状层孔虫障积岩、筒状-块状层孔虫障积-骨架岩和筒状层孔虫-六射珊瑚障积-骨架岩.礁体类型可分为筒状-枝状层孔虫障积岩隆礁、枝状层孔虫障积岩隆礁、筒状层孔虫障积岩隆礁、筒状-块状层孔虫障积-骨架岩隆礁和筒状层孔虫-六射珊瑚障积-骨架岩隆礁,礁体的演化均经历了奠基阶段、发育阶段和衰亡阶段.  相似文献   

9.
西藏改则地区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发育有大量生物礁,造礁生物有六射珊瑚、钙质海绵和钙藻类,附礁生物为双壳类、有孔虫、苔藓虫、棘皮动物、腹足类、腕足类等。单个礁体的生物发育顺序可分为5个阶段,自下而上依次为:钙藻类+双壳类+腹足类→钙藻类+双壳类+六射珊瑚→六射珊瑚→六射珊瑚+钙质海绵+苔藓虫→生物碎屑。与此相对,各礁体岩性演化顺序也包括5段:生物碎屑灰岩→障积岩→骨架岩→粘结岩→生物碎屑和内碎屑灰岩。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发育经历了3个旋回,各旋回组成结构相似,礁体均由礁基、礁核和礁顶构成,生物礁经历了生物礁奠基、初期繁盛、最大繁盛和生物礁衰亡4个演化阶段。旋回Ⅰ和旋回Ⅱ规模较大,内部构成复杂,旋回Ⅲ规模较小,内部构成较简单,自下而上构成一个海侵大背景下的次级进积序列。  相似文献   

10.
张俊明  彭克兴 《地质科学》1994,29(3):236-245
王家坪古杯礁丘是由不规则古杯和蓝绿藻Renalcis、Epiphyton、Cirvanella等组成的障积礁丘。可分为:孤立小型古杯泥丘和由丘状藻-古杯粘结岩叠置而成的点礁。以Renalcis为主的藻-古杯粘结岩与孤立小型古杯泥丘一样形成于风暴浪基面之下的低能陆架。以Epiphyton为主的藻-古杯粘结岩形成于较动荡的中-高能陆架浅滩。除造礁生物的沉积作用外,早期海底胶结作用和充填固化作用对古杯礁丘的形成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肖传桃  田宜聪  肖胜 《地学前缘》2016,23(3):170-177
首次在刘家场地区早奥陶世Tremadocian早期地层(南津关组下部)中发现Pelmatozoan生物礁, Pelmatozoan不仅单独形成障积礁,而且和低等微生物菌藻类一起联合形成微生物岩礁--障积礁和粘结礁。障积礁可分为Pelmatozoan障积礁和有柄棘皮类包壳状蓝细菌粘结障积礁,粘结礁可分为硅化海绵有柄棘皮类蓝细菌障积粘结礁和有柄棘皮类蓝细菌障积粘结礁。相应地,可以划分为4个生物群落,即Pelmatozoan群落、有柄棘皮类包壳状蓝细菌群落、硅化海绵有柄棘皮类蓝细菌群落和有柄棘皮类蓝细菌群落。在对研究区Pelmatozoan与叠层石纹层破坏的关系讨论中,笔者认为Pelmatozoan障积作用而阻断部分纹层的生长可能是主要原因,Pelmatozoan滤食可能是次要原因。生物礁发现表明,有柄棘皮动物在全球最早建礁的时间是Tremadocian早期,更重要的是该发现提供了中寒武世古杯点礁衰亡之后后生动物第一次恢复造礁的证据。因此,Tremadocian早期Pelmatozoan生物礁的发现不仅对于有柄棘皮动物生物礁和奥陶纪生物礁的演化史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江汉平原油气评价等经济领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长兴期生物礁及礁型气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兴期是地质历史上四川盆地一次重要的成礁期,礁体星罗棋布,大小悬殊,形式多样。按礁上长的环境,长兴组生物礁可以分为三类:台缘礁、点礁和塔礁,分别形成于开阔海台地边缘、浅水台坪和较深水台洼区,发育期分别为长兴早期、中期和晚期。礁相以海绵为主要这架生物、以蓝绿藻和管壳藻等为粘结生物,附礁生物以苔藓、林皮和有孔虫为主。礁体在分布上多受断裂控制。由于成岩早期溶性和混合水白云岩化,孔隙度大为改善,具备独立形成储集体和成型气藏的成不条件,钻探成功率高,是目前四川盆地东部主要勘探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吴熙纯 《古地理学报》2009,11(2):125-142
川西北晚三叠世卡尼期生物礁-鲕滩组合属于马鞍塘组(汉旺组),分布于现今龙门山边缘的绵竹、安县、江油辖区,是作者于1975年带领地质填图小组发现的。文中通过对研究区生物礁进行微相分析,以及与世界同类生物礁对比,认为研究区的生物礁是以六射海绵为主的硅质海绵障积作用与以蓝细菌为主形成的凝块石粘结作用共同造礁,是一种深水粘结-障积型生物礁丘,也是灰泥基质支撑的生物礁。通过微相分析,尤其与世界镶边陆架模式及缓坡模式的标准微相对比,确定了研究区生物礁群的生长基底(鲕粒滩及生屑滩)不仅是形成于缓坡,而且是形成于同斜缓坡。川西北卡尼期同斜缓坡的推论、生物礁窗模式的建立及沉积相古地理图的编制,是认识川西北晚三叠世早期大地构造格局和沉积环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重庆开县上二叠统长兴组红花生物礁成礁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红花生物礁露头的精细解剖和微相分析,研究了礁的内部构成和成礁模式。红花生物礁发育3期礁体旋回:礁A、礁B和礁C。礁A由生屑泥晶灰岩和骨架岩构成;礁B由生屑泥晶灰岩、粘结岩、骨架岩和生屑灰岩构成;礁C由粘结岩、骨架岩和生屑灰岩构成。红花生物礁造礁生物有钙质海绵、钙藻类、苔藓虫和水螅类,附礁生物为有孔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和棘皮动物等。单个礁体内,由下往上的生物演化为:腕足类+双壳类+有孔虫组合→钙藻类→钙质海绵+水螅类+钙藻类+苔藓虫组合→生物碎屑;岩性演化为:生屑泥晶灰岩→粘结岩→骨架岩→生屑灰岩。礁B的生屑滩内生屑间为泥晶充填,生屑分选、磨圆较好,是由相邻的高能生屑滩侵蚀搬运到礁B侧翼低能区沉积形成。3期礁都发育在碎屑滩上,礁A为低能环境下形成的礁,礁B和礁C在礁A形成的高地上成礁,为高能环境礁;单个礁体的完整成礁模式为:在浅滩之上,钙藻类大量生长、粘结吸附颗粒固结基底,钙质海绵和钙藻类在硬质基底上繁茂生长,形成具有抗浪格架的生物礁,礁体暴露水面死亡后遭波浪、水流改造形成生屑滩。  相似文献   

15.
浙江桐庐二叠纪海绵生物丘的沉积环境和成岩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万容  杨长庚 《地层学杂志》1995,19(3):191-198,T001
浙江桐庐二叠纪茅口期海绵丘发育于碎屑陆棚上,呈透镜状,无礁前和礁后相。由于当时相对频繁的海进海退,使该丘在生长过程中出现三次成礁期,海进成礁,海退消亡。其主要的礁岩类型为海绵(或水螅)障积岩,在上部出现纹层藻和古石孔藻粘结岩,最后为潮坪相叠层石灰泥岩所覆盖。该丘经历了早期海底、海水潜流带、混合水和大气淡水成岩环境。早期成岩作用以灰泥淀积作用为主,大部分孔隙都为灰泥所充填,少量残余孔隙中可见形成于早期海底成岩环境的纤状和针状方解石胶结物。  相似文献   

16.
晚二叠世是我国西南地区地史上的第二次造礁高峰期,礁体发育良好,分布广泛,类型齐全,且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已先后在建南、石宝寨等潜伏礁体中打出了工业性气流。前人已对本区晚二叠世生物礁作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侧重于古生物生态和礁体沉积相方面,而对海平面相对变化与礁体的关系以及礁控构造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本文为《中国南方晚二叠世生物礁研究》课题成果中的一部份,主要探讨晚二叠世海平面相对上升与生物礁相沉积之间的关系。西南地区晚二叠世生物礁主要分布在南盘江地区(滇黔桂交界区)和川东鄂西地区,礁  相似文献   

17.
贵州中三叠世生物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贺自爱  杨宏  周经才 《地质科学》1980,15(3):256-264
贵州中三叠世生物礁,早在六十年代中期,殷鸿福、杨遵仪就已提出线索。作者在六十年代初研究贵州三叠纪地层时,已对三叠系相变带的特征和规模,以及板庚碳酸盐岩体有了初步认识。七十年代初,作者又到花江进行调查,发现一套壮观的藻礁灰岩。  相似文献   

18.
鄂西二叠系生物礁的基本特征及其发育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西二叠系生物礁分布于利川县境,它是由海绵、水螅等造架生物组成的典型的生物礁,其层位属晚二叠世长兴组,出露于见天坝、黄泥塘等地(图1)。此生物礁从出露之完整、化石之丰富、结构之清楚来看,是我国最发育的生物礁之一。  相似文献   

19.
黔南扁平村晚石炭世生物礁生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黔南紫云猴场镇以西约4 km扁平村发现了新的大型生物礁组合。该礁产于马平组Triticites带内,时间上隶属于晚石炭世晚期。通过对该礁组合中生物群落的详细研究,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组合面貌不同的6个群落。其中成礁生物群落有两个:珊Ivanoviacfmanchurica,叶状藻Eugonophyllum和菌藻类蓝细菌群落及珊瑚Formitchevella群落。前者各种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独立发育构成小点礁,彼此平行排列,形成下部点礁层;后者由大型笙柱状排列的Formitchevella构成其上部主礁体。这些群落代表了生物礁的不同发展阶段,显示了在造礁过程中生物种类更替演化的特征,而群落演化与成礁有一致的对应关系,并控制着该生物礁的发育和规模。以特征生物Formitchevella为代表的造礁群落的组成、结构、生态特征和礁体生长发育模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石炭纪礁体中都是独特的,构成了晚石炭世罕见的非藻造架生物礁。扁平村生物礁的发现,丰富了世界石炭纪造礁生物群落的类型,为研究石炭纪造礁生物群落演化、礁体生长及建立生物礁生长动力学模型提供了新的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