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永江  关宏斌  郭砺 《中国沙漠》1999,19(Z1):115-119
就科尔沁沙地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分离方法的改进作了探讨。土壤动物(不包括原生动物)分属4门、6纲、13目。中小型土壤动物中线虫类为优势类群;大型土壤动物中鞘翅类、半翅类为优势群。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密度和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固定沙地密度最高,半固定沙地明显降低,流动沙地无土壤动物分布。生物量的多少随沙漠化及流动程度而降低,固定沙地较高,半固定沙地较低。  相似文献   

2.
松嫩沙地天然草地与人工草地土壤动物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殷秀琴 《中国沙漠》1998,18(3):249-254
松嫩沙地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土壤动物的对比研究表明,天然草地大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与人工草地优势类群数相同,但类群有差别。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是人工草地多。天然草地大型土壤动物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常见类群都多于人工草地,而稀有类群则相反。两种草地类型的土壤动物在土层中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性,但基本上是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天然草地表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均多于人工草地,主要是受土壤营养状况和理化性质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刘新民  杨劼 《中国沙漠》2005,25(2):216-222
对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3种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和相似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调查共得123类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蚁科成虫和鳃金龟科幼虫。其中,有15个广布类群,31个中布类群,而狭布群在沙地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分布较多,荒漠生态系统分布较少。3 个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在类群数、个体数优势类群组成和相似性等方面,沙地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是较为接近的,且它们的群落类群多样性明显高荒漠生态系统。在对研究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中,含有样方大小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GL)、密度群指数(DG)、群落复杂性指数(Cj)能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4.
流动沙地灌丛内外生境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科学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为依托,调查了小叶锦鸡儿灌丛内外生境中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理化特性,分析了灌丛内外生境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并探讨了土壤动物对灌丛覆盖流沙地表产生小生境的响应特征。结果发现,共捕获土壤动物30科,优势类群有大赤螨科、等节跳科和虱啮科,常见类群有球角跳科,中型土壤动物占绝对优势。土壤动物密度、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灌丛内显著高于灌丛外(p<0.05);土壤动物群落均匀度和优势度变化趋势相反,但灌丛内外无显著差异性(p>0.05)。调查季节(夏季)灌丛内外小生境的土壤温度、酸碱度及有机碳含量差异是主要影响因素。流动沙地灌丛下生境中土壤动物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聚集现象,土壤动物多样性显著增加,表明小叶锦鸡儿灌丛覆盖流动沙地后能够显著改变土壤动物生存的微生境,从而导致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由于对灌丛内外微生境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差异,动物类群产生了不同的响应模式。  相似文献   

5.
对亚热带山体(九华山)东西坡土壤动物进行对比研究,共获得土壤动物4537个,隶属5门11纲29类(目)其中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等翅类(白蚁),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蜡类、线虫类和弹尾类。另外,九华山东西坡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无论在个体数、类群数、土壤动物密度和H,R,C等几个重要指标上都存在很大差异,表明了坡向和垂直高度对于土壤动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藏巴嘎雪湿地夏季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对巴嘎雪湿地5块采样地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47类4 832只,隶属于3门6纲12目34科。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绥螨科(Sejidae)、等节跳属(Isotoma)和隐跳属(Cryptopygus),占总捕获量的31.76%;常见类群31类,占总捕获量的60.83%;稀有类群13类,占总捕获量的7.41%。巴嘎雪湿地土壤动物以腐食性动物为主,捕食性动物次之,植食性动物最少。各采样地的土壤动物数量和种类在土壤中具有明显的表聚性。湿草甸的土壤动物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物种分布最均匀,更适合土壤动物生存。5块采样地土壤动物间的相似程度表现为极不相似到中等不相似,表明巴嘎雪湿地出水口和进水口所处环境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为理解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采用国际通用采样方法在2010年4月、7月、9月及11月中旬对该交错带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了该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①共采集到大、中小型土壤动物9 788只,隶属于4门12纲32目,其中甲螨目、弹尾目、中气门目和前气门目为优势类群,常见类群有垫刃目、鞘翅目幼虫、膜翅目、无气门目、缨翅目和双翅目幼虫,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占群落总个体数的96.27%,其他22类群均属于稀有类群,只占总捕获量的3.73%。②在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个体数量及多样性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时空变异(P<0.05),其类群数高低顺序为自然林>防护林>牧草地>灌木林>耕地>菜瓜地>荒草原>荒漠,而个体数量顺序为菜瓜地>耕地>牧草地>防护林>自然林>荒草原>灌木林>荒漠。③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特征,即从地表向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个体数量逐渐减少。④在不同生境土壤动物个体数量表现出了明显季节变化,其高低顺序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干旱区绿洲-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生态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任涛  王少昆  周娟 《中国沙漠》2015,35(6):1599-1606
选择科尔沙地和毛乌素沙地豆科与非豆科灌丛为研究对象,以灌丛外裸沙地为对照,通过手拣法调查了不同灌丛微生境中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依据相对相互作用强度指数(RII)分析比较了不同水热地带沙地灌丛"虫岛"差异性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在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分别获得36和28个类群,平均个体数分别为76只·m-2和125只·m-2。优势类群分别包括拟步甲科及其幼虫和步甲科,蚁科,常见类群分别为12和20个类群,稀有类群分别为22个和6个类群。(2)土壤动物个体数、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的灌丛"虫岛"RII值,均表现为毛乌素沙地显著高于科尔沁沙地(p<0.05),并且2种类型灌丛均呈现出正向作用(即聚集作用,RII>0)。(3)在2个沙地所有样地中,只有园蛛科、鳃金龟科幼虫和拟步甲科幼虫3个类群完全表征出灌丛"虫岛"现象。园蛛科和拟步甲科幼虫的灌丛"虫岛"RII值不同地带沙地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而鳃金龟科幼虫RII值则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豆科与非豆科灌丛在不同地带沙地中对"虫岛"表现出相反的作用结果。(4)群落水平上,毛乌素沙地灌丛"虫岛"作用强度高于科尔沁沙地,与水热等沙地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而与灌丛功能特性无关。种群水平上,不同土壤动物类群具有不同的灌丛"虫岛"现象,灌丛功能特性、沙地水热条件或者二者交互作用是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芜湖市郊土壤动物与土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芜湖市郊七种主要土壤类型中进行了土壤动物调查,共获大、中小型土壤动物3604个,隶属于5门12纲26目32类。其中线虫类、螨类、弹尾类为优势类群;线蚓类、蚁类、蚯蚓类、鞘翅目幼虫为常见类群。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有密切关系;自然土壤中土壤动物的数量明显高于耕作土壤;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类群数与个体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  相似文献   

10.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研究,可为深入揭示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提供基础资料。在2005年生长季,对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动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典型湿地土壤动物隶属5门12纲27目45科,优势类群为真螨目(Acariformes)、鞘翅目成虫(Coleoptera adult)、线虫(Nemata)和柄眼目(Stylommatophora)4类,常见类群9类,。稀有类群19类;优势种群和常见种群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多样性分析表明,整个生长季典型湿地类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为2.32,丰富度指数为3.85,均匀度指数为0.68,优势度指数为0.15。类群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温、湿条件优越的8月最大,降水较少的6月最小。优势度指数6月最大,个体数量在类群分布上比较集中。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可划分为腐食性、捕食性和植食性土壤动物,其数量比例关系整体上表现为腐食性土壤动物最多,其次为捕食性土壤动物和植食性土壤动物。土壤动物垂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除了10月外,其他各月都表现为明显的表聚性;10月的逆向分布格局是由于表层土壤温度低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科尔沁沙地金龟总科昆虫幼虫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几种主要生境类型,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农田和沙质草甸蛴螬群落的组成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几种生境蛴螬群落优势种均为东方绢金龟和黄褐异丽金龟,常见种相互间有明显差别。几种生境蛴螬群落的密度、频度和种类数的大小排序为农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沙质草甸蛴螬群落有较高的密度和频度,但种类数相对较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科尔沁沙地蛴螬群落季节动态呈夏季密度较高、春秋季密度较低,但年度间明显不同。而且,对于缺少人为管理的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降水成为制约蛴螬群落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综合分析各成土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划分了保护区的土壤类型,借助ARC/INFO软件,编绘了1∶5万土壤分布图,应用山地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有关原理和方法,定性、定量分析了土壤的发育和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保护区发育有黄棕壤等7个土类,暗黄棕壤等9个亚类;(2)土壤发育主要表现为土壤类型之间的垂直演替和在同一土类的分布地域内,不同发育阶段的土壤同时并存;(3)土壤的空间分异格局表现为垂直带分异和地域性组合2个序列。山地地形是引起土壤发育及土壤类型产生空间分异的根本原因;(4)从数量结构来看,优势土壤类型为棕壤,林线以下至海拔3 300 m范围内的亚高山草甸土和暗棕壤的破碎化程度高,交错分布特征突出。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东段山地土壤性质及垂直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双熙 《地理科学》1994,14(1):38-48
  相似文献   

14.
不同利用方式下沙地土壤凝结水变化规律野外试验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大量野外实测资料,研究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不同利用方式下4个样地(受破坏的沙质草场D1、紧牧的优势沙生草甸子地C3、紧牧半流动沙地A3、紧牧固定沙地F3)在植被生长期内(5—9月)的裸地土壤凝结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主凝结现象均发生在日落至次日日出期间,而日出至日落期间均发生主蒸发现象;②连通的MLS测出的凝结量均大于不连通的MLS测出的凝结量;③A3和F3的旬平均凝结量均大于C3和D1的旬平均凝结量,即沙地的凝结量大于草地的凝结量;④研究区4个样地5—9月的月平均凝结量分别为:1.04 mm、0.84 mm、0.63 mm,0.61 mm、0.59 mm,凝结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研究成果对沙地的生态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96年青海省沙漠现状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TM景象为信息源,在全数字方式下运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建立了青海省沙漠的TM图像数据库、图形数据库和尾性数据库。通过对已建立的沙漠数据库的分析得出青海省沙漠广泛分布,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全省有沙漠面积4431749hm^2,占全省 6.184%,在45个县区级行政区域单元中26个县市有沙漠分布。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地草场荒漠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刘玉平  慈龙骏 《中国沙漠》1998,18(4):366-371
毛乌素沙地草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开垦、过度放牧、樵柴和挖药材等,沙地草场荒漠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轻度退化、中度退化、严重退化和极严重退化。应用植物被分类、排序和梯度分析等技术研究了沙地草场荒漠化过程。轻度退化阶段以臭柏、麻黄等中旱生灌木为主;中度退化以油蒿、柠条等为主;严重退化以籽蒿、羊柴等为主;极严重退化以沙米、牛心朴子等为主。随着退化的发展,地表覆沙厚度逐渐增大,土壤中各种营养成分大幅度下降,土壤机械组成粗化,由沙壤土向沙土发展,沿退化梯度群落种多样性呈现单峰曲线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沙地草场在群落水平上的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王金华  董玉祥 《热带地理》2014,34(5):719-728
地处全球变化敏感地区的海岸沙地的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日益受到关注。文章通过对海岸沙地利用及其变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海岸沙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案例与技术方法,海岸沙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方面的环境效应研究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国内外海岸沙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海岸沙地利用变化未来发展的情景模拟、海岸沙地利用演变驱动机理的定量分析、海岸沙地利用的整体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海岸沙地防护林地的合理开发与布局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