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渤海海岸季节性风沙气候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黄渤海海岸气候形成因素和影响风沙活动的各种气候要素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指出冬、春季研究区受东亚大陆气团的影响,形成了干旱、多风的风沙气候环境,尤其是渤海海岸地区冬、春季气候条件与我国内陆沙漠区和严重沙漠化地区相似,也存在风沙灾害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一直是风沙活动与风成沉积研究的理想区域。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综述了青海湖地区的风沙活动研究进展,包括沙地分布,历史风沙活动记录,风成沉积的物源、输送过程、沉积特征,风沙地貌,以及土地沙漠化。当前,湖东与湖西是青海湖地区主要的沙地分布区,沙地内风成沉积的粒度、化学等沉积特征表明,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全新世晚期为青海湖地区主要的风沙活动时期。该地区位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候环境多变,且湖东与湖西沙地的物源不同,风沙活动的输送过程常受大气环流与区域风况的影响。此外,青海湖沙地内沙丘广布,土地沙漠化受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而变化明显,但沙漠化程度有减弱的趋势。未来可在青海湖地区古气候环境的演化和差异、年代学框架的建立与完善、风沙活动过程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韩致文 《中国沙漠》1998,18(1):38-43
通过航片判读和实地考察,分析了豫北黄河古道区沙地分布特征,从形态成因角度对风沙地貌形态类型进行了划分。中生代以来华北平原隆起与凹陷呈NNE向相间分布的构造特点,对沙地形成与分布格局具有控制作用。风蚀地貌类型单一,形态简单,风积类型较为多样。风积地貌高度一般不超过10m。沙地及风沙地貌形成是典型风水两相作用之结果。由于生物气候条件和沙源状况的限制,风沙地貌发育规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韩致文 《中国沙漠》1998,18(1):38-43
通过航片判读和实地考察,分析了豫北黄河古道区沙地分布特征,从形态-成因角度对风沙地貌形态类型进行了划分。中生代以来华北平原隆起与凹陷呈NNE向相间分布的构造特点,对沙地形成与分布格局具有控制作用。风蚀地貌类型单一,形态简单,风积类型较多样。风积地貌高度一般不超过10m。沙地及风沙地貌形成是典型风水两相作用之结果。由于生物气候条件和沙源状况的限制,风沙地貌发育规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松嫩沙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记录及古植被古气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宜垠  吕金福 《中国沙漠》1996,16(4):338-344
松嫩沙地的形成演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 孢粉记录反映出这个地区从晚更新世以来植被曾被发生过多次更替, 经历了半荒漠(半荒漠草原)→疏林草原→干草原的演替, 气候经过多次冷暖-干湿波动, 沙漠化也经历了多次扩张和收缩。与中国北方其它沙漠化土地一样, 气候变干是松嫩沙地形成和扩张的决定因素, 而人类的各种活动对这一地区的土地沙漠化起着诱发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韩致文  周玉麟 《中国沙漠》1995,15(4):378-384
半湿润地区的区域性风沙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环境因子之一。通过对豫北延津地区历史上黄河改道泛溢与沙物质沉积过程的分析、风沙问题历史与现状的对比表明,历史时期风沙问题以流沙大规模活动形成各种风蚀风积地貌为特征;而现代风沙问题以沙地在冬春季的片状风蚀和夏秋季的恢复逆转交替为特点,指出本区以季相性为特征的风沙活动及风沙地貌发育规模的有限性。风沙问题的整治关键已不是大规模治理流沙,而是建立有效的防护体系,防  相似文献   

7.
浑善达克沙地春季风沙活动特征观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刘树林  王涛  郭坚 《中国沙漠》2006,26(3):356-361
通过野外实验观测和室内分析整理的方法,对浑善达克沙地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的春季风沙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输沙率随风速增加成非线性增大;相同风速下,随着土地沙漠化程度的增加,输沙率成指数式增加;春季由于植被高度有限,覆盖度小于10%与覆盖度大于25%的沙地,对风场的响应,表现出明显不同的风沙流结构;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土地上,发生风蚀搬运的物质组成也明显不同;研究区春季影响风沙活动的因素,主要是土地沙漠化程度,降水的迟早以及残存的灌木与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多少等。  相似文献   

8.
近地表风沙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存玉  姚正毅  薛娴 《中国沙漠》2014,34(5):1307-1312
风沙活动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其是沙漠和沙漠化地区的重要地表营力过程之一。文章就有关近地表风沙对沙地植物及植被的影响与沙生植物及植被对风沙生境的生态适应对策和响应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了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方向、内容,旨在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为干旱,半干旱沙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中防风固沙植物种选择、合理配置、沙区植物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
青海湖克土沙地沙棘林的防风固沙机制与效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沙棘造林是青海湖克土沙地主要治沙措施,通过改变风速廓线垂向风速增加幅度、增加地表粗糙度和改变风沙流结构的机制实现沙棘林的防风固沙效益。根据2010-2012年连续3 a的沙棘沙丘与流动沙丘的春季风沙观测和植被调查,沙棘沙丘的风速廓线对数递增规律、输沙量和沙粒粒径的指数递减规律均被破坏;2012年沙棘沙丘在1 m高度以下的防风作用增加到22.75%,总体固沙效益较2010年增加近10%;同时,沙棘林的防风固沙效益随着风速增大而减弱,随植株高度与冠幅增加而增强。综合风沙防护机制与效益,沙棘造林技术在克土沙地以及整个高寒沙地生态治理中极具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
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地貌分类与发育问题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李森  王跃 《中国沙漠》1997,17(4):342-350,T001
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地分类体系则4级21个类型组成,其中风积地貌划分为谷底与谷坡风积地貌2个亚类。河谷风沙地貌面积1929.946km^2,可称为“雅鲁藏布江河谷沙地”。河谷区具有沙源,风动力和堆积场地等风沙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1.
The west sandy land of the Northeast China Plain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huge sandy belt of mid-latitude in Eurasia and the eastern fringe of desertified land with best bio-climatic conditions in China. Over-extensive regional development has made the desertified landscape very obvious, especially in Horqin Sandy Land where desertification is more serious than that in Hushandake Sandy Land with worse bio-climatic conditions. There were some researches on the desertification in western No…  相似文献   

12.
The west sandy land of the Northeast China Plain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huge sandy belt of mid-latitude in Eurasia and the eastern fringe of desertified land with best bio-climatic conditions in China.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environment has occurred and the desertification becomes very obviou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landscape patterns and explor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desertification. The second part aims to reveal the dynamics of desertification in the 1990s by using NOAA/AVHRR data and thematic data in GIS database. This work lay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ehabili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andy lands.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SongnenSandyLand,locatedinnorthWestofNortheastChinaplain,belongstosub-htaldmeedow-chemozemzoneanditSthedamntallandformisthefluvialplaincoveredbydunes.ThelinefromtheSecondSonghuamvernmningtbrOughtothelowerreachesoftheHuolinmver(i.e.Taolaizhao-Qian'an-Taonan)isthenasthesouthboundaryofthesandylandwhichisnearthenoItheaStofHorqinSandyLandWhilethelinealongNehe1indha-AndaThaomp-TaolaitheoistakenastheeaStboundary.Withalengthof38okinfromnorthtosouthtalwidthof26okInfromwesttoeasLth…  相似文献   

14.
中国沙漠化程度判定与分区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董玉祥  陈克龙 《中国沙漠》1995,15(2):170-174
依据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遵循综合性、主导性和县域完整性原则,制定了包括沙漠化土地占地率等6个评价指标的沙漠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定量评价模型,利用最新数据对我国的沙漠化现有程度进行了程度判定与分区,共划分出8个轻度区、7个中度区和5个重度区。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近五千年内沙漠化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通过对历史气候与地层剖面的综合分析,研究了浑善达克地区近5 000年内沙漠化的正、逆过程,提出该地区的沙漠化发展过程是一个以气候波动为主导作用的自然过程。  相似文献   

16.
区域沙漠化程度评价研究进展、问题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回顾景观尺度及区域尺度的沙漠化程度评价发展过程,概括了国内外典型的区域沙漠化程度评价方法,通过假设各种情景分析、总结了目前各类区域沙漠化程度评价方法中存在的典型共性问题:(1)当被比较评价的几个区域中各类沙化土地面积相等时,目前所有的评价模型失去比较能力;(2)忽略了不同类型沙化土地空间分布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对区域沙化整体程度的影响;(3)目前考虑了不同类型沙化土地空间分布的模型由于指标因子选择不恰当其评价结果在有些情况下与实际情况有距离。提出了在现有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引进景观生态学方法,特别是景观格局分析的方法,可以弥补现有区域沙漠化程度评价方法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且可以使区域沙漠化程度评价具有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尔沁沙地是中国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沙漠化防治的重点区域。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域,以沙漠化逆转不同阶段的沙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区域尺度上探讨了土壤有机碳对沙漠化过程的响应规律,并结合气候、植被和地形因子阐释了该区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沙漠化程度的加剧表现出疏林草地(未沙漠化)>固定沙地(轻度沙漠化)>半固定沙地(中度沙漠化)>半流动沙地(重度沙漠化)>流动沙地(极重度沙漠化)。(2)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比疏林草地降低了29.1%、49.3%、62.9%和84.1%。(3)随着沙漠化的发展,土壤质地发生粗化现象,即中、细砂粒含量明显增加,而土壤细颗粒(极细砂和黏粉粒)含量明显下降。(4)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黏粉粒的损失是土壤粗化、有机碳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pH的变化受沙漠化影响较小。(5)气候因子是导致SOC含量受经纬度影响的主要因素,而地形因子的影响次之。  相似文献   

18.
30多年来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的演变特点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韩广  张桂芳 《中国沙漠》1998,18(3):221-225
采用遥感技术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3个典型小区对呼伦贝尔草原30多年来的沙漠化演变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樟子松林区发生着强烈的沙漠化逆转,许多地段已转变为非沙漠化土地;其它地区除部分地段由于人类的积极治理而发生沙漠化逆转外,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对于樟子松天然分布区,可充分利用樟子松的优良防风固沙特性和较强的扩展能力来防治沙漠化,而对其它地区则应以封育为主,加强人工抚育和草原建设。  相似文献   

19.
松嫩平原沙地资源开发与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取生  裘善文 《地理科学》1997,17(3):259-264
松嫩平原沙地具有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发潜力巨大。沙地合理开发的关键是采用沙地生态工程技术,沙地农业工程技术和沙地水利工程技术相结合建立高效稳定的沙地人工生态系统对沙地进行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总被引:40,自引:19,他引:40  
乌云娜  裴浩  白美兰 《中国沙漠》2002,22(3):292-297,T001,T002
基于对内蒙古自治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的动态、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分析,认为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的土地沙漠化主要是人类过度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而其西部地区的土地沙漠化主要是人为活动加速了自然沙漠化的进程,还进行了沙漠化有关概念的探讨,以利于沙漠化理论的深入研究及防治沙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