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6 毫秒
1.
中越边境分水岭自然保护区有五个土类,即: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它们按海拔由低到高,依次更替,山体的西南坡为迎风坡,东北坡为背风坡,各土类的界线前者比后者稍高。  相似文献   

2.
夏增禄 《地理学报》1993,48(4):297-303
本文通过8年研究结果,归纳、分析了中国的砖红壤、赤红壤、红壤、紫红土、黄棕壤、棕壤、黑土、褐色土、灰钙土等主要类型土壤中Cd、Cu、Pb、As的土壤临界含量和土壤环境容量分布特征,发现他们大多数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随土壤类型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分布而分异,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分异特征。Cd、Cu是由南到北、由东向西增大;而As则相反,由南到北、由东向西减小。  相似文献   

3.
红壤侵蚀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壤是重要的土壤资源,红壤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控制水土流失的环境因子主要为土壤、植被、地形、降雨以及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措施。在总结红壤侵蚀的特征与各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红壤侵蚀研究的趋势,认为红壤侵蚀是各种因子综合作用下的复杂过程,各控制因子相互促进或削减红壤侵蚀的程度,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往往有一个或几个主导因子,多个因子之间的交互影响研究以及主控因子的确定是红壤侵蚀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4.
红壤丘陵区农业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壤丘陵区具有优越的生物气候条件,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河谷资源开发模式,限制了丘陵山区区特圾农业自然资源全面有效地开发,恶化了生态环境。因此,该地区农业的邮路不能仅立是河谷耕地,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占总面积70%以上的低山丘陵坡地上,实行一丘多用,立体布局,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实现红壤丘陵区农业资源开发的持续 。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中,在亚热带范围内曾划出三个自然地带: 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以下简称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和黄壤地带(以下简称中亚热带);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黄棕壤中若干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长江中下游黄棕壤上采集129个土样,测定了其中14种元素(13种微量元素和Fe)的全量含量,比较了不同岩石上发育的黄棕壤元素含量的差异,分析了其剖面分布特征。讨论了目前农业生产中广泛关注的5种微量元素和Fe的有效态含量在黄棕壤剖面中的迁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中,在亚热带范围内曾划出三个自然地带: 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以下简称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和黄壤地带(以下简称中亚热带);  相似文献   

8.
唐南奇 《山地学报》2002,20(4):421-426
福建具有丰富的山地赤红壤和红壤资源,且在我国亚热带山地土壤中具有代表性。本研究根据对不同母质发育的赤红壤和红壤典型剖面样本的稀土容量和强度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测定和分析,从5个方面阐明了这两类土壤稀土的剖面变异,母质差别及土壤环境因素的影响规律,为山地赤红壤和红壤开发中稀土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云南北部山原红壤成土年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红壤成土过程中的元素迁移模型,本文初步求解了云南北部山原红壤成土过程中的硅迁移强度值(Px),并对不同海拔高程上的山原红壤发育年龄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0.
赵景波 《地理科学》2003,23(5):554-559
资料表明,关中地区全新世大暖期土壤中的CaCO3受到了明显淋溶,部分土壤的CaCO3淀积层脱离了粘化层,发育了淋溶性土壤所特有的风化淋滤母质层;该层土壤发生了明显的化学粘化作用,并有Fe2O3和Al20,形成以及亚热带土壤所具有的淀积型红色光性粘土胶膜发育;粘土胶膜含量明显大于淋溶褐土而与黄棕壤接近。由此得出,全新世中期成壤作用比现今显著强,土壤应为发育弱的黄棕壤,当时气候比今明显暖湿;在全新世中期,来自东南的夏季降水气团能够较频繁地到达该区,秦岭已失去温带与亚热带气候分界线的作用,其南北两侧均为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周边地区第四纪红土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第四纪风成红土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与北方的黄土同为反映第四纪古环境的重要载体。基于洞庭湖周边地区10 处剖面122 个红土样品的粒度分析,对该区红土沉积特征及其反映的环境意义进行探讨。结果显示:①样品均以粉砂(4~63 μm)为优势粒级,其次为粘粒(<4 μm),砂含量很少,并富集“风尘基本粒级”(10~50 μm),含量达33.23%~42.23%,粒度特征与典型的黄土、下蜀黄土、加积型红土样品相似,显著不同于湘潭洪冲积红土,也区别于本区砂岩风化壳红土,表明洞庭湖西、南、东缘丘陵岗地存在风成堆积成因的中亚热带风成加积型红土。② 黄棕色土、网纹黄棕色土、均质红土、网纹红土等4 类样品的粘粒含量由高到低的排序是网纹红土 >均质红土 >网纹黄棕色土>黄棕色土;粉砂含量由高到低的排序正好相反。结合粒度参数推测,黄棕色土发育时期,沉积作用增强,粒度变粗,分选性较好;网纹红土发育时期,沉积作用较弱,风化成壤作用强,细颗粒含量增多,分选性相对较差。这可能反映了洞庭湖地区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冬季风加强,风化减弱的气候变化过程。③ 沿冬季风主导风向(偏北风),洞庭湖周边地区红土的MφMd值(φ值)自北向南增大(变细),风成组分(10~63 μm)百分含量随之减少,<2 μm组分百分含量自北向南略有增加。这种趋势提供了组成该地区加积型红土的粉尘由偏北向南传输的风成证据和母质风化程度向南增强的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12.
庐山JL红土剖面的色度气候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庐山JL红土剖面的Munsell色度体系研究表明,红土色调、明度、彩度等特征值沿剖面呈有规律变化,随深度增加,红度加深、明度降低、彩度增高,总体呈现7次高低值相间的波动。红化率RR作为衡量红化程度的综合指标,随深度增加波动式递增,亦存在7次旋回,与土体中Fe2O3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该结论表明,庐山红土发育过程中存在热中见凉的气候波动,第四纪以来气候渐趋干凉。同时,RR曲线与C IA曲线变化趋势一致,RR高值对应于CIA高值,指示强成土风化时期,可作为反映成土环境变化的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13.
湖南主要土壤酸沉降敏感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湖南省主要土壤类型在模拟酸雨条件的敏感性大小进行研究,根据酸害阈值、酸害变化率等敏感性指标,对土壤敏感性进行比较发现,在酸雨pH值大于4.5时,处于土壤酸雨缓冲范围,而当酸雨pH值低于3.5或3时,土壤的pH值变化相当明显。不同土壤母质对酸雨的敏感性表现为:第四纪红土红壤>砂岩红壤>花岗岩红壤>紫色砂页岩红壤;由于垂直地域分异作用,山地红壤的敏感生较大,其次为山地黄棕壤,山地黄壤为不敏感土壤;另外不同土层的敏感差异不明显,受耕作过的土壤酸缓冲性能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方第四纪红土的形成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目前中国南方红土的不同测年方法和测年结果的详细对比和总结,得出南方第四纪红土不同层次的年代序列.上覆黄土沉积时间小于100kaBP;均质红土介于100~400kaBP;网纹红土400~80kaBP;下伏砾石层年龄大于800 ka BP.  相似文献   

15.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土样室内理化分析以及有关资料整理结果,阐明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类型和理论化性状。此外还讨论了该保护区土壤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网纹红土的成因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朱景郊 《地理研究》1988,7(4):12-20
本文阐述我国网纹红土的分布和特征,着重讨论网纹红土的形成原因,指出网纹红土可表征我国南方中更新世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幅度和性质,并可作为我国东部是否存在古冰川作用的佐证.  相似文献   

17.
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及其地理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土样室内理化分析及对前人工作成果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及其地理分布规律是;海拔800m以下为砖红壤;海拔800-1100m为砖红壤性红壤;海拔1100—1600m为山地红壤;海拔1600—1900m为山地黄壤;海拔1900m以上为山地黄棕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