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苏州、无锡、常州的城市用地扩展与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环境,是人类在发展生产过程中加速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它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自然环境是指空气、水、土壤、动植物、岩石、矿物等自然要素;社会环境是指各种建筑物、构筑物、文化古迹、风景游览区,以及交通、电讯等人类创造的社会要素。由于城市每时每刻都在建设,因此社会环境的变化处于主导的地位。但是,在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导致自然环境随之变异,并且最终又反馈于社会环境。因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十分重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对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   总被引:56,自引:8,他引:56  
郑度 《地理研究》2002,21(1):9-13
人地关系包括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地位 ,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人地关系研究是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地理学中流行的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文化景观学和人类生态学等都是聚焦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不同学派。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研究重心是揭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及所应采取的对策。信息时代人地关系的特征与工业时代有较大差别。人与自然的作用方式和强度将有显著不同 ,人类将全面系统地深化对自然的认识 ,人类活动空间将发生巨大变化 ,时空观念正在发生转变。知识与科技的作用 ,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许多全球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和社会公众关切的热点。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包括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关系机理调控 ,社会生态与环境伦理研究与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3.
澳门海洋空间资源利用研究——澳门的填海造地工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澳门原系海中孤岛,由于利用了自然条件,进行填海造地工程,使孤岛相连,土地面积扩大,城市发展,交通改善,经济增长,成为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典型地区。文章论述了澳门有利于填海工程实施的自然条件,海洋空间利用的发展过程,及填海造地工程的巨大作用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空间生长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搭建城市空间生长的分析框架,运用实地调研、文本分析与建设用地扩张空间格局分析等方法,解析三峡库区城市空间生长过程、周期演进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移民迁建前,受地域自然环境的生态约束,三峡地区城市从逐水而居、自然生长的团状紧凑形态,逐渐发展为沿江延展、垂直生长的带状紧凑布局结构。移民迁建后,城市人口短时间内非自然增长式的快速集聚,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强烈需求,促使三峡库区城市跨越地形地貌与江河环境的制约,呈现出复杂的时空格局与多元的形态类型。(2)三峡库区城市空间生长与地域自然环境之间存在3条正反馈路径与3条负反馈路径,城市空间生长的周期演进受“人工力的阶段性演变”“自然力的持续性作用”“特殊事件的跃迁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影响反馈”的综合驱动,从而实现城市空间生长的门槛跃迁与结构演化。(3)库区城市空间生长与地域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一个双向互动、螺旋上升的周期演进过程,移民迁建前的城市空间生长周期与移民迁建后的城市空间生长过程,共同构成三峡库区城市空间生长周期的独特“双环结构”,半淹没城市、全淹没城市与未淹...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周亮  车磊  周成虎 《地理学报》2019,74(10):2027-2044
绿色发展作为化解自然环境约束、破解经济转型难题、支撑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关键。正逐渐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经济转型与重构的重要指导理念。在梳理绿色发展概念与内涵基础上,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泰尔指数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对2005-2015年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测度与刻画,并进一步耦合自然与人文因素定量探讨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下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 2005-2015年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稳步提升,由0.475增加到0.523,总体提高了10%,时序上呈现“W”型波动增加的阶段性演变特征。②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出“东中西”阶梯状递减的区域差异规律,不同类型城市群具有“国家级>区域性>地方性”倒金字塔式集群增长特征,形成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稳定等级规模结构。③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高效率城市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低效率城市则负向溢出影响,“高高集聚、高带动低”的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较为凸显,不同类型城市演化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与时空惯性。④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人文社会因素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影响程度大于自然本底要素,其中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开放程度和城市气温呈现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过去人地关系演变机制的"支点"概念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规律和机制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在人类社会演化的不同阶段,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揭示人地关系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轨迹和机制可为有效衔接古今人地关系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基于对过去人地关系研究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我们提出“支点”概念模型尝试解释人地关系演变的规律和机制。当特定区域人口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达到平衡状态,随后的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变化都有可能打破其平衡状态。人类社会系统在面对生存环境变化压力时可能出现两种不同方式的响应:① 通过人口数量的调节适应生存环境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其特点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支点”位置)不变;② 通过人类社会组织结构或技术革新方式使社会适应生存环境变化的“韧性”增强,体现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发生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韧性呈增强趋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导因素也整体呈现由自然因素向人为因素的偏移。最后,以河南、山西和陕西三省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至周代(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年)的人地关系研究为例,运用“支点”概念模型分析了其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7.
全球变化研究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  王建力 《热带地理》2004,24(4):301-305
一方面当今的全球变化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对地球的自然过程干扰越来越大,现阶段的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是人地关系地域表层系统.文中分别从两者的内涵、哲学基础、演化机制、研究的目标和研究维度等方面论述了全球变化研究和地域表层系统研究的统一,即统一于地球系统科学;同时也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人地关系地域表层系统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部分,是其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以宁夏固原市上黄试区为例,基于土地的属性特征,构建了土地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指数,探讨了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2年,上黄试区土地自然属性相对较低而社会属性相对较高,土地利用行为特点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广度开发求得生存与发展,土地利用效益差,人地关系紧张;1982—2000年,在科技因素的引导下,土地的自然属性增强,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土地利用效益明显提升,人地关系缓和;2000—2010年,在政策因素的影响下,土地自然属性继续提升,土地利用效益进一步提高,人地关系和谐。整个研究期内,在科技和政策因素的驱动下,人地关系不断协调发展,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依据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与生物免疫系统的相似性,利用安徽省统计资料数据,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物免疫模型研究了2005—2014年安徽省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压力的变化趋势,并判断城市化发展的可持续状态。结果表明:1)安徽省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水平呈前期下降后期增长的趋势;城市生态系统自然承载力指数变化大致与城市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指数变化趋势相似;2005—2014年,安徽省城市生态获得性承载力指数持续上升。2)安徽省资源消耗指数、环境污染指数和城市生态系统压力指数均呈缓慢增长趋势,压力持续增加可能会导致城市承载力超载。3)除2006和2013年安徽省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外,其余年份城市生态系统变化率小于社会经济压力变化率,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发展不可持续。由于获得性承载力的滞后性,未来还应重点考虑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大生态弹性系数和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来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何郑莹  徐建刚 《地理研究》2012,31(5):863-872
以人地关系为视角,引入空间可达性的概念,探讨赣闽粤交界地区客家先民迁移路线的选择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利用GIS技术建立地形和古交通通道数据库,分别构建栅格与矢量数据结构最优路径模型,分析了客家民系迁移路径选择与空间可达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可达性分析结果与客家民系的空间分布拟合的较好,受迁移时期的生产力水平限制,高大山脉、隘口等地形因素对迁移路线影响巨大,自然、社会、历史因素共同影响客家民系迁移及分布格局,赣州、长汀、梅州等"客家首府"城市位于所模拟的最优迁移路径上。  相似文献   

11.
澳门的城市性质及其在我国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舜赞 《地理研究》2000,19(4):351-358
文章分析了澳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基础,其性质和功能特点,当前的经济结构状况及其发展条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它的发展方向,以及在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一国两制”)条件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澳门自由港优势与深水港口开发:澳门发展路向研究之二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徐君亮 《热带地理》1996,16(1):14-20
本文通过对澳门自由港与港口历史发展的回顾,指出了由于澳门没有深水港口,其自由港和单独关税区,尤其是“欧共市”特殊贸易关系等优势受到限制。论述了建设深水港是发挥自由优势,振兴澳没经济,将澳门建设成为南中国通向世界的“第二个香港”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湘澳合作是在CEPA及泛珠三角"9+2"框架下的区域合作,其在招商引资、会展、旅游、消费维权等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湖南没有充分利用好澳门的"平台"作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两型社会试验区为湘澳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为湘澳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对湘澳区域关系和合作机制的反思,认为湘澳合作应由政府推动的合作机制转变为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结合的新机制,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以推动湘澳合作取得更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坡面对全球可照时间影响的解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汉群 《地理科学》2006,26(1):94-100
根据坡面日出日没时角配置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可得到在全球坡面可照时间的具体计算公式,它们是太阳赤纬、坡度、坡向和纬度的函数。根据各种情况下坡面可照时间对坡度或坡向的偏微分可以证明,全球的坡面可照时间总是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或保持不变,而全球坡面的可照时间随坡向的增加则是或增加、或减少、或不变,并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使坡面可照时间有极大值和极小值的坡向,这些坡向是纬度、太阳赤纬和坡度的函数。  相似文献   

15.
大连市近岸海域环境的模糊模式识别及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保护海洋的新世纪。海洋是大连的最大优势,大连的建置和发展得益于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大连城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首次采用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对大连市近岸海域水质环境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模糊模式识别模型能够全面反映水质环境的真实状态,大连湾近岸海域水质较差,大连南部海域水质逐渐变好,大窑湾海域水质较好。文章最好提出了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Manyregionsintheworldwhicharegeographicallyveryimportantareoftenignoredbyscientists.AnexampleisthecomplexPadano-VenetianplainwhichbordersontheItaliannorth-Adriaticcoast.ItpossessesseriousproblemssuchassubsidenceintheRavennaareaandhighwaterlevelsandur…  相似文献   

17.
蔡人群 《地理学报》1989,44(1):77-85
珠海在坚持以工业为主的同时,不能忽视剖汇农业及其深度加工业的发展,旅游业在特区经济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与澳门的全面经济协作,建设共同使用的供水、供电、供气、机场、深水港、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并进一步台作开发地处珠澳边境的湾仔,符台积方利益,有利于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珠海特区可考虑易名为中山特区。  相似文献   

18.
Spatial relations, reflecting the complex association between geographical phenomena and environments,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solution of geographical issues. Different spatial relations can be expressed by indicators which are useful for the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issues. Urbanization, an important geographical issue, is considered in this paper.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indicators concerning urbanization are expressed with a decision table. Thereafter,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indicator rules are extracted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rough set theory.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spatial relationship indicator rules is illustrated with data from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Shenzhen and Hong Kong, located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Land use vector data of 1995 and 2000 are used. The extracted spatial relationship indicator rules of 1995 are used to identify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Zhongshan, Zhuhai and Macao. The identification accuracy is approximately 96.3%. Similar procedures are used to extract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indicator rules of 2000 for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Zhongshan, Zhuhai and Macao. An identification accuracy of about 83.6% is obtained.  相似文献   

19.
The dual-nuclei spatial structurs is composed of a regional central city,a port city and their spatial relations in certain regions.In general,this spatial structure could be found in most of the coastal regions or regions along big rivers.In terms of the mechanism,the dual-nuclei structure is the result of the spatial interaction and the comple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er city and the port city.The “marginal function” of the port c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entral city has long been discussed in the literature.On the one hand,drainage area is the main natural grographical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dual-nuclei spatial structure;therefore,we can build a theoretical geographic structure that is based on the drainage area.On the other hand,vicissitude of the coastline also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dual-nuclei spatial structure.It is especially meaningful if we can notice this when we examine deeply the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delta.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后半期以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以及其体系内部国际贸易,对国际公工与世界经济联系产生深刻影响,跨国公司内国内贸易,体现了跨国公司对世界贸易的有意识的组织、协调和控制作用,本文着探讨跨另公司内部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其结果变化,以揭示跨国公司内部国际贸易的性质及在现代国际公工与现代世界贸易联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