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厦门西港浮游植物吸收磷酸盐的粒级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厦门西港微型浮游植物(3~20μm)吸收磷酸盐的百分比、吸收速率常数和单位体积吸收速率均最大,分别为74.85%、8.28×10-5/s和5.38×10-5μmol/(dm3·s),小型浮游植物(20~200μm)次之,超微型浮游植物(0.2~3μm)最小;单位叶绿素a的吸收速率是超微型浮游植物最大[5.38×10-5μmol/(μg·s)],微型次之,小型最小。相关分析表明各粒级浮游植物吸收磷酸盐的百分比与相应粒级浮游植物的叶绿素a含量和光合速率的百分比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鼠尾藻嫩芽为实验材料, 研究了不同光强(25~220 μmol/(m2·s))、温度(5~34℃)和盐度(0~60)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测定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包括光系统II 最大荧光产量(Fv/Fm)、最大潜在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rET,max)、快速光曲线的初始斜率等。结果表明: (1)鼠尾藻嫩芽易受强光、高...  相似文献   

3.
海洋超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超微型浮游植物 (Ultraphytoplankton)是一类粒径微小 (<5~10μm)的光能自养型浮游生物 ,它包括所有的微微型浮游植物 (Picophytoplankton,0.2~2 μm)和部分微型浮游植物 (Nanophytoplankton,2~20μm) ;由原核浮游植物及真核浮游植物组成。微微型原核浮游植物主要是单细胞的蓝细菌 (藻 ) (聚球藻Synechococcus)和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海洋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主要包括定鞭藻类、金藻类、隐藻类和绿藻类等。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4.
采用PAM叶绿素荧光技术,于2013年5月在厦门大嶝岛潮间带,对不同底质类型(泥质、泥砂质和砂质)底栖微藻的光合作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底栖微藻的光合系统II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呈泥质(0.33)〉泥砂质(0.28)〉砂质(0.01);底栖微藻叶绿素a含量亦呈上述变化趋势.不同温度(15-35℃)和不同光照透射率(0-100%)的短期(0.5-2.0 h)培养实验表明,底栖微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27℃左右)接近于环境温度,体现了其对生长环境的适应;过高的温度(35℃及以上)会抑制光合作用活性,进而限制其生长;此外,光照实验表明底栖微藻可通过自身的运动和变化来适应光照强度的变化,不同底质类型可能存在不同的光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分别于2014年春、秋和2015年夏3个季节对南海东北部A站位(118°E,21.5°N)分粒级叶绿素a浓度和超微型光合生物(原绿球藻、聚球藻和超微型真核藻类)细胞丰度的昼夜变化进行了24 h时间序列连续观测和分析。通过萃取荧光法分析叶绿素a浓度,发现叶绿素a浓度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春季正午最高,秋季和夏季基本变化趋势为白天升高,夜晚降低;而因夏季中午的光抑制作用,叶绿素a的浓度相对较低。超微型光合生物(0.2~3μm)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最高(71.49%),小型浮游植物(20μm)贡献率最低(10.41%)。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到3个超微型光合生物类群;其中,原绿球藻为优势类群,最大细胞丰度达1.05×10~5cells/m L,其次是聚球藻,超微型真核藻类的细胞丰度最低,但由于其单位细胞内的叶绿素a含量高,所以可能对叶绿素a的贡献最大。聚球藻丰度基本上白天下降,傍晚到午夜上升;秋季和夏季,超微型真核藻类的丰度白天高,夜晚低,而春季则相反;原绿球藻在秋季和春季的昼夜变化规律和超微型真核藻类相似。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光照是调控叶绿素a浓度和超微型光合生物丰度昼夜变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季节变化上,原绿球藻的细胞丰度季节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聚球藻的季节变化为秋夏春,超微型真核藻类的季节变化规律和聚球藻相反。  相似文献   

6.
为了利用荧光技术对北极浮游植物的生理生态信息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以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的两种北冰洋微型浮游植物——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和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为研究对象, 先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和全荧光光谱法对其活体中色素的静态荧光进行测量, 后利用脉冲调制方法(Pulsed Amplitude Modulation, PAM)对其叶绿素动态荧光信息进行测定, 对两种浮游植物的三类荧光信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柔弱伪菱形藻的丰度、基础荧光(F0)、光合系统Ⅱ(PSⅡ)光化学的有效量子产量(ΦPSⅡ)及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分别为22×105cell/mL、844、0.247和42.8, 皆高于海链藻的相应值(8×105cell/mL、464、0.185及33.0); 静态荧光和基础荧光分析表明柔弱伪菱形藻细胞内叶绿素a (chl a)含量较高; 海链藻细胞内则具有较高含量的类胡萝卜素, 其对光保护机制依赖性较强。本文初步展示了三类荧光分析法在极地微型浮游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方面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7.
青岛近海微型、超微型浮游藻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陈怀清  钱树本 《海洋学报》1992,14(3):105-113
本文对青岛近岸水域微型和超微型游游藻进行了周年(1989年5月-1990年4月)的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月份里,微型浮游藻(3-20μm)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最大;大型浮游藻(大于20μm)次之;超微型浮游藻(0.2-3μm)的贡献最小。反映了青岛近岸水域浮游藻群落的温带近岸区系性质。微型和超微型浮游藻组成分析结果指出,青岛近岸水域以叶绿素细胞为主,PE细胞居次要地位;群落的类群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不同季节(5月、8月、11月、2月)对微型和超微型浮游藻进行的昼夜连续视察结果表明,叶绿素a含量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变化特征随季节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对环境因子的影响分析表明,青岛近岸水域营养盐含量在年周期内都能满足微型和超微型浮游藻的正常生长所需,不成为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8.
虾病暴发前虾池中一些环境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研究1994年5~8月即墨金口养殖场虾病发生前,养虾池中叶绿素a总量、去镁叶绿素含量、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以及营养盐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调查期间两个养虾池中叶绿素a含量逐月减小,分别从49.98mg/m3和25.54mg/m3降至1.50mg/m3和3.30mg/m3,去镁叶绿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微型(2~20μm)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最大,分别为74.3%和68.4%,超微型(2~0.45μm)分别为20.4%和27.5%,小型(>20μm)的叶绿素a含量最小,分别为5.5%和4.2%。所调查虾池中无机磷含量均超过富营养化阈限,无机氮含量接近富营养化阈限。  相似文献   

9.
Cd2+胁迫对6株微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2+胁迫不同时间(24h、48h、72h和96h)后,6株微藻(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Tahitian Isochrysis galbana、小球藻Chlorella sp.、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us pluvialis和塔胞藻Pyramidomonas sp.)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情况.测定的主要参数有:PSII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II的潜在活性(Fv/Fo)、PSII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ield)、相对光合电子传递效率(rETR)、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研究结果表明,Cd2+胁迫下6株微藻的荧光参数Fv/Fm、Fv/Fo、Yield、rETR、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与Cd2+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均随着Cd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胁迫时间对各荧光参数也有显著影响.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绿色巴夫藻的Fv/Fm、Yield和rETR逐渐下降,Fv/Fo先下降后上升,至72h时又有所下降;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和微绿球藻的Fv/Fm、Fv/Fo、Yield和rETR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均逐渐下降;小球藻和雨生红球藻的上述荧光参数先下降,之后分别在48h和72h时逐渐上升;塔胞藻的上述荧光参数则先上升后下降.在Cd2+胁迫下,6株微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也显著降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下降的幅度也逐步增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6株微藻的叶绿素相对含量与细胞密度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细胞密度计算出来的Cd2+对6株微藻96h的半抑制浓度(96h-EC50)分别为绿色巴夫藻(151.538μmol/L),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14.161μmol/L),小球藻(17.150μmol/L),微绿球藻(3.498μmol/L),雨生红球藻(15.205μmol/L),塔胞藻(19.722μmol/L),因此6株微藻对Cd2+的耐受性大小顺序为:绿色巴夫藻>塔胞藻>小球藻>雨生红球藻>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微绿球藻.  相似文献   

10.
2017年6月和8月,通过对秦皇岛海域的超微型浮游植物进行现场调查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了聚球藻(Synechococcus)和超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s)两大类群,其中聚球藻又分为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两个亚群。调研期间,正处于秦皇岛海域褐潮高发期。通过分析超微型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碳生物量及分布特点,研究了秦皇岛海域在褐潮高发期超微型浮游植物分布及相关环境因子影响。结果表明,6月份超微型真核藻、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平均丰度分别为1.14×104 个/mL、4.02×104 个/mL和1.04×104 个/mL,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27.22 μg/L、8.49 μg/L和2.27 μg/L;在8月份超微型真核藻、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平均丰度分别为3.27×103 个/mL、5.79×104 个/mL 和2.58×104个/mL,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6.35 μg/L、13.41 μg/L和5.83 μg/L。超微型真核藻、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在6月份和8月份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超微型真核藻的细胞丰度从6月到8月明显降低一个数量级,说明8月份过高的水体温度与低浓度的营养物质等因素限制了超微型真核藻中褐潮种的生长。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细胞丰度在6月份呈现从河口到近岸逐渐升高的分布趋势,而超微型真核藻呈现下降的分布趋势。与6月份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细胞丰度分布相反,超微型真核藻和聚球藻Ⅰ细胞丰度则在8月份呈现从河口到近岸逐渐降低的分布趋势,而聚球藻Ⅱ细胞丰度的区域分布趋势不明显,主要分布在水体表层。通过对超微型真核藻、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6月份硝酸盐与铵盐是聚球藻Ⅰ细胞生长的主要控制因子,而聚球藻Ⅱ与环境因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超微型真核藻的细胞丰度与硅酸盐浓度呈正相关。在8月份,超微型真核藻细胞的生长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硝酸盐、亚硝酸盐、硅酸盐、磷酸盐、温度以及光照)的共同作用的影响,聚球藻Ⅰ细胞丰度与硝酸盐呈正相关,温度与光照则是影响聚球藻Ⅱ细胞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荣成靖海湾海参养殖池塘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5月~2007年11月调查了山东荣成靖海湾海参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变化以及底泥沉积物中叶绿素和脱镁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海参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共有7门,44属,62种,主要以硅藻为主.水体中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1号池塘为17.52×10~4 /L;2号池塘为18.30×10~4 /L.水体叶绿素含量变化范围:1号池塘为1.38~5.00 μg/L;2号池塘为0.98~5.45 μg/L.池塘沉积物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范围:1号池塘为0.66~1.67 μg/g,2号池塘为0.56~1.34 μg/g.池塘沉积物中脱镁叶绿素含量变化范围:1号池塘为2.97~5.63 μg/g;2号池塘为2.90~6.36 μg/g.1号池塘和2号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叶绿素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叶绿素,脱镁叶绿素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海参夏眠期间,沉积物中叶绿素及脱镁叶绿素含量最高,为海参结束夏眠进入摄食提供食物储备.研究结果表明,靖海湾海参养殖池塘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养殖池塘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较低,多样性指数较高,增加浮游植物沉降速率,增加养殖系统初级生产力可为海参提供更多食物.  相似文献   

12.
The effects of light on the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 marine diatom Tha-lassiosira pseudonana in light and dark cycl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emi-continuous cultur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growing light intensity, DCMU enhanced fluorescence yield (Fd/Chl), enhanced fluorescence ratio (Fd/F) , cellular carbohydrate content. carbohydrate/chlorophyll a and carbohydrate/protein ratio increased , but the fluorescence yield and cellular chlorophyll a content decreased; The protein content declined with the increase of light intensity in the range of 10- 100 μmol/ (m2·s) and increased at higher than 100 μmol/ (m2·s). Sampling time during the day had great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owing light intensity and cellular chlorophyll a , carbohydrate content , carbohydrate/chlorophyll a and carbohydrate/protein ratio.  相似文献   

13.
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作用是海洋结合态氮迁出的主要途径,15N示踪法是定量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作用的新方法,它具有灵敏度高、可同步测量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速率的优点.本研究开展了一系列方法学实验,以确定高纯氦气驱赶水样所含气体的时间、超声赶气时间、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测量N2含量的精度、N2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测定的工作曲线以及示踪剂的最佳添加量等,从而确立起15N示踪同步测定海水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速率的方法.所建立方法测量N2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可满足海洋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速率测定的需要.应用该方法实测了厦门筼筜湖富氧与缺氧水体的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速率,结果表明,缺氧底层水的反硝化速率[4.10~5.47μmol/(dm3·d)]比富氧表层水[0.43~0.46μmol/(dm3·d)]明显来得高,但缺氧底层水的厌氧氨氧化速率[0.00~0.12μmol/(dm3·d)]则比富氧表层水的速率[0.52~0.67μmol/(dm3·d)]低得多.  相似文献   

14.
不同盐度、温度及光照对漂浮浒苔生理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不同盐度、温度及光照对漂浮浒苔生理生态的影响,我们将实验室内培养的浒苔置于不同盐度、不同温度及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培养,测定藻体光合参数。不同盐度条件下,对浒苔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结果表明,在盐度为0的条件下,浒苔样品实际量子效率Fv/Fm快速降低,随后Fv/Fm维持在较低水平,在盐度10‰~40‰范围内,在前5天各处理样品Fv/Fm没有明显变化,之后样品Fv/Fm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不同实验温度条件下,对浒苔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结果表明,在5℃~25℃,浒苔Fv/Fm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不同光照条件下,对浒苔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进行测定,其数值都在第一天发生了显著降低,之后稍有波动。藻体Fv/Fm变化有所不同,处理的前2天中,所有条件下样品都有相同幅度的降低,处理第三天时,光强400μmol/(m2·s)下比其他光强下的要显著低14%~16%;到培养后期,则以160μmol/(m2·s)下要明显较高,即160μmol/(m2·s)下藻体Fv/Fm的降低总体较为平缓。光照实验表明,浒苔在低光照条件下的实际量子效率要高于高光照条件,且最大量子效率的测定也进一步证实了该结果,表明高光照条件会引起浒苔光合作用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5.
以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水杨酸对龙须菜的生长速率、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藻胆蛋白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施水杨酸可以促进龙须菜的生长,其中水杨酸质量浓度为10 μg/mL的处理组对促进龙须菜的生长效果最好,其日相对生长速率达到6.92%/d,比对照组的相对生长速率增长了26.3%。在用水杨酸处理后的第3天,水杨酸质量浓度为10 μg/mL处理组的各指标达到最大,脯氨酸增长了32.5%、SOD增长了24.3%、藻红蛋白增加了24.6%。同时水杨酸促进了Ca2+和K+离子在龙须菜藻体内的积累速率。用水杨酸处理后,叶绿素荧光参数ΦPSⅡ在处理后的第5天开始增长,比对照组增长了9.6%;Fv/Fo在第5天达到最大值,比对照组增长了5.6%。本研究表明,适当质量浓度的水杨酸有利于提高龙须菜的生长速率,其中水杨酸质量浓度为10 μg/mL的处理组对龙须菜的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以热带库里亚藻(Coolia tropicalis)为研究对象, 在不同锰浓度(0、1、5、10、50μmol·L -1)的人工海水培养15d, 利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研究了其生长和光合作用对不同锰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 1)比生长速率(μ)和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与锰浓度均呈指数关系且对锰胁迫具有相同程度的响应; 2)锰浓度至少大于1μmol·L -1才能维持热带库里亚藻正常的光合作用活性, 当锰浓度低于该浓度时, 光合作用活性(Fv/Fm)在6d后开始下降, 而单位反应中心吸收光能(ABS/RC)和热能耗散(DI0/RC)升高; 两个反应中心之间的电子传递(φE0)及生长并未受影响, 表明此阶段锰缺乏只影响活性光反应中心数量并提高热耗散途径; 当锰缺乏延长至15d时, 胁迫作用显现(F0上升)并且电子传递(φE0)和生长受到抑制, 这阶段锰缺乏使光反应中心关闭且电子传递受阻; 3)锰缺乏的修复损伤比(r/k)并未降低, 表明锰缺乏并未影响热带库里亚藻的光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叶绿素荧光技术的紫菜光适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样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对坛紫菜、条斑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实际量子效率在光照处理后逐步下降,且随着处理光强的上升,实际量子效率的下降速率更为明显.快速光曲线初始斜率(α)结果与实际量子效率相似,表明光照时间的延长以及光照强度的升高均引起样品实际光能利...  相似文献   

18.
对生长在漳江口红树林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盐度环境中(FZ1:7.95-10.00;FZ2:11.10-15.25;FZ3:15.60-20.08;FZ4:20.58-23.54)优势红树植物桐花树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度最低的样地FZ1比其他样地具有更高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胡萝卜素含量(p〈0.05).Fv/Fm、Fv/F0和PIABS表现出同样的规律:FZ1、FZ2较高,尤其FZ1最高,与FZ3、FZ4有极显著水平差异(p〈0.01).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起始部分变化不大,其余部分均是FZ3比其他3个样地低.比活性参数ABS/CS、TRo/CS各样地间无显著差异;ETo/RC、RC/CSo是FZ3比其他样地下降,尤其是与FZ1、FZ2有极显著差异.DIo/CS则是FZ3比其他样地高,尤其是与FZ1、FZ2有极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在保护区内盐度7.95‰-15.25‰环境中的桐花树叶片光合色素含量较高,光合器官对光能的吸收、转化和利用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红树林湿地土壤是一个潜在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调查了夏季福建九龙江口的秋茄(Kandelia candel)红树林湿地土壤-大气界面3种温室气体的通量并分析土壤环境对其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九龙江口红树林夏季3种温室气体N2O、CH4和CO2的通量分别是0.27~2.45、-0.28~341.43μmol/(m2·h)和-0.49~17.00 mmol/(m2·h),表明九龙江口夏季红树林土壤总体上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根据3种温室气体的平均通量及其增温潜力计算它们的CO2当量通量以反映3种温室气体产生的增温效应,计算结果显示九龙江口红树林夏季土壤排放温室气体的CO2当量通量为82.33~674.92 mg/(m2·h),而CO2是最大的贡献因素.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CO2通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因林地和滩面而异,CH4通量受林地的影响,但N2O通量则不受林地和滩面的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环境因子是影响红树林温室气体通量空间差异的重要原因,其中土壤有机质、氨态氮和总氮含量是影响N2O和CO2通量的主要因子,而CH4则只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不同品系条斑紫菜光合效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叶绿素荧光仪测试了7个品系紫菜叶状体在不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的光合效率,分析了受强光抑制后光合效率恢复的情况,并测试了这些品系的光合色素含量。结果显示,随着光照强度从20μmol.m-2.s-1提高到1 200μmol.m-2.s-1,总的趋势是光合效率逐渐降低,但下降幅度在不同品系间又有差异:相比20μmol.m-2.s-1光照下条件下光合效率,Yjs在1 200μmol.m-2.s-1时的光合效率下降了27%,Yw下降了33%,Gm下降了53%,Yqd下降了50%。在120μmol.m-2.s-1光照条件,5~20℃实验范围内,15~20℃条件下光合效率最高,除Yh2和Wjs,其它品系叶状体均在15℃达到顶峰,Yh2和Wjs则在20℃达到顶峰。在受到高光抑制(200μmol.m-2.s-1)后,处于光照60μmol.m-2.s-1,温度12℃条件下紫菜光合效率可在30~60 min内恢复。未发现光合色素含量与光合效率的相关性。文章还对紫菜光合效率与生态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