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根据岩心观察并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和测井资料,划分了安塞油田王侯杏坪地区长6油层长62、长63小层沉积微相类型,分析了沉积演化、沉积相与油气分布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湖泊河控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沙和水下天然堤等沉积微相,骨架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受河道迁徙冲刷影响,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相间分布,形成研究区主要生储盖组合;沉积相对长6油层下段油藏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油气聚集主要受分流河道砂体展布控制,储层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东南部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东南部地区构造演化、沉积体系类型及其沉积相模式、沉积体系展布及其控制因素,分析认为潜江凹陷东南部地区新沟嘴组下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咸水湖泊沉积体系,新沟嘴组下段沉积之前发育的深大断裂、继承性古隆起对新沟嘴组下段沉积相展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沉积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沙坝、席状砂、滨浅湖滩沙、沙坝等多种微相。物源供给和砂体展布都有两支,分别是汉水水系和汉川水系。由于对储层展布认识不清,致使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受到了制约。因此,开展沉积相控制下的储层展布特征研究,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侏罗系是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与开发的重要目的层。华庆地区富县组油藏是近年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的新区块和新层系,已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和资源潜力。本文利用印模法等方法精细刻画了华庆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深入分析了侏罗系富县组油藏控制因素和富集规律。结果表明,华庆地区侏罗系富县组油藏主要来源于下部三叠系延长组优质烃源岩,油藏类型为构造油藏和岩性-构造油藏,发育在古地貌斜坡带背景之上的河道边滩沉积主砂带内。油藏富集主要受控于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充足的油源供给、河道边滩相沉积、优越的输导条件、鼻隆构造及良好的泥岩封堵等是华庆地区富县组油藏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15,(5)
油藏地质特征是认识与研究油藏开发的基础,是静态资料与开发动态相互验证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油藏开发的始终。根据岩心观察、薄片观察、地面露头观察及钻井和注水开发动态资料,对安塞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物性特征、沉积微相及油气富集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安塞油田局部发育鼻状隆起,对油气富集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该区储层物性较差,油气储集性能主要受成岩作用控制,研究区主要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油气主要储存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及河口坝体。  相似文献   

5.
低渗透岩性油藏成藏作用主要受控沉积相和成岩作用。但是,勘探实践表明,在砂体背景之上分布的微构造对低渗透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的丰富川油田西区为多层系低渗透复合含油区,油气成藏类型复杂多样。笔者以该区为例,在对该区主要含油层系微构造及其演化特征研究基础上,探讨鼻状隆起构造对油气富集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丰富川油田西区在东高、西低的西倾单斜背景上发育多个自东向西倾没的鼻状隆起构造;本区侏罗纪古河道下切深度小,残余的长1厚层泥岩限制了油气向上运移,延安组石油富集程度明显弱于延长组。低幅度鼻状隆起微构造对长2和长4+5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长2油层组顶面构造高点清楚,微隆起构造对油气富集控制作用非常明显,长2油藏具上油下水特征,发育低水和边水,油水界面清楚,具有岩性-构造油藏的基本特征。而长4+5和长6油藏除了岩性油藏外,也发育构造岩性复合油藏。研究表明,微构造研究对低渗透油层油气富集规律研究和老油区扩边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研究伊犁盆地阔斯加尔地区含铀层系西山窑组下段的岩性岩相特征,总结其与铀成矿的关系,为该区下一步铀矿地质勘查提供理论依据.根据研究区西山窑组下段岩性特征、二维连井剖面特征、砂体发育特征、岩相平面结构展布特征,结合整个盆地南缘的沉积地质背景,阔斯加尔地区主要赋矿层位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下段下亚段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并发育有朝北和北东方向展布的水下分流河道以及河道间的水下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通过对研究区目的层段岩性岩相与铀成矿关系的研究,阔斯加尔地区西山窑组下段赋存的铀矿体主要受分流河道砂体展布方向、分流河道砂体厚度、沉积作用的水动力、沉积微相的形态或突变,以及沉积期后的构造演化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通过岩心化验、测井资料及生产动态等资料,绘制长6各小层的有效砂体厚度等值线图、沉积相图及油气平面分布图和油藏剖面,对杏子川油田郝84井区长6层段沉积特征、油藏类型、油气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郝84井区长6储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发育,长6油藏为岩性油藏,主要受岩性控制,石油沿有效砂体呈条带状北东向展布,主要富集在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中。  相似文献   

8.
杨悦  张化安 《西北地质》2005,38(3):68-75
通过对延长油田郭旗西区长6油层组储层的沉积微相、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结构特征和物性条件研究,探讨了影响储集条件和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延长油田郭旗西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早期沉积微相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主,长6晚期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储集层发育.受成岩后生作用影响,形成了低孔隙度、特低-超低渗透率的储集层.油藏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控制,为典型的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9.
勘探实践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但不同层系或相同层系油气富集存在明显差异.以鄂尔多斯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组为例,基于大量岩心及钻/测井资料,对其岩性和岩石组合、沉积相类型及石油差异聚集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是在鄂尔多斯古湖盆迅速扩大、水体逐渐加深背景下形成的,发育以西南方向物源为主的河控三角洲沉积及湖泊(重力流)沉积,其中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浊积扇等砂体是长9油层组主要的储集砂岩成因类型.受水深、水动力强度以及古地貌等地质因素影响,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相互切割叠置,沿主物源分散方向砂体具有“条”状、“带”状、“毯”状再到“席”状平面展布变化特征.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内部原油差异聚集特征明显,油藏内部原油多聚集于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厚层砂岩物性相对较好的部位,发育“自生自储”型和“上生下储”型两类油藏.长9油层组以长7黑色页岩为油源的Ⅰ类原油形成“上生下储”型油藏较为普遍,储层以水下分流河道、道-坝复合体砂岩为主,多为岩性、构造-岩性油气藏,沿各个主要物源口形成的三角洲连续分布.而以Ⅱ类原油为主“自生自储”型油藏的形成则与长9烃源岩互层产出浊积扇砂体密切相关,分布于志丹-华池-槐树庄林场一线临近长9油层组半深湖区.显然,“源”-“储”空间配置、砂体的空间连通性和储层物性是延长组长9油层组石油差异运聚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0.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长6属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泊发育中期,接近湖盆最发育的长7油层组,是研究区的主力层位。通过野外剖面沉积相的识别和大量测井资料,对子长油田长6沉积体系进行小层识别与划分,确定子长地区长6期为三角洲沉积体系,掌握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沉积微相与油气富集规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耿湾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主要由灰色、浅灰色中细砂岩、细砂岩与泥岩互层组成.在岩心、测井、单井相及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及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点.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远砂坝及前缘席状砂构成其主要微相,有利储集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长63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之间交汇作用不强;长62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多交叉汇合成网状;长61期不同级次的水下分流河道交叉叠合连片更加明显,砂体厚度大、分布广,为研究区长6油层组主力产层.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的陕北地区,是盆地中生界油藏最为丰富的区带之一,主要含油层系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层,其次是侏罗系延安组,以往的研究也多集中于以上含油层.长101层是近几年勘探评价的新层系,利用现代测试技术和数理统计研究了长101层的沉积、成岩特征,分析高渗储层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沉积环境控制长101高渗储层分布,成岩作用对长101高渗储层的形成起主导作用.主河道砂岩厚度大、粒度粗、孔喉大、孔隙连通性好,河道侧翼砂岩厚度薄、粒度细、孔喉小、孔隙连通性差.因此,压实作用后主河道砂岩粒间孔含量多于河道侧翼砂岩,导致主河道砂岩胶结作用弱于河道侧翼砂岩,而溶蚀作用强于河道侧翼砂岩,主河道砂岩物性明显好于河道侧翼.沉积、成岩作用共同造成长101高渗储层发育于河道主带和分流交汇部位.  相似文献   

13.
以岩心观察为依据,结合储集层岩性、沉积构造和粒度分析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耿湾地区长4 5油层组进行沉积相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4 5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远砂坝及前缘席状砂构成其主要沉积微相.长4 52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之间交叉叠合连片,但水下分流河道、叠置水下分流河道分割性较强,随着湖盆短暂的扩张,长4 51期水下分流河道缩小,分流间湾进一步扩大.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对长4 52期进行有利相带预测,共预测出5个有利储集相带发育区,为该地区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周翔  何生  陈召佑  刘萍  王芙蓉 《地球科学》2016,41(6):1055-1066
三叠系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重要的含油气层位,属典型的岩性油藏,具有含油层位多、成藏关系复杂的特点,其中烃源岩发育特征对岩性油藏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于露头和测井资料,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自下而上划分为SQ1、SQ2和SQ3三个三级层序,研究了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主力烃源岩赋存于湖侵体系域,以长7段为代表,属湖泊扩张至最大湖泛期物源补给欠补偿时半深湖-深湖相沉积,缺乏大量陆源碎屑注入而发育腐泥组占绝对优势的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高位体系域亦发育有烃源岩,如长9段和长6-4+5段,属最大湖泛期后物源补给超过基准面上升而向湖盆推进的滨湖相、浅湖相沉积,陆源碎屑输入致其表现为腐植型占优势且具较高有机质丰度的烃源岩.油源对比显示延长组油源主要来自晚三叠世延长组最大湖泛期形成的长7段湖侵体系域,说明不同体系域烃源岩对延长组油藏的贡献存在差异.层序地层沉积动力背景下体系域可容纳空间垂向与侧向变化,不仅决定体系域内部沉积相类型展布,更直接控制体系域内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研究层序地层格架中不同体系域内烃源岩赋存的差异性,有助于在层序沉积背景下预测和评价盆地内烃源岩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笔者对钻井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陇东华池油田延长组长3油层组形成于湖盆逐渐萎缩、三角洲沉积不断向湖盆进积期,主要发育有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洪泛平原、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复合式坝、远砂坝和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沉积环境由三角洲前缘演变为三角洲平原,储层砂体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复合式坝砂岩。沉积微相对城华地区延长组长3油层组含油气性的控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沉积微相控制着生储盖的组合;②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砂体的展布;③沉积微相影响着储层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6.
宋和平  张炜 《西北地质》2011,44(4):122-131
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地层作为下寺湾油田的主力油层段,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其后备资源日显不足.通过对近年来下寺湾地区探井含油层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一长10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本文针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8段,对其沉积微相、砂体形态、储盖组合、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下寺湾油田持续稳步发展寻找到层系接替资源.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探区的主力含油层段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段,油藏类型为典型的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岩岩性油藏,储层致密低渗,非均质性强,含油饱和度变化大,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对认识储层内部结构、形成机制和甜点预测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不同尺度的观察和采样测试,分析了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建立了致密砂岩储层结构型非均质模型。结果表明:镇泾地区延长组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的非均质性极强,表现为多期河道砂体的削蚀截切和无序叠置,即使在同一厚层块状砂体内,物性和含油性也存在较大差异。细粒沉积隔夹层、富软岩屑砂岩和钙质致密胶结砂岩在空间上的配置关系决定了碎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不同期次河道的彼此改造、不同类型砂岩的差异成岩演化和石油的选择性充注,造成了延长组长8段砂岩储层的结构型非均质性及其含油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于波 《地质与勘探》2012,48(4):858-864
[摘 要] 在综合沉积相、油源对比、地层压力结构、包裹体均一温度等方面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 地吴起-定边地区延长组下部油气成藏模式与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发育长7 和长9 两套烃 源岩,油源对比显示吴定地区长8、长9 油气主要来源于长7 烃源岩,长9 烃源岩次之;延长组长7 生烃 增压是石油向下运移的主要动力,平面上长7 及长8 过剩压力差低值背景下的高值区是油气聚集的主 要场所;延长组下部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为主,能够形成孔渗条件较好的储集空间;且 长8、长9 油藏具有“幕式充注、连续成藏冶的特征,两者同属于源下成藏组合;综合分析认为上三叠统油 藏分布主要受“近源、低压、优相冶三大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浊积岩体系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浊积岩体系主要发育于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6油层组。按其沉积特征可分为坡移浊积扇和滑塌浊积扇,前者相带发育相对齐全,垂向上多期互相叠加,可划分为:斜坡—槽道—内扇相、辫状水道、辫状水道间、辫状水道前缘—中扇相、外扇相和盆地平原相,后者多呈透镜状夹于较深湖亚相的深灰色泥岩中,相带分异不明显,仅可分为中心相和边缘相。两类浊积扇主要分布在近源斜坡带及远源末梢斜坡带。滑塌浊积岩主要由阵发性的偶然因素诱发而成,规模相对较小,储集物性较差;而坡移浊积扇则与地形坡度的有利配置和较稳定的物源补给有关,其沉积厚度大,分布广,储集物性好,是深湖区岩性油藏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