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崇明长江农场台和浦东张江台新建地震综合深井地磁三分量资料,宋用小波变化方法,研究地磁场井下观测方式、数据质量和噪声特性.结果表明:①深井地磁观测资料日变形态明显,与地面观测资料一致性较好;②深井地磁观测能滤除大部分空间变化磁场产生的扰动;③深井观测的背景噪声幅度小,扰动频段集中.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阳江深井地磁观测系统所测到的地球磁场总场强度值数据与附近地面的流动地磁观测台、广东肇庆地磁基准台以及其它地磁台站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阳江深井地磁观测系统的地磁场总场强度记录数据与附近地面观测的相近。深井地磁观测技术和方法有效地过滤了附近的表面高频电磁干扰,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远处的中国南方电网的"糯广线"的高压直流干扰也起到了压制作用。在磁扰弱时,深处地下200m的地磁观测受围岩的感应地磁场影响不大;但当磁扰剧烈时,会受一定程度的感应地磁场影响。广东阳江深井地磁观测技术和方法的实践为深井地磁观测技术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1 地电观测干扰地磁记录地电供电观测干扰地磁记录 ,已成为全国既有地电手段又有地磁手段台站存在的通病 ,已严重影响这些台站正常记录 ,特别是垂直分量 ,其跳变幅度在 1~ 2 0 n T左右。超过《地磁台站观测规范》要求环境干扰水平小于 0 .1 n T,地电干扰已超出《地磁台站观测规范》要求几十倍甚至百倍以上* 。为解决地电供电观测干扰地磁记录 ,我们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 ,图 1 蒙城台地电、地磁布局相对位置分布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试图寻找排除干扰的办法。图 1是我台地电和地磁布局相对位置图。图 1中 E为地电工作房 ;F为地磁仪器房…  相似文献   

4.
任烨  周华根  刘佳敏  尹继尧 《地震研究》2012,35(3):353-359,441
对上海崇明长江农场井深约460m的深井综合地震观测系统中的地磁观测数据进行质量分析。通过对该系统2套地磁仪以及相距约12km的三烈中学台地磁仪的时序图、相关性、频谱以及等效背景噪声水平对比分析,得出:(1)上海深井综合地震观测系统中用膨胀水泥固定在井深约460m岩石中的地磁仪工作正常,未受同一耐压腔体内应变仪、地温计、空隙压计传感器和安装在同一个钻孔内深度为430m左右的地震仪、倾斜仪传感器和系统影响,且相距60m远的长约400m的井下套管对其相对变化也未产生扰动;(2)长江农场深井地磁观测的等效背景噪声水平明显小于三烈中学台,开展深井地磁观测既能节约经费又能获得高于地表的观测数据质量,是值得推广的建设方式。  相似文献   

5.
DCM-1型数字地磁脉动观测系统,是为开展地磁测深及地磁脉动观测工作而研制的。该系统由高灵敏度磁通门磁力仪、多路数据采集器、盒式磁带记录与回放器,以及时间服务装置等部分组成。系统具有大动态、低噪声、高精度、低功耗,以及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系统可直接与计算机接口,也可直接回放进行模拟恢复。利用该系统进行了多次野外观测,取得了较好的野外观测资料,并显示出比进口的模拟系统能记录到较为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基于现代无金属结构设计理念,首次提出了平原地区玄筋混凝土沉井式结构立体地磁记录室设计研究方案,该方案较传统设计在地磁记录室温差控制能力方面有大幅度的提高,可以为记录仪器提供稳定的温度工作环境;真正实现了"地磁观测",地下深层空间观测可以有效的屏蔽地表及外空间的大量干扰因素,地磁台站占地面积可明显减小,该地磁观测室观测资料的质量将会产生飞跃。  相似文献   

7.
观测环境的破坏对地磁观测的影响是严重的,用仪器如实地记录环境的变化,用实际观测的数据来研究外界干扰的影响很有意义。利用郑州地震台的地磁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高速公路施工期间的观测资料进行研究。最后得出高速公路施工的不同时期,对地磁观测的影响情况,和相同影响情况下模拟仪器和数字化仪器记录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格尔木地震台地磁组合仪FHDZ-M15近5年所记录到的地磁观测资料进行各种典型干扰分析,找出仪器产生干扰的主要原因,提出对干扰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提高本台地磁观测资料质量。  相似文献   

9.
DCM-1型数字地磁脉动观测系统,是为开展地磁测深及地磁脉动观测工作而研制的.该系统由高灵敏度磁通门磁力仪、多路数据采集器、盒式磁带记录与回放器,以及时间服务装置等部分组成.系统具有大动态、低噪声、高精度、低功耗,以及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系统可直接与计算机接口,也可直接回放进行模拟恢复.利用该系统进行了多次野外观测,取得了较好的野外观测资料,并显示出比进口的模拟系统能记录到较为丰富的信息[1].   相似文献   

10.
为了记录短周期地磁脉动,我们研制了81型照相记录感应式地磁脉动观测系统。该系统的最佳灵敏度为0.08γ/mm(T=10秒),周期范围大于4秒。经1981年夏季在漠河、北京、泰山、泉州所进行的联合观测,证明系统的性能是稳定的,各台记录资料有较好的对应性,并为地磁脉动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我国第一批有意义的感应式地磁脉动仪记录。  相似文献   

11.
如何应用微机对流动地磁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应用便携式计算机在野外代替手工记录,是将地磁观测资料依据震磁预报关系迅速而规范地进行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原有的数据处理软件和记录程序有较大的局限性,例如就数据处理而言,汉字系统的模块只限于2.13系统的打印与...  相似文献   

12.
宝坻地震台是首例采用玻璃钢管形构件建设地磁相对记录室的台站,通过一年多记录的数据与绝对观测数据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论是玻璃钢管形构件地磁相对记录室是稳定、可靠的,在地磁台站建设中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自然电磁场环境受到日趋复杂的人为干扰,有的地方已经严重影响地面地磁场观测,而井下地磁观测则可以大部分抑制地表干扰。但是,由于井下观测时间短,地磁场的长、短周期变化是否符合当下地球磁场变化规律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以唐山市滦县深井站、相邻的昌黎台和大连台地磁场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从这3个观测点位的地磁场长、短周期变化进行相互间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滦县地磁场深井观测长、短周期变化与昌黎台、大连台观测值变化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综合深井前兆仪器与地面台站前兆仪器产出的地磁、水位、水温、钻孔应变、钻孔倾斜资料进行日变曲线、长期变化曲线、内在质量等对比分析,认为综合深井前兆观测作为一种新的观测系统,可节约空间,利于实施;观测数据稳定、可靠,能避免来自表层的干扰,但对于轨道交通等直流干扰仍无法避免,主要缺点是不便于维修且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5.
就流动地磁观测如何应用 PC—1500计算机代替手工记簿-实现记录方式的“变革”,提出一种新的记录软件。该软件的全部源程序均采用 BASIC 语言编写,其主要功能包括:①记录野外地磁观测数据,计算各种均值、桩位差、仪器差,并判断是否符合地磁规范要求。②数据的打印与存储。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北京(白家疃)地磁台(以下简称北京台)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行设计建立的永久性标准地磁台之一,它创建于1953年,1957年正式投入观测工作。三十余年来,北京台已积累了大量的连续完整、准确可靠的地磁变化记录,到目前为止,《地磁观测报告》已出版28卷(1984年),截止1986年底,已记录到五级以上的磁暴585个。这些资料,在地球物理、高空物理、地震预报、无线电通讯以及高等院校等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经上级批准,1979年起地磁资料参加国际资料交换。1979年以来,北京台每年参加由国家地震局召开的地震、地磁质  相似文献   

17.
地磁观测资料的连续性非常重要,为解决滚筒停转报警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使用光电转换的地磁光记录滚筒停转报警器的工作原理和制作方法,提供了电原理图,以供参考或制作。  相似文献   

18.
测量拉萨地磁台观测区内自然地磁场梯度和建成地磁记录室后的地磁场梯度,并测量新建记录室内不同高度磁场梯度,对比分析新建地磁记录室内的磁场稳定性,进而找出潜在干扰源,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去除,为产出连续可靠的地磁相对记录数据提供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9.
对成都地磁台两年多(2002~2004年)的地磁总强度数字与模拟观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数字观测资料与模拟观测资料取数的个数不同,两者的曲线变化形态不同。模拟地磁总强度的形态为近直线型,而数字化地磁总强度则有显著的日动态变化。但数字观测资料经过平均处理后产生的日均值与模拟观测日值大致相同。据现有资料,数字化地磁总强度的映震能力优于模拟地磁总强度。  相似文献   

20.
地磁三分向观测资料的时间服务是量取观测数据的依据之一,根据地磁三分向的观测需要,使用大规模数字钟电路和CMOS数字电路制作了自动补打时号钟,在时号钟发生故障时可以及时补打时号并报警。经在全国I类台站河北昌黎地磁台使用,表明该装置可有效地提高观测资料质量,亦可用于其他光记录观测。介绍了自动补打时号钟的工作原理、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提供了电原理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