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湿地公约》是全球惟一的针对 单一生态系统保护的环境公约, 1971年在伊朗小城拉姆萨尔30多个 国家签署了该公约,又称拉姆萨尔 公约。公约的全名是《关于特别是作 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 约》,它是一个政府间公约,是湿地 保护及其资源合理利用的国家行动 和国际合作框架。目前已有147个成 员国。  相似文献   

2.
<正>《湿地公约》是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该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有158个缔约国。《湿地公约》已成为国际重要的自然保护公约之一,在  相似文献   

3.
世界湿地日     
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因此,如今我们已度过了10个世界湿地日。每年的湿地日都有一个主题,历年的湿地日主题是:1997年1998年湿地的价值与人类对湿地的利用水与湿地1999年2000年人与湿地珍惜我们共有的国际重要湿地2001年2002年湿地世界——一个等待发现的世界湿地:水、生命和文化2003年2004年没有湿地就没有水从高山到大海,湿地在为我们服务2005年2006年湿地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湿地与减贫2006年3月第2卷第世界湿地日…  相似文献   

4.
卢芳华 《极地研究》2016,28(4):523-531
北极在气候、资源、航道、科考等诸多领域对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和潜在价值,科考活动在资源争夺上的工具价值更是独一无二,同时,科考作为低敏感领域的活动也最容易开展合作。《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是目前北极科考活动主要的法律规范。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既有对北极科考的法律依据又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北极科考活动的拓展关涉中国在北极航道、渔业、投资等领域重要的国家利益,也有利于我国未来在北极事务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北极科考活动力度,参与北极科考活动法律规范的制定,进而提升我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参与权和发言权。  相似文献   

5.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是2002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农业文化遗产地往往被认为比非遗产地更具经济价值,但目前还没有经济学分析来证明这一点,也没有任何针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复杂的经济性能标准来长期监测其经济功能。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经济评价方法,可用于遗产地与非遗产地之间比较。为此,本文选择了成本效益分析(CBA)方法。鉴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经济分析的框架应该包括分析的方向、假设和数据要求,由此指导未来对GIAHS的经济评价。本研究选择中国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作为案例,根据数据可得性并针对不同活动(旅游,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销售产品)以及相似系统间比较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6.
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和一些国家农业部认定的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NIAHS)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通常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多元的传统知识、独特的资源利用技术、杰出的文化景观,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文化关键种作为塑造了一个地区的社会文化特征的重要物种,可以作为研究社会-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力提升的一种独特视角和方法。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文化关键种概念的起源与内涵,分析了它们与生物文化多样性和社会-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和保护需求,尝试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文化关键种给出了定义,即"在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内,由生物资源和文化实践紧密结合,对当地社会文化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且能够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标实现的生物文化复合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识别农业文化遗产文化关键种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意义:一是通过文化关键种的识别与保护有助于遗产地关键要素的识别和保护;二是利用文化关键种社区认同度高的优势可以调动社区参与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三是以文化关键种的识别与保护为切入点,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全球或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标,即保障食物与生计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传承以及维持景观特征等。  相似文献   

7.
尽管一般意义的农业遗产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但以活态性、系统性和动态性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利用、传承起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进入了这一新的领域,并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功能与价值、申报与管理、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交叉性学科领域。本文从GIAHS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的概念和特点出发,指出:(1)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类兼具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复合性遗产,是由经济、生物、技术、文化、景观等要素组成的一类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2)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需要来自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历史学、管理科学、文化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3)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已经有了很好的开端,但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当前研究中应当特别关注一些优先领域;(4)不久的将来,一门新的学科——农业文化遗产学(Agroheritology)将会出现。  相似文献   

8.
2006年10月18日,由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中心联合邀请《湿地公约》秘书长Peter Bridgewater博士在CERN“中国生态大讲堂”作了“景观方法在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中的应用”的主题演讲。该报告对我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现将这些内容报道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处长会议是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湿地公约》第十届缔约方大会刚刚闭幕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08年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交流经验.分析研究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安排部署2009年工作。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GIAHS)项目来保护重要农业遗产以及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许多国家将这一项目作为维持传统农业系统活态性的政策工具。本研究以浙江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案例地,研究这种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保护实践是否能够有效推动保护政策实施。研究采用社会调查,在遗产核心区以问卷形式来了解农民对农业系统的理解及其相应的保护意愿。研究发现垛田农业系统作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仍然面临着人口老化与农业人口外流问题。农民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并不熟悉,很少将其与所依赖的农业系统相联系。他们认为前者是一种能够带来经济收入的头衔,而后者具有值得保护的非经济价值。由于农民认为GIAHS能否带来经济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因此认为政府在保护中应当承担主要责任。所以,当GIAHS无法促进农业系统地非经济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时,它作为一种保护工具尚未有效地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保护。基于这一研究结果,我们建议GIAHS概念应当与农民认知相匹配,从而为农民提供保护动力。  相似文献   

11.
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代表。它的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历史悠久,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区,孕育了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农耕文化,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目前浙江共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项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2项,不仅遗产数量全国最多,而且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本文以浙江省为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总结15年来浙江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在农民增收、文化传承、产业升级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在政府推动、社区主动、企业带动、科技驱动、社会联动等方面所积累的经验。进一步地,针对当前遗产保护存在遗产地管理不完善、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缺少专项保护经费、省级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管理机制;(2)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3)加大农业文化遗产科普教育和文创产品开发;(4)开展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认定工作;(5)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给予实质性扶持和投入。研究可为浙江省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定指导,同时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2.
孟宪玺 《地理科学》2003,23(4):511-511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类各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地理科学类的地理科学(师范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三个本科专业,都要开设《自然地理学》课程,并要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不断加剧,农业发展也正承受着强大的生态环境压力的胁迫,严重威胁到粮食安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今农业依托现代化生产技术虽在短期内可以有效降低甚至避免环境胁迫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和影响,但是,从长期及系统角度考虑也给农业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生态危机。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胁迫应对措施必须充分考虑生态保护这一重要前提。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传统农业系统依托其独特的农业系统结构,包括土地利用方式、水利设施、传统作物等,较好实现了农业系统与当地自然条件尤其是胁迫因子之间的匹配。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对比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系统及普通农业系统的环境胁迫应对措施。敖汉旱作农业系统(201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种植结构以与当地水分条件匹配较好的谷黍等耐旱型作物为主,通过降低承灾体(农作物)的脆弱性,较好地在承灾体一环实现了防灾减灾的目的,实现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与缺水环境的共存。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2010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依托于独特的水土利用方式和林—寨—田—河垂直分布的景观格局,通过重塑孕灾环境,有效避免了旱灾的发生。此外,农业文化遗产地传统农业系统凭借丰富的田间作物多样性、遗产地品牌效应及农业景观资源等,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系统的经济价值,进而削弱了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可见,传统农业系统的胁迫因子应对措施充分考虑了系统的自然调节和自发性,既可较好地避免灾害的发生,又保证了系统生态安全,是立足生态保护基础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正> 3S高新技术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三项技术为一体,是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中信息经济与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它能较精确地实现对资源与环境状况的调查、监测、评估,现已广泛应用在资源、农业、林业、交通、环境、测绘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的"能登里山和里海系统"是在人类长期影响之下形成并维持的与高产的沿海地区互联的社会生态生产景观,不仅支撑了传统而多样的农业、林业和渔业产业,同时也维持了当地的生计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自2011年"能登里山和里海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区政府、当地社区、学者、国际机构和私营部门都为其保护和复兴工作积极努力。已采取一些举措如成立"石川里山创成基金"、促进维持与保护石川的里山的点数换礼券制度、"能登米"品牌建设、大学培训课程等等。本文通过近期新计划和已有框架下的保护与复兴工作的案例研究来讨论能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本文还将介绍联合国大学高等研究所石川金泽分所进行的可持续第一产业(SPI)研究项目中有关能登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和未来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FCCC)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于1992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由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制定。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趋势。但没有对参加国规定具体要承担的义务,具体问题体现在以后的《京都议定书》中。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与适应性管理(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世界各地世代居住的农牧民,以多样化的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因地制宜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形成并保持着许多独具特色的农业系统和景观。这些在本土知识和传统经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农业文化遗产巧夺天工,充分反映了人类及其文化多样性和与自然环境之间深刻关系的演进历程。这些系统不仅维持并适应了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形成了丰富的本土知识体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为人类持续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保障了食物安全和生计安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许多这样的农业生产系统正面临着包括全球化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的威胁。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一个国际合作计划"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与适应性管理"。这一全球性倡议旨在建立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生物多样性、食物与生计安全、景观与文化的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实现动态保护和可持续管理。  相似文献   

18.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历史,人们就和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人们在海洋捕鱼、航行、晒盐;近、现代,人们在海洋开采石油、铺设海底电缆管道、进行海洋科学研究,等等。在这些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关系和规范。这些关系和活动的国内和国际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现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所有这些法律制度,都充分体现在1982年通过、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被称为“海洋宪法”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当。  相似文献   

19.
农业在中国与东盟对外贸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土地资源缺乏、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国对东盟农业经贸合作长期存在贸易逆差、附加值不高等问题,中国—东盟农业经贸合作迫切需要转型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分工的层次从产品分工深入到生产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国-东盟农业生产与贸易也要嵌入全球价值链,通过对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对东盟农业经贸合作的全球价值链地位问题,最终提出通过五个方面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实现中国-东盟农业产业链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土地利用活动,传统农林复合系统已经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历史,并且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全球变化和粮食安全等危机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农林复合系统受到越来越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重视,因为传统农林复合系统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文化效益。这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要求的特征也相一致,目前为止,已经有5个国家4个典型的传统农林复合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些传统农林复合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多重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无论在区域还是全球水平上。目前传统农林复合系统面临一些威胁和挑战,如人口迁移、市场冲击、气候变化等,但是只要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社区、农民之间采取多种方式紧密合作,在未来的全球土地利用活动中,传统农林复合系统必将得到有效保护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