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西省生态脆弱性现状GIS模型评价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对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江西省为例,依据生态脆弱性的内涵与成因,针对江西区域生态环境特征,构建了江西省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在GIS支持下,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计算生态脆弱度综合指数。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该省生态环境以中度脆弱为主,占全省总面积的85.36%,低度脆弱面积占14.64%,整体上属中度脆弱区;脆弱度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五河上游山区大多属于强中度或中中度脆弱区,五河中下游丘陵地区大多属于弱中度脆弱区;而低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平原区和吉泰盆地。研究结果揭示了江西的自然环境条件是导致生态脆弱性的基础,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剧了其脆弱性。  相似文献   

2.
晋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GIS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可以为退化系统的综合整治提供策略依据。晋北地区作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组成部分,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表现出脆弱性的特征。本文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结合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评价了晋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结果表明: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晋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呈现不平衡的空间分布特征,东北部重,西南部轻。极度和重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33.1%;微度和中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占41.9%;轻度脆弱区在整个研究区几乎均有分布,占24.9%。轻度和中度脆弱区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55.5%。总体来看,晋北地区大部分区域处于中度和轻度脆弱性水平。自然因素是晋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是其脆弱性变化的关键外在因素。影响晋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干旱、NDVI、水土流失比率;人为因素主要有土地利用、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环保投资指数、水资源量。研究结果为晋北地区合理调控人类活动,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述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影响机理和当前11个沿海地区发展脆弱性概况,为进一步研究和地区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运用"源―路径―受体―影响"(SPRC)模型分析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发展脆弱性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等3个方面构建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发展脆弱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尝试运用多层次模糊优选、组合确定权重评价方法,对沿海地区发展脆弱性等级进行划分。【结果与结论】从2006至2016年,我国沿海地区发展脆弱性等级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而从脆弱性等级空间分布情况来看,沿海地区发展脆弱性水平整体呈现出南、中部高,北部低特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遥感解译、水土样测试、环境地质调查,从地表水、坑塘水、平原水库、浅层地下水、土壤环境的质量评价入手,查明了东营市湿地的分布现状,分析湿地演变与地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关性,构建东营湿地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体系并进行了脆弱性评价,为促进湿地生态系统与区域地质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若尔盖县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2007、2009和2012年的5月和9月共6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基于栅格数据和综合评价模型,对若尔盖县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首先,从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子出发,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坡度、坡向、土地利用、湿度指数6项生态因子作为评价指标;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综合指数评价模型计算出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同时,依据计算结果的大小把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最后,对若尔盖县的生态环境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2年若尔盖县生态环境质量良好,不同时相的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均值均在60左右,同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有变好的趋势;不同季节的评价结果稍有差异,但是同一季节不同年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不同等级的区域相间分布,较差区域主要集中在植被覆盖较差的区域,西北部居多,中部零星分布。  相似文献   

6.
在对某地区进行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过程中,往往很难准确合理地确定各类评价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AHP)与模糊数学(fuzzy mathematics) 综合评判法是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确定地区的生态环境健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并选取实验区的各类生态指标。采用组合赋权法确定各层次权重,然后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根据提取的遥感数据完成地区生态环境评价分级。运用基于AHP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在GIS平台上对各评价指标进行加权叠加,得到地区生态环境的等级评价图,实现了地区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确定地区生态环境各指标权重所得的评价分级是与现实吻合的,这对于评价和保护地区生态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环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 TM影像解译后的土地利用数据、MODIS影像计算的植被指数,以及人口、经济和气候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域2000-2010年湿地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环长株潭城市群2000、2005、2010年湿地生态安全指数均值分别为0.7268、0.7151和0.7196,湿地生态安全状态“良好”,生态安全等级程度为“较安全”。(2)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差异性明显,一级湿地生态安全区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周边,二级湿地生态安全区沿主要河流分布,三级湿地生态安全区主要分布在2个或3个城市之间的交界区域。(3)研究期间环长株潭城市群湿地面积变化明显,该区域湿地总面积逐年减少;森林沼泽、草本沼泽、湖泊、河流、水田的斑块分维数均呈增加趋势;水库/坑塘、河流破碎度指数明显高于其他景观类型,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减少。在此基础上,从土地利用变化与转型、湿地景观结构与功能、自然因素等方面对影响该区域湿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直接作用于湿地生态环境,通过改变区域景观和土地利用结构使湿地面积发生变化,直接影响湿地生态安全。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通过改变水热状况和植被覆盖,间接影响湿地生态安全。针对该区域湿地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建议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干扰。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的重要基础,脆弱生态区则是当前关注的热点区域。该文选择黄河三角洲脆弱生态核心区,利用3S(RS、GIS、GPS)数据、统计数据、野外实测数据等多元数据,构建并提取了7个反映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指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200m边长网格作为评价单元,通过指标叠加获取各单元分值,进而将生态环境状况划分为优、良、中、差、劣6个等级,得到了垦利区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结果,并进行了生态环境分区与分析。结果显示,垦利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较差,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的比例仅占7.7%,差、劣的等级则占61.5%,生态环境状况从东北沿海向西南内陆呈变好趋势。与利用国家规程的评价结果相比,该研究能更加细致合理反映研究区生态环境等级变化。垦利区生态环境划分为稳定区、过渡区和脆弱区3个区,各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耕地、盐荒地和滩涂,占各区面积的36.84%、31.85%和47.37%,生态环境稳定区要强化农田基本建设,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同时加强区内盐荒地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过渡区应提高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加大土壤盐渍化改良力度,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生态环境脆弱区应适度水产养殖规模,防止海水侵蚀,加强天然林草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基于InVEST与CARS的生态空间分区与未来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空间现状数量配比与模拟是新时期地理信息服务于国土空间优化的重要应用.以常州市武进区为研究区,利用InVEST模型与多类随机种子CA模型(CARS),对2015年研究区生态空间进行分区并模拟了2025年的生态空间分布演变情况.结果表明:2015年生态评价极重要区主要分布于滆湖(西太湖)湿地公园及其周边地区、雪堰镇竺山周边生态开敞空间和横林镇、武进高新区的一些留白用地区域;2025年的预测生态用地分布多围绕已有生态斑块呈现边缘式增长;综合现状评价与未来模拟结果得出,生态冲突区面积约为5992hm2,占区域总面积的5.62%.研究结果可为快速城镇化地区缓解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提供参考,为区域生态环境优化布局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DRASTIC指标体系法的泰安市地下水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是地下水保护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针对泰安市的特点和区域特色,利用DRASTIC方法,选取地下水位埋深、净补给量、含水层介质类型、土壤介质类型、地形坡度、包气带介质类型以及含水层渗透系数7个参数为评价指标,对该地区的地下水脆弱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将泰安市地下水的脆弱性分为脆弱性高、较高、中等和低4个等级,并绘制了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图,对该地区今后制订地下水资源管理、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及城市规划等政策措施具有较重要的参考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过几十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扶贫攻坚计划实施,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我国还有约3000万贫困人口,这些人口主要聚集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事实上,以往正是由于这些地区人口活动造成毁林开荒,过度垦牧,严重恶化了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并以每年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西北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长江流域也面对巨大的生态隐患。我国还是世界上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应用李雅普诺夫直接法研究了一类多物种生态模型的稳定性,给出了系统的局部和全局稳定性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3.
施氏獭蛤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施氏獭蛤(LutrariasieboldiiReeve)属暖水性贝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区,在我国东海和南海都有。据在广西和海南沿海的调查,它生活在潮下带至水深78m的沙或沙泥底质中。营埋栖生活,深度达21cm。生活海区的水温为8~32℃,盐度11 .50~33 00,pH值8. 2~8 .4,透明度4~7m。食物以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主。繁殖期在5~9月。其肉供食用,是较珍贵的食品,可以发展人工增养殖。  相似文献   

14.
通过收集川西北高原地区近20年来的5个主要生态环境因子与牦牛、绵羊、山羊数量的数据资料,在建立二次多项式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单因子边际分析.分析结论:牦牛和绵羊数量与生态环境因子间的多项式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山羊数量与生态环境因子间的多项式回归方程不具有显著性.从而,提出了家畜生长的最适宜生态环境条件,为当地的畜牧业生产发展规划以及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A fundamental el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at humans live within nature's biological capacity. Quantifying this, however, remain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for which there are many emerging tools. The concept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one such accounting tool for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statu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land capacity, reflecting the human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 region's development is defined as unsustainable whe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surpasses the biological capacity. In this paper,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Was applied in asse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 in a period between 1988 and 2006.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capita in Yunnan rose from 0.854 gha in 1988 to 2.11 gha in 2006. Ecological deficit, defined as when the human demand on the land surpasses the regions biological productive capacity, emerged in 1991 and quickly increased from 0.02 gha in 1991 to 1.05 gha in 2006. The increase in the ecological deficit is primarily a result of the rapid increase in population and consumption level.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rates need to be modified.  相似文献   

16.
GIS与各种专业模型的整合是其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本文分析了GIS与管道生态模型整合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和可行的解决路线,指出了主要发展方向。作者主张采用GIS二次开发工具和管道生态模型进行整合,这种方式可以和具体工作深入结合。文章详细介绍了作者在开发"西部管道生态保护专家系统"的工作中,解决二者整合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和成果。作者将GIS、管道生态模型两者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了GIS数据和管道生态数据的紧密结合以及与GIS紧密结合的管道生态影响和恢复预测。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的土地整治已进入生态化土地整治阶段。作为一种多类型、多尺度的综合生态治理系统,生态化土地整治可以从区域和工程尺度开展村域空间布局和工程设计,营造村域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村域生态空间营造可以通过村域绿色基础设施构建,形成绿色网络空间;村域生产空间(主要是农业生产空间)营造主要是通过生态化农田整理工程布局和单体工程设计,提升生态服务价值;村落生活空间营造可以通过村落空间格局塑造、街巷空间组织,庭院空间布局和公共空间建设等多个层次,形成营造适宜的居住空间。  相似文献   

18.
窦贤 《国土资源》2004,(12):8-18
广袤的中国西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长远而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界定生态安全的概念需要将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生态破坏、生态风险等相关概念进行甄别:保障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并非同一概念,生态安全立法规制的对象不仅仅针对生态破坏行为,实现生态安全的途径是对生态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与法的其他价值目标相比,生态安全是社会的"底座安全"因而成为法秩序的基本价值追求。将保障生态安全作为一种新的理念融入环境法体系,以赋予公众生态安全权为突破口,确认生态安全的实体性权能并落实公民的生态安全知情权、生态安全管理参与权、生态安全请求权等程序性权能,对公众的生态安全利益提供全面保护和制度化救济,是为我国生态安全立法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城市规划用地的建设活动会引起明显的生态效应差异,研究这种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对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反演了福州市2009年和2013年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并结合国务院新近审批通过的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对福州市建设活动较明显的5类城市规划用地的22个地块进行了研究,以揭示它们在建设前后所产生的生态质量变化情况。研究发现,2009-2013年5大类城市规划用地的生态质量均呈下降趋势,RSEI指数总体下降了近12%。其中,尤以工业用地生态退化最为严重,RSEI指数下降了18%。结果表明,植被、水体在建设中被破坏以及建筑不透水面的大量增加是导致这些城市规划用地生态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