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经验点滴     
简化座标换带计算三角锁(网)三角点的座标换带计算,过去是这样的:求得三角点在某一带内之近似座标后,应将其重叠带内之点在第一带内之近似座标换至相邻另一带内,算完资用座标后,还须进行相应计算工作一次。现根据座标改正数换带原理,只对近似座标进行换带,省去资用座标换带工作,而以座标改正数换带计算代之。这样,可提高作业率150%。  相似文献   

2.
§[2-1]布设大地控制网的方法我们已经知道要解决大地测量的科学和技术任务,必须首先建立全国性的控制网以精确地决定点位。点位分为两个系统,即水平位置和高程。两个系统都必须各有一个统一的基础,在水平控制系中,决定地面点在同一个参考椭圆面上的座标,或再通过投影的方法化算为平面直角座标,在高程控制系中,则决定点到同一椭圆面的垂直距离(即点的高程)。为了叙述的集中和连贯,在这一讲里只谈水平控制系。  相似文献   

3.
阐述控制网自动平差软件设计的基本思想,研究了点号的自动最优编排、近似座标的自动推算、变带宽压缩存储等关键算法,据此在微机上设计了一个自动平差软件。该软件能直接处理电子手薄、磁卡和人工手薄记录的数据,用户不需绘制计算略图、编号编码、数据摘录等,处理过程完全自动进行,使平差过程变得非常简单。软件可用于平差导线网约800个点,水准网约2000个点。  相似文献   

4.
国家测绘总局和总参谋部测绘局共同组织的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在主办单位和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一次上机解算顺利通过,从而完成了精确计算我国高精度天文大地网的五万个三角点和导线点的大地座标的光荣任务,获得了一项重大科研和生产成果。  相似文献   

5.
苏联专家科罗德柯夫同志曾向我们介绍过苏联乌克兰航空测量分局精密复照工作的改进方法。过去复照地图时是在检影版(毛玻璃)上用分划直尺依据图幅的理论尺寸并以图幅的四个间隔点来测量图幅边长和对角线(图1),他们改为在检影版上制作间隔1公厘的双线系座标网格(图2),复照地图时把图幅上的座标网  相似文献   

6.
在工矿企业,往往先后多次建立或扩建首级平面控制网,由于仪器和布网方案等原因,同名点的座标存在不同之值。在判明其次施测同控制网精度较高的前提下,怎样使精度稻低的一次或几次的成果精度提高?本文以某单位五次施测平面控制网的资料为例,讨论其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有的CRTSⅢ型轨道板检测方法效率低下、设备组装复杂、部分还需人工操作等不足,基于三维点云数据实现了轨道板外形尺寸的高精度快速检测。利用轨道板标准三维模型建立相关检测特征,在完成轨道板三维点云数据相关预处理后,将点云数据精确配准至标准三维模型,利用模型上已建立的特征拟合计算轨道板表面点云数据的检测特征,获得轨道板各检测指标的测量值;计算测量值与标准三维模型设计尺寸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轨道板外形尺寸的快速检测。实验表明,与常规的检测手段相比,该方法具有检测精度高、速度快、检测结果稳定可靠、检测项目齐全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叶昌尧 《测绘》2020,43(1):11-14
CRTSⅢ型轨道板出厂前外形几何尺寸偏差传统的检测方法是采用全站仪配合辅助检测工装完成测量,检测一块轨道板的时间在45min以上,效率低,检测数据稳定性差,精度难以保证。以京沈客专京冀段九标轨道板场为背景,通过研究分析,将高精度机器人与三维成像仪结合,进行硬件选型、场地设计、系统模拟分析、算法研究、程序编写。通过协同控制,实现轨道板检测自动化工序,检测一块轨道板的时间在8min以内,大幅提高检测效率、检测精度及稳定性,促进轨道板场智能化、信息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利用三个平面交会模型点位置的原理,其中一个平面通过模型点,另外两个平面是通过一个或两个相应象点的“x-平面”和“y-平面”。然后与 AP 型解析测图仪一样,用共线方程由模型点座标计算未知的由伺服系统控制的象点座标。在这个原理的基础上,推导了 DS 型解析测图仪上各种作业方式(测点、测绘等高线以及高程断面的扫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针对CRTSⅢ轨道板关键面提取易受和关键面相连的离群点(OCTKP)影响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最大值准则的轨道板关键面提取方法,为承轨台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的确定提供了技术支撑。轨道板关键面为各承轨台的承轨面及其左右挡肩面,均为平面。该方法通过首先通过提出的最大值判断准则将大部分OCTKP排除在外,以避免这部分点对单位权中误差计算的影响,然后再采用基于IGGⅢ方案的稳健平面算法获取轨道板的关键面,并用模拟数据确定了判断OCTKP的阈值。采用实测点云进行试验,基于最大值准则的轨道板关键面提取方法能准确获取CRTSⅢ轨道板所有关键面,这些关键面的平均姿态偏差为0.09°,平均距离偏差为7.8 mm,满足了承轨台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确定的需要。这些关键面中权值非零的点到拟合平面的平均距离为0.1 mm,与直接采用IGGⅢ方案的稳健平面提取方法相比,点到待拟合平面的距离精度提高了83.3%。  相似文献   

11.
§[3-1]大地控制网中各原素的误差起算元素和推算元素 大地网的精度,总是从网中边角等元素的误差大小来衡量。大地网中元素可以分为两类:起算元素和推算元素。大地原点的座标、三角网锁中实际测量的边长、由天文观测并经过化算(见第二讲)得到的拉卜拉斯方位角等都属于起算元素。以起算元素开始,通过网锁中角度(观测值或平差值)陆续推算而得的边长、方位角、座标等等则称为推算元素。推算元素是起算元素和网中角度的函数。  相似文献   

12.
用座标来标定城市规划道路管网和建筑用地界址,是科学的定线方法,北京市自1954年实行以来已将规划的轴线及拨地界址,一一按照座标来进行测定,这就使城市规划中各种点线相互关系,有了统一的解析数据,给下一步规划和设计施工工作打下了稳固基础。关于定线工作的体会本文不拟列举,现只就线路方程式与邻近导线网的座标发生不可免的误差时,介绍两种平差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结合国内外高铁轨道板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HT5〗〖HT5"〗对比传统的轨道板检测技术、全站仪检测技术、激光跟踪仪检测技术、摄影测量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检测方式的差异、精度和效率,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验,设计出了最优化的辅助测量棒,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具体的外观设计和物理尺寸,设计出了特定的圆形标签,通过相关算法完成中心坐标提取,最终实现了基于单站的摄影测量方法进行高铁轨道板检测。与以往的摄影测量检测技术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不需贴标签点,避免了贴标签花费大量时间,同时绕过了标签编号的问题,节约了大量的检测时间。借助设计的辅助测量棒测量点位可不通视,通过实际的实验,解算点位的精度也能符合轨道板检测的要求,总体性价比较高。结论表明:在高铁轨道板的检测上,对比以往的技术,从精度和检测效率两个方面分析,基于单站的摄影测量方法,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同时解算结果也符合高铁轨道板检测的精度要求,但是在摄像机主光轴方向上,随着距离的增大,摄像机坐标系下Z值的精度影响较大,X值和Y值受影响较小,精度较好。  相似文献   

14.
裱版工序原来用一个电热恒温箱烘干裱板,虽然我们进行了一些改装,但仍不适应生产需要,烘干时间长达十多小时,而且潮湿的热气都排在室内,给裱板工作带来困难。为了适应大量晒印裱板像片和生产像片图的需要,我们遵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  相似文献   

15.
当国家大地控制主网未遍及全国,往往由于工程建设急需,必先进行大面积或局部的测量工作时,只能由作业单位自行敷设独立的相应等级之控制网,以满足建设需要,这显然是符合当前利益的。当其国家大地控制网布及测区后,为了使该项工程建设与全国统一的座标系一致;为了使各建设部门相互利用已成之测绘资料,因此,原作业单位有必要进行联测工作,应将原测区之局部座标系统换算为统一的全国座标系统,这是完全必要的,同时也是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所以,这个简单的道理是无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专业要求,每幅图需展绘大量的解析点,用一般座标展点仪展绘,速度低,易出错。我们把托普卡B型立体测图仪上的点画器稍加改进,装在座标展  相似文献   

17.
在轨道交通的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安全及工程质量,基坑的变形监测尤为重要。目前主要使用全站仪和水准仪进行监测,这种监测方法外业工作量大,数据采集时间长。采用近景摄影测量的方法进行基坑的变形监测,其精度受像控点的布设,包括像控点尺寸和网型的影响。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使用非量测摄影测量相机进行摄影测量时,确定各种拍摄距离下控制点最佳尺寸的方法;然后通过对控制点网型的试验得到了控制网的布网原则;最后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基坑冠梁的沉降监测中,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8.
主要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GPS观测数据,检核作者采用“攀登计划”监测网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网观测成果建立的全国板内运动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道路等工程的定线测量中,解算一个已知点到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直距离的问题是经常要做的。如图,假设已知点的座标为A(x_A,y_A),已知直线PQ上某一点的座标为P(x_p,y_p),已知直接PQ的方位角为ψ_0,则以往我们是按下列步骤计算的:  相似文献   

20.
在利用无扭曲模型法的航线网法进行高程加密时,为了计算基本片航高,必须进行座标换算以变换基本片。本文对此项计算提出一种简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