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康滇地轴位于扬子地台西部边缘,是我国著名的南北向构造带。在其北段广泛分布着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花岗岩,沿安宁河深断裂和金河—箐河深断裂构成了南北向花岗岩带。这些花岗岩可分为两大类。一、陆壳重熔S型花岗岩,二、上地幔基性岩浆分异的Ⅰ型花岗岩。它们在时空分布、岩石化学性质、含矿性和成岩机理等方面都备具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高黎贡构造带的花岗岩,其分布受怒江深断裂的控制。花岗岩体沿着怒江断裂带呈南北向分布,总体表现为一个狭长的透镜体。远离怒江断裂的西侧,花岗岩具有块状构造,中粗粒结构;靠近怒江深断裂,花岗岩具有条带状构造,糜棱结构。花岗岩属于强过铝高钾钙碱性系列,其岩浆锆石SHRIMP年龄为124~118 Ma,糜棱岩化花岗岩新生黑云母Ar-Ar年龄为18~10 Ma,与北侧波密-察隅花岗岩结晶年龄(116 Ma)、变形年龄(18~12 Ma)一致,表明高黎贡花岗岩带是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大转弯花岗岩带的南延部分。沿着花岗岩带向南西方向依次是小龙河花岗岩(76 Ma)到盈江花岗岩(37 Ma),逐渐变年轻,体现一个有序的侵位过程。上述特征表明,波密-察隅-高黎贡构造带花岗岩侵位时间为124~116 Ma,代表怒江深断裂的走滑高峰主体变形发生在中新世(18~10 Ma),与喀喇昆仑断裂带走滑高峰、藏南南北向裂谷系、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的走滑高峰等在时间上耦合一致,可能预示中新世时期,南北向挤压、拉萨地块的东西向伸展及后期旋转,造成的周边走滑作用具有统一的应力场,属于新特提斯封闭,印度大陆向亚洲大陆碰撞、俯冲、挤压这一共同的壳幔作用的动力学过程,怒江构造带花岗岩侵位与变形记录了这一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赤路斑岩钼矿床同位素地质特征及其物质来源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赤路斑岩钼矿床产于燕山晚期花岗岩岩株的顶部似斑状花岗岩中。这是丽水—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带东侧、浙闽粤中生代火山岩中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斑岩型钼矿床。赤路斑岩钼矿床位于寿宁—连江南北向构造、宁德三都沃—崇安下岚头北西向构造和次一级的碧岩—罗洋北东东向断裂火山岩带三者的交汇处。沿碧岩—罗洋断裂火山岩带侵入露  相似文献   

4.
扬子准地台西南缘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区带。通过该区区域地球物理资料(包括重力测量、航空磁测、深反射地震和天然地震资料)的分析整理和编图,发现在扬子地台西南缘存在着一个菱形块体——川滇黔菱形地块,由四条(隐伏)深断裂带所围限。地球物理资料较为清楚地反映了菱形地块的构造格架。西侧重力异常梯度陡变,地壳厚度急剧变厚;内部存在由地幔隆起形成的重力高异常带,隆起带可能是菱形地块在元古宙时期裂解留下的遗迹;沿边界断裂地震活动剧烈而频繁。菱形块体的边界断裂及其内部的隆起带控制着本区的成矿作用,不同时期的矿产在菱形地块内有规律地分布。沿近南北向地幔隆起带分布有元古代沉积-喷流型Fe—Cu矿床,其两侧分布有与晚古生代峨眉山玄武岩有关的铜矿和密西西比型铅锌矿床;沿菱形块体边界分布有新生代与超壳深断裂有关的富碱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沿菱形地块内部的南北向深断裂(如小江深断裂)有剪切带型金矿床。不同类型的矿床有时相互叠加形成复合成因的矿床(如东川地区)。这表明,不同时期的构造背景控制着不同类型矿床,同时表明,扬子地台西南缘是一个不够稳定的地块(准地台或活化了的地台),菱形地块陡变的地球物理特征明显不同于其东侧稳定块体(缓变)。  相似文献   

5.
万洋山—诸广山复式花岗岩带,经历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受到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深部构造控制。岩带内北东、北北东、东西、南北及北西向五组线型断裂构造及规模不一的中心型环状构造发育。铀成矿的时空分布,受中生代南北向和东西向构造-岩浆活动带交汇区的宏观制约。矿床定位与中心型小环状构造交切及不同方向的线型断裂交叉密切有关。矿源既来自铀源层和花岗岩,也来自上地幔岩浆源。区域内地质-成矿事件复杂,经过了槽、台、洼三大演化阶段。地洼阶段构造-岩浆活动次数最多,最强烈。铀成矿作用形成于地洼阶段中晚期,即白垩-第三纪。铀成矿以内生热液(热水)为主,叠加有后生淋积矿化。  相似文献   

6.
西秦岭地球物理场的地质解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百祥 《甘肃地质》1997,6(2):82-91
西秦岭及邻区,由区域重力异常反映的地壳深部构造和剩余重力异常反映的区域地质构造呈明显的立体交叉。以通渭—武都近南北向重力梯级带反映的隐伏深断裂是划分东、西秦岭和祁连、北秦岭构造单元的分界,亦是秦岭复合型造山带向西拓展为祁连、西秦岭和松潘—甘孜各造山带的转折枢纽。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在不同地质历史阶段,其边界位置、断裂性质不同,深部产状和浅部产状不同,因此伴随A型俯冲形成大陆碰撞型花岗岩,并出现岩体磁性分带现象。  相似文献   

7.
康滇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部边缘,是我国著名的南北向构造带。其中广泛分布在安宁河深断裂和金河-箐河深断裂之间的混合岩,面积达四千余平方公里。它不仅产于前震旦纪晋宁期高级的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带中,也广泛产于印支、燕山期的岩层里,大致呈南北向展布,与构造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8.
花岗岩类岩石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构造环境,具有不同的物质来源和不同的形成方式。根据与大地构造发展阶段的关系,将中国花岗岩类划分为两个成因类型:深成型花岗岩和火山型花岗岩。 (1)深成型花岗岩是指在地槽发展的褶皱回返时期形成的花岗岩类。这类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各地质时期的褶皱带内,如产于阴山古陆东端前寒武纪褶皱带中的前寒武纪花岗岩、产于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中的加里东期花岗岩、产于天山东端、内蒙大兴安岭和吉黑海西褶皱带中的海西期花岗岩等,皆属于此类。在这类花岗岩分布地区一般不出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天山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天山花岗岩类具明显的时空分带特征,以古生代最为明显.它们可分为:1.中天山南缘中加里东期花岗岩带:2.中天山北缘晚加里东期花岗岩带;3.中天山南缘早华力西期花岗岩带;4.中天山北缘中华力西期花岗岩带;5.马宗山南缘晚华力西期花岗岩带;6.南天山南坡晚华力西期花岗岩带.在时空上,花岗岩类在中天山陆壳南、北缘呈交替分布的格局,显示出与天山陆壳南、北张合呼应、交替演化的和谐一致关系.中天山花岗岩类是几个地槽主旋回的产物.天山花岗岩带与蛇绿岩带成“对”分布,沿“中天山南缘深断裂”,及“中国天山主干断裂”两侧延伸,二者互相平行.天山花岗岩类是多成因的.分为洋壳重熔型、陆壳重熔型及洋壳陆壳混合重熔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0.
平武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的演化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武地区花岗岩类十分发育。总体组成一近南北向的花岗岩带展布于古城断裂以北。花岗岩属次铝质钙碱性岩系,富硅碱高,富集W、Cs、Se、Sb、Zn贫Cr、Co、Ni、Zr。轻稀土富集,δEu具负异常,表现为同碰撞深熔花 岩特征,成因类型则显示为以“1”型为主,兼有“S”型的混源型花岗岩。全岩K-Ar年龄及地质事件分析岩浆活动主体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11.
福建建阳井后钼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振国 《福建地质》2011,30(3):211-217
建阳井后钼矿位于闽西北隆起带东缘,浦城一永泰南北向构造岩浆活动带中部。矿床形成于燕山晚期,主要受区域上南北向断裂构造带控制的隐伏斑岩体控制。矿体以线脉一细脉及石英大脉型为主,围岩为中一晚元古代马面山群大岭组变质岩与加里东期二长花岗岩。  相似文献   

12.
康滇地轴是我国著名的南北向构造带。沿安宁河-易门、绿汁江等深断裂,分布着一组晋宁一澂江期的重熔花岗岩,在其接触带产有各种类型的锡-钨矿床。这些矿床构成了我国时代最老,以锡、钨为主并伴有铁、铜、铅、锌等的一个成矿带。研究该带各成矿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化历史,有助于深入认识矿床成因和区域成矿规律,为综合普查找矿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汉南杂岩与金成矿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怀奎 《矿产与地质》1991,5(3):163-168,182
汉南杂岩区位于扬子地台北缘,围岩为元古界绿片岩 勉县—洋县深大断裂系统在成岩、成矿与盆地形成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杂岩体由斜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和辉长辉绿岩组成.金矿化类型主要有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与接触带、断裂带、蚀变带有关,蚀变后岩石矿物成分变化.使金重新分布,砂金分布与金源、地貌和新构造运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正>大量研究显示,赣南及南岭其他地区的大规模钨成矿作用,主要是与演化程度较高的燕山期陆壳重熔型(相当于S型)花岗岩有关。本文以赣南于山矿集区的铁山垅花岗岩体为代表,讨论这类花岗岩的演化及与钨富集成矿的关系。铁山垅花岗岩岩体,分布在禾丰断裂的南端,北东向断层和北西向断裂交接复合处。平面上呈椭圆形,长轴为南北向,出露面积约24 km2。北、东、  相似文献   

15.
<正>云南省建水县官厅地区毗邻红河走滑构造带,大地构造上位于3个构造单元(扬子克拉通、华南褶皱系、三江地块)交会部位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南延部分。区域构造上处于个旧复式花岗岩体西侧外围,被3条深断裂带(北西西向哀牢山-红河剪切带、近南北向小江断裂、北东向  相似文献   

16.
陈云钊 《福建地质》2008,27(2):142-155
闽北地区面型带状分布的巴罗式前进变质带从浅→深→混合岩化带→区域型混合花岗岩呈渐进过渡式的、是和谐的。断裂变质作用缺乏从深→浅的面型带状分布的进变质带,变质级与混合岩化强度带不和谐,呈突变跳跃式。研究表明,成矿元素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难以大规模迁移与富集,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提供了成矿元素迁移富集的物理化学条件;区域型混合花岗岩和边缘型混合花岗岩与岩浆花岗岩(狭义的)在成矿作用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成矿专属性。  相似文献   

17.
新疆后造山碱性花岗岩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新疆地区碱性花岗岩分布很广泛,可以划分出十条岩带,它们主要分布在古生代岛弧、弧后盆地及隆起区,与板块缝合线、深断裂密切相关,并与蛇绿岩和陆相火山岩相伴生。同位素年代测定表明,本区碱性花岗岩的形成是紧随造山运动之后发生的,属于后造山花岗岩。因此,它们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岩石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微量元素特征等均与非造山花岗岩(A 型花岗岩)有一定的区别。在一个地区有这么多后造山碱性花岗岩分布,国内外并不多见,这是新疆地质的一个特色。  相似文献   

18.
藏东花岗岩类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藏东花岗岩类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中屠保湧(地矿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一、藏东花岗岩类地质简介藏东地区在区域构造上处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东南部,属南北向“三江”构造岩浆带的中北段。本区花岗岩体的侵位与断裂构造密切相关。花岗岩带的展布方向与区域(北...  相似文献   

19.
矿带和构造体系奥弗琴尼柯夫首次指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区域性规律,即接触交代矿床呈南北向的狭长带分布,而且其中大多数产于两个主要带中;这两个带从东、西两面各以“绿岩”复向斜(塔吉尔-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坳陷)为界.在以后的著作中,上述情况得到进一步明确:次一级的折皱构造(复向斜和复背斜)的限定,在乌拉尔总体上确定是区域性的成矿控制构造.以上构造连接带(图1、2)的特点是:深成断裂发育,火山活动强烈,并有似玄武岩成因的基性、超基性岩及花岗岩类等火成岩侵入.一些研究者还确定,接触交代矿床在成因上与中古生代火山旋回的花岗岩类、辉长岩类及正长岩  相似文献   

20.
摩挲营地区处于扬子地台西缘康滇地轴北段,属南北向康滇构造岩浆带中的摩挲营花岗岩体南端突出部位。该区金矿主要产在摩挲营二长花岗岩(晋宁期侵入岩)的压扭性断裂中。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元古界会理群天宝山组的海底火山沉积岩,成因类型属中温热液充填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