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管道地质灾害具有独特的发育类型和危害特征。论文结合忠武管道和川气东送管道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结果,总结了山区管道地质灾害的主要发育类型,探讨了不同地质灾害对管道的危害特征及灾害作用下管道的变形破坏行为,同时结合各类管道地质灾害的危害特性综述了基于不同地质灾害作用的主要管道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何韵 《安徽地质》2021,31(3):257-260
本文通过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等实例,阐述了合肥地区的地质灾害现状情况.结合地质灾害分布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气候、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因素,预判了未来合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地从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四个方面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遥感技术在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频发,危害严重,在延安市宝塔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试点中,选用高分辨率的Spot5和快鸟卫星(QuickBird)数据,进行了地质灾害解译与信息提取,获取了丰富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以及承载体信息,为开展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提供了基础资料,发挥了遥感技术的先导作用。笔者从遥感调查的内容、数据选择和处理、解译技术方法、地质灾害信息提取、解译及解译效果等方面论述了遥感技术在宝塔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的应用,认为该技术方法和本次所取得的经验可以在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江西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具有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通过对其地质构造和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地质灾害是人为因素与地质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乱砍乱伐、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是加速加重地质灾害发生的主因。从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生态与地质环境保护措施、生态农业、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论述了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的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5.
区域性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等级尚无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通过福建省区域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等级划分的探讨,采用单位面积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数、财产损失值作为“地质灾害模数”,对区域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等级进行划分,判别不同区域地质灾害严重程度,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赵家绪 《青海地质》2002,11(1):44-47,43
通过对西宁市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危害程度、形成原因的分析,认为该区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水平、垂直分带性,时间分布上表现为同发性和不稳定性,并结合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将西宁市地质灾害分为危险区和易发区,对地质灾害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石泉县位于秦岭南麓山区,区内地质灾害发育数量多,危害大。以2013年陕西省石泉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所取得的野外调查成果和相关资料为数据基础,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和人类活动方面分析该区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由于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从自然地理、地质环境、经济技术条件和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这些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及危害。针对不同灾害特点,分别提出了监测、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生物工程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蒋如福  赵连彬 《地下水》2011,(6):119-121
通过对大石桥市现状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特点的调查,阐述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和危害程度,并根据相应的地质灾害类型提出了为预防和减小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所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质灾害严重危害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各种工程设施和社会财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地质灾害危害出发,强调了国家对地质灾害的重视,并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和实践经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减轻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指出地质灾害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但是,减轻地质灾害也是发展,“减负等于加正”,在减灾中获取“加正”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为此,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推动减灾社会化;实施减灾系统工程进行综合减灾;开展减灾示范区工作;综合治理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深入开展灾害科学研究,提高社会的减灾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以四川省青川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20世纪90年中期,每年造成1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200多亿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地质灾害调查的重要内容,也是风险管理及减灾管理的基础,它为管理部门制定出相应的减灾对策并为部署实施有效的减灾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比,指出现阶段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不足;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运用危险性评价指标对比法建立了简单有效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以四川省青川县地质灾害调查为例,对该县地质灾害进行了危险性评价,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防治分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减轻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阐述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指出地质灾害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但是,减烃地质灾害也是发展,“减负等于加正”,减灾中获取“加正”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为此,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推动 灾社会化;实施减灾系统工程进行综合减灾;开展减灾示范区工作;综合治理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深入开展灾害科学研究,提高社会的减灾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太原市主要地质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太原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为依据,总结了太原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包括滑坡、崩塌、采矿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泥石流以及具潜在危险的不稳定斜坡等;归纳分析了太原市地质灾害的规模特征、成因特征,统计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潜在威胁。通过近年来省内外尤其是太原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措施的调查研究,结合太原市地质灾害隐患的具体特点,提出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制度建设、宣传培训工作、科学部署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工程、强化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监督检查、强化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定期调查和隐患区外复杂地质环境条件区的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关闭矿山区的采空区勘查治理等地质灾害减灾防灾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松潘黄龙自然保护区地质灾害较为发育,是影响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也严重制约了该景区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该地区的生态地质调查,较全面系统的收集了地质灾害的详细资料,查明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对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进行了预测划分,圈定了地质灾害多发区,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治理措施和方案。  相似文献   

16.
云南彝良907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9月7日11时19分40秒,云南省彝良县发生M5.7级地震,12时16分29秒,再次发生M5.6级地震,两次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通过现场调查,分析了本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震后次生地质灾害数量明显增加、由地震直接诱发的地质灾害分布明显受震中控制;Ⅷ度区、Ⅶ度区的地震地质灾害点密度分别是Ⅵ度区地震地质灾害点密度的11倍与4.5倍;地质灾害的分布表现出很明显的上/下盘效应,上盘地质灾害密度是下盘地质灾害密度的2.6~3.9倍;震后新增次生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受岩土体性质控制明显;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降雨叠加效应与链生效应较为明显,具有震级小、灾情大、灾害多、规模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镇江市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镇江市是江苏省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主要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已造成了大量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镇江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成因机理。提出了防治地质灾害的原则和对策,以便有效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18.
徐州市矿产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开采历史悠久,诱发了崩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多种类型的地质灾害。为摸清徐州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发展趋势及其危险程度,更好地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徐州市地质调查和徐州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徐州市近年来的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工作,阐述了各种地质灾害的类型,分析了徐州市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成因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并结合灾害地质环境条件,预测了各种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目前,徐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为其他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应用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降水这一诱发地质灾害的关键因素入手,在对陕西省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区域不同降雨强度诱发地质灾害的临界值,建立了陕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根据降雨量等级,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划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等级,进行有效的防灾预报。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鲁甸县地质灾害特征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甸县地质灾害类型众多,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鲁甸县境内现有地质灾害86处,其中滑坡60处、泥石流13处、崩塌10处、地裂缝3处.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占62.79%,其次为中型和大型,有少量巨型地质灾害.在资料收集与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从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条件、地质构造条件、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地震活动等方面探讨了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找出成灾规律,并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