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对分布在我国淡水池塘及水稻田中的16种介甲目甲壳动物(隶属于5科8属)进行了记述及部分种类的形态分类描述。有5种是作者近年来的新发现,其中的中华蚌壳虫Cyzicus sinensis sp nov系新种。列表比较了新种与其近似种尼泊尔蚌壳虫Cyzicus nepalensis Ueno,1967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本文中附有亚目、科、属的检索表及形态特征图109幅。本文记述种的名录如下: 1、东北锐眼蚌虫Lynceus manchuricus Daday,1927 2、中国拟圆蚌虫Paracyclestheriasinensis Shen et Dai,1987 3、木场真渔乡蚌虫Eulimnada kobai Ueno,1940 4、涛雒真渔乡蚌虫E.raotuoensisl Hu,1986 5、东方原蚌虫Eocyzicus orientalis Daday,1915 6、蒙古原蚌虫E.mongolianus Ueno,1927 7、莱阳原蚌虫E.laiyangensis Hu,1985 8、中华蚌壳虫(新种)Cyzicus sinensis Hu,1988 sp.nov.9、窦氏隐妇蚌虫Caenestheria davidi(Simon,1886)10、川候隐妇蚌虫C.kawamurai(Ueno,1940) 11、瘦狭蚌虫Leptestheria tenuisSars,1901 12、川内狭蚌虫L.kawachiensis Ueno,1925 13、南京狭蚌虫L.nanjingensis Zhanget Chen,1976 14、新疆狭蚌虫L.xinjiangensis Hu,1987 15、中国原狭蚌虫Eoleptestheriachinensis Daday,1923 16、东平原狭蚌虫E.dongpingensis Hu,  相似文献   

2.
颚足钩虾属 Maxillipius (端足目,颚足钩虾科 Family Maxillipiidae)中,迄今仅有2种,即直尾颚足钩虾 Maxillipius rectitelson Ledoyer和共栖颚足钩虾 Maxillipius commensalis Ledoyer。直尾颚足钩虾的模式标本采自马达加斯加,仅有雌体。虽然后来Ledoyer(1986)又进行了补充描记,但因缺乏雄体标本,使该种的描述不完善。作者在海南岛潮间带采集中,获得较多该种标本,仅雄体就有27个,并发现雄、雌第1触角形态表现为雌、雄异形(sexual dimorphism)。这与Thomas (1996)所描述的Maxillipius commensalis Ledoyer雌、雄体形态差异相似,即在雄体第1触角第3柄节上具柄突(callynophore),该柄突在 Maxillipiidae 科中为 Maxillipius 属区别于 Maxillipides 属的主要特征。 本文为直尾颚足钩虾 Maxillipius rectitelson Ledoyer 的补充描述。  相似文献   

3.
中蚓虫是小头虫科较为常见的属,中国海区的样品过去常被鉴定为加洲中蚓虫Mediomastus californiensis Hartman。本研究中,来自东南沿海四个不同海区的118条中蚓虫样品被鉴定为一个新的种类,在此给出具体描述。这个新种具有如下特征:(1)第1至9刚节表皮双环型,刚毛束位于体节中间位置,而后的刚节多环型,刚毛束位于体节后半部;(2)后腹区具有疣足突起;(3)前4个胸刚节仅具双羽型翅毛状刚毛,其它体节仅具巾钩刚毛;(4)胸区巾钩刚毛的柄长且直,巾长为宽的3至5倍;(5)腹区巾钩刚毛不同于胸区,较短且具收缩部;(6)甲基绿染色模式独特。这个研究表明了中国海区的中蚓虫可能被误鉴定为加洲中蚓虫,而这个新种M.chinensis sp.nov.在东南沿海广为分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检索表的形式记述了甲壳动物门介甲目蚌壳虫科隐妇蚌虫属的17个现生种。对其中的1个新种石泉隐妇蚌虫Caenestheria shiquanica sp.nov.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列表比较了近似种川候隐妇蚌虫C.Kawamurai(Ueno,1940)Hu,1988与新种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文中附有亚洲产的12种隐妇蚌虫的形态图58幅。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部近海涟虫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涟虫类(Cumacea)是甲壳动物软甲类中的一个目,与端足目、等足目等同属囊虾类(Peracarida)。其形态构造较为独特(图1),头部与前3或4胸节愈合,留下5或4个活动胸节,外覆以膨大的头胸甲,其侧缘与胸足紧密结合,形成封闭的鳃室。鳃叶附于第1颚足宽大的外肢上。腹部细长呈链状,许多种类缺少尾节,雌性腹肢完全退化。大部分涟虫埋栖于海底泥沙中,属底栖生物。许多涟虫在交配期或夜间离开海底沉积,到水层中营游泳生 活,所以浮游生物拖网中也常能大量采到。涟虫也是鱼类和大型甲壳类食物的组成部分。 最早记载的涟虫是 Lepichin于1780年报道的 Oniscus scorpioides ,即现在的蝎形针尾涟虫 Diastylis scorpioides。第二例有关涟虫的报道是 Colone Montagu 于1804年所作。H. Milne-Edwards于1828年为此种建立了Cuma属,涟虫类 Cumacea一词的名称即来源于此。按常规,涟虫目的名称应从最早发表的属名,即针尾涟虫属(Diastylis),但因源于Cuma属的 Cumacea一名已被广泛应用和接受,不便更改,散仍保留Cumacea一名。 现今涟虫目已知共有近800种(Robert,190),分隶于11科,100多属,大多分布在0-500m之间,也见于大洋深渊底(如发现于爪哇海沟的 Makrokylindrus halis Jone,1969,栖息深度可达7160m)。关于中国近海的涟虫,以往研究较少,台湾省曾有少量报道,华北的涟虫仅罗玛金娜(JIOMAKИHA)于1960年报道过8种(其中1个未定种)。由于涟虫埋栖于泥沙之中,其分布范围局限性较大。涟虫的地方性种(endemic species)较多。搞清我国涟虫目的种类组成,对底栖生物生态学、浮游动物学、动物地理学以及鱼类食性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报道了我国北部涟虫目15种,分隶于6科、13属。其中有3个新种:舌突圆涟虫Cyclaspis linguiloba sp.nov.、六刺丽涟虫 Lamprops hexaspinula sp. nov.、二齿半尖额涟虫 Hemileucon bidentatus sp.nov;7个新纪录是卵圆涟虫 Bodotria ovalis、宽甲古涟虫 Eocuma lata、蛇头女针涟虫 Gynodiastylis anguicephala、梭形驼背涟虫 Campylaspis fusiformis、笨凸背涟虫 Campylaspis amblyoda、光亮拟涟虫 Cumella arguta、和太平洋方甲涟虫 Eudorella pacifica。另外,罗玛金娜1960年报道的新变种脊腹异涟虫 Heterocuma sarsi var. costata应为萨氏异涟虫 Heterocwma sarsi 的同物异名。 本文所研究的标本均采自长江口以北的中国近海,主要为底栖生物海底表面采泥、拖网和浮游生物拖网取样所获,个别的为潮间带采集所得。体长的测量自头胸甲前缘至尾节末端(不包括尾节端刺),如果不存在尾节,则至第6腹节末端。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等足目分类系统学研究概况及我国近海等足目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等足目动物简介等足目(Isopoda)是甲壳动物软甲纲的一个目。这类动物一般背腹扁平,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体节呈板片状,无头胸甲。复眼一对,无柄或具不能活动的小柄。深海种类及寄生性种类其眼往往退化或缺失;第一触角小,单枝;第二触角多为单枝,有时有小的外枝。成体胸部为7节,腹部通常为6节,其中最末一节称为尾节,有些类群腹节或多或少有愈合现象。胸部具7对附肢,单枝型,用于行走、捕捉、游泳或附着。腹部附肢6对,尾节附肢称为尾肢,均为双枝型,常为呼吸器官,雄性第二腹肢多具雄性附肢,少数位于第一腹肢。心脏位于腹部,具1~2对心孔;…  相似文献   

7.
1长额虾总科简介长额虾总科 (Pandaloidea)属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软甲亚纲十足目腹胚亚目真虾次目 ,包括长额虾科(Pandalidae)和小海虾科(Thalassocarididae)两个科。该类群动物体多侧扁 ;头胸部比例较对虾总科者大 ,头胸甲发达 ,完全包被头胸部各体节 ;额角发达而长 ,某些种类额角极长 ;第一触角多具柄刺 ,第二触角鳞片发达 ;眼有柄 ;大颚具臼齿和门齿 ,大颚须通常3节 ;胸部附肢特化为颚足与步足 ,其中颚足3对 ,步足5对 ,第二颚足具7节 ,末节侧面附在第六节上 ,第三颚足具有或不具有外肢 ,第…  相似文献   

8.
在整理我国首次南极洲及南大洋考察的多毛类环节动物标本中,我们发现了欧努菲虫科 Onuphidae 两个新种。模式标本采自南大洋站号23。正模标本保存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模标本保存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新种记述如下。(一)南极金菲虫 Kinbergonuphis antarctica,新种(图版Ⅰ)正模标本号 SOA-SO004,副模标本号 SOA-SO005,水深450m,底质砂质泥。所有标本的体后部均断落。前55个体节长为32mm,宽1.8mm(不包括头部)。头部无眼。触角似球状,头触手5个,其外侧头触手向体后伸可达第2刚节;内侧触手较长,可达第10刚节。中触手比外侧触手稍长,向后伸可达第3刚节,所有头触手基节都  相似文献   

9.
王绍武 《海洋与湖沼》1981,12(2):142-147
原新糠虾属Proneomysis属于糠虾科Mysidae糠虾族Mysini,它的第2触角鳞片披针形,周围具羽状刚毛,末节小,顶端圆形;尾节末端完全,无缺刻,呈三角形或舌状,与刺糠虾Acanthomysis近似。但雄性第4腹肢外肢由3节构成,第3节末端具2根带小刺的长刚毛,与后者显著不同。这个属自Tattersall,1933建立以来已知共14种,其中除模式  相似文献   

10.
描述原狭蚌虫属一新种—桑梓原狭蚌虫Eoleptestheria sangziensis sp.nov.,列表比较新种与近似种东平原狭蚌虫E.dongpingensis Hu,1986的主要区别特征。有24幅形态图,包括10幅电镜照片。模式标本保存于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相似文献   

11.
分析南极磷虾分布与环境因子的非线性和空间非静态性关系,对南极磷虾的高效捕捞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龙腾”船2015、2016年在南设得兰群岛捕捞作业的渔捞日志数据,应用广义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和地理权重回归模型(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GWR)探究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渔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非线性和空间非静态性关系,并比较这2种模型的模拟性能,为南极磷虾的渔场渔情预报、资源评估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数据。GAM模型结果显示,2015、2016年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与作业水深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表明在作业水深范围内,南极磷虾在较浅水域集群密度较高;2015年CPUE与表层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但在2016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推测是由于2年调查作业位置不同所致;CPUE与离岸距离关系不显著(P≥0.05)。GWR模型结果显示,作业水深对CPUE的影响无显著的空间变化(P>0.05);海水表温和离岸距离对CPUE的影响具显著的空间变化(P<0.01),表明这2个因子对南极磷虾渔场分布的影响在空间上不连续,存在显著空间非静态性。GAM模型可用于研究资源分布与驱动因子的一般规律;GWR模型作为全局回归模型的有效补充,可用于探究一般规律不适合的特殊区域,便于发现资源分布的“热点”区域,未来在海洋生物资源分布研究中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硝酸盐作为硝化反应的最终产物,在利用自养硝化过程控制氨氮的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常有积累,其潜在的毒性在国内尚未引起广泛关注。已有研究表明高浓度硝酸盐会对鱼类的繁殖发育、肝肾组织及行为带来负面影响,进一步影响鱼类的生长、威胁鱼类的生存。本文阐述了硝酸盐对鱼类的毒性作用机理和影响硝酸盐毒性的因素,总结了硝酸盐对不同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的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结果,分析了硝酸盐胁迫对鱼类生长、存活和生理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生产中安全的硝酸盐浓度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细菌的氮代谢推动环境的氮循环,硝酸盐还原反应是氮代谢途径中重要步骤之一。本文运用酶活测定、qRTPCR和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的方法,对嗜碱盐单胞菌(Halomonas alkaliphila)X3中编码细菌异化型硝酸盐还原酶(Di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ase,Nar)不同亚基的基因簇narGYJV进行了功能验证、蛋白结构预测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表明,X3菌株中存在narGYJV基因簇并具有表达活性,测得Nar的酶活为每克蛋白21.415U;预测到的narGYJV编码蛋白功能区域中1~1246氨基酸属于NarG超家族,编码Nar的α亚基;1261~1752氨基酸属于DMSOR-beta-like超家族,编码Nar的β亚基;2061~2279氨基酸编码γ亚基,1802~2018氨基酸编码δ亚基;Nar的二级结构中无规卷曲占37.59%,α螺旋占34.43%,延伸链占18.33%;NarG、NarY和NarV的3D结构与PDB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1Q16 3D结构最接近,覆盖率96%~100%。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X3中NarG与同属菌的遗传距离较近,在不同菌属间虽然功能相似,其同源性较低;NarY与大肠杆菌中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关系较近,说明异化型硝酸盐还原酶Nar中不同亚基的系统发育地位不同。研究结果表明,Halomonas alkaliphila X3菌株中存在编码Nar的基因簇narGYJV,编码蛋白具有独特的3D结构,不同亚基的系统发育地位不同。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菌的氮代谢通路选择和调控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前深远海网箱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一个重要方向,为获得适合于深远海养殖的最优网箱结构,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投放于黄海冷水团的"钻石型"网箱箱体设计了5种结构方案(方案1~方案5),进行水动力特性数值模拟,分析箱体结构的中部水平漂移、底部水平漂移以及网箱阻力等特性变化。研究表明,在流速为1m/s时,网箱中部水平漂移优化效果好的依次为方案5(减少30.59%)和方案2(减少20.23%),底部水平漂移优化效果好的依次为方案2(减少37.33%)和方案5(减少22.39%),网箱阻力优化效果好的依次为方案5(减少12.98%)和方案4(减少9.15%)。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刚性底框、方形网目,中部增加刚性圆环,网箱形状为上大下小的圆台形,有利于减小网箱的横向位移,降低网箱的阻力。研究结果可为深远海重力式网箱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壳黑选育品系规模化繁育适宜的培育密度和投饵量,本研究以长牡蛎野生群体幼虫为对照组,分析了不同培育密度(3、7和15个/mL)和不同初始投饵量(0.4、0.8和1.6×10~3cells·ind-1·d-1)对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生长、存活及附着的影响。研究显示,培育密度和投饵量对长牡蛎幼虫的生长速率、存活率和附着率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在培育密度3和7个/mL实验组,长牡蛎幼虫生长速率随投饵量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并在培育密度7个/mL、投饵量1.6×10~3cells·ind-1·d-1实验组达到最大值。而在培育密度15个/mL实验组,投饵量增加对长牡蛎幼虫的生长速率无显著影响(P> 0.05)。且在培育密度15个/mL、投饵量1.6×10~3cells·ind-1·d-1实验组长牡蛎壳黑品系幼虫存活率和附着率最低。但在培育密度15个/mL实验组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的壳高始终高于野生群体幼虫。且除投饵量0.4×10~3cells·ind-1·d-1实验组外,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生长速率、存活率和附着率均高于野生群体幼虫。研究结果表明,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最适培育条件为培育密度7个/mL、投饵量1.6×10~3cells·ind-1·d-1,增加投饵量可促进长牡蛎幼虫生长,但过高的培育密度会与投饵量产生拮抗作用,抑制幼虫生长,不利于幼虫存活和附着。与长牡蛎野生群体相比,壳黑选育品系幼虫能适应更高的培育密度环境,在饵料充足的条件下,其幼虫的生长、存活及附着性状均优于野生群体。  相似文献   

16.
One new species of free-living marine nematodes Enoplus taipingensis sp.nov.from the rocky intertidal seaweeds in the Taiping Bay,Qingdao is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observation and 18S rRNA gene sequence analysis.Enoplus taipingensis is characterized by special arrangement of lateral setae on the tail,three cervical setae,distal structure on the supplement,and much longer body length with bigger De Man ratio "a".Type specimens are deposited in the College of Marine Life Science,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为系列报道的第三部分,记述了黄渤海区共栖于对虾体表的5属12种缘毛类纤毛虫,包括一新种,一新亚种(上村累枝虫,海洋透明鞘居虫)及7种国内新记录。文中描述了诸种的形态学特征并列表给出了其主要分类性状的统计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匙指虾除少数为大型个体外,多数均为体长仅20-30mm的小型淡水虾类。在中国已报道有7属100多种。在检查多年来从全国各地收集的匙指虾标本中,发现有三个新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虹鳟和硬头鳟幼鱼对温度的耐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海冷水团进行鲑鳟鱼类养殖,养殖种类的选择极其重要。本实验分别选取了体重2~120g陆封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洄游型硬头鳟(O.mykiss),以14℃为起始水温,以1℃/24h的速率分别升温和降温,从而获得两类鱼的高温临界温度和低温停食温度。研究显示,虹鳟和硬头鳟的高温临界温度和低温停食温度受其生态类型、体重及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虹鳟和硬头鳟的高温临界温度和停食温度均在体重2g时最高,并随体重增加逐渐降低;虹鳟的最高临界温度显著高于硬头鳟,而停食温度显著低于硬头鳟。研究结果表明,虹鳟与硬头鳟的温度耐受范围重叠,但前者的温度耐受范围宽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