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王平  史培军 《地学前缘》2001,8(4):349-350
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以一定的孕灾大环境作为背景。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是组成自然综合体的要素。笔者提出了基于自然灾害基本单元进行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的原理和技术方法 ,选择全国l∶4 0 0万地貌类型图、1∶4 0 0万土壤类型图、全国县级行政界线图及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省级报刊灾情库数据 ,进行全国农业自然灾害综合区划。( 1)编制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类型图。按照自然灾害系统思想 ,结合农业自然灾害的特点 ,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四个方面选择指标 ,系统地刻划农业自然灾害的特点。对区域农业…  相似文献   

2.
GIS支持下的农业地质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宾 《广西地质》2001,14(2):23-26
文章重点论述了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定量地分析研究作物生长与环境因素的相关关系,并对应用GIS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来进行农业地质区划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地质环境调查与区划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展地质环境区划研究,对有效保护地质环境、履行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职能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既是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开展全国地质环境区划的试点,又是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的支撑性工作,是在国内尚无成功的范例,又没有成熟的理论研究体系下开展的。项目在分析地质环境区划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了江苏省地质环境区划“六专(专题区划)一综(综合区划)”的区划思路;从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层面考虑,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山体资源保护、地质遗迹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等6个专题区划评价指标体系;以MapGIS的空间分析模块为评价平台,进行了6个专题区划评价;基于6个专题区划成果,建立地质环境综合区划评判体系,以地质环境问题为导向进行一级区划,以地质环境功能为导向进行二级区划;从地质资源保障及地质环境安全角度,提出了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地质环境综合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对地质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影响到地质环境作为人居环境的功能。因此,合理划定地质环境保护区域,对有效保护地质环境、履行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职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地质环境调查成果为基础,基于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建立了包含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山体资源保护、地质遗迹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等6个专题区划的地质环境综合区划。具体划分的地质环境专题区划包括,地质灾害划分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矿山地质环境划分为重点治理(防治)和一般治理(防治)区、地下水(土壤)划分为修复治理区、重点防护区、一般防护区、自然防护区、山体资源划分为特殊保护区和适宜开发区、地质遗迹划分为重点保护(开发)区和一般保护(开发)区、地质环境综合区划划分为保护区、控制开发区、修复治理区和适宜开发区。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地质遗迹保护区划研究初探与保护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强  徐朱  周晓丹 《安徽地质》2014,(4):280-284
基于地质遗迹资源价值和开发利用条件两方面因素,构建了地质遗迹综合评价体系。遵循地域性、点面结合、保护与开发结合等原则,提出了以地质遗迹分布区划分区为评价单元,综合考虑地质遗迹评价与空间分布特征的地质遗迹保护区划方法。结合保护区划结果,对江苏省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提出了四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杭嘉湖平源区区域农业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资料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区域农业、专题农业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对本区进行了农业地球化学区划的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将本区分为泻源湖沼粮油桑地球化学区、水网平原粮桑油地球化学区、滨海平原麻棉菜地球化学区和低山丘陵菜竹林地球化学化学区,提出了本区10种营养元素施肥规划,阐述了每个地球化学区的作物布局、施肥方法,预测了据此结果可能给本区农业生产增加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吴春发 《江苏地质》2004,28(4):214-217
农业地质是以地质理论为基础与大农业专业理论相结合以解决农业相关问题,服务于农业,以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获取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虽然我国正在广泛开展农业地质调查获取了较多的农业地质信息,但信息利用程度低,发挥的经济效益不够理想。分析了在我国开展农业地质研究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就农业地质信息在农业区划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国土资源综合监测需求程度区划的基本思路,明确了区划的四个基本原则,即:前瞻性、现势性、客观性和动态性.结合国土资源部的管理职责,首次确定了国土资源综合监测需求程度区划的指标体系,并把除港澳台外的全国陆域进行了综合监测需求程度区划研究,其结果可以为今后监测工作部署及综合监测网络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特征,基于中国自然资源综合区划一级分区成果,以西南林耕自然资源大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符合区域特征的要素指标,确定指标权重,按照区划方案对西南林耕自然资源大区进行二级、三级区划,将其划分为6个自然资源亚区(二级区划)和11个自然资源地区(三级区划),并对区划单元内的自然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特征分析。研究区内自然资源以森林、耕地和草原为主,1990—2018年,自然资源变化主要表现为森林、耕地和草原三者间的相互转变,森林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变主要分布于贵州和重庆的地区,森林和草原、耕地和草原之间的相互转变主要分布于云南和陕西的地区。建设用地明显增加,集中分布于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各类资源相互之间有明显转变,但面积在总体上基本保持动态平衡,表明自然资源的转变在合理范围内,其中四川盆地内的耕地和广西西部的森林受保护较好。各区划内优势资源明显,区划间变化特征彼此相异,可为全国或西南地区的自然资源配置、国土空间规划等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0.
公路工程岩溶环境一、二级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建玲  雷明堂 《中国岩溶》2013,32(2):153-160
本文从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建设的需要出发,开展公路工程岩溶环境区划工作,以便在岩溶地区的公路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岩溶地质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可能遭受的岩溶环境地质等问题的影响,弥补现行公路自然区划的不足,进而更好地为公路工程规划、选线、设计、施工和养护提供服务。一级区划以对公路工程所处岩溶环境具有控制作用的气候和大地构造因素为主要依据,将我国公路工程岩溶环境划分为华南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半湿润岩溶环境区、华北温带季风气候亚干旱岩溶环境区、东北中-寒温带季风气候亚干旱-亚湿润岩溶环境区、西北中温带大陆气候干旱岩溶环境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带山地气候干旱岩溶环境区5个区,二级区划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地形地貌、可溶岩分布以及岩溶环境地质问题为依据划分为秦岭-大巴山中山山地区、广西盆地峰林平原区等26个区。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仙居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恺  孟高头等 《地球科学》2002,27(2):217-221
结合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调查仙居县具体地理情况、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对地质灾害起控制作用的因素,建立了敏感因子评估模型,由于地质灾害致灾害因素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引进了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地质灾害进行区划,依据区划结果在仙居县土地规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灾害区划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中使用了主要地质灾害(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基下沉、地裂缝、水土流失、港口淤积等)大量的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的实际数据,根据综合分析并运用“灾害密度”和“灾害强度”2种指标,将广东沿海陆地划分出9个地质灾害一级区及其所属的32个二级分区,其中包括10个重灾区、10个中灾区和12个弱灾区。首次编制了基于数据库和GIS的1:50万广东沿海陆地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与区划图,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理论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基础信息和实际数据。分区的结果揭示了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云南省盐津县地质遗迹资源为研究对象、乡镇区划为单元,在分析盐津县地质遗迹资源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地质遗迹调查规范》中地质遗迹质量等级划分标准,运用特尔菲法划分出盐津县乡镇地质遗迹点质量等级,其划分结果能正确认识盐津县各乡镇地质遗迹资源的质量状况。同时,利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盐津乡镇地质遗迹资源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盐津乡镇地质遗迹资源综合价值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盐津县乡镇地质遗迹资源综合价值大小为:柿子镇>豆沙镇>庙坝镇>牛寨乡>普洱镇>中和乡>盐井镇>滩头乡>落雁乡>兴隆乡。   相似文献   

14.
结合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阳原县具体的地理情况、地质环境,分析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查明区内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对地质灾害进行区划,划分出地质灾害危险区、易发区、稳定区,并依据区划结果提出治理阳原县地质灾害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指出在不同地质灾害区中采取不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致密油、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领域勘探程度的加深,特别是水平井位的大规模部署,微小断层的准确识别比以往更加重要。本文利用扩散滤波技术在压制噪声的同时能够增强地震同相轴横向连续性、使断点更加清晰、以及微小断层在窄频带地震数据中断层特征明显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高精度快速匹配追踪的分频相干加强微小断层识别方法。与常规短时窗傅氏变换谱分解技术相比,基于匹配追踪的谱分解技术更适用于地震信号非平稳性的特点。为了在保证匹配追踪算法计算高效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计算精度,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改进:采用可变尺度参数的Morlet小波构建时频原子库,利用二阶微分复数道分析技术得到高分辨率三瞬参数,最后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步骤。实际数据应用表明,与常规相干体技术相比,分频相干加强技术对微小断层的反映更为清晰、准确,而且对河道边界和岩性发育区等地质信息也有更好的反映。这不但为非常规勘探(以水平井钻探及大规模压裂为核心技术)提供了更详细的地质信息,而且在高含水老油田的剩余油开发中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北京岩溶水系统划分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水是北京市重要的战略后备水源,在城市供水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岩溶水系统划分对于掌握岩溶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岩溶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结合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考虑含水岩组的连续性、不同级别地表水分水岭、地质构造的水文地质性质,将北京地区划分为3个一级岩溶水系统、7个二级岩溶水系统、16个三级岩溶水系统。其中隐伏型岩溶水系统无裸露的可溶岩或零星分布,天然资源少,地下水径流方向主要受开采影响,与上覆孔隙水有密切的水力联系。山前型岩溶水系统可溶岩分布于山区和平原,岩溶水天然补给资源丰富,含水层厚度大、分布广,调蓄能力强,开发利用程度高,排泄区有明显的阻水边界,储水能力强。山区型岩溶水系统可溶岩分布于山区,地下水向河谷、低洼处径流,排泄速度快,储存能力差,开采井零星分布,开发利用程度低。  相似文献   

17.
区片划分是征地综合地价测算的前提和基础,区片划分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征地补偿能否顺利进行,但现有研究方法难以全面反映区片的差异性及其性质的可变性,导致区片交界征地补偿冲突不断。本文通过分析征地区片划分因素和因子体系,引入集对分析方法建立了征地区片划分模型,并根据集对态势度构建了区片交界补偿价修正模型。浙江省玉环县征地区片划分实践表明,该模型能为征地区片划分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能有效减少区片价补偿冲突,从而提高区片划分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相似文献   

18.
赵培坤 《新疆地质》2012,30(3):363-367
盐家油田盐22块储层为典型砂砾岩储层,期次划分是储层研究难点.据小波变换基本原理、地质学意义及砂砾岩体储层特点,优选二进制dbn系列小波,对中子测井数据开展连续小波分析,利用岩心成像资料及不同尺度小波系数曲线,综合分析确定其小波变换尺度因子,最终开展砂砾岩储层期次划分.钻井及动态资料证实了期次划分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指导下,以中期旋回的洪泛面为基准,根据不同时期河道砂体顶面的高程差异划分地层单元,可以实现河流相地层的等时划分与对比。以渤海Q油田北区明化镇组下段N2m2油组为例,基于砂体发育频率和高程差异构建了一套河流相地层等时划分方法:首先对地震相、测井相、砂岩发育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后期河道的下切位置,"回填"被侵蚀破坏的部分,恢复中期旋回末期的原始洪泛泥岩界面,将其作为等时地层划分的基准;然后根据砂体发育的频率特征以及砂体顶面与中期旋回洪泛面的高程关系,构建等时界面识别曲线,刻画泥岩的集中发育位置,识别短期或超短期旋回的等时界面,实现地层的等时划分。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不同地层单元之间的界面位置,将N2m2油组划分为6个等时单元,不同时期河道的沉积特征符合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内的河道沉积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东昆仑西段—阿尔金地区处于北西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的结合部位,地质构造作用极为复杂,成矿作用十分有利。依据新近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成果资料,通过区域构造与沉积建造的分析研究,提出该地区区域地层划分方案,厘定和建立了地层单位时空格架,为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