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光荣 《地质论评》2012,58(3):577-580
王鸿祯(1916~2010),山东苍山人.地质古生物学家和地质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2.
何镜宇     
何镜宇先生1922年11月17日出生于北京。他是我国著名的沉积岩石学家。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后在察哈尔省和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1950年起在清华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岩石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曾任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何先生曾在清华大学地质系协助池际尚教授首次开了沉积岩石学课,随后参加筹建北京地质学院,并担任矿物学和岩石学教学工作,编写了第一本《沉积岩石学》教材,并与张瑞锡先生一起创建了北京地质学院沉积岩实验室。1956~1957年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和苏联科学院合组的黑龙  相似文献   

3.
《沉积学报》2015,(3):523
<正>为推进中国沉积学特别是能源沉积学的发展战略研究,由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沉积学组、国家能源致密油气研发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了2015年能源沉积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承办了本次会议。戴金星院士、王成善院士以及来自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  相似文献   

4.
《地球科学》2015,(1):168
<正>马杏垣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学家之一,曾长期担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他在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坚持实践第一,勇于开拓创新.他在科学研究和治学领域,学风严谨、为人师表,培育了几代地质学者,为我国地质研究和教育事业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2019年5月将是马杏垣院士百年华诞的日子,为了  相似文献   

5.
《高校地质学报》2017,23(4):760
正由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沉积专委会)主办,南京大学承办的第六届全国沉积学大会于2017年10月28~30日在南京举办。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第十届沉积专委会副主任马永生院士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刘丛强院士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  相似文献   

6.
正由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沉积专委会)主办,南京大学承办的第六届全国沉积学大会于2017年10月28—30日在南京举办。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第十届沉积专委会副主任马永生院士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刘丛强院士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地球系统演化与沉积学。共有2 146位代表出席本次大会,其中包括14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会单位100余家。此次沉积学大会录用1 762篇摘要,汇编完成8个主题摘要集和1个大会特邀报告摘要集。会议邀请了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沉积学家协会(IAS)主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07,29(2):F0002-F0002
汪集旸——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热和水文地质学家,《地下水》杂志特聘顾问。1935年10月生于江苏吴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获苏联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相当于PhD),同年10月回国后迄今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99年改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1979-1981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任访问教授及美国地质调查所(USGS)任高级客座研究员。1989-2001年任国际地热协会(IGA)主席团成员。1981-1995年任国际热流委员会(IHFC)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  相似文献   

8.
地质出版社于2010年2月出版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庆祝翟裕生院士80华诞,而编辑的<翟裕生文集>.翟裕生先生是著名的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质学史专家、地质教育家.1930年生于河北成安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以后,一直在北京地质学院及相继的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作,曾任副系主任、系主任、校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顾问,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兼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地学前缘>主编等.  相似文献   

9.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2010,(4):F0002-F0002
安芷生院士 男,汉族,1941年生,安徽六安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2年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1966年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现从事第四纪地质、全球环境变化和大气污染控制等研究。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陕西省科学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以及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委员会副主席等。现任和曾任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相似文献   

10.
晓生 《地质学刊》2009,33(4):381-381
地层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41年12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鄞县。1962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6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1.
正王鸿祯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先生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教  相似文献   

12.
前言     
《西北地质》2012,(4):12-13
2012年是汤中立院士从事地质工作六十周年。汤中立院士数十年如一日,在矿床地质及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领域的勘查、科研和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成果卓著,桃李满园。我们谨以此论文集表达对汤中立院士的敬爱之情。汤中立院士1934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同年4月赴地矿部甘肃省地质局祁连山地质队,从事地质矿产普查等技术  相似文献   

13.
《沉积学报》2004,22(3):524-524
2004年7月26~28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塔里木油田召开了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国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由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承办孙枢、贾承造、刘宝王孚、钟大赉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局范蔚茗局长应邀参加了会议一与会正式代表60余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兰州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大学(北京)及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相似文献   

14.
于津生男 1933年12月 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及勘探系毕业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同位素地球化学。叶连俊男 1913年7月 1937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沉积学。  相似文献   

15.
编者的话     
马杏垣教授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国际岩石圈委员会执行局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原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副院长,现中国地质大学顾问和名誉教授。马杏垣教授1938年开始从事地质工作,就读于西南联大地学系;1948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在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任教和担任领导工作,为我国培育了几代构造学人才,为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期间,马杏垣教授还完成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嵩山重力构造研究,成为我国地质科学园地里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马杏垣教授1978年参加“科学大会”后调国家地震  相似文献   

16.
学会之声     
2004年7月26-28日,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国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在新疆库尔勒市举办了"塔里木及其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会后组织了对塔里木盆地的地质考察。  相似文献   

17.
《沉积学报》1987,5(3):1-3
叶连俊教授自1937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开始从事地学研究以来,迄今已整整五十年了。叶连俊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沉积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学部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沉积学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名誉理事,国际地科联沉积学委员会委员,曾任国际沉积学家协会理事等职。  相似文献   

18.
杨起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煤田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中国煤炭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委员兼支社副主委(从1983年始),中国地质大学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杨起教授1939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地质系,194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2年院系调整到北京地质学院任教至今,先后分别担任过煤田地质教研室和研究室主任及勘探系副主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岩溶》2010,29(2):190-190,195
2009年12月13日上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国桂林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岩溶地质馆贵宾厅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袁道先院士主持。  相似文献   

20.
2004年7月26~28日,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国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在新疆库尔勒市举办了“塔里木及其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会后组织了对塔里木盆地的地质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