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具有模糊性,简单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价结果存在不足,笔者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与模糊聚类分析相结合进行地下水质评价与分区的复合模型,并以MATLAB为平台开发了模型计算的常用函数。尝试将模型应用于抚州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与分区,取得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2.
北京山区景观功能评价--以北京市怀柔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花林  李波  刘黎明  杨波 《山地学报》2004,22(6):756-761
根据山区景观所具有的3层次功能和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从美学、社会、生态3个方面,初步构建了4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评判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怀柔区9个乡镇,得到如下结果:景观功能评价综合指数处在“较好”标准的有宝山镇和怀北镇;在“一般”标准的有喇叭沟门乡、雁栖镇、九渡河镇、长哨营乡;处在“较差”标准的有渤海镇、玻璃庙镇、汤河口镇。评价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说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黄河孟花段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黄河泥沙对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突出影响,为了完整地反映多泥沙河流的水环境质量状况以及有效区分由泥沙带来的自然污染与由污染物排放引起的人为污染,该文依据多泥沙河流水环境质量评价应遵循的基本思想方法,对黄河孟花段的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扎龙湿地水环境可持续性度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王永洁  邓伟 《地理科学》2006,26(6):722-727
湿地水环境的持续性度量的指标体系是从湿地水环境系统结构、功能状态和人为因素三个方面构建的。扎龙湿地水环境可持续综合指数的数学模型是:可持续综合指数P=0.14P1+0.47P2+0.3P3+0.09P4。分指数(PI)分别是:水质指数、水资源量指数、生物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指数。计算过程运用了灰关联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分段线性函数等方法,结果表明,扎龙湿地水环境可持续性的总体趋势在减弱,其影响因子已经不利于扎龙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解决好新疆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城市发展与水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对"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及新疆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2004-2017年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城市发展与水环境变化状况,构建城市发展与水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及二者的协调度模型,以探讨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城市发展、水环境质量变化及二者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4-2017年,(1)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城市发展综合指数呈现出逐年稳定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和城镇空间规模扩大是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2)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城市的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水环境质量形势严峻;(3)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城市发展-水环境质量系统的协调度呈现倒U型的稳定发展趋势,但总体上两者的协调度较低,城市发展和水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6.
苏鹏程  倪长健 《山地学报》2004,22(4):439-444
在对现有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用一种新型的优化算法———免疫进化算法应用于非线形的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即逻辑斯谛曲线的参数优化问题,其结果优于目前广泛应用的遗传算法,从而建立了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实例研究表明,该算法易于操作、快速收敛于全局最优解,可用于解决复杂的优化问题,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AHP方法生态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莫好容 《福建地理》2004,19(1):14-17
本文运用AHP方法建立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各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与计算权重,得到综合评价指数为O.81,表明该保护区生态质量较好。文中还分析了该保护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三峡工程蓄水对洞庭湖水环境质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忠武  赵新娜  谢更新 《地理研究》2013,32(11):2021-2030
三峡工程的运行给洞庭湖水环境质量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了水质污染指标,采用基于超标权重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洞庭湖水质进行了评价,并重点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后洞庭湖水环境质量变化特征。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洞庭湖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典型断面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工程的运行对洞庭湖水环境质量变化有一定影响,各典型断面多年综合污染指数高于三峡工程建设前,表现为2003 年前水质多以Ⅲ类为主,2003 年后以Ⅳ类为主;ArcGIS 支持下的洞庭湖水环境质量时空分析表明,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水环境污染格局发生变化,表现为局部污染区域发生转移,东洞庭湖及洞庭湖出口污染最重。  相似文献   

9.
常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比较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在分析几种常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利用2008 年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190 个国控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对单因子评价法、平均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灰色关联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物元可拓评价法、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等7 种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指标权重的选择对评价结果影响有限, 73.7%的断面评价等级没有因权重发生变化, 但物元可拓法对权重变化较为敏感。②当评价指标污染程度相当时, 平均污染指数法较为适合;当某指标污染程度较为突出时, 内梅罗指数更为恰当。但两者评价结果吻合程度较高, 相关系数达0.94, 且水质越差, 结果越接近。③分级评分法和单因子评价法评价结果差异较大, 仅有10%左右的断面评价等级一致, 且水质越差, 各种方法所得的评价等级差别越大。④各种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评价等级相关系数在0.7 左右。综合各种评价方法理论上的优缺点并结合环境管理需求, 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是两种优选方法, 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可以组合使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随机模拟方法模拟三角模糊数,把三角模糊数及函数间运算简化为普通的实数之间运算,建立基于三角模糊数随机模拟的地下水环境系统综合风险评价模型(ARA-SSTFN)。结果说明:以置信区间形式表示的ARA-SSTFN评价结果,比现有常规方法结果提供评价结果可靠性方面更多信息,能反映受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综合影响的地下水环境系统综合风险评价客观实际情况;ARA-SSTFN在流域水资源、水环境和水旱灾害等有随机性、模糊性和数据资料不精确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综合作用的各种资源环境系统综合风险评价问题中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永洁  邓伟 《湿地科学》2006,4(4):253-257
湿地水环境可持续性度量指标体系分为层次结构和组成结构。构建湿地水环境可持续性度量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简明性与完备性相统一、针对性与时空性相统一的原则。湿地系统的结构特征制约着湿地水环境可持续性度量指标体系的准则层,不同类型的湿地水环境,选择的度量因子及相同因子在度量中所占的权重不同,同类湿地水环境的可持续性应该有一套可以借鉴的度量指标和方法。在确定湿地水环境可持续性度量主要指标和权重的过程中,灰关联分析法、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是可以采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冷志明 《地理研究》2010,29(6):997-1004
武陵源自1992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以来,由于重开发、轻保护,其水体环境受到了明显影响,水体质量基本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本文选取对水体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BOD5、COD、TN、TP、As、MnO4-作为评价因子,对武陵源主要水系金鞭溪和索溪沿途4个主要断面进行监测,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一步研究武陵源水体污染程度,探讨武陵源水体环境变化规律。评价结果显示:水绕四门、吴家峪口、紫草潭断面的水体质量级别为II级,老磨湾断面的水体质量级别为III级,评价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水体环境质量改善措施,为提高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水体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对于认知旅游环境现状、提高旅游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模糊综合评价是综合评价中应用广泛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中,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的多层次、多因素的数学模型,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进行了有效合理的评价.结果显示,6个小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均为V1~V2级,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为V1级,说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属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4.
查干湖湿地水环境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干湖湿地是吉林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分析其水环境演变特征,可为保障其水环境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82~2011年的水位资料和1985~2011年的水质资料分析其水环境演变特征,采用卡尔森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查干湖湿地进行综合营养状态和水质状况评价。结果显示引松工程通水后湿地水位得以恢复并稳定在129.8~130.3 m;20世纪80年代末湿地水环境大幅改善,水体盐碱化、富营养化、有机污染得以缓解,但2006年以来水质碱化和有机污染加剧,水质由Ⅲ类演变为IV类。现阶段农田退水缓解了主湖区的碱化且暂未加剧其水体富营养化。查干湖水受流域陆源排放、湖泊内源释放及水文情势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呈以磷素为限制的中营养状态,应控制区域生活污水和畜禽粪便的污染以保护其水环境健康。  相似文献   

15.
基于水环境改善的城市湖泊群河湖连通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湖水系连通作为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修复与改善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江河湖泊治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河湖水系连通方案的选择和连通效应的评估直接关系到连通工程对湖泊水动力和水环境的改善效果,但目前缺乏对水系连通后河湖水动力和水质的综合评估体系。以汤逊湖湖泊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二维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选取NH3-N、TN和TP作为水质指标,模拟不同连通方案下汤逊湖湖泊群的流场及水质变化情况,结合水动力、水质和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各连通方案下湖泊群的改善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引水后湖泊水体流动性有了很大的改善,河湖连通工程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改善湖泊水质的目的,但随着引水时间的增长,改善率逐渐减小。通过对比五种连通方案发现,方案五对水动力和水质的改善都取得了最显著的效果,且能够带来最大的引水效益。  相似文献   

16.
引用宋松柏等人提出的RSWRS系统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分单项指标可持续利用隶属度和等级评分两种方法对指标量化,为避免线性加权求和方法得出的指标数值因忽略低指标数值对可持续利用的限制影响,建立了以可持续隶属度幂权重求积方法的水资源复合系统综合指数模型,对陕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与线性加权求和方法得出的结论相比较。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省为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地理比较法、GIS空间分析和数理模型等研究方法,按照评价技术与区域特色相匹配、开发阈值与主体功能相协调、划分结果与自然分异相统一的设计思路,构建适宜山地丘陵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改进方案。提出:评价模型中引入山地丘陵区的特征要素,着重探讨土地资源评价中坡度、生态保护红线、行洪通道等影响因子分值的调整,水资源评价方法的替换,重点生态功能区集成方法的调整等。在地形复杂多变、区域差异显著的情况下,宜尽可能采用具有全域覆盖特征的数据替代孤立点位数据。集中体现在农产品主产区采用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数据,生态评价采用的以地灾点为中心的地质灾害综合影响指数中。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建模的海水环境质量可变模糊识别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柯丽娜  张一民  韩旭  王辉  王权明  王利 《地理科学》2017,37(8):1251-1258
基于对立统一与质量互变定理的可变模糊评价方法引入海水水质综合评价,构建基于对立统一与质量互变定理的海洋环境质量可变模糊评价模型,首先分析可变模糊评价方法的原理和方法,然后结合GIS栅格数据在表达空间信息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以栅格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叠置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建模等计算,建立基于多源栅格数据的海水环境可变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到莱州湾2004~2010年海水环境空间分布图。实践证明,该模型应用于海水水质综合评价是完全可行的,为海洋环境领域的多目标综合评价与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内陆湿地保护的水环境控制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是湿地生态的基本因子,对湿地的形成、演化、保护及发挥其功能具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保护湿地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保护湿地的水环境。根据水对湿地的决定性作用,在湿地水量均衡和水质均衡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湿地保护的水环境控制模式及措施。内陆湿地必须通过补水并适当排水才能控制湿地的水质、水量,达到保护湿地的目的。以吉林省查干湖湿地为例应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计算,确定该湿地保护所需的补水量及排水量、出流系数及水体更新周期。  相似文献   

20.
城市水系功能治理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水系治理经历了末端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等发展阶段。从系统角度恢复城市水体生态环境是进行水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修复的主要方法,末端治理与综合治理对生态的考虑比较少,而系统治理在强调工程设计生态化的同时又忽略了水系的景观要素。为实现水质、生态、景观的协同发展,本文在系统治理的基础上提出功能治理的方法框架,包括水系问题诊断、问题评价、功能治理、措施优化与管理等步骤,其优势在于借助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及景观设计原理,将生态工程景观化。汉阳水系治理的案例表明:对城市水系而言,水环境修复措施与工程景观的同步设计较生态修复与景观的分步设计有更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