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3年青海德令哈地震序列的重新定位和发震构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交切法对2003年4月17日德令哈地震序列的ML=6.7主震和截止至2003年10月25日的ML小于1.0级的余震,共117次地震事件进行了初始定位,并以双差地震定位法对这些地震重新进行精确定位。认为德令哈地震序列的主震震中位置为37.566°N,96.509°E,震源深度为13km,余震震源空间位置分布与哈佛大学震源机制解给出的走向为294°的节面一致。德令哈地震序列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清楚地表明了穿过震区的走向NWW—SEE、倾向NE的大柴旦—宗务隆山现代活动断裂带是这次德令哈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同时表明该区域应力场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范围大致在N24°E—N34°E。  相似文献   

2.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CCSM2.0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并结合重建的古地理资料,研究了晚白垩世(80Ma)东亚气候特征以及CO2浓度变化对东亚气候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 与现代气候比较,晚白垩纪时期的东亚大陆冬季风和夏季风都偏强,具有同步变化的特点,并且中高纬度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而低纬度地区有所下降,年降水变化的区域性特征明显; 就年平均而言,在 30°~40°N 的内陆地区地面净失去水分、变干燥,而在低纬度、大陆东岸以及高纬度地区,地表获得水分、变湿润。晚白垩纪CO2浓度变化对大气辐射和大气热状况的影响是复杂的; 降低CO2浓度可以导致东亚地区气候显著变化,冬季东亚中纬度地区大陆降温比其附近的海洋大,太平洋中高纬度的低压系统加强,因而造成东亚冬季风偏强; 而在夏季,中纬度大陆地区降温幅度大于海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因而夏季风减弱。对应于较低的CO2浓度,年降水量在东亚及其沿岸的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显著减少,在东亚高纬度的大陆和海洋上降水的减少幅度不大,而在 30°N 附近亚洲大陆中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降水有所增加; 总体上,地表水分收支在东亚大陆的东部都是以负值为主,地面净失去水分、变干燥,其中 30°N 以南的大陆沿岸最显著; 而在东亚大陆的内陆地区,水分收支差异以0~0.5mm/天的正值为主,东亚大陆的东部是以地面净得到水分、变潮湿为主。  相似文献   

3.
电法勘探中“双极-偶极”装置的某些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球体上ρs与ηs异常及观测信号的理论计算,阐明了“双极-偶极”装置的异常特征以及“双极- 偶极”较“偶极-偶极”装置在增大观测信号、节约电源方面的主要优点.并由计算提出“临界AB/MN值”的概念,为实际工作中双极距AB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古地磁磁倾角是古纬度的记录者,能真实反映块体在地质时期的古纬度,对块体构造活动有着很好的揭示作用。但最近众多的研究表明,沉积物所记录的磁倾角结果,往往存在浅化现象。因此,如何精确确定古地磁磁倾角方向,是研究块体南北向构造活动的关键。本文围绕古地磁研究相对薄弱的青藏高原腹地羌塘块体,针对雁石坪地区侏罗纪沉积地层开展了精细的古地磁研究,确定了雁石坪群沉积岩地层中灰岩和碎屑岩的剩磁方向(碎屑岩雀莫错组Ds=339.0°,Is=24.4°,α95=18.3°,灰岩布曲组Ds=336.9°,Is=30.9°,α95=7.8°),通过运用"E/I"统计方法对所获得的古地磁结果进行校正,发现雁石坪地区侏罗纪沉积岩由同沉积期间或沉积后的压实作用所造成的磁倾角浅化约5.7°~8.5°。该结果表明,羌塘块体在中侏罗世雀莫错组和布曲组期间存在约278 km北向漂移。校正后的古地磁结果,与同期的相邻块体塔里木极对比,揭示出磁倾角具有额外10.9°~14.6° 的浅化,可能指示了自中侏罗世以来,羌塘块体相对塔里木块体有约1 000 km的北向漂移和缩短。  相似文献   

5.
中中新世以来阿尔金断裂走滑未造成柴达木盆地整体旋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建立了部分上油砂山组磁极性序列,认为该剖面时代为7.5~9.0 Ma。从320块样品的古地磁数据分析,揭示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在95%置信度下通过倒转检验(B级),说明这组高温分量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其特征剩磁方向为:地理坐标下为Dg=358.5°, Ig=40.5°, k=28.5,α95=4.2,层面坐标下为Ds=1.0°, Is=41.5°, k=34.0,α95=3.8;相应的极位置为λp=75.9°N, φp=270.5°E, dp=2.8°, dm=4.6°。通过与同时代柴达木盆地及邻区的古地磁极对比,说明中中新世以来柴达木地块整体上没有经历明显旋转运动,阿尔金断裂活动致使肃北等毗邻断裂带地区发生了构造旋转。  相似文献   

6.
植物化石和土壤中的有机质碳同位素指标常用来反映古气候的变化,然而碳同位素这个指标在特定地区反映气候的定量关系缺乏检验。研究剖面选择自中国的秦岭(34°14'24″N,106°55'30″E)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接近贝加尔湖地区(51°35'08″N, 100°45'49″E)的研究剖面线,选择了3种C3植物(Artemisia scoparia, Ajania achilleides 和 Artemisia frigida),在剖面线上沿南北方向上每隔4'到5'采取一个样点,共选取161个C3植物茎叶样品进行了δ13 C值测定。同时收集了剖面线附近气象站的降水、气温等资料,用插值方法得到每个采样点的气温、降水数据。分析表明:C3植物的δ13 C值分布范围为-30 ‰ ~-22 ‰ ,其平均值为-26.81 ‰ ,该平均值较全球C3植物δ13 C平均值偏正。通过对比C3植物δ13 C与年均温、年均降水量、生长季节的干燥度等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发现C3植物δ13 C、年均降水量、生长季节的干燥度有非常一致的变化趋势,而C3植物δ13 C和年均温不具有一致性。通过一元回归分析也同样发现C3植物δ13 C与年均降水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y=-0.0077x-24.838,n=161,R2=0.4418,p=0.01),与生长季节的干燥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y=0.7328x-28.806,n=161,R2=0.3685,p=0.01),而与年均温度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y=-0.0461x-26.756,n=161,R2=0.0232,p=0.01)。在本研究区C3植物δ13 C对年均降水量和生长季节的干燥度响应十分显著,而对温度的响应不明显。研究区具有明显的降水和温度的梯度分布特征,是验证植物碳同位素与气候关系的理想场所,而土壤中的有机质碳同位素与其地面上的植物碳同位素息息相关。研究也说明,在本研究区或其他气候植物组合相似的地区可以利用古土壤中的有机质碳同位素来定量或半定量地反映古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搜集198~2001年间亚洲、部分欧洲及西太平洋地区台网44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187个地震事件,约1 500条三分量长周期数字化地震记录.从中挑选出390条很好地覆盖了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圆传播路径,采用面波频散反演方法,对70°E~110°E,10°S~45°N范围地壳上地幔不同深度(8~430 km)进行1°×1°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成像.根据成像结果对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进行了推断,讨论了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疆哈密市泉东山一带元古宇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工作,在前人所划的泉东山一带蓟县系中,新发现一个不整合,结合叠层石特征、同位素年龄测定资料、区域地质资料对比,将蓟县系解体为古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并新建立四个组:古元古界刘家泉岩组、长城系约飞井组、蓟县系沙子井组、泉东山组  相似文献   

9.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水平二层大地上偶极-偶极排列的电磁耦合(EM)相位频谱.认为影响二层大地EM谱性状的主要是电性参数μ2(相对导电率)和几何参数h1/a(盖层厚度/偶极距).在底层为高阻的二层大地上,具较强的EM效应,此时EM仅反映浅层;当底层为低阻时,EM可反映较深部电性体的分布.通过EM频谱和反演的参数规律分析,得出EM特征的变化可直接指示地下介质电阻率值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正> 蓟县县城以北,从景儿峪至下营一带,出露元古界至下古生界的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它是我国震旦系的标准剖面。蓟县的震旦系为巨厚沉积,总厚近一万米,接触关系清楚。关于蓟县震旦系的划分,经过前人的研究,多数意见认为分为青白口群、蓟县群和长城群三个群。由于府君山组之下有微角度不整合,但在燕山、太行山等地区也可以见到明显间断。一般认为府君山组之下的间断面,是蓟县运动所形成的微角度不整合,应作为寒武系与震旦系的分界,把景儿峪组、下马岭组划入震旦系的上部。震旦系的下限是常州村组,与下伏地层为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11.
燕山早期中-酸性岩浆岩侵入于蓟县系铁岭组、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地层中.辉钼矿化分布于岩体内部及其围岩中.本文讨论了花岗斑岩和闪长岩体的地质特征、成岩期次、岩石学、岩石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论述了矽卡岩一斑岩型钼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围岩蚀变、矿床特征和矿床成因.  相似文献   

12.
朱拉扎嘎金矿位于中新元古代巴音诺尔公凹陷带内,朱拉扎嘎毛道附近南北向背斜褶皱轴部及朱拉扎嘎毛道NNW向断裂构造南段,赋存在中元古界蓟县系阿古鲁沟组一岩段中,为岩浆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通过研究朱拉扎嘎金矿区域构造演化及构造、岩浆岩的控矿作用,提出朱拉扎嘎金矿床控矿因素为E-W向逆冲断裂带活动派生出的层间滑动破碎带,与华力西期岩浆活动有密切关系.区域上北东方向的呼布和特一带与朱拉扎嘎金矿床地质情况相似,是该区的找矿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3.
西藏班戈-切里错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的时代确定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班戈-切里错地区广泛分布的去申拉组中酸性火山岩详细研究认为,去申拉组中酸性火山岩角度不整合于沙木罗组(J3-K1s)之上,被竟柱山组(K2-3j)角度不整合覆盖,同时获126Ma(Rb-Sr)同位素年龄值,证实去申拉组火山岩时代为早白垩世(K1),为同造山期火山岩。去申拉组火山岩的时代确定,并将其从东巧蛇绿岩中分离出来,为蛇绿岩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为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中段早白垩世造山事件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解古巍  周传明 《地层学杂志》2005,29(B11):450-453,i0001
华北蓟县系上部洪水庄组和铁岭组之间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整合接触。近期在蓟县小岭子剖面发现洪水庄组顶部发育铁质风化壳,铁岭组底部有硅质褐铁矿屑砂岩,从而证明洪水庄组与铁岭组之间存在一次强烈的风化剥蚀,二者之间是假整合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新疆阿尼亚拉克钨铜矿区位于柴达木微板块之祁漫塔格古生代复合沟弧带,该带为W-Sn-Pb-Zn-Fe-Cu-多金属矿带。矿床的赋矿地层为蓟县系狼牙山组和青白口系丘吉东沟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含矿岩性一为条带状绿帘石-透辉石矽卡岩及矽卡岩化大理岩;另一种为条带状云英岩化变石英砂岩和变粉砂岩。矿体主要受地层和侵入体接触带的控制,形态多呈层状、透镜状和脉状。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包括石榴子石化、透辉石化、透闪石化、阳起石化、符山石化、硅灰石化、绿帘石化)、云英岩化、硅化、黄铁矿化等。阿尼亚拉克钨铜矿是以蓟县系狼牙山组和青白口系丘吉东沟组为赋矿岩系,以印支晚期二长花岗岩为热动力源,且受岩体与灰岩接触带和近EW向层间构造破碎带控制的岩浆中-高温热液交代充填矽卡岩-云英岩型钨铜矿床。阿尼亚拉克钨铜矿床的发现对祁漫塔格地区钨锡、铅锌、铁、金铜成矿远景区的地质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赣东北万年地区万年群的建立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万年群是发育在江南复合混杂岩带中之赣东北进贤——万年地区的一套中元古代蓟县纪浅变质岩系。据其岩性组合、沉积环境等特征自下而上进一步划分为枫树岭组、牛头岭组、皮库组和程源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大地构造环境为大陆岛弧——弧后盆地,其层位与弧后盆地之双桥山群安乐林组、修水组,溪口岩群,火山岛弧的双溪坞群和弧间盆地的张村群相当。但岩性组合差异甚大,属同时异相的产物。万年群的建立为华南中元古代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中新元古代地层年表的新方案和近年的来新研究成果,对东北地区中元古代地层岩性、同位索年龄、叠层石以及地层接触关系等进行了研究,对区内中元古界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核实,辽宁的长城系(1.8~1.6 Ga)包括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蓟县系(1.6~1.4 Ga)包括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  相似文献   

18.
长城系属中元古宇底部,其底界年龄一直存在争议。国内发表的数据在2000-1640Ma之间。通过分析以往数据,并据近年新资料,认为长城系底界年龄划在(1700±20)Ma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层大区寒武纪早期地层统一划分与对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正 《安徽地质》2002,12(1):1-24
基于华北地层大区数百条寒武纪早期地层剖面与安徽淮南地区基准层序(2组2亚组15段1个亚段)和带序(6个三叶虫带)的确切对比,编制了新的沉积分区图;依据有无猴家山组和馒头组下亚组是否完整,划分出5个沉积区;讨论了各区与基准层序-带序的对比;明确了各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五山组、李官组、碱厂组、辛集组、朱砂洞组、苏峪口组、五道淌组、昌平组、府君山组、老庄户组、水洞组、黑沟组等)的层位归属(具体至段),确认与寒武纪早期地层有关的3个沉积间断(皖北上升、豫陕上升和燕辽上升),归属于重新厘定的蓟县运动的3个期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