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卫星云图等,对2010年9月17日一21日山西北中部连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找出了一些预报指标,为做好秋季连阴雨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秋季连阴雨对秋季作物的收获,特别是对切晒地瓜干的影响极大,是秋季天气预报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做好秋季连阴雨天气预报,对潍坊地区近十一年(1970—1980年)连阴雨天气有关气象资料进行普查,初步找到了一些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和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3.
秋季连阴雨是对秋季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在我市发生的频数较多。因此作好秋季连阴雨的预报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咸阳市秋季连阴雨天气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咸阳市1980—1993年14年秋季连阴雨个例的天气气候分析,得出秋季连阴雨的起始天气形势特征及预报要点。  相似文献   

5.
秋季连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特别是发生在十月中、下旬的连阴雨天气,往往造成地瓜干的大量腐烂,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我们利用逻辑代数制作了秋季连阴雨的预报。此种方法,简单易行,我们连续使用了四年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2001年秋季连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史宝秀  瞿汶 《干旱气象》2002,20(2):12-13
引 言甘肃省自 80年代中期以来秋季降水偏少 ,而在 1 999~ 2 0 0 1年连续 3a出现秋季连阴雨天气 ,2 0 0 1年连阴次数虽然比 2 0 0 0年少 ,但过程雨量比 2 0 0 0年大[1 ] 。连续 3a出现秋季连阴雨天气 ,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利用甘肃省 80个气象站 9~ 1 0月的日降水量 ,对 2 0 0 1年秋季连阴雨出现的时段、范围、形成原因、影响等进行分析 ,为政府提供决策服务及短期气候预测都有重要的意义。1 连阴雨标准和降雨时段表 1 甘肃 2 0 0 1年秋季连阴雨时段、连续天数、过程雨量mm站名 第一次连阴雨过程时段天数雨量 站名 第二次连阴雨过…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1995年麦收期天气图资料,对连阴雨天气形势进行分型.运用相似预报方法对天气形势进行相似分析,得出连阴雨的天气类型;同时,根据灰色预测模型计算结果,判断是否会出现连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麦收期连阴雨天气预报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1995年麦收期天气因资料,对连阴雨天气形势进行分型。运用相似预报方法对天气形势进行相似分析,得出连阴雨的天气类型;同时,根据灰色预测模型计算结果,判断是否会出现连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9.
对惠州市2012年秋季一次罕见连阴雨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物理量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连阴雨天气主要发生在冷暖气流频繁交汇的有利大尺度环流天气背景下,冷空气持续影响、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偏西和西南风持续异常偏强是造成此次罕见连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焦作市连阴雨天气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2002年气象资料,分析了焦作市连阴雨天气的气候特征和环流特征,并在寻找出连阴雨预报和结束指标的基础上,利用T213预报场确定相似场,通过计算相似系数,作出连阴雨天开始、持续和结束的预报。  相似文献   

11.
我国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1961—2010年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给出了我国秋季连阴雨的定义,分析我国秋季连阴雨和不同级别(5~7 d、8~10 d和11 d及以上)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将我国秋季连阴雨划分为华北、西南、江淮和华南地区4区,并分析华北地区秋季连阴雨期间和不同级别秋季连阴雨期间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秋季连阴雨及不同级别秋季连阴雨50 a累计频次在长江中上游地区较大,黄河以北地区较小;随着连阴雨级别的增加,连阴雨频次大值区由东南地区移向西南地区;频次标准差与频次的分布特征类似。2)华北地区连阴雨及不同级别连阴雨期间,巴尔喀什湖与贝加尔湖间的阻塞高压增强,850 h Pa上增强的偏北和偏南气流交汇于华北地区,500 h Pa上东亚大槽槽后偏北气流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气流引导南方暖空气北上,冷、暖空气在华北地区交汇,易形成连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2.
近54年陕西两次冰雪灾害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川  梁生俊  周丽峰  姚静 《高原气象》2010,29(4):947-956
利用陕西过去54年96个测站降雪资料、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陕西省1955—2008年连阴雪天气气候特征和时空分布,对两次全省性强连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及动力、热力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与秋季连阴雨比较,结果表明:陕西54年间连阴雪天气强度及时空分布差异明显,2008年1月连阴雪天气为1955年以来陕西省最强连阴雪天气,1989年次之。强连阴雪天气发生时长波系统稳定少变,高空锋区、东西路冷空气、偏强偏北的副热带高压、稳定的南支槽是两次持续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200hPa西风急流演变对连阴雪天气发生、发展有指示意义。两次连阴雪天气期间水汽输送主要存在于对流层低层,副热带高压外围水汽输送带和偏东气流为主要水汽来源。连阴雪天气期间陕西省处于能量锋锋区中,不同于秋季连阴雨天气。强降雪天气过程发生与陕西夏、秋季强降水有相似的热力和动力学特点,但强度偏弱。提出了陕西冬季连阴雪天气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3.
运城秋季长连阴雨的分析及预报王运生(运城地区气象局044004)秋季(8月下旬至10月下旬)长时间的连续阴雨,对麦、棉、果基地的运城地区来说危害极大。能提早报出长连阴雨的有无及发生时段,是对我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贡献,同时也是天气预报工作者急需解决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0~2002年气象资料,分析了焦作市连阴雨天气的气候特征和环流特征,并在寻找出连阴雨预报和结束指标的基础上,利用T213预报场确定相似场,通过计算相似系数,作出连阴雨天开始、持续和结束的预报.  相似文献   

15.
鹤壁市秋季连阴雨气候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季连阴雨使土壤和空气长期潮湿,日照不足,严重影响秋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如果在麦播期出现连阴雨,则影响小麦播种日期及次年小麦产量。秋季连阴雨是鹤壁市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分析其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不仅对防灾抗灾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连阴雨的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寒露到霜降前后,是我市大批切晒地瓜干的时候,也是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引起天气多变的季节。往往由于天气连阴造成地瓜干大批霉烂,如1964年由于连阴雨造成全市霉烂地瓜干400—500万斤。因此,做好秋季连阴雨天气的预报服务很重要。  相似文献   

17.
统计分析渭南地区 1960~1996 年 “三夏”期间连阴雨气候特征; 利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了连阴雨的有、无二级判别方程, 其历史拟合率达917% ; 并分析了连阴雨的基本环流型式为乌山阻高型、两脊一槽型和两槽一脊型, 将天气型与数值预报相结合, 来制作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8.
甘南高原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及主要环流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南州8个气象站1981~201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甘南高原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甘南秋季连阴雨在9月各旬均可出现,10月只在上、中旬出现,地理分布上秋季连阴雨出现次数自西向东减少,玛曲、碌曲最多,卓尼、临潭最少。过程降水量在15.0~50.0 mm之间的连阴雨出现次数最多,约占总次数的78.0%;持续时间出现最多的是5~10 d,约占总次数的84.4%。近30 a甘南高原秋季连阴雨出现站次呈"V"形分布,1980年代秋季连阴雨次数较多,1990年代秋季连阴雨出现站次最少,进入21世纪后连阴雨次数开始增多,秋季连阴雨次数的多少对秋季降水量有直接影响。1990年代甘南高原秋季连阴雨次数与秋季降水量的减少是由于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环流的调整所导致的,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个例分析表明,在副高边缘型连阴雨过程中,副高偏强,有利于副高西侧西南气流把孟加拉湾水汽经过高原输送到甘南,对连阴雨天气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巴尔喀什湖槽稳定维持,同时高原上不断有低值系统形成东移对纬向环流型连阴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物理量分析表明二者在水汽输送和辐合、上升运动区的位置也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9.
秋季连阴雨是影响三秋工作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此种天气的出现直接影响着我区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和地瓜干的切晒工作,也直接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本文试用500 hPa候平均高度和距平资料,分析了我区10月连阴雨产生的大气环流特征和前期环流形势演变,然后作出有无连阴雨的长期趋势预报。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2000年秋季异常连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江西省 2000年 10月 12~ 28日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期间的 500 hPa和地面形势特征及 700 hPa湿度场特征,发现西风带低槽活动频繁、副高位置适中稳定使得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持续交汇于江南中北部是造成这次连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