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2 毫秒
1.
福建漳州盆地新构造运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漳州盆地是晚更新世以来发育起来的断陷盆地。从盆地的形成、地质地貌特征到地热地震活动,无不受到断裂构造(尤其是活动断裂)的控制。用定量方法对钻孔资料所揭示的第四沉积物的岩相、岩性、厚度及水文地质等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以断裂构造、地貌等特征,将漳州盆地划分为四个新构造区,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断块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新构造地质特征。漳州盆地的新构造地质史是断裂控制下断块差异活动的历史,现今仍有很强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整理、收集研究区近年来新测地球物理数据,结合钻井和地质等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利用新方法处理了研究区重磁数据,讨论了余下—铁炉子断裂带及邻区重磁异常特征及地质意义,推断了研究区断裂构造,结合地震和电法对研究区构造特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探讨了该断裂带对研究区的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余下—铁炉子断裂带为近EW向复合型岩石圈断裂带,受多期构造演化和构造应力影响,其埋深较大、切割深度较大,断裂性质呈多期次性、复杂性、多样性和活动性,在渭河盆地和秦岭地块的断裂性质不一.该断裂带在渭河盆地内呈隐伏深大断裂带,断裂带及邻区深部构造稳定性较差,更新世以来深部构造仍在活动,同时结合该断裂带周围深、浅部地质构造的分异性和不稳定性说明了该区有孕育发生中小、中强地震的构造条件,推测存在中小地震发生的可能性.余下—铁炉子活动断裂带具区域性控(导)岩(矿)作用,控制了盆地南缘的形成和发展,断裂带周围及与其他断裂的交汇处附近是该区"一热两气"和矿藏等资源主要分布区.  相似文献   

3.
宋方敏  俞维贤 《地震地质》1997,19(3):20-217
小江断裂带中段新生代发育的系列盆地,根据其发育阶段可分为始新世—渐新世、上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全新世4个阶段,并根据发育持续性可分为继承性、阶段性、复活性、新生性4种类型。由大比例尺填图所获资料及前人成果,介绍了各阶段盆地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机制,讨论了盆地发育与区域构造运动、断裂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怒江断裂带南段道街盆地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理  陈国星  苏刚  李光涛  高战武 《地震》2011,31(2):97-105
上新世末以来滇西地区发生大面积掀斜隆升构造运动, 同时伴随块体的差异性升降运动。 在这种构造背景下, 怒江断裂带南段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 其中道街盆地是面积最大的一个盆地。 本文利用野外地质考察、 钻探和后差分GPS实测剖面等方法对该盆地第四纪地层和控盆断裂进行研究, 认为道街盆地控盆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晚更新世之间, 而盆地内部断层晚更新世以来仍有活动表现。  相似文献   

5.
昆明盆地及周边地区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明盆地是一个受南北向活动断裂控制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在昆明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十分发育,且活动性较强.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和断裂滑动观测表明:区内南北向断裂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和逆断两种运动方式,北东、北西向断裂以走滑运动为主,左右旋兼而有之.通过对研究区内32个测点的断层擦痕测量,共获得了1527条断层滑动数据,利用由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计算获得了研究区第四纪以来两期主要构造应力作用:第一期为早、中更新世,构造应力作用以近东西向挤压和近南北向拉张为特征;第二期自晚更新世至今,构造应力作用以北北西-南南东向挤压和北东东.南西西向拉张为特征.  相似文献   

6.
广东深圳断裂带活动性的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演俦  孙建中 《地震地质》1991,13(2):138-146
深圳断裂带分布着一系列第四纪盆地,发育了以晚更新世河流相为主的沉积物,其厚度一般小于10—15米。它们的出现与断裂破碎带、岩溶地层分布及断裂早期活动有关。但是,未见错动了第四纪沉积物的断层。从约180万年以来,断裂带内发育了四级夷平面和三级河流阶地。不同时期地壳相对升降平均速率估计为约0.04毫米/年至0.2毫米/年。 在第四纪地质时期,深圳断裂带总体处于区域性的间歇性抬升过程,断裂活动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涉县断裂为太行山隆起区内涉县盆地的控盆构造,走向由NE转为近EW向,倾向NW/N,中部在井店东被EW向断裂错断,是控制涉县盆地的一组断裂。本文采用地质地貌调查、河流阶地分析和地质测年等方法,研究了涉县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发现,涉县断裂带由多组断裂构成,带宽约200m,在清漳河两侧表现为山前的陡崖地貌、基岩破碎变形带,具有正断兼走滑特征,在基岩变形带上部发育走向NNE向和NWW向次级滑动面,次级滑动面错断第四系黄土,最新活动到晚更新世;断裂在盆地区通过,地表形成低缓陡坎,断裂错断Q2-3地层,表现为上陡下缓的正断层。通过对涉县断裂两侧清漳河河流阶地、夷平面和地层年龄综合分析,估算涉县断裂晚更新世以来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06~0.08mm/a,中更新世以来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22~0.34mm/a,垂直差异活动主要发生于中更新世期间。  相似文献   

8.
垭都—紫云断裂带是扬子陆块西南缘的一条重要的控制性边界断裂带,它控制着周围地区的盆地沉积及构造变形样式.以垭都—紫云断裂为界,贵州85%的地震发生在该断裂以西,说明该断裂带活动性较强,断层普遍在早—中更新世有活动,尤其是北段的垭都断层,为晚更新世断层,具有较强的发展能力.探测该断裂带中的断裂活动时期,对该断裂带的活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应用音频大地电磁测量(AMT)和Ra?法测氡进行综合测量,结合地质资料,研究该断裂带中垭都断裂的活动时期.其中Ra?法测氡首次对垭都—紫云断裂带进行测量,应用效果较为理想,为今后对该断裂带的其他断裂的测量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和工作借鉴.  相似文献   

9.
陈文彬  徐锡伟 《地震地质》2006,28(2):319-324
阿拉善地块南缘发育了由5条走向近EW、向西收敛、向东撒开的断裂组成的断裂束,每条断裂长度一般>100km,控制第四纪盆地呈EW向长条状展布,卫片上线性影像清晰,晚第四纪以来表现出左旋走滑活动的特点。断裂束西段的金塔南山断裂与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的宽滩山段趋于交会,并与文殊山构造隆起之间构成构造转换关系。分析认为金塔南山断裂以及整个阿拉善南缘断裂束是阿尔金断裂左旋运动的东延部分,断裂束在平面上“帚状”的、向东撒开的构造样式有利于走滑运动量的分解、消减和吸收,符合走滑断裂末端的构造特点。阿拉善南缘断裂束的左旋走滑活动有可能是阿尔金断裂带进一步向东扩展的结果,其时代可能发生于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航卫片、第四纪地质、地貌、浅层地震、钻孔、年代学等资料,分析了厦门篑筜港北东向断裂带的第四纪晚期活动特征,并阐述了其构造组合特征。结果表明:①断裂带中的文灶-龙山-五通断裂和虎尾山-钟宅断裂为第四纪早期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不再活动;②篑筜港断裂为晚更新世早、中期活动断裂,晚更新世晚期(约3万年)以来不活动;③文灶-龙山-五通断裂和虎尾山.钟宅断裂将厦门岛切割为3个地块,分别形成了仙岳山地垒、篑筜港地堑和云项岩地垒的构造组合,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地壳以整体性上升运动为总趋势。  相似文献   

11.
1 四川大地震概况 2008年5月12日西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发生大地震,从中国中部到西部的广阔地区遭到严重灾害.据中国政府发表的信息,到7月1日为止,已有69 195人死亡,18 404人下落不明,374 177人受伤,受灾总数达4 600万人.这次中国内陆发生的四川大地震,因震源在汶川而被正式命名为汶川地震.  相似文献   

12.
山区滑坡的稳定性一直是倍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安全问题。本文讨论了滑坡位移传统监测方法的缺陷和新型的基于GPS的自动监测技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介绍了适用于山区公路滑坡位移监测的高精度的GPS技术。实践表明,采用GPS技术进行山区滑坡的稳定性监测,具有可操作性更强、精度更高、不受气候条件约束以及高度自动化等优点,能够为预测边坡可能出现失稳破坏的部位和变形破坏时间提供更可靠的监测资料,因而GPS监测技术值得在山区滑坡的变形监测领域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4年云南地震活动及云南省地震局2014年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对2014年云南地震灾害进行了简述,并与全国地震灾害、云南省自然灾害及1992~2014年云南地震灾害等资料数据对比分析,总结出2014年云南地震灾害具有灾情重、损失大、呈区域性差异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通常情况下花岗岩岩性稳定、岩石完整,是隧道工程的理想围岩.我国沿海地区花岗岩覆盖普遍,但因气候炎热,秋夏两季多台风暴雨,降雨量丰富,化学风化作用剧烈,使得花岗岩差异风化严重.风化作用不仅仅发生在近地表,而且深切入地下达数百米,常穿过隧道洞身.本文以新建厦门至深圳高速铁路(简称厦深高铁)某隧道工程勘察为例,采用探测深度大、工作方便的天然场源高频大地电磁测深法(HMT),探测花岗岩差异风化情况.四条相邻测线综合探测结果表明:根据HMT法二维反演剖面图中电阻率的差异,成功解释了已开挖段的施工塌陷范围,并预测了将要开挖段的强风化弱地质结构分布范围;通过垂向相对低阻异常特征定量推断了岩体风化带向下延伸情况,为隧道安全施工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5.
Strong motion records provided by seismic vertical arrays allow estimation of stress–strain relations in soils at depths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location of the deepest device. As an example, time-dependent nonlinear soil behavior was estimated in vertical components of records obtained in the epicentral area of the 1995 Kobe earthquake. Degradation of the rigidity of soils in the strong motion was observed. The constructed nonlinear models of the soil behavior were used for estimating the nonlinear parts in the ground response by the nonlinear system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Nonlinear parts in the ground response were found to be as high as 50% at 2 km from the fault and 10% at 6–15 km from the fault plane. Odd types of nonlinearity, such as cubic, the fifth, seventh, etc. order, were found to be typical for soils, whereas, nonlinearities of even types are usually weak, but increase in liquefied soils.  相似文献   

16.
2009年秋季武汉大东湖北湖水系水生植物调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武汉大东湖北湖水系包括北湖、严西湖、严东湖、竹子湖、清潭湖.2009年秋季对北湖水系湖区水生植物调查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分布面积达3.89km2,占整个水域面积的14.8%,总现存量(鲜重)为17834.28t;现有水生植物49种,隶属于20科36属,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穗花狐尾藻(Myri...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列出了2019年中国5.0级(含)以上地震目录,对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情况和主要特点进行总结。结合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的地震灾害评估报告和相关资料,分析主要震例的经济损失结果和灾害特点,并结合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自然灾害与地震灾害统计数据,分析对比地震灾害致灾情况占全部自然灾害的比例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The analysis of hydrogeological problems arising in bog watering by methods enabling the depth to groundwater table to be controlled was used to develop a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efficiency of such control when data for directly solving groundwater flow problems are lacking. The effect of nonmonotone dependence of the rate of groundwater level rise on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peat underlain by high-permeability sand rocks is described. This effect is shown to be significant in assessing the potentialities of the operational control of groundwater level in bog massifs with this type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9.
The possibility of forming of higher diatomic biomasses in winter in the waters of the Sea of Okhotsk water and Aniva Bay is considered. Data of field observations, satellite information, and a mathematical model describing the transformations of compounds of biogenic elements (C, Si, N, and P) are used for this purpose. Field observations confirmed that active microalgae reproduction takes place in the ice of the Sea of Okhotsk. Determinations of their species composition were carried out. The active development of diatoms in winter was confirmed by the analysis of satellite observations during the examination of chlorophyll “a” dynamics on the sea surface. Mathematical modeling yielded quantitative data to characterize the development of diatoms in winter and within the year and interrelated variations in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nd the biomass of planktonic community in Aniva Bay. This is the first analysis of this type for the Sea of Okhotsk.  相似文献   

20.
在简要地介绍比较了傅立叶变换、小波变换、希尔伯特-黄变换理论的基础上,针对集集地震大量强震记录进行各种变换分析比较,以探求希尔伯特-黄变换在强震记录分析中应用的前景.通过对集集地震60条不同震中距和场地的强震纪录,分别作傅立叶频谱、希尔伯特-黄边际谱和能量密度谱分析,列表归纳对比显示希尔伯特-黄变换在强震记录处理中基本表现出和其他变换相同的趋势,并有其新特点,能体现出强地震动的瞬时特性,是对现有强震数据处理方法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