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龙江气象》2019,36(2):F0002-F0002
正5月10日上午,2019年防灾减灾日主题活动在哈尔滨市人民广场开幕。黑龙江省气象局联合省减灾委、卫生、消防、地震、林草、水利等多部门,围绕2019年防灾减灾日主题"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活动现场,省气象局设立了气象防灾减灾展台,布置了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展板,展示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火箭车、气象应急指挥车、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等模型,并向公众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5月12日是我国第7个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科学减灾、依法应对"。黑龙江省气象局围绕减灾日主题,联合省减灾委、省政府应急办,以及民政、水利、地震、消防等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通过展出科普展板和3D模型、专家咨询、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广泛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众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黔江气象灾害特点及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从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网建设、做好灾害性天气专项气象服务、解决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强化气象科普宣传等方面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在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发挥。  相似文献   

4.
<正>8月5日,2015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黑龙江队宣传活动在通河市拉开帷幕。来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10名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连同通河市气象局科普工作人员,举行了为期3天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志愿者一行在通河市休闲广场、幼儿园、浓河镇等地进行了科普宣传,志愿者们采取现场互动交流和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遂溪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背景和现实需求,从县预警发布中心建设、乡镇防灾减灾系统建设、科普宣教工作、信息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遂溪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出从扩大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提高部门信息共享、推动网络在线管理、加强气象科普宣教等方面建设遂溪县气象防灾减灾"大应急"体系;为创新机制体制,减少可能产生的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6.
为了做好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发挥气象科普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阐述了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意义,系统分析了当前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发展需求入手,提出了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思路,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曾居仁 《贵州气象》2009,33(3):F0003-F0004
5月8日上午10时30分,由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农学会、贵州省气象局、贵州省科协、贵州省农学会、贵州省气象学会等八家单位联合主办的2009年防灾减灾日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准时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白云山镇中学举行。  相似文献   

8.
<正>为作好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工作,黑龙江省气象局联合新华社黑龙江频道以及《生活报》开展"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系列宣传活动,并联合省科技厅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组织编印《雾霾科普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走进社区.街道、厂矿、工地进行广泛宣传。  相似文献   

9.
气象环境与社会公众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了解和掌握气象科普知识是防灾、减灾和气象灾害自救的基础。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面临着不少问题,特别在权威性、信任度、影响力、知名度等方面需要加强和提高。实践证明,在气象科普中邀请气象院士、首席专家借助社会品牌平台开展气象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成效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0.
易燃易爆场所是安全生产工作中灾害风险防范的重点,因特殊的属性使其对防灾减灾救灾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介绍中缅油气管道相关易燃易爆场所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具体案例,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灾害隐患排查、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应急气象保障服务、气象灾害调查鉴定和气象科普宣传培训等方面,就如何为易燃易爆场所提供专业气象服务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选准易燃易爆场所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着力点、促进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服务转型发展、促进专业气象服务创新发展、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等问题的思考和建议,为易燃易爆场所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强化气象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成自上而下、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不断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统筹城乡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推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融入式发展,突出强化"政府主导、资源融合、科技支撑、依法运行"的气象防灾减灾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过程中,鄂前旗气象局在全旗范围内开展了《气象服务调查问卷》,征得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农牧民的意见建议和服务需求。针对农牧民的需求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气象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成立气象灾害应急保障队伍,在每个嘎查村设立了一名气象志愿者,为农牧民提供每甸、月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信息,开通“蒙古族气象信息电话服务”终端,建立气温和雨量两要素的自动气象站,增加了鄂前旗区域天气监测网的密度,设立了“三七”高炮防雹点,大力宣传禁牧休牧轮牧的政策,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力度,为鄂前旗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  相似文献   

13.
2010年7月10日上午,由中国气象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气象学会共同主办,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牵头承办的2010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正式启动。为了在更大范围内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减少自然灾害给国家、人民群众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在由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主办,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承办的2009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的基础上,中国气象局联合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气象学会共同主办了2010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气象灾害多发国家,本文以实例揭示了气象灾害意识对于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提出应从深入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教育、做好防灾减灾演练、重点培养中小学学生气象灾害意识、继续推进气象信息员工作等方面提高我国公众的气象灾害意识,增强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气象知识》2012,(2):78-78
为更好地展示,交流广大中小学生在大气科学基础知识、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等方面的科普作品,现《气象知识》杂志、校园气象网(http://xyqx.cma.gov.cn/)联合开展优秀校园气象科普作品赶集活动!  相似文献   

16.
全面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江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并在客观分析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的基础上,对2008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了科学部署。报告指出,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加快江西气象事业发展,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意义深远。各级气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需求为牵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49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07]92号)文件精神,以及全国、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大会精神和熊盛文副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建立完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气象灾害应对防范体系等“三个体系”,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综合防御等“三个能力”,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机制,努力形成政府统一领导、气象等相关部门协作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从而为实现江西气象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和谐平安江西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而努力。  相似文献   

17.

以户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为例,简要介绍了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提高县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出建议,为提高当地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浅谈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进军 《气象》2006,32(S1):150-154
概述了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内涵及其主要特点;介绍了气象灾害评估的内容和有关方法,从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业务系统、社会公共防灾减突系统、社会保障安全系统建设方面,对建立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关于建立综合防突减灾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市人口密集,经济社会活动集中,具有气象灾害的致灾连锁效应和放大效应,气象灾害防御已经成为城市管理中普遍面临的重大考验和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城市气象灾害应对能力建设。本文在分析借鉴国内外城市气象灾害应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杭州实际,从推进智慧气象建设、优化气象防灾规划设计、推进"韧性"城市转型和提高公众防灾减灾参与度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气象产量的减产率来界定灾年 ,分析了大连地区灾年平均减产率的地域分布 ,研究了不同类型气象灾害的灾害强度以及不同灾害的频率分布规律。依据灾年平均减产率、气象灾害强度和风险指数为指标 ,做出全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在分区论述中提出了全区防灾减灾对策 ,为政府和决策部门制作农业生产计划、采取防灾减灾措施以及保险理赔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