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云南陆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良盆地是云南省第三系沉积盆地的典型代表。盆地中识别出四个不整合面,即Tg、T6、T3和T0其拉张史可分为两大阶段;(1)Tg-T5,拉张强度渐增期;(2)T5-现今,拉张强度渐弱期。与拉张史相对应,陆良盆地的沉降史可分为两个阶段;(1)N2c为快速沉降阶段;(2)Q为沉降缓慢阶段。据此,陆良盆地的形成演化阶段为:(1)盆地初始形成期;(2)盆地扩张发育期(T6-T3);(3)盆地发展稳定期(T3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陆缘扩张型地洼盆地系既显示了裂谷构造的某些一般性特征,又以其位于大陆壳体与大洋壳体相互作用的东亚陆缘地带;具有复杂的动力场和应力场环境;张裂发生于华夏型地洼余动期;发育由陆变海、陆海相交替的沉积建造;出现由钙碱性岩系、双峰式岩系到拉斑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系的岩浆演化序列;形成宽阔而弥散的拉伸变形带,具条块状分割的构造格局,总体表现为由大陆盆岭型构造带(地壳张裂)发展到陆缘海盆地系(岩石圈张裂)的演变过程;强烈而持久的地壳运动,发生多幕式拉伸-造盆作用,晚期并在局部出现挤压(反转)构造;以及含丰富油气等矿产资源而展示特色。比较学研究进一步表明,地洼区的裂谷构造可以分出两种基本类型:①华夏型,其中包括东亚陆缘式和里奥格兰德陆内式两种亚型,它们是在地洼型挤压造山阶段之后发生拉伸裂陷;②东非型,它们是在古老克拉通(地台)基础上发生张裂,形成裂谷型地洼区。  相似文献   

3.
据地球物理资料等分析,柴达木盆地是在挤压性构造体制中的局部伸展环境形成的拉线性地洼盆地,其南邻昆仑地洼造山带,北接南祁连地洼造山带,三者联合构造典型的张盆压岭型构造样式,柴北缘的德令哈地洼位于张-压接合地带,具有张盆压岭型盆地的沉积特点和构造样式,从大地构造角度研究张盆玉岭型地洼盆地,可以:(1)揭示地台地洼转化中的大地构造演化过程;(2)解释大陆动力学中的盆山构造耦合机制;(3)指示含油气盆为最  相似文献   

4.
扬子周缘前陆盆地演化及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立国  刘和甫 《地球科学》1996,21(4):433-440
扬子周缘前陆盆地的形成是扬子陆块周缘多次裂解,增生过程的产物,其形成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O3-D)为碰撞型前陆盆地演化阶段;晚期(T3-Kz)为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演化阶段,构成了复合叠加的前陆盆地,碰撞型前陆盆地的形成代表一个从洋壳消碱直至闭合的演化旋回,一般具有:代表早期俯冲造山作用所残留的蛇绿岩,混杂堆积带;代表碰撞早期形成的复理石前陆盆地;代表碰撞后期的磨拉石前陆盆地,因而剖面上具有双  相似文献   

5.
盆地中识别出三个不整合面,即Tg、T3和T0。其拉张史可分为两大阶段:(1)Tg→T3,拉张强度渐增期;(2)T3→现今,拉张强度渐弱期。保山盆地的演化阶段为:(1)盆地初始形成期(Tg→T5);(2)盆地扩张定型期(T5→T1);(3)盆地萎缩充填期(T1→现今)。  相似文献   

6.
依舒地堑新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浚远 《地球科学》1997,22(4):406-410
据微构造应力张量反演结果,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和沉积作用分析,依舒地堑新生代构造演化可细分为6个阶段;(1)近南北向拉张(E1-E^13);(2)南东东向拉张(E^23-N^11)(3)北东向拉张(N^21)(4)北西向挤压(N^31-N^22),(5)北西向拉张(N^22-Q3)(6)近东西向挤压(Q4)。  相似文献   

7.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含油气性分析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对合肥盆地侏罗系之前中生代海相构造层的归属进行了总结,将其划分为北淮阳型,华北板块型及其大陆边缘过渡型3种类型,探讨该盆地的构造演化,认为该盆地曾经历了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O3-D2)、(弧后)前陆盆地(D3-T1),再生前陆盆地(J-K1)及后继盆地(K2-E)等盆地发育阶段,并探讨该盆地的生储盖组合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与构造的基本关系,认为印支期不整合面(侏罗系底)下伏的古生界  相似文献   

8.
遂川大断裂是中国东南部NE-NNE向构造体系内一组重要断裂,其中段(永丰-抚州段)构造演化控制了我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相山铀矿田的形成,研究认为,遂川大断裂中段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演化阶段,(1)燕山早期的剪切走滑导致相山中性火岩的形成;(2)燕山晚期的伸展拉张产生了大规模的铀矿化;(3)喜山期的挤压逆冲有利于保矿。  相似文献   

9.
晋南地穹列煤层气赋存区构造应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晋南地穹列构造型相分析,恢复了4期应力场:①地洼初动期(印支期)近S-N水平挤压;②地洼激烈期(燕山期)NWW-SEE水平挤压;③地洼余动期(喜山早期)NNE-SSW水平挤压;④地洼余动期(喜山中期)NW-SE、NWW-SEE近水平伸展。其现代构造应力场以NW-SE向伸展应力场为主,但在沁水地穹则表现为NEE-SWW向近水平挤压应力场。有限元模拟分析证实:此局部挤压应力场的动力来源于挽近地质时期太行山和霍山的隆起与抬升,临汾地洼和太原地洼中的伸展应力场则与地洼壳体下部慢源物质逸散所导致的侧向拉伸有关。区内应力降的分布特点与晋南地穹列断裂构造发育程度具有良好的对应相关性,在高应力降区,单位体积煤层气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地区。模拟主应力差等值线图中两个高主应力差值区恰好与东部沁水地穹中两个高含气量区相对应,充分说明地洼余动期构造应力场中高压应力区是煤层气富集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0.
楚雄复式盆地演化及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楚雄盆地处于中国云南省中部,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南西界以红河断裂为界与哀牢山造山带相连,北西界为程海断裂,东边为绿汁江断裂。盆地基底包括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双重结构。盆地内发育了中三叠世以后的沉积盖层,西部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早、中期为海相沉积,晚期为海陆交互相和陆相沉积;盆地东部为陆相沉积。侏罗—白垩纪整个盆地为巨厚的陆相沉积。楚雄盆地的构造格架分为4个带:(1)哀牢山造山带;(2)褶皱逆冲带;(3)中部沉降带;(4)东部隆起带。盆地形成与演化分为六个阶段:(1)被动大陆边缘沉降阶段;(2)拉张热隆起边缘——裂谷盆地阶段;(3)沟-弧-盆系阶段;(4)残洋-周缘前陆盆地阶段;(5)走滑-拉张盆地阶段;(6)走滑-挤压-改造阶段。楚雄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体现了盆地动力学性质转化和复合,在多种动力系统作用下或经过多旋回构造阶段产生了复式盆地  相似文献   

11.
陆缘扩张型地洼盆地系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本文提出“陆缘扩张型地洼盆地系”这一概念,以突出表述分布于东亚陆缘壳体之上,形成于地洼余动期的张性地洼盆地系列的壳体演化—动力环境。指出陆缘海中的裂陷盆地的成因难于与大洋板块俯冲导致弧后扩张的理论模式相联系,也不同于大西洋型盆地,而是大陆地壳演化到地洼余动期,并经历过华夏期地洼型造山运动之后拉伸裂陷的结果。论证了“岩石圈底层剥落、华夏期地洼造山带拉伸裂陷”是东亚陆缘扩张发生的一种重要机制,进而建立了由华夏期地洼型挤压造山带到盆岭型构造带和陆缘海盆地系的构造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兰坪思茅地洼盆地的特征及与中国东部地洼盆地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坪思茅拉张型地洼盆地处于亚洲复式壳体南部东亚壳体、中亚壳体和南亚壳体接合部位,其形成的背景及演化的历史比较复杂。对比分析表明:其构造格局、沉积作用、火山作用及成矿作用与中国东部的地洼盆地差异明显。研究表明造成这种复杂差异性的原因,是组成滇西壳体构造地幔蠕动的方式及作用不一,与诸壳体演化历史差异、壳体之间汇聚拼合方式及运动形式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3.
杨科佑 《第四纪研究》1996,16(3):272-276
第四纪最突出的事件是青藏高原和南海海盆的形成和演化。众多中外学者几乎一致认为,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印度克拉通向北的推动,南海等西太平洋边缘海是在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向西俯冲的过程中形成的。笔者另辟蹊径,提出,由于新生代(尤其是第四纪)以来两个相互交切的东亚断裂和南亚断裂的深部物理运动,使得南海等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的陆壳物质被逐渐吸入地幔,经转化为“幔源壳质”以后,再不断输送、补充给青藏地区。其结果必然是,南海等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的陆壳迅速转化为过渡型壳甚至洋壳,青藏地区则由洋壳转化为陆壳,并迅速隆起、增厚。  相似文献   

14.
赵志刚  王鹏  祁鹏  郭瑞 《地球科学》2016,41(3):546-554
东海盆地处于西太平洋俯冲带前缘,是发育在华南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以晚白垩世-新生代沉积为主的新生代盆地.东海盆地性质是在活动大陆边缘减薄陆壳之上的,由于洋-陆俯冲消减所引起的张裂、拉伸作用而形成的弧后裂谷型盆地,是西太平洋众多“沟-弧-盆”体系的一部分.东海盆地陆架外缘隆起控制着东海盆地的演化过程,该地质单元形成于晚白垩世,是陆缘隆起和增生楔的复合体,中新世后由于菲律宾海板块的活动而解体为现今的钓鱼岛隆褶带和琉球隆起.结合对陆架外缘隆起的研究后认为,东海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演化历程具有3大构造阶段,即:第一阶段,古新世-中始新世西部坳陷形成发展期;第二阶段,中始新世-渐新世东部坳陷形成发展期,其中,中晚始新世太平洋板块的转向是东、西部坳陷构造迁移的分界点;第三阶段,中新世-全新世,东海盆地进入到菲律宾板块影响时期,原先的构造格局开始分解.   相似文献   

15.
东亚陆缘扩张带──一条离散式大陆边缘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19  
亚洲东部大陆边缘,介于大陆与大洋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型的“沟弧盆”地带。该构造带的出现是亚洲大陆岩石圈演化-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的成因问题流行假说颇多,本文侧重从亚洲东部壳体演化运动历史背景的分析入手,探讨该构造带形成时期的历史动力环境,地壳结构及性质、壳体演化过程的特点,以及壳体增生扩展过程等,阐明了它是由于东亚陆缘扩张所成。并探讨了该陆线扩张带的形成与壳体演化运动的关系及其扩张机因。研究表明:亚洲陆缘扩张带的形成机理,并非“洋壳俯冲、弧后引张”所致。它们主要是陆缘壳体上的大陆类型活动区(华夏地洼型造山带),在其发展的余动期,由于陆缘扩张及陆壳薄化所致。作者认为,从壳体大地构造学这一新思路入手,对该陆缘扩张带成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该大陆架上广泛分布的有色、稀有金属内生矿床,以及泥炭、褐煤、油气田的构造类型、特点、分布规律及其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边缘海域及其邻区的岩石层结构与构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国边缘海域近年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根据速度异常和各向异性分析东海、黄海和南海北部的岩石层结构和构造,讨论中朝块体和扬子块体在黄海内部的拼合边界(黄海东部断裂带)、东海陆架盆地上地幔异常与岩石层形成演化、南海北部地壳底部高速层的成因及地幔活动等问题。分析表明,黄海东部与朝鲜半岛之间存在一个深部构造界限(大致对应于黄海东部断裂带),分界两侧Pn波速度各向异性存在明显差异,反映不同构造应力和断裂剪切运动作用下的岩石层地幔变形特征。东海陆架下方的低速异常揭示了张裂盆地形成时期的地幔活动痕迹,表明中、新生代期间发生过地幔上涌并造成岩石层减薄,菲律宾海板块向西俯冲引发的地幔活动对东海陆架岩石层的形成、演化产生明显的影响。南海北部岩石层厚度较大并且温度相对偏低,地幔异常仅限于局部地区,估计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地壳底部高速层形成于张裂发生之前,或者是地壳形成时期壳幔分异时的产物。南海中央海盆的扩张不仅导致地壳拉张,软流层物质上涌,而且也造成岩石层地幔减薄甚至缺失。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后地台造山-造盆模型:火成岩地球化学制约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海南岛自海西运动晚幕之后进入后地台活化或地洼阶段,并经历了晚海西-印支期挤压(碰撞)造山、地壳隆起和燕山期以来的块断型造山-造盆作用的过程。火成岩研究资料表明,海南岛地区在晚海西-印支运动期间曾形成一个具有加厚陆壳的后地台造山带;燕山晚期开始出现的裂陷作用是在仍有山根(约60km厚的陆壳)存在的条件下造山带拉伸塌陷阶段的产物;岩石圈底层剥离与地壳山根的去除并最终导致了海南及其邻区从大陆型壳体向陆缘扩张带型壳体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To study the deep dynamic mechanism leading to the difference in rifting pattern and basin structure from shelf to oceanic basin in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we constructed long geological sections across the shelf,slope and oceanic basin using new seismic data.Integrated gravity-magnetic invers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sections were made with the advanced dissection method.Results show that the basement composition changes from intermediate-acid intrusive rocks in the sheff to intermediate-basic rocks in the slope.The Moho surface shoals gradually from 31 km in the sheff to 22.5 km in the uplift and then 19 km in the slope and finally to 13 km in the oceanic basin.The crust thickness also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30 km in the northern fault belt to 9 km in the oceanic basin.The crustal stretching factor increases from the shelf toward the oceanic basin,with the strongest extension under the sags and the oceanic basin.The intensity of mantle upwelling controlled the style of basin structures from sheff to oceanic basin.In the Zhu 1 depression on the shelf,the crust is nearly normal,the brittle and cold upper crust mainly controlled the fault development;so the combinative grabens with single symmetric graben are characteristic.In the slope,the crust thinned with a large stretching factor,affected by the mantle upwelling.The ductile deformation controlled the faults,so there developed an asymmetric complex graben in the Baiyun (白云) sag.  相似文献   

19.
东亚陆缘带构造扩张的深部热力学机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近年来,我国地球科学家提出“陆缘构造扩张”观点,较好的解释了亚洲东部大陆边缘于新生代发生扩张离散运动的原因。本文基于“陆缘构造扩张”观点,探讨东亚陆缘带构造扩张的深部热力学机制。东亚陆缘带是具有强烈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的扩张带,此构造带的主要地球物理特征是频繁的地震活动和明显的地热异常。东亚陆缘扩张带地震层析成像显示,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并平卧于670km相变界面之上。这种图像可能是俯冲后撤导致陆缘扩张的结果。热模拟及地球动力学计算表明:俯冲后撤时间距今约76Ma,海沟带后撤为陆缘壳体的生长留下空间,并形成东亚陆缘壳体增生扩展的前沿带,陆缘扩张量约700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