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10月19日至24日,中国地震学会第7次学术大会暨第五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江西省井岗山市茨坪镇举行。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会议。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2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259篇,其中地震学38篇,地震地质45篇,地震预报70篇,地震工程30篇,地震观测技术9篇,地壳深部探测6篇,地壳形变测量13篇,构造物理26篇,历史地震8篇,地震社会学19篇,地震地磁学10篇,地震科技情报(信息)5篇。新疆地震局有11篇文章入选大会论文摘要集,7篇论文在学术大会分组会上…  相似文献   

2.
1982年4月12日至16日国家地震局与中国地震学会在南京召开了“全国地下水干扰因素研究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震部门、有关协作单位及有关期刊编辑部等31个单位的9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共收到论文报告61篇,其中有关地下水位专业的26篇,有关水化学专业的25篇  相似文献   

3.
由 IASPEI、UNESCO 和 ICL 主办的区域性国际地震学会议于1990年8月22—29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亚、非、欧、美及大洋洲约50个国家的近20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国际会议。会议上报告的100多篇论文涉及八个专题:第一专题:地震灾害估计和减灾问题有关学者介绍了在地震危险性和地震灾害估计、减灾以及地震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有:研究不同区域的地震与地壳结构、构造条件关系以讨论地震活动性并估计地震危险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学术年会于一九八六年十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地震部门、高等院校及有关科研单位的三百余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共征集论文六百八十三篇,经过各专业委员会专家评议,推荐给年会的论文六百一十六篇,其中二百九十八篇提交给会议宣读.另有三百一十八篇论文作为书面交流.  相似文献   

5.
日本地震学会1982年秋季大会于10月5日至7日在名古屋大学召开。会上共宣读论文241篇,(春季大会为204篇),大体可包括八个方面,其中有关1982年发生的浦河近海地震(M=7.1)和茨城近海地震(M=7.0)特征、以及地震预报方面的专题报告41篇,地震活动(包括历史地震)、震源过程方面的报告46篇;活断层、板块构造33篇,以上三方面报告约占全部报告的50%。其余的文章包括地球内部构造及其物性36篇;地壳变动、地壳应力测定27篇;岩石物性及破裂实验研究15篇;观测系统及数据处理18篇;此外有关地震工程、海啸、火山喷发等其他方面的文章共25篇。现仅就会上有关地震活动与地震预报研究方面的内容简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于1985年1月24—27日在北京召开。有18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学术年会。会议共收到论文104篇,在大会上宣读了42篇。论文涉及到地震活运性、震源物理理论与实验研究、地震观测技术、地壳应力场和构造物理、地震前兆及预报方法、地壳深部结构以及地震工程等方面的问题;第二阶段为代表大会,代表们听取和审议了工作报告,并选举产生了由63名理事组成的第二届理事会,推选出15位常务理事,陈运泰当选为理事长,丁国瑜、胡聿贤为副理事长,陈鑫连为秘书长;会议还授予顾功叙、傅承义等12位地震学界老前辈“名誉理事”称号。中国科协主席周培源和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出席会议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7.
1991年10月8—1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活动断裂研究学术讨论会,来自26个单位的11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有高级职称的代表62人,青年地震工作者26人。大会收到论文摘要117篇,按研究内容可分为7个方面:①6篇综述性论文;②54篇关于不同类型活动断裂特征比较,其中东部地区29篇,西部地区18篇,其它7篇;③有关活动断裂分段问题的19篇;④关于工程建设中的活动断裂研究11篇;⑤有关活动断裂与地震危险性和地质灾害的10篇;⑥隐伏活动断裂研究的15篇;⑦关于  相似文献   

8.
国家地震局于1987年11月15日至19日在武汉召开了“六·五”期间地震地质、深部探测、地壳形变测量重点项目成果评审会议。国家地震局、地矿部、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及北京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等几十名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一、会议概况第五届国际地震各向异性专题讨论会(5IWSA)于1992年5月17—22日在加拿大爱伯塔省班夫市举行。这是自1990年6月在爱丁堡举行的4IWSA 后的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5IWSA 到会代表100多名,其中包括许多著名的地震学家和一些石油公司的代表。会上提交论文报告74篇,张贴论文10篇。代表主要来自西方工业国家及独联体。报告共分作:①波动和本征张量;②浅部地壳的观测研究;③裂隙和物理参数;④天然地震学;⑤测井研  相似文献   

10.
1987年9月11日至14日在甘肃武都召开了全国第二届构造物理学术讨论会,全国地震、地质、煤炭等部门及高等院校的84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并提交113篇论文,其中74篇在会上宣读。 会议从野外工作,室内实验与理论研究的不同角度探讨了各种构造活动的物理机制。会议突出反映了我国构造物理学的新进展:1.综合分析构造活动的各种信息,如断裂及变形几何学、地表形变、重力异常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首次召开的“构造物理与地壳形变学术会议”于1985年3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地矿部、煤炭部、石油部、化工部和高等院校等24个单位的代表共97人。提交大会的论文90余篇,其中以中青年作者的文章居多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括报道了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学会、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和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9月5日至21日在成都市联合召开的“鲜水河地震带地震学术讨论会”情况。全国各地50个科研单位的160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第一阶段围绕鲜水河地震带的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形变测量,地震预报与预防等方面,对70余篇论文分四个组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就古地震、地震大形势、活断层与遥感遥测等问题进行了大会交流与讨论;会议第二阶段组织60名代表沿康定一炉霍路线进行了为期9天的野外现场考察。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国家地震局、美国科学基金会及日本文部省资助、具体由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主办的中美日三方减轻多种自然灾害的工程科学讨论会于1985年1月7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参加这次讨论会的中外代表共80余人,其中中国的正式与列席代表共45人;美方17人;日方15人。还有3位来自意大利和奥地利的特邀代表。会议的中方主席为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刘恢先教授;美方主席为美国伊利诺大学洪华生教授;日方主席为日本东京大学伊藤学教授。会上,代表们就四个专题,即地震、洪灾、风灾与滑坡,交流了40余篇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次地壳与上地幔物理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2月31日至1983年1月5日在南宁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石油、地质、冶金、铁道、海洋、地震、中国科学院及高等院校等47个单位,约110名代表。 会上宣读了83篇论文,内容广泛,涉及人工源地震的地壳与上地幔深部探测,天然地震、大地电磁测深,重力、地磁、古地磁、地热、遥感,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研究的进展,从理论、方法、分析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括介绍了中美地震研究科技合作议定书美方协调人等一行四人于1984年10月22日至11月4日来华与中方协调人会晤的情况。双方对前一年双方合作项目的情况进行了回顾;确定了1986年继续执行原有的20多个合作项目;提出并讨论了双方各自需要开展的新合作项目。经初步商定,双方将于1986年适当的时候举行两个双边专题讨论会:“地形变测量在地震预报中的运用”和“中美双边地震预报讨论会”。美方一行还在北家、西安、上海等地进行了参观和学术讨论,并对中方为他们的访华安排表示满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12月6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24名委员和来自全国的10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共收到119篇学术论文或论文摘要,全部在会上进行了宣讲.主任委员丁国瑜主持会议,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马杏垣在会上讲了话. 马杏垣指出,这次专题学术讨论会是邢台地震以来的一次盛会,众多的学术论文反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美国在地震预报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观测地壳形变的技术(包括常规大地测量技术、空间技术及连续观测技术)、形变网的布设与观测结果的分析、皮农弗拉特观测台站、与地震有关的地壳形变理论方面的研究结果及通过观测地壳形变预报地震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19篇,来自全国各领域从事地壳形变测量的专家与代表约20余人参加了本专题的学术交流,其中6位专家作了学术报告.马瑾院士与李辉作为特邀专家出席了本专题会议,专题召集人杨少敏主持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形变、重力分会场学术交流会议交流了20篇论文,有6篇摘要做了会议报告。本次大会的主题为“汶川地震研究及30年来地震科学进展与展望”,报告的内容也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  相似文献   

20.
《国际地震动态》2012,(8):42-43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19篇,来自全国各领域从事地壳形变测量的专家与代表约20余人参加了本专题的学术交流,其中6位专家作了学术报告。马瑾院士与李辉作为特邀专家出席了本专题会议,专题召集人杨少敏主持了会议。本专题会议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