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综述。尽管近年来中国人口地理学在地理学科领域给人留下的是萧条、甚至被边缘化的印象,但从跨学科的角度看,该学科还是取得了巨大进展。人口地理学者在复兴中国的人口学研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在这一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人口地理学者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在人口迁移流动、城镇化、人口分布、人口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老龄化、婚姻模式和移民犯罪等众多人口问题的研究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人口迁移流动研究和人口城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中占据着领先地位。中国人口地理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社会科学领域学者间的交流互动不断增加,在促进学科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逐渐偏离主流人文地理学的倾向;今后,中国人口地理学应更多地回归地理学领域,在人口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领域间寻求健康、平衡的定位,以促进其在跨学科领域中获得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外及我国人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与趋势,并指出了我国的人口地理学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主要差距,以及我国人口地理学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高泳源 《地理研究》1991,10(1):80-85
本文从论江浙二省之人口密度等著作中,研究了竺可桢早期人口地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口地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劲松 《地理学报》2014,69(8):1177-1189
1978年以来是中国人口地理学复兴和发展时期。中国人口地理学工作者消化吸收西方经典人口学理论,讨论中国人口容量问题,认识到中国人口总量即将达到增长极限,强调控制人口总量、努力发展生产和转变生存方式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针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创建第四产业,实施环境抚育,推动劳动力就业,降低环境污染的策略。针对民生问题,提出深入开展微观社会调查,主动再造跨尺度的社区制度,推进对人口行为的尺度综合和文化自觉。针对中国人口快速转变和人口结构问题,提出了人口均衡发展理论。针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问题,提出了区域发展均衡模型,强调通过产业转移、人口流动、转移支付等手段,形成相对均衡的区域发展格局。针对区域人口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了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指标和分区模型,初步实现了视野综合化、指标定量化、分析模型化,将人口地理学研究推向新高度。未来中国人口地理学研究,一要围绕人口普查和人口业务数据库,建设分布式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推动人口专题数据和人口计量模型共享,巩固和发展人口地理学定量化研究之特色;二要加强不同尺度的社区微观调查,主动调控人口快速转变情景下的社区行为,提高对人口地理学定量研究结果的理解和解释;三要加强国际人口情报交流,把握各国人口演化趋势,从经济全球化的分工合作体系的视角,合理配置中国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中国人口地理学应坚持走跨学科的发展道路,努力在世界人口之巅辛勤耕耘,为国家发展、学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胡焕庸线的学术思想源流与地理分界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丁金宏  程晨  张伟佳  田阳 《地理学报》2021,76(6):1317-1333
20世纪早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人地关系矛盾空前剧烈,地理学家对于中国人口国情、西北开发及国内移民等关乎国运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孕育了中国的人口地理学.1935年胡焕庸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是中国人口地理学走向成熟的标识,文中提出的"瑷珲-腾冲线"即"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胡焕庸线的存在性与稳定性被人...  相似文献   

6.
南京大学社会地理学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大学是中国地理学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通过对南京大学社会地理学研究成果的梳理,把握中国社会地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提供有益借鉴。南京大学社会地理学的发展紧跟国际社会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具有强烈的学科开拓性与创新性,一直以来其成为引领中国社会地理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初期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地理学性质与内容的研究上,近期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口、城市社会地理学、乡村社会地理学及相关社会问题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人口分布规律、人口统计与表达方法、流动人口、女性地理学、城市空间、社会空间分异、城市管治、城市贫困、乡村经济、乡村城市化、乡村聚落、乡村土地利用以及信息社会的地理学等多个方面。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迫切需要地理研究者对具有空间地域特征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吸收国外社会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逐步建立中国式的社会地理学,这是中国社会地理学发展的宏观背景。  相似文献   

7.
宁夏人口地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运用人口地理学基本研究方法,详细论述了宁夏人口地理问题。研究结果指出,宁夏人口质量显著改变,但人口文化结构依然落后;人口过快增长与人均GDP低下相矛盾;人口产业结构单一,人口职业结构为体力主导型及人口技术结构层次低下;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但人口空间结构依然不合理等。文章指出解决宁夏人口地理问题,进一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与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区域合作与分工;推进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由于技术发展和地理学内部计量革命的兴起,自动化地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逐渐被地理计算学取代。自动化地理学是指通过对一系列自动化工具和技术的综合选择和使用,研究空间现象,解决地理问题。自动化地理学一经提出,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和反响。对其审视和批判的角度丰富多样,包括技术、学术、应用、社会政治等多个视角。这些评论和观点促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在数字环境下的地理表达及其产生的社会结果,也从概念和技术上为自动化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同时,对于我国GIS学科和地理学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传统区位理论早在20世纪初即已开始从企业区位选择的角度来考察产业集聚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和地方化背景下,与产业集群有关的企业网络、新产业区、区域创新系统等问题受到关注.至于新经济地理学,则是基于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运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来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及其动力进行模型化分析的.当前,国际经济地理学的多角度转向也相应带来了产业集群研究的多元化特点,因此,我国的产业集群研究应结合这一特定背景,以经济地理学(包括新经济地理学方法)为基础,结合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而形成并突出集群研究中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0.
西方经济地理学新进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李小建  苗长虹 《地理学报》2004,59(Z1):153-161
从地理学家的制度、文化、关系和尺度转向及主流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诸方面,评述了西方经济地理学近年的研究进展,指出这两支脉络交互学习有利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应科学借鉴西方经验,注重在研究中分析和提炼理论问题,不断引进相关学科理论,合理使用模型和计量方法,加强微观视角和政治经济研究;在此基础上,应重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背景,科学看待已有研究特点,发掘特殊的思维方法.中国国情下的独特问题的研究,比如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区域文化与经济关系研究,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等,对于推出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成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geography became a mandatory subjec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Norway. Geography was seen as a useful subject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ety, but also as a subject that strengthened the national ideology. A need for better education in geography arose and consequently some authors of geography textbooks wrote about teaching geography.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eachers’ education, geography was taught at university level, and to develop the subject it became necessary to relate it to other subjects, especially geology. The author shows that there are several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ontent of geography taught in Norwegian school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geography taught in schools today.  相似文献   

12.
Fieldwork has been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uman geography. A multi-decade analysis of articles in three major journals shows that human geographers since the mid-1970s have produced less fieldwork-based research than ever before in this century. The impetus for this unprecedented decline and other similar disciplinary trends are traced to several causes: demographic change, technological change,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and the resurgence of applied geography. Such fundamental change places disturbing questions before geographers.  相似文献   

13.
Population geography (PopGeo), although a sub-discipline of human geography, should have been well developed in China in light of its national population size and unique demographic issues,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iophysical differences. Yet it typically lags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parent disciplines, especially demography and geography. Specifically, PopGeo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s still at a low level in terms of the three major aspects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academic majors for higher education, academic conferences, and journals.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PopGeo in China has focused on the growth, composition, change, distribution, 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population at the meso- and macro-spatial scales. As the most populated country in the world, questions about how and why the population changes, where the population settles and migrates to, its maximum carrying capacity, and how to guide soun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matter to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are always important topics in the PopGeo studies in China. In contrast, some new population phenomena such as human space–time behaviors (commuting, remittances, and friends’ interaction), popular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broad, are not fully investigated at the micro-level. Presently, PopGeo in China may face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because of the adjustment of fertility policies and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new urbanization plans at the national level. It is this occasion that calls for a state-of-the-art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pGeo since the 1980s, the turning point of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opGeo studies in China. We aim to reveal the current status of PopGeo in China to the world, and shed light on its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理学如何面对21世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 2 1世纪 ,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地理学 ,已成为全国地理学界和有关人士最为关注的问题。文章在简单概括回顾了 2 0世纪后期取得的巨大成绩基础上 ,初步探讨了 2 1世纪初叶中国地理学如何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试论地理科学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述二十世纪以前传统地理学漫长的发展过程,并论及研究内涵、领域的演化。本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学不仅扩展了研究领域,且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都取得了长足之进展。现代地理学逐渐成为一个分支众多的学科体系,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正经历着横向扩展与纵向深化的新的过程,这种既有学科综合,又有学科分化的趋势,适应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潮流。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地理学的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能力,从而相应地提高了地理科学体系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21世纪无疑地将为地理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地理环境的持续发展将成为研究重心。在第三次科学大综合浪潮推动下,改革传统的地理学结构,构建地理科学的新体系与方法论,对其科学价值与功能进行新审视,在理论和应用领域不断进取与开拓,才能释放这门学科所蕴蓄的科学力量。  相似文献   

16.
罗士培与中国地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雷 《地理学报》2015,70(10):1686-1693
罗士培作为20世纪著名地理学家,根植英国地理学术脉络,研究宣讲中国地理,并以地理学服务中国,沟通中英理解,是近代中国地理学国际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主持的利物浦大学地理系成为民国地理学的中心之一,为中国培养了以林超为代表的一批地理学家。罗士培在中国地理研究、中国地理学国际化以及中国地理学人才培养方面都甚有成就,是民国地理学书写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相似文献   

17.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2012,111(3):113-118
Abstract

Mental image and place-preference map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Florida were created through a two-part lesson. The patterns revealed by these maps were linked to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s, census data on migration and income, and similar studies conducted in other states. Students prefer states with established migration links to Florida and better income/job opportunities. Because the maps could not be created without their input, students were wholly engaged in a lesson that uses concepts in population geography and cartography to fulfill several national geography standar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