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彭志忠 《地质科学》1986,(4):323-329
在研究五次对称和准晶体时发现,晶体是在原子分布方面具有“分数维”结构的物质,这在科学上是首次发现。通过这一研究,把作为现代晶体学起点的有关准晶体的科学与作为数学新分支的“分数维”学联系起来了,产生了一些新思想和新概念。这些概念在研究物质结构上将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
彭志忠 《地质科学》1986,(2):134-137
五次对称和准晶态的发现(Shechtmen,1984)不仅是结晶学的新阶段,对包括地质学在内的整个自然科学将产生深远影响(彭志忠,1985)。在准晶体结构中,配位二十面体作长程定向有序,但无平移有序。作者(1985)探讨了准晶体的构筑原理,认为,在准晶体的结构中两个原理在起作用,即二十面体原理和黄金中值原理。  相似文献   

3.
无色萤石单晶体具有优异的光学特性,如宽广的透射波段(0.13-9.0微米);高度的透明度(10公分厚的晶体透过率高达95%以上。),所以萤石很早就被用作光学材料,制造紫外、红外仪器的分光稜镜、透镜、透射窗口和滤光片等。萤石还具有可见光区内色散很小的特点,常被用作复消色差材料。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中氡及其母体铀、镭的测试研究,在勘探铀矿以及矿泉的开发利用方面,国内外已有大量工作和重要成果。近几年来,在地震预报的应用方面,也开展了不少工作。对于地下水中氡的形成问题的研究,是与上述各项工作有密切联系的一项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5.
叶大年 《地质科学》1979,14(2):177-186
二十年代初期,著名的结晶学家尼格里(Niggli)就指出:“不久将来,人们可以从晶体结构及化学结构计算出晶体的光性常数来,于是就能发现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对于矿物学家和结晶学家来说是有着基础意义的”。半个世纪过去了,由于有了大量的晶体结构资料和对化学键不断深入的认识,使得人们有可能来逐步地实现尼格里的这个科学预见。不少物理学家、化学家、结晶学家和矿物学家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已建立起矿物学的一个新分枝--结构光性矿物学。  相似文献   

6.
刘椿  刘海山 《地质科学》1965,6(1):77-79
大量事实表明,古地磁学不仅为研究地磁場长期变化提供资料,阐明地球在磁场历史,而且还直接有助于地层学、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大地构造学和矿床学等方面的一些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对于红色岩层的划分和对比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在这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用于前寒武纪地层学方面,除西欧和北美洲的古老地层有较多的工作以外,至今再很少见到有关的报导。至于亚洲地区,这项工作开展得更少。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碱卤化合物类和碱土金属氟化物类色心激光晶体研究发展很快。色心晶体的研制促进了可调谐色心激光的飞跃发展,它已成为可调谐激光晶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硅灰石是一种钙的偏硅酸盐矿物,它作为工业矿物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从六十年代起,硅灰石用作陶瓷原料有了迅速地发展,由于能低温快速烧成,可大幅度降低燃料消耗,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率。因此,大量用于釉面砖的生产。此外,硅灰石还在涂料工业、塑料与橡胶工业、磨料工业、电焊和绝缘产品等方面也得到应用,特别是把硅灰石处理成超细粒材料后,更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钙质生物骨骼形成作用生物硬体是软体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生理作用产物。他们的矿物组成、晶体形态、有机物和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各不相同,其形成方式、分泌组织、矿化机理也不相同,现分述于下:(一)钙质生物造骨方式按碳酸钙来源大致可分三种:(1)生理作用:为低等两侧对称植物的造骨方式,当藻类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时,叶状体下部吸收重碳酸酐HCO3-和Ca++,而在叶状体上部以Ca(OH)2分泌出来,同时与Ca(HCO32反应,造成碳酸钙沉积,围绕叶状体呈鞘或套子。  相似文献   

10.
张彦波 《地质科学》1979,14(1):78-91
前言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利用同位素地质年龄资料研究和解决地质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研究在迅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资料。如何根据数学原理,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和利用这些资料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企图在这方面做些尝试,探索处理和利用同位素地质年龄资料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黄为龙 《地质科学》1960,3(5):249-255
解放以来,在党的英明領导下大力展开了全国地下资源勘查工作的,在勘查过程中发現了許多魚化石产地,采得了不少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現的化石。这些重要的发現,不論在地史分布上以及在魚类化石系统演化上都具有很大的意义。我国領域广闊,化石材料的研究在全世界生物演化的研究上,占非常重要的地位。魚化石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地貭研究为找矿服务,一方面研究其演化过程来丰富达尔文主义理論。我国魚类化石的地层分布很广,材料相当丰富。解放前,魚类化石的研究非常不够,所发表的論文寥寥无几。解放后短短几年內的工作成果已超过解放前廿余年的总和。  相似文献   

12.
河南李官桥盆地“红层”划分的意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官桥盆地位于秦岭东段南侧,横跨豫鄂两省边界,分布于淅川、均县境内,面积约700平方公里。盆地为一不对称向斜构造,地层倾角平缓,出露完好,化石丰富,是河南省下第三系的代表性地区(图1)。该区“红层”的研究,始于1930年,李捷、朱森在盆地内范庄、指甲坡发现属于始新世的哺乳动物、龟类化石后,将其定为范庄统,隶属第三纪。1961年河南省石油队,首次将该套“红层”划分为玉皇顶、大仓房、核桃园、上寺四组,时代归于第三-白垩纪。嗣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湖北地质研究所、北京地质学院及豫十二地质队等单位,对地层和矿产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表1)。  相似文献   

13.
郭承基 《地质科学》1959,2(10):299-299
地球化学是地质科学中的一个新的生长点,过去曾经在成矿作用的研究和有用矿产的寻找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可以估计今后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发展近代工业和新技术方面,稀有元素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研究稀有元素地球化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利用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寻找稀有元素矿产资源,以满足我国经济建设上的需要。为此,对于今后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初步意见,以供讨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伏美燕  张哨楠  胡伟 《沉积学报》2012,30(2):310-317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小海子组碳酸盐岩中存在大量地开石,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对该矿物进行了鉴定,利用阴极发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地开石的形态与分布进行了研究。地开石晶体为短柱状,晶体大小约3~13 μm,分布在溶蚀孔、白云石晶间孔和缝合线的溶解段中。经岩石薄片和阴极发光观察,发现在地开石出现的岩样中存在萤石。地开石与萤石组合的出现,表明该地区小海子组存在着热液活动。经统计,地开石和萤石通常富集于某一层,可追踪热液流体来源的深度。由于地层中未见地开石的前身矿物,并且在温度低于100℃的地层中也出现了地开石,推断该区地开石为热液成因。热液流体不仅为地开石形成创造了条件,还导致了小海子组碳酸盐岩产生大量溶蚀孔隙。热液与岩石间的水岩反应导致萤石交代白云石,溶孔壁白云石重结晶。通过对储层物性数据的分析,表明热液溶蚀能明显增加孔隙度,但萤石和地开石的形成对孔隙度起破坏作用。热液溶蚀是小海子组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重要机理,对指导该区油气勘探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殷鸿福 《地质科学》1980,15(3):265-278
自板块说问世以来,大陆漂移理论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二十年来迅速发展,已经在许多学科领域内获得大量的证据。本文试图从三叠纪古生物地理和地层的角度,对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贵州地质》2010,27(1):66-66
11.最大的压电水晶 贵州最大的压电水晶呈六方柱状,长23厘米、对径10厘米,重量3.6千克,是一块晶体完整的压电水晶。晶体除根部三分之一外,其余部分无色透明。它是1962年贵州省地质局117地质队在罗甸县境内找到的。  相似文献   

17.
矿物晶体腐蚀像的新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物晶体腐蚀像是一种研究晶体对称、晶格缺陷等传统的方法。对腐蚀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建立各种不同矿物晶体的腐蚀像立体模型,从而可以在这个模型上进行:①腐蚀像的晶体对称理论意义及其在岩石中矿物晶体定向作用的研究;②腐蚀像所反映的晶格缺陷与定向及其地质意义的研究;③腐蚀像所反映的晶体溶解机理的结晶学各向异性特征的研究。这些研究充分挖掘了腐蚀像在地质学、矿物学中的新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矿物的晶体结构与其光学性质之间的关系,这是结构光性矿物学重要的研究内容。如何把矿物晶体结构中原子的性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应用到晶体光学中,有效地定量地解释矿物的光学参数,从而又推动晶体光学进一步发展,这是矿物学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早在1924年布拉格就注意到方解石与文石光性的差异,并用晶体内部电场的理论进行解释。帕伯斯特(A.Pabst,1973,1974)在研究两个碳酸盐矿物的折射率时,根据布拉格的方法,计算了它们的折射度,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叶大年(1974)在论述具有氖型结构离子的化合物的折射率时,指出矿物的折射率取决于电子层结构和核电荷,而不是取决于原子量。  相似文献   

19.
论岩体力学介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广忠 《地质科学》1980,15(2):177-185
岩体力学为工程建设和地学研究的基础学科。它的基础性课题有两个:(1)在各种条件下岩体受力时的变形和破坏规律;(2)岩体中应力传播规律。不论土木工程、矿山工程及地学研究等工作向岩体力学提出的课题怎样多,归根到底都是受这两个课题所控制。现在对这两个中心课题以及其他一些专业性课题不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而且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大量的综合和总结,出版了许多岩体力学方面的专著。尽管如此,目前岩体力学体系还没有形成,主要是由于对岩体力学介质特点缺乏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潘云唐 《地质科学》2007,42(4):826-827
李捷,字月三,1894年4月29日生于河北成安县西野庄。1913年保定育英中学毕业后考入工商部地质研究班(后改名“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就学于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一代宗师,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工作者。1916年秋,该班有18人拿到毕业文凭(史称“十八罗汉”,其中有李捷),全都进入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任调查员,曾在我国的区域地质填图和矿产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奠基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