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因和产出构造地质条件不同的岩浆,具有不同的热动力条件,表现为主动侵位和被动侵位两种不同类型。不同侵位类型的岩浆在其物态演化过程中都经历了纯粘态—塑粘态—塑态—固态四个阶段,先后产生了流动构造、塑性构造和破裂构造等类型。同时,在高热动能岩浆长时间作用下,近岩浆部位的围体中也形成了各类构造变形(同生构造)。这各类原生构造在不同条件下发育程度不同,其组合就构成完整的或不完整的构造序列,组合形态(构造型式)也多种多样,但分别归于主动侵位或被动侵位的组合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2.
辽宁丹东五龙金矿、四道沟金矿位于五龙背—大堡花岗岩体与三股流花岗岩体之间,成矿作用与三股流岩体密切。据分析,这两个岩体的岩浆来源相同,岩石化学性质相似,岩体侵位时间相当,且同处于丹东北东向韧性剪切带内,但由于岩体侵位时受控的局部构造环境不同,导致岩体以不同的方式侵位。三股流岩体在韧性推覆剪切带发展演化过程中沿剪切面理以气球膨胀式强力侵位;而五龙背—大堡岩体则是沿该剪切带晚期发育的北西向脆性张裂面被动侵位。不同方式侵位的岩体具有不同的成岩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岩浆气水溶液的分离和聚集。强力侵位的花岗岩体在成岩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封闭条件,因此可能有利于成矿热液的分泌、聚集和保存,而被动侵位的花岗岩体则不具备这种有利的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3.
建平八家子超单元花岗岩同位素年龄274.8~260Ma(U/Ph,K/Ar),属早二叠世.根据同源岩浆演化理论可划分为4个单元,即杨树岭单元、紫杖子单元、套卜河洛单元和太平庄单元,主要岩石为中细粒—巨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由于侵位过程中的同构造变形作用,局部形成糜棱岩化花岗岩和片麻状花岗岩.岩浆侵位为膨胀底劈上侵.  相似文献   

4.
伟德山岩体就位于大型韧性剪切带中,是构造后的花岗岩体,侵位时代为133—158Ma。该岩体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演化规律为早期富含暗色组分,晚期富含浅色组分,并向二长花岗岩方向演化。其岩体形态为条带状和同心环带状。叶理、包体方向平行于接触线,无接触变质晕,条带与围岩协调。岩体向东有横向拓宽的趋势,并改造围岩。根据岩体形成、岩浆演化规律及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等特征,认为伟德山岩体的侵位机制既不是单纯的被动模式,也非单纯的主动模式,而是以被动、主动先后为主导的侵位机制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川花岗岩在空间上呈同心圆环状分布,由三个单元组成,三个单元之间,岩石矿物学、地球化学成分作有规律性地变化,这种变化与圈层结构变化相适应。构造岩浆演化具有同源性,连续性、脉动性;岩体上升侵位方式为具有多次脉动性的复式气球膨胀体;在空间上与金、铀关系密切,但为成金仅提供热源,而为成铀既提供物源,又提供热源。  相似文献   

6.
铜陵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重要的矿集区,以燕山期大规模岩浆-热液活动形成的Cu Fe Au多金属矿产为主。以狮子山矿田3类侵入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手标本和显微镜观察,将狮子山3类侵入岩体定名为辉石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对区内岩体地球化学组成、同位素资料及年代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推测出本区侵入岩的来源与成因:燕山期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欧亚大陆脱水产生的流体交代地幔楔并使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上地幔玄武质岩浆,少部分与地壳物质发生了较低程度同化混染的玄武质岩浆上升侵位形成辉石闪长岩,大部分玄武质岩浆底侵下地壳熔融形成埃达克质岩浆,熔融作用产生的高温可以使中上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浅部花岗质岩浆房。大部分埃达克质岩浆快速上升,直接侵位至地壳浅部并与地壳发生少量混染形成石英闪长岩,小部分埃达克质岩浆上升至浅部花岗质岩浆房与花岗质岩浆发生混合,侵位结晶形成花岗闪长岩。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元古代以来的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的活动,与相应时期的地槽迁移和构造活动带的迁移是同步的。岩浆的产生有赖于重熔,而重熔最适宜的部位多在巨厚沉积物的槽地或海盆腹部;岩浆的侵位必须借助深大断裂的沟通,岩体的贮存需要断裂与隆起组成的压力开放系统;岩浆涌出力求消耗最小功能率。  相似文献   

8.
清河镇超单元花岗岩,位于华北地台与吉黑地槽拼接带内,同位素年龄值274±4Ma(单颗粒锆石Pb—Pb法),层于早二叠世。据同源岩浆演化理论,按照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原则,将其划分为阎家堡子单元、籍家街单元、杨木林子单元和吴家沟4个单元。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成因类型为S型花岗岩类,由于侵位过程中的同构造变形作用,局部形成糜棱岩化花岗岩和片麻状花岗岩,岩浆侵位为膨胀底劈—顶蚀脉动上侵。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千家复式岩体位于海南岛南部,发育有一系列的钼、银、铅锌矿床,目前对其开展的年代学工作缺少对整个复式岩体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对千家复式岩体各单元进行了系统的精确定年,LA-ICP-MS锆石U-Pb分析结果显示,各单元的侵位结晶年龄集中在100 Ma左右,表明各单元岩浆活动是同时侵位结晶的,可能是由同一岩浆房经过结晶分异演化形成的,原认为是早白垩世晚期的光头岭单元,现拟定为三叠纪岩浆活动产物。复式岩体成岩时代与华南白垩纪大规模成岩成矿时代相吻合,与受太平洋俯冲作用影响的华南岩石圈伸展作用相近(100~90 Ma)。   相似文献   

10.
湖南衡阳关帝庙花岗岩体附近分布着大量的脉岩,岩石类型复杂,主要为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辉绿岩,煌斑岩等,它们是深源岩浆浅侵位的产物。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提供有关壳一幔演化及构造一岩浆演化的重要信息,在地球动力学、岩浆起源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泥盆纪以来,西成古盆地发生了一系列构造-岩浆热事件:初期为海盆内部结构的形成和演化,随之是沿边缘转换断层分布的古地热异常区的形成及热水沉积同生成矿作用的发生;随后的热事件主要为热变质作用,动热变质作用,岩浆的侵入与侵位,变形及退变质作用,构成了本区的热历史。  相似文献   

12.
冷口变质火山岩为较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以变质基性火山岩为主,夹变质英安质岩石。依据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它应形成于大陆或大陆边缘裂谷环境。基性岩浆来源于亏损地幔,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受到强烈的地壳成分混杂作用改造,而英安质岩石可能是由大陆地壳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西秦岭糜署岭岩浆混合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西秦岭糜署岭岩体是壳幔岩浆混合的产物。从寄主岩石和基性端元暗色微细粒镁铁质包体的主要元素、稀土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入手,深入探讨了糜署岭岩体是壳源和幔源两类岩浆混合形成的混浆花岗岩,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介于壳源和幔源两个端元之间并有显著的过渡特征,表明二者在岩浆侵位过程中发生过不同程度地物质成分交换。这对研究西秦岭中生代壳幔混合作用和地壳增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花岗质岩石中广泛产出的镁铁质微粒包体的成因是复杂的,文章通过对鄂东铁山、江西九岭等地岩体中镁铁质微粒包体显微结构的观察,认为是岩浆结晶的产物,并详细叙述了其宏观特征及其成因解释。镁铁质微粒包体的显微结构记录了岩浆结晶的历史和岩浆混合作用的信息,并反映了岩浆的流动特性。镁铁质微粒包体的研究,对了解花岗岩成岩环境、岩浆起源及形成演化、岩浆动力学、岩体侵位方式以及成矿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富水杂岩体位于北秦岭商丹断裂带北侧,侵位于秦岭群中。岩体中的岩相类型呈同心环带状分布,边缘发育片麻状构造并与岩体边界平行,面状组构的发育型式及变形包体三维形态反映岩体的变形机制主体属压扁型,近岩体围岩中的先存面状构造适应岩体的几何形状。综合分析表明,杂岩体的侵位机制早期为岩墙扩展作用,晚期为斜向底辟-类气球状膨胀作用,经历了由被动侵位向主动侵位的转变,侵位机制受控于晚元古代以来大陆地壳的拉抻和随后的区域性大型左行地壳剪切作用及所诱导出的局部水平缩短作用,属整合的同构造深成杂岩体。  相似文献   

16.
鞍子山超单元由四个单元组成,各单元叶理构造极为发育,闪长质包体剪切压扁强烈,钾长石斑晶总体按优选方位定向,三者产状一致,平行接触带分布。从早期单元到晚期单元随着叶理构造发育强度减弱,闪长质包体数量减少,剪切压扁程度降低;钾长石斑晶从按优选方位定向到杂乱分布。将其划分为强侵位变形、中等侵位变形、弱侵位变形及基本无侵位变形四个侵位变形带。通过对各单元闪长质包体测量,计算弗林指数K值为0<K<1,属压扁型应变椭球体,即形成L<S岩组类型。根据超单元分布的构造位置及形态。各单元群居关系特征,结合野外包体旋转指向及镜下定向薄片资料分析,认为该超单元岩浆就位受区内北东向吴炉—郑家山—上腰岭左旋剪切带控制,属剪切楔形侵入膨胀式岩浆就位机制。  相似文献   

17.
建平加里东期侵入岩的U-Pb一致年龄为573.9Ma,侵位时期为加里东早期。按照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原则,由早至晚依次划分为上沟单元闪长岩、周家台单元石英闪长岩、房身单元花岗闪长岩、阳坡单元花岗岩,归并为上马架子超单元。岩浆演化由中性至酸性。成因类型为Ⅰ型花岗岩类,物质来源于下地壳。依据宏观构造及显微构造分析,确定属于气球膨胀式侵位机制。由多期脉动式侵入,构成了完整的壳核构造。  相似文献   

18.
法库地区十间房片麻状二长花岗岩过去被认为是大古代或元古代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1:5万地质调查表明,该花岗岩是与印支-海西期韧性剪切构造同期侵位的花岗岩,同位素年龄测试属中三叠世.该岩体属复式岩体,是上部地壳沉积物质局部熔融的花岗岩浆沿剪切带被动侵位的“S”型大型岩床.  相似文献   

19.
依据鲁西地区早前寒武纪花岗质侵入岩普遍具有塑性流变特征和退化变质特征,以及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相协调等现象,认为岩体的侵位与变形、变质是同一期构造岩浆作用形成的,是岩浆就位后逐渐冷凝过程中,在持续应力作用下发生的,与后期的地质构造作用无关;固态岩石只能发生脆性变形和局部的脆韧性变形。并从热力场、动力场和化学场的变化趋势对变形、变质作用的制约因素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华熊地块区金、铅、银矿床矿集区与中生代隆起带、断陷盆地、燕山期花岗岩基及小花岗斑岩体空间关系密切。隆起带抬升、断陷盆地下降、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在白垩纪同时发生。区内金矿早期成矿热液以岩浆水为主,晚期有大气降水参与成矿。成矿物质及介质来源于太华群及下部地层、花岗岩浆和中生代湖盆。成矿机理是:区域板块运动使本区在侏罗纪末下地壳形成花岗岩浆熔融层。白垩纪始,区内以断块差异升降为主,形成掀斜式断陷盆地和掀斜式隆断带,差异性升降最大超过1000m。盆地中的湖水向下渗流,被岩浆吸收或在太华群地层中加热循环,萃取金属,在岩浆结晶晚期与残余岩浆形成流体,沿构造薄弱带再上侵至构造扩容带形成小斑岩体和矿床。熊耳群与太华群不整合面上下是小花岗斑岩体、爆发角砾岩体的“多发层”和“矿集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