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鄂西南部棲霞灰岩煤系之几种鳞木植物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行健 《地质论评》1951,16(1):107-107
1950年冬田奇(王隽)先生寄来鳞木植物化石数块,系采自宜都县,松木坪之马鞍山煤系。采集者为周圣生黄钟二氏。煤系层位在栖霞灰岩之下,而不整合覆於黄龙灰岩之上。植物化石经鉴定为Sigillaria acutangula Halle,Lepidodendron oculus felis(Abbado)Zeiller及Lep.ituense Sze sp.nov三种。此三种或可视作一种即Lep.oculus felise 详细讨论见於西文中。此种化石,在山西中部属於上石盒子系。在甘肃南山属於下石盒子系。在朝鲜属於Koten Series(上石炭纪)及其上之寺洞统(山西系及下石盒子系之一部)。在遼东烟台属於上石炭纪。在阿北之开平煤田则发见於第14层煤及其上之赵各庄层。第14层煤相常於中石炭纪之最上部,赵各庄层则属於二叠石炭纪。故此种化石,殊无鉴定地层时代之价值。惟栖霞灰岩底部煤系在华中及华西南部分布甚广,在湘西名黔阳煤系,在川南名铜矿溪层,在陕南名梁山层,滇束及贵州,及到处有所发现。各处地层次序亦大致相同。贵州及川南则在煤系地层之下尚有薄层石灰岩含 Stylidophyllum及其他栖霞灰岩之化石。四川方面又发见下二叠纪  相似文献   

2.
1932—1937年间在周口店中国猿人产地及其他地点采得八十馀件节足动物化石,多破碎,完整者极少。颜色不一,由乳白而棕黄,兼有呈半透明玻璃状者。经初步观察,应属节足动物门,多足纲,倍脚目,马陆科,计一属两种: 一、山马陆(Julus of.terrestris)此种在第一,三,十五地点及山顶洞均有发现。此与现生的山马陆无甚差异,仅肛板及由二肛板所成之肛门沟稍大。二、裴氏小马陆(Julus peii Chia & Liu(sp.nov.)此种於第一,四,十五地点及山顶洞均有发现。由身体及头部形态,身体环节数目(三十个以上),知其与山马陆同属。但其决非幼小山马陆,因其体节数目多於长成之山马陆。但与现生於日本的一种 Nipponoiulus truncatus 近似,惟後者体节数较少,尾端钝圆。关於马陆属化石,据现在所知最早发现於始新统地层中,直到现在仍有生存,变异极小。以上所述二种若非与其他脊椎动物化石共生於周口店地点,则其年代颇难鉴定,因其有以後爬入岩隙死後石化之可能,不过上述之标本不但有共生脊椎动物为证,且有的已埋藏於固结的砾岩中,其属於更新统时期可无疑义。  相似文献   

3.
1932—1937年间在周口店中国猿人产地及其他地点采得八十馀件节足动物化石,多破碎,完整者极少。颜色不一,由乳白而棕黄,兼有呈半透明玻璃状者。经初步观察,应属节足动物门,多足纲,倍脚目,马陆科,计一属两种: 一、山马陆(Julus of.terrestris)此种在第一,三,十五地点及山顶洞均有发现。此与现生的山马陆无甚差异,仅肛板及由二肛板所成之肛门沟稍大。二、裴氏小马陆(Julus peii Chia & Liu(sp.nov.)此种於第一,四,十五地点及山顶洞均有发现。由身体及头部形态,身体环节数目(三十个以上),知其与山马陆同属。但其决非幼小山马陆,因其体节数目多於长成之山马陆。但与现生於日本的一种 Nipponoiulus truncatus 近似,惟後者体节数较少,尾端钝圆。关於马陆属化石,据现在所知最早发现於始新统地层中,直到现在仍有生存,变异极小。以上所述二种若非与其他脊椎动物化石共生於周口店地点,则其年代颇难鉴定,因其有以後爬入岩隙死後石化之可能,不过上述之标本不但有共生脊椎动物为证,且有的已埋藏於固结的砾岩中,其属於更新统时期可无疑义。  相似文献   

4.
朱森先生传     
李春昱 《地质论评》1942,7(6):239-246
朱森先生字子元,于民国纪元前十年(一九○二)一月十五日,即光绪辛丑十二月初六日,生於湖南郴县之瑶林,弟兄四人,先生行二。幼年聪慧,惟亦无大异於常人,而坚毅笃行,则为常人所不及。先生学业之成,实基於是,而先生天年不永  相似文献   

5.
贾兰坡  刘宪亭 《地质学报》1950,(Z1):23-27,94
1932—1937年间在周口店中国猿人产地及其他地点采得八十馀件节足动物化石,多破碎,完整者极少。颜色不一,由乳白而棕黄,兼有呈半透明玻璃状者。经初步观察,应属节足动物门,多足纲,倍脚目,马陆科,计一属两种: 一、山马陆(Julus of.terrestris)此种在第一,三,十五地点及山顶洞均有发现。此与现生的山马陆无甚差异,仅肛板及由二肛板所成之肛门沟稍大。二、裴氏小马陆(Julus peii Chia & Liu(sp.nov.)此种於第一,四,十五地点及山顶洞均有发现。由身体及头部形态,身体环节数目(三十个以上),知其与山马陆同属。但其决非幼小山马陆,因其体节数目多於长成之山马陆。但与现生於日本的一种 Nipponoiulus truncatus 近似,惟後者体节数较少,尾端钝圆。关於马陆属化石,据现在所知最早发现於始新统地层中,直到现在仍有生存,变异极小。以上所述二种若非与其他脊椎动物化石共生於周口店地点,则其年代颇难鉴定,因其有以後爬入岩隙死後石化之可能,不过上述之标本不但有共生脊椎动物为证,且有的已埋藏於固结的砾岩中,其属於更新统时期可无疑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及应用复梯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岩脉的磁梯度的一种新的方法。研究复梯度的振幅和相位曲线的特征,并用以计算岩脉的参数。方法原理利用在符号表中给的名称,在沿垂直于倾斜岩脉走向的剖面上,任意点P(x)处的磁异常(ΔF)的一般解析表达式已由〔Gay,1963,(22)式〕给出。  相似文献   

7.
华南黔东北地区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黑色页岩中产出丰富多样的海相底栖宏体化石组合,其中包含2个新属种Kullingia rotadiscopsis sp.nov.和Eoaequorea xingi gen.sp.nov.。新类别具有保存清晰的碳质同心环纹和辐射状纹饰,形态上相似于国外广泛分布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中的伊迪卡拉纪典型的圆盘状化石,例如Aspidella,Ediacaria,Cyclomedusa,Eoporpita,Ovatoscutum,Spriggia,Kullingia等。上述化石在国外几乎都保存为印痕,近年来多被解释为不明亲缘底栖生物的圆形固着痕迹或抓痕、圆环状扫痕等,华南陡山沱组碳质压膜保存的圆盘状宏体化石显然不支持该解释。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华南新发现的碳膜化石与国外形态类似的印痕化石如Kullingia和Aspidella具有相同的亲缘关系,但支持将华南化石归属为可能最早的浮游型水螅水母。  相似文献   

8.
湖北郧西白龙洞遗址骨化石表面痕迹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省郧西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属于中更新世早期,发掘出表面带有痕迹的骨化石标本。使用肉眼裸视观察法、低倍显微观察法、高倍显微观察法、三维扫描数字模型技术等多种观测分析法进行综合研究,鉴定出痕迹种类包括人工改造痕迹和其他动物改造痕迹。人工改造痕迹包括锤击痕迹、切割痕迹、砍斫痕迹、戳刺痕迹等,其中锤击痕迹主要出现在骨器表面(用于骨器制造),其他痕迹则出现在多种骨骼部位的残片上(可能由狩猎、屠宰、分割和剥皮行为产生)。动物改造痕迹包括食肉目动物啃咬痕、偶蹄目动物踩踏痕、啮齿目动物啃咬痕等。其中制造啃咬痕的啮齿目动物中,可能包括有豪猪、竹鼠和鼠科动物等。人工改造痕迹的研究对认识当时人行为模式提供了具体证据,如当时人对洞穴占据使用形式、骨质工具制造与使用、狩猎与分食行为(狩猎工具与剥皮技巧)等。本研究对其他动物改造痕迹也作了必要分析,如豪猪与鼠科动物的不同啃啮形态等。该遗址研究、鉴定出的多种痕迹标本,以及多种鉴定、分析方法的使用等,显示出古人类遗址中痕迹标本的复杂性,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的必要性。三维扫描数字模型技术,是国内在该领域研究方法中的首次使用。  相似文献   

9.
张兆瑾 《地质论评》1951,16(2):72-75
从自然区域来划分,中国已知产锑之区域,计有十三省一百数十县。属於珠江流域者,有粤桂滇黔四省,属於长江流域者,有康川鄂湘赣皖七省,属於黄河流域者,仅有甘肃一省,属於松遼流域者,亦仅有吉林一省。金储量约计可能达二百五十万吨。而每年纯锑产额,则自数千吨以迄二万吨不等。  相似文献   

10.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边缘海-浅海相识别与油气储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贤涛  张国成 《沉积学报》2015,33(2):364-375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有无海相沉积久争不决。痕迹学、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综合研究,识别出那里存在海退与海进层序。海退层序在开31井3 553.30 m和3 552.70 m处分别见到压扁层理、双泥披(double clay drapes)。3 551.70 m处,出现丘状交错层理(表现为洼槽状向上弯曲平行纹理和凸起状向上弯曲平行纹理),显示前滨和临滨环境。3 551.50 m处,代表后滨环境的植物根迹出现,完成一个海退层序。另一个海退层序出现在新胡4井,从见到海相痕迹化石DiplocraterionPalaeophycosTerebellina开始(2 969.10 m;2 966.40 m)到出现植物根迹(2 931.93 m)结束。以上两个海退层序反映东濮凹陷沙四段沉积期,海水影响所及,仅限于边缘海的前滨和临滨深度范围。与海退层序不同,海进层序显示海水显著加深。文72-104井指示三角洲边缘海湾环境的痕迹化石Teichichnus(3 146 m),过渡带痕迹Rhizocoralliun(3 109.28 m)至滨外生物痕迹Zoophycos(3 050.10 m),记录到一次具有滨外环境的海进过程。开34井3 424 m至3 260 m依次出现透镜层理、植物根迹、透镜层理、羽状交错层理,解释为前滨环境。3 267~3 260 m由压扁层理(3 267.00 m)双向前积层理(3 266.81 m)为标志的前滨环境到具有Thalassinoides(3 266.25 m)、Macaronichnos痕迹化石所指示的临滨环境,再到生物扰动达70%并具颗石藻所代表的滨外浅海环境,结束一次海进过程。海进层序被固底底质控制痕迹相所指示的沉积不连续界面所限定,有利于不整合圈闭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宫景光  张瑞锡 《地质论评》1950,15(Z1):33-47
独居百(Monazite)虽为一矿物名词,但其成分并非固定,根据一般矿物学记载其主要成分系磷铈钍化合物有时含有不定量之铀质,在我国境内此种矿物首先发现於广西富贺钟区之锡砂矿床中,系十余年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张更氏於调查该区锡矿后曾将锡砂带至美国分析。证实锡砂中有独居石之存在,著有报告可供参考〔1〕惟  相似文献   

12.
穆恩之 《地质论评》1949,14(Z1):13-21
一中国笔石之研究经过李希霍芬(Richthofen)於1868—1870年间调查中国地质时,首先在南京附近仑山发现笔石,所采标本经佛来希(Frech)研究,列一笔石名单於李希霍芬之”中国“第五卷中(1912),勃朗(Brown1908)在云南施甸蒲缥所采笔石标本,由爱丽斯(Elles)鉴定,瑞德(Reed 1917)列些等笔万名单於其”云南奥陶纪及志留纪化石“一文  相似文献   

13.
依据伊通景家台大黑山晚奥陶世陡山头子组(原误比用石缝组)之顶界不整合面上的大黑山砾岩+火山岩(原误划属桃山组下段),于火山岩中获锆石U-Pb SHRIMP年龄为(413.4±6.6)Ma~(420.3±6.6)Ma,相邻的段家店同一地层为(415.0±6.9)Ma~(421.4±6.6)Ma;永吉张家屯生物化石定年为晚—末志留世的张家屯组底砾岩沉积覆盖的英云闪长岩获锆石U-Pb LA-ICPMS年龄(443±5)Ma;共同为吉林省加里东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14.
潘锺祥 《地质论评》1951,16(1):77-77
(一)中国油田生成的环境现在中国已知油田,大多数为生於盆地之中,如新疆石油为产於准葛尔与塔里木两个大盆地之中,甘肃石油为产於许多小的盆地之中陕北盆地与四川盆地,亦均产石油,最近在柴达木盆地,亦发现石油,更证明盆地对於中国石油生成之重要性。 (二)生油层除非在有断层及不整合接触之情形下,普通石油常迁移不很远的,特别是横穿地  相似文献   

15.
东濮凹陷沙三段的风暴沉积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东濮凹陷下第三系沙三段发育风暴沉积,主要特征有:(1)具重力流沉积特征的变形构造;(2)反映风暴作用的丘状交错层理、冲刷-充填构造(渠模)、浪成沙纹层理、和震荡波痕;(3)与风浪作用相关的生物活动,包括潜穴、钻孔和生物逃逸现象;(4)可与海相风暴岩对比的“似鲍马层序”以及(5)多变的砂层顶面形态。根据风暴砂层的性质,可将风暴岩系划分为三个微相:(1)水道充填沉积;(2)漫溢沉积微相;(3)末稍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16.
田奇 《地质论评》1938,3(4):355-404
引言中國泥盆紀化石之著聞於世,爲時最早。西歴一八四六年,即有康力克氏(L.G.de Konick)爲之研究,刊行於世。一八五三年,戴威遜氏(Thomas Davidson)亦記述泥盆紀腕足類數  相似文献   

17.
当钻孔穿过层状岩(矿)层时,如果钻孔轴线和岩(矿)层不正交,也不平行,则岩(矿)层的层面和层理面在岩芯柱上呈一椭圆面或椭圆迹圈(图1).经研究发现,该椭圆长轴的方位是钻孔倾斜方位角φ_钻、倾角θ_钻以及岩(矿)层倾向方位角φ_岩、倾角θ_岩的函数.由此函数关系出发,进一步求出此椭圆长轴与钻孔轴线确定的平面和通过钻孔轴线的铅垂平面的夹角γ,就可以在岩芯横截面上画出钻孔的倾斜方位线,从而恢复了岩芯的原始方位,达到利用钻孔岩芯作为定向标本来测定剩磁参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路兆洽  白家驹 《地质论评》1939,4(5):343-346
民国廿七年秋,经济部地质调查所闻云雲南西部蒙化縣境产油頁岩,乃派路兆洽、白家驹二君前往调查。二君於十月出發,於十二月归来,前后二阅月。除油页岩外,蒙化、祥云等县之地质矿产,亦为研究之對象。所得材料甚为丰富,并撰成『雲南蒙化县附近地质』一文,記载其重要部份。惜所採化石,多未鑑定,地层時代不能確實,未便予以發表。茲先取油頁岩及油頁岩生成時代有关之矿  相似文献   

19.
西藏高原喀斯特的性质及“ 残余峰林” 质疑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朱学稳 《中国岩溶》1994,13(3):220-228
西藏高原面上碳酸盐岩分布区的各种有关地貌现象, 其中之绝大部分, 是在第四纪冰缘气候条件下由物理风化作用( 机械剥蚀) 形成的。可以鉴别出属于喀斯特形态的只有一小部分洞穴、溶蚀裂隙、泉钙华、洞内一些痕迹状次生碳酸钙沉积、灰岩表面的现代溶痕和流痕,以及一些喀斯特泉等. 西藏地区从不具备峰林喀斯特形成的必要地质条件.以“残余峰林” 的分析所得出的一些重大相关结论, 目前尚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作者建议更替离原灰岩地貌所使用的一些典型喀斯特术语, 并提出了具体方案. 同时建议命名西藏高原喀斯特为“ 高寒半喀斯特” 或“ 西藏高原式” 喀斯特类型   相似文献   

20.
李星学 《地质论评》1948,13(Z2):262-264
浙江中生代植物化石之产地,虽常见於各地质报告,然其确切之内容则从未道及。去冬地质研究所陈恺,郭鹤俊两先生以采自兰谿,寿昌两县之植物化石交笔者鉴定时,觉其大部与福建坂头系之植物相似,而应为下白垩纪Wealden期之产物。今夏,复趁去浙西调查之便,除对上述两处之标本有所增补外,并添采诸暨五泄一地。惜三处之标本均多破碎,属种亦少,尚难详作研讨,兹将已经初步鉴定者列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