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岩石-构造学标志、同位素(Sr,Nd)组成、组分等浓度图、年龄-温度冷却曲线和钙质角闪石压力计等方面论述西熊文岩体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及其与穹状构造成型过程的联系。认为:大别地块西部的西熊文岩体为同隆升重熔型于长花岗岩。造山期后大别地块的隆升-剥露过程驱使地壳深部流变物质减压、局部熔融产生的花岗岩浆呈底臂式上冲侵位,并同时带动、协调未熔融的变质流变围岩侵位,,并冷却于适可的温压、深度形成同隆升热动力穹状构造(热穹构造);熔融过程的性质和体积改变量以及岩体的侵位事率、冷却过程结晶深度和就位年龄等参数均可作为理解和刻画热穹构造成型过程的重要信息,热穹构造是大别地块在中生代缓慢隆升-剥露过程中的一种次级构造形式。  相似文献   

2.
大别地块中生代绝大部分钙碱笥花岗岩类岩浆的形成、侵位与壳幔岩浆源区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垂向侵位分异以及块体的差异降升-剥露过程密切相关。中酸性岩浆活动和变质岩系的改造作用直接源于同一热事件,即为深部幔源基性岩浆不断向地壳添加,由此引发了中上地壳变质流变物质广泛熔融、侵位或受热改造。这一热事件可能为大别地块中生代隆升作用提供了必要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华中大别山高压变质地体的形成和差异岩石隆升…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昌前 Ehler.  C 《地球科学》1995,20(5):515-520
根据花岗岩类资料,分析了大别造山带自古生代以来的岩石隆升-剥露历史。认为北淮阳地块、大别地块西段及大悟地块的岩石隆升-剥露主要发生于侏罗纪之前,而大别地块东段在白垩纪以来的岩石隆升-剥露。本文指出,含超高压变质岩的大别地块东段自海西期以来的岩石隆升-剥露幅度达20km。  相似文献   

4.
根据花岗岩类资料,分析了大别造山带自古生代以来的岩石隆升-剥露历史。认为北淮阳地块、大别地块西段及大悟地块的岩石隆升-剥露主要发生于侏罗纪之前,而大别地块东段在白垩纪之后还发生了强烈岩石隆升-剥露.本文指出,含超高压变质岩的大别地块东段自海西期以来的岩石隆升-剥露幅度达20km.这一深度的负荷压力与大陆碰撞过程中超过压和高应变条件的结合,有可能形成柯石英榴辉岩,但高压变质地体中的金刚石,更可能是早期慢源岩浆挟带到地壳中的捕虏晶。  相似文献   

5.
扬子克拉通西缘穹状变形变质体的类型与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扬子克拉通西缘呈分散状产出的一系列穹状变形交质体,按其结构特征与成因,可将其划分为变质核杂岩,岩浆核杂岩,片麻岩穹隆和构造穹隆四种类型。造山后期—期后,深部上隆,浅部伸展,局部岩浆活动和造山期深熔花岗岩底辟侵位所引起的地壳局部隆升与伸展,是形成该区变质核杂岩和岩浆核杂岩的主要原因;片麻岩穹隆和构造穹隆,则分别为双向挤压收缩体制下,局部熔融—重熔花岗岩同构造被动侵位,和单纯的构造变形与叠加变形形成。它们具不同的时、空分布和控矿特征,是扬子克拉通西缘造山过程中不同构造坏境,不同演化阶段和不同构造体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东准噶尔鲍尔羌吉——带热隆伸展构造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东准噶尔1:25万造山带填图方法研究过程中,在鲍尔羌吉一带发现较为典型的伸展构造,与许志琴等提出的热隆伸展构造有相似之处,其隆升与晚古生代造山后期抬升侵位的花岗岩有关,重熔花岗岩侵位上隆形成“热穹隆”构造,在岩体顶部垂直主应力作用下导致上部地壳伸展减薄,形成以晚古生代花岩为核心的伸展构造。  相似文献   

7.
冯乾乾  邱楠生  常健  刘念 《地球科学》2018,43(6):1972-1982
房山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明确其中-新生代的隆升剥露过程及构造演化史可以为华北克拉通的构造演化提供有力证据.运用锆石裂变径迹、磷灰石(U-Th)/He及锆石(U-Th)/He等构造热年代学研究方法,综合房山岩体高、中、低温热年代学资料,重建了房山岩体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并根据不同矿物的封闭温度差(ΔT)和与之对应冷却年龄差(Δt)的关系,计算侵入岩体在不同构造热演化阶段的抬升冷却速率,分析了岩体隆升速率的变化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了房山岩体隆升过程的基本特点.研究表明,房山侵入岩体构造热演化分为4个阶段:(1)130.0~123.5 Ma,侵位岩浆结晶-固结阶段,岩体平均冷却速率高达88.46 ℃/Ma;(2)123.5~56.0 Ma,岩体相对缓慢冷却阶段,平均冷却速率为0.74 ℃/Ma,平均隆升速率为29.6 m/Ma;(3)56~35 Ma,岩体相对快速冷却阶段,平均冷却速率为6.90 ℃/Ma,隆升速率为276.0 m/Ma;(4)35 Ma以来,岩体相对缓慢冷却阶段,平均冷却速率为1.0 ℃/Ma,隆升速率为40.0 m/Ma,构造趋于稳定.结合区域构造动力学环境的研究,分析了房山岩体构造热演化可能的动力学成因,认为房山岩体阶段性抬升冷却可能与华北克拉通东部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南北两侧陆内俯冲造山作用和西南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青藏高原隆升等远程构造挤压有关.房山岩体的形成及相对快速抬升冷却阶段分别对应于华北克拉通两期重要的破坏高峰.   相似文献   

8.
研究区位处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多次构造体制与区域构造属性的重大转变。对吕梁山脉中北段古元古代花岗岩体隆升剥露的定量化研究,可以更加整体、直观的认识中部构造带内基底岩石隆升剥露作用,有助于了解华北克拉通演化过程。同时能为周围能源型盆地的形成演化提供佐证,深化对盆地资源赋存条件的认识,从而为资源的开发提供基础证据。通过对研究区古元古代花岗岩体系统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采样分析,揭示了基底岩石初始隆升剥露作用发生在晚白垩世至新生代早期,主要有两个阶段:白垩世晚期约88~77Ma和新生代早期约65~53Ma。之后,样品处在磷灰石退火带之上,虽有短暂的再次埋藏,但总体一直处在抬升剥露作用下。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和热史模拟表明,不同岩体抬升剥蚀在时空上具有非均衡性,晚白垩世早期,中部关帝山岩体呈穹隆状隆升剥蚀。北部芦芽山岩体和云中山岩体晚白垩世遭受挤压,发生隆褶变形。新生代以来,岩体加速隆升,早期(65~53Ma)是岩体抬升-剥露速率出现转折的关键时期,与东西两侧相邻断陷的发育具成因上的耦合联系,在华北地块中部地区具有区域响应,并可能奠定了现今吕梁山脉中北段的地势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9.
四川石棉草科穹状岩浆核杂岩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扬子陆块西缘的石棉草科穹状变形变质体,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穹隆体经历了三次变形变质时期:早期为收缩滑脱变形的区域动力变质、中期热隆伸展动热变质和后期岩浆热接触变质。对主期变质划分出黑云母带、石榴石带、红柱石-十字石带和矽线石带,确定为低压相系,利用变质反应、矿物地质温压计及相关的同位素年龄资料,建立了草科穹状变形变质体演化的p-T-t-D轨迹。轨迹图呈顺时针形式,具碰撞造山带环境的特点,变形变质过程受变质体前缘西油房韧性剪切带逆冲-推覆作用和后缘碰撞晚期岩浆大规模上侵的双重制约,为深源岩浆热动力变质成因,属穹状岩浆核杂岩构造。  相似文献   

10.
应用Rb-Sr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大别山东部两类不同构造环境(同构造花岗岩和非构造花岗岩)成因的花岗岩及大别杂岩混合二长片麻岩的冷却就位和构造-变质时代.结合区域上大别杂岩和花岗岩已有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成果分析,结果表明:(1)大别山东部燕山晚期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岩浆活动是同一构造-热事件的产物;(2)大别杂岩与中生代花岗岩具有相似的热历史,中下地壳大别杂岩的出露是燕山晚期区域构造抬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东部佳木斯隆起是佳木斯地块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多期板块碰撞闭合事件的影响,对其隆升剥露历史的热年代学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东北各地块的碰撞拼贴历史以及古亚洲洋东端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东部佳木斯隆起老平岗花岗岩岩体中的锆石LA-ICP-MS、独居石Th-U-Pb化学法(CHIME)以及(钾长石、黑云母)~(40)Ar-~(39)Ar法同位素年龄的测定,恢复了佳木斯隆起多期隆升剥露的构造热演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佳木斯隆起晚三叠世之前主要存在三个隆升阶段,分别为早古生代早期(511~494Ma)和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早期(260~240Ma)的快速隆升阶段以及期间的相对慢速隆升阶段。511~494Ma快速隆升阶段,冷却速率为11.76℃/Myr,隆升速率为0.294mm/a,17Myr隆升总幅度达5.00km,代表了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的碰撞拼贴事件;494~260Ma相对慢速隆升阶段,冷却速率为1.51℃/Myr,隆升速率为0.038mm/a,234Myr隆升总幅度仅有8.80km;260~240Ma快速隆升阶段,冷却速率平均为8.44℃/Myr,隆升速度平均为0.211mm/a,20Myr隆升幅度平均达4.22km,该事件应与佳木斯地块与华北板块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的碰撞拼接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斜长石-角闪石温压计对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隆起及燕山褶断带内不同时期花岗质侵入岩的结晶压力及侵位深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在内蒙古隆起及燕山褶断带之间,存在有强烈的差异性隆升及剥露过程,但这种差异性隆升及剥露在早侏罗世以来的表现则不明显。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差异性隆升及剥露可能是导致内蒙古隆起上大量基底岩石出露、中—新元古代及古生代沉积盖层缺失及燕山褶断带中—新元古代及古生代沉积盖层大量保留的主要原因。内蒙古隆起强烈的隆升及剥露过程发生在晚石炭世—早侏罗世期间,其东部的剥露幅度比中东部明显偏小。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内蒙古隆起的强烈剥露及其与燕山褶断带之间的差异性隆升可能与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地块的俯冲、消减、碰撞及华北北缘区域性断裂(如平泉-古北口-赤城-尚义断裂、赤峰-围场-多伦断裂)的活动有关。燕山褶断带的强烈隆升与剥露发生则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之后。晚体罗世—早白垩世以来,华北地块北缘南北两侧均有一次明显的剥露过程,这一剥露可能与本区及中国东部地壳强烈伸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龙门山穹状递增变质作用特征及岩石圈深部作用信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变质带的空间分布特征,矿物组合的世代关系和同位素定年的综合研究表明,龙门山造山带的穹状递增变质作用是发生于燕山期的区域动热变质作用,所形成的递增变质带在空间上呈穹隆状,等变带围绕热中心呈环带状分布,热中心发育花岗岩,从热中心向四周变质程度依次递减,热中心花岗岩的侵位和上隆滞后于穹状递增变质作用,二者在成因上无直接的联系,其pTd轨迹揭示出了盆山耦合过程中壳幔间相互作用过程和热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4.
对昆仑垭口地区小南川岩体7件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测试, 分析了岩体的冷却过程及岩体的剥露与构造地貌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昆仑山区中新世晚期视剥蚀速率极为缓慢, 为0.020~0.035mm/a, 反映的是构造隆升作用微弱、地貌缓和的地质环境, 因而构造隆升速率与低的视剥蚀速率相当.上新世以来小南川岩体突发性快速隆升冷却, 造成超过3km的物质揭顶, 这不是由单纯的剥蚀过程导致, 而是反映了昆仑山上新世以来的强烈构造隆升驱动下的成山作用过程.岩体上新世的裂变径迹年龄与近东西向的昆仑河-野牛沟谷地断裂断陷、昆仑垭口盆地断陷以及后期西大滩谷地断陷的综合构造地貌演化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此外裂变径迹年龄的空间分布格局反映了区域性的差异隆升作用, 由南向北、由西向东, 隆升和剥蚀作用逐渐衰减, 这与东昆仑山南北向以及东、西昆仑山之间地貌发育的差异性以及新生代火山作用分布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东南缘作为青藏高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代期间经历了显著的构造隆升、断裂活动、气候变化和河流系统的重组,这些过程均伴随着岩石的快速剥露,是当今地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然而,目前关于东南缘新生代期间的剥露过程及驱动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为此,选取青藏高原东南缘临沧花岗岩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低温热年代学定年以及热历史模拟方法,系统分析了临沧花岗岩地区新生代期间的剥露过程并探讨了临沧花岗岩岩体快速冷却的驱动机制.认为临沧地区新生代以来经历了3期快速剥露事件,分别为晚始新世、渐新世以及中中新世.综合分析区域气候及地质数据,认为前2期事件是构造隆升所驱动,而后期则归因于亚洲季风的强降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念青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内部的重要山脉,主体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内部发育不同类型的变质岩包体如Lgn、Ygn片麻岩和元古代(Pt)变质岩,岩体东西两侧发育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对念青唐古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矿物对热年代学分析,良好地揭示了岩浆热演化历史和山脉隆升过程。通过单颗粒锆石离子探针测年,发现65.0~55.0Ma发生早期岩浆侵位事件,形成Lgn、Ygn花岗片麻岩包体;在18.3~11.1Ma期间,在约11km深度的Lgn、Ygn下方发生大规模岩浆侵位和结晶成岩事件,形成念青唐古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NG)。在11.1~9.3Ma期间,念青唐古拉花岗岩发生快速冷却和隆升过程,平均降温速度约222.2℃/Ma,对应的平均差异隆升速率为5.56mm/a;在9.3~8.6Ma期间,念青唐古拉花岗岩继续发生差异隆升和快速降温,平均降温速率为142.8℃/Ma,对应的差异隆升速率为3.57mm/a;在8.0~5.0Ma期间,念青唐古拉山区发生伸展型韧性剪切变形,导致念青唐古拉花岗岩快速隆升,平均差异隆升速率为3.50mm/a;在5.0~3.7Ma期间,念青唐古拉花岗岩继续发生构造隆升,平均降温速率约92.3℃/Ma,对应的平均差异隆升速率为2.31mm/a。自3.7Ma以来念青唐古拉花岗岩平均降温速度达27.0℃/Ma,平均抬升速度达0.68mm/a。念青唐古拉岩浆集聚、NG花岗岩侵位与INDEPTH-Ⅱ地震深反射亮点揭示的地壳局部熔融存在动力学成因联系,导致上地壳伸展构造变形、NG花岗岩缓慢冷却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17.
华南武功山中生代花岗岩体热史及隆升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全岩Rb-Sr和黑云母、钾长石、全岩K-Ar、磷灰石裂变径迹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结合地质构造证据,分析了华南武功山花岗岩体的冷却历史。假定岩体冷却和地温梯度降低同步,估算出武功山中生代岩体的原始侵位深度为6km。在岩浆冷却过程中,岩体冷却上升速率逐渐降低。该岩体在180.8Ma。热侵位结晶,以较快的速率冷却上升,冷却速率为10.7C/Ma。,上升速率为0.11mm/a。经过28Ma后,岩体上升至地下约3km深处,转为缓慢冷却,平均冷却速率为1.7C/Ma,平均上升速率为0.02mm/a。最后对武功山地区晚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热演化模式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青藏高原腹地不同构造部位的班戈、雄梅、羊八井、拉萨花岗岩和甲岗、曲水花岗闪长岩的热年代学分析,剖析了青藏高原腹地构造-热事件与构造-地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腹地自中生代中、晚期以来发生4期重大区域性构造-热事件,包括121-116Ma沿班公-怒江缝合带发生的强烈中酸性岩浆侵位事件、93-45Ma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缘发生的强烈中酸性岩浆侵位事件和随后发生于78-40Ma的快速隆升事件、25-15Ma沿冈底斯构造-岩浆带发生的强烈构造隆升事件及8-6.5Ma以来在拉萨地块中部发生的区域性伸展裂陷-差异隆升事件。区域性剥蚀夷平事件主要发生于40-25Ma与15-8Ma,区域性整体隆升主要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即25-8Ma,区域性伸展裂陷与差异升降事件的开发时代约为8-6.5Ma。  相似文献   

19.
造山带中、新生代隆升作用构造年代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造山带中,新生代降 作用构造年代学研究在内容上强调隆升的细致过程和机制的研究,在方法上有4点值得重视:利用财核素测定年龄;利用MDD模式定量研究山体隆升过程;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方法研究山脉的隆升与剥露;复地貌有关参数判断抬升机制。对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构造年代学进行剖析后,得到一些规律性认识;隆升构造复杂多亲,可划分4类6型隆升构造;隆升作用在时间上显示缓慢和强烈或相间的节律性;空间  相似文献   

20.
大别造山带存在中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相关花岗岩类在成分上与准铝质岩一致,其锆石U-Pb与全岩Rb-Sr年龄为174~161 Ma。这些岩体主要属于造山带中下地壳深部熔融、侵入之产物,具有晚造山挤压型花岗岩的特点。岩体出露面积与剥露深度的区域变化,主要与后期强烈的热窿伸展差异改造作用有关。大别造山带晚造山期的挤压环境,还控制合肥盆地前陆挤压阶段(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期)以及南北两侧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西太平洋汇聚特性的急剧变化(侏罗纪末),是促成大别山造山根突发性拆沉事件以及区域伸展机制取代晚造山期挤压作用的根本原因,推测这种晚造山期挤压环境大致结束于~160Ma,即造山根突发性拆沉作用发生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