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云南省鲁甸县6.5级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紧急启动地灾一级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派专家组赶赴灾区,并与国家气象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部门和单位密切联系,随时监测灾区气象、地质条件变化。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派出212人、49台车辆、4个飞行队及7架无人机参与地灾工作。目前,地灾预警及排查工作正在地震灾区有序开展。地震发生后,及时协调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第一时间获取了灾区遥感图件。国土资源部派遣的前方工作组于8月5日晚抵达鲁甸县,与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工作组对接协商后,针对地灾排查工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以乡为单位  相似文献   

2.
<正>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受灾面积大、人口多,居民住房和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广大测绘工作者在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第一线,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了大量测绘服务保障。一是为抗震救灾积极提供最新测绘成果资料。玉树地震发生后,省测绘局及时提供了近5027幅最急需的玉树地区影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四川省雷电业务系统构建中的应用方法。四川省防雷中心在雷电监测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基础上,将GIS技术与雷电潜势预报和短临预警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构建了雷电业务应用系统。并通过对此系统在2008年“9.23”四川雷电天气过程中的应用分析,说明此系统可以准确地对未来12小时的雷电过程进行预报和未来1小时的雷电过程进行预警。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G)在四川省雷电业务系统构建中的应用方法。四川省防雷中心在雷电监测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基础上,将GIS技术与雷电潜势预报和短临预警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构建了雷电业务应用系统。并通过对此系统在2,008年“9.23”四川雷电天气过程中的应用分析,说明此系统可以准确地对未来12小时的雷电过程进行预报和未来1小时的雷电过程进行预警。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惨重,无数房屋垮塌。中国人民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同心协力,全力救灾,用行动安慰着受灾的每一位同胞。国土资源部门派出专家组赶赴灾区,从航片的拍摄、地质灾害的预警,到灾后重建的选址,国土人用科技手段全力支持抗震救灾。《国土资源》借本文悼念那些在灾难中逝去的人们!  相似文献   

6.
在地震灾区重建规划用图测绘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充分利用已有基础测绘资源及灾前灾后影像资料,采用航测遥感技术对多源遥感影像的处理及多源数据快速整合的技术和方法,提出了可靠、及时、高效率制作地震灾区影像地图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7.
《青海国土经略》2011,(5):55-F0003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是玉树灾后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能否安居乐业的一个重要条件。受地形因素控制,结古镇周边地质环境条件也十分脆弱,加之受玉树强烈地震影响,致使以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对地震灾区城镇及恢复重建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8.
《国土资源》2010,(4):59-59
“4&#183;14”玉树地震后,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按照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部署,紧急安排地震灾区打井任务。经过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部门的紧急勘查,初步确定了100口井的选点方案和布设位置。县、乡政府所在地打井52口,寺院打井24口,人口相对集中区和饮水困难地区打井24口。截至4月27日,布设井位13口,已开孔5处,成井2口,总进尺140米。另据悉,该厅对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作了部署:一是进一步划定灾害易发区的预警区域,  相似文献   

9.
北京防震历史经验与汶川地震灾后城镇选址重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5.12汶川8.0级地震使灾区蒙受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地震造成的灾害与灾区地质构造有极强的空间相关性。灾区地震历史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地震格局有明显的时空特征,重灾区灾后重建城镇选址宜多学科联合谨慎规划。康熙18年(1679年)的北京平谷-三河8.0级地震与5.12汶川地震惨烈程度相近,北京地质构造研究与地震时空格局分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北京城市发展中的防震规划历史经验值得5.12地震灾区在重建与今后发展中借鉴。  相似文献   

10.
由于近期天气多变,加之地质灾害发生带有一定的不可确定性和突发性,汛期的地灾预警预报工作到了最关键时期。为此,济源市国土资源局早动手、早安排、早部署,制订方案,划定351个地灾隐患点和13个高易发区、12个中易发区,确定防治责任单位及职责,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预报、速报、值班、巡查制度,加强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确保安全度汛。  相似文献   

11.
雷州半岛夏季闪电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雷州半岛夏季雷暴的气候特征,利用布设在雷州半岛徐闻、遂溪两点的LD型闪电定位系统对雷州半岛的闪电进行观测,对雷州半岛7月份的逐日闪电总次数、正闪比、幅值均值、幅值分布、闪电波前陡度、闪电累积概率分布等观测值进行分析,得出了雷州半岛夏季闪电活动的部分规律。分析表明:雷州半岛夏季最大闪电电流峰值为-153 kA;负闪明显多于正闪,占闪电总数的71.71%;电流峰值都主要集中在10 kA~40 kA;闪电波前上升陡度相对集中在1μs~20μs,占观测总闪击的91.5%,3μs~10μs达到峰值。分析所得结论对本地区防雷减灾工作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地闪及TRMM卫星等资料,运用统计和对比的分析方法,对四川“9.23”雷暴过程中地闪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沿副高边缘移动的“9.23”雷暴过程主要发生在川西高原以东地区,地闪空间分布集中连续,且主要以双单体雷暴系统的形式出现。处于雷暴系统或单体中心的地面站其地闪频数的峰值提前或同时与降水量峰值出现;而处于雷暴系统或单体边缘的地面站其地闪频数的峰值则更易滞后于降水量峰值。地闪的发生与雷暴云中的水成物粒子的分布状态都有直接的关联性,负地闪放电主要源于雷暴系统中较低的云水及可降水强中心区域,而正地闪放电则源于较高的云冰强中心的边缘处。  相似文献   

13.
根据贵州省近8年的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和30年的雷暴日观测统计资料,从灾害易损性的角度出发,以雷暴日数、雷电灾害频度、经济易损模数、生命易损模数作为评价指标。对贵州省各设区市的雷灾易损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初步形成贵州省雷灾易损性区划。结果表明,某一地区雷击灾害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情况既与该地所处的雷电环境特征有关,也与该地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及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各地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比较科学的理论指导,利用2002-2008年湖南省14个市的雷电灾害统计资料,结合湖南省各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密度特征,引用雷击密度、雷电灾害频度、生命易损模数以及经济易损模数作为各市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得出各市综合易损性指标,最后形成湖南省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结果表明:某一地区雷击灾害的发生以及其造成的损失不仅与该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有关,也与该地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大气电场与闪电资料的雷电临近预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气电场仪进行雷电预警误报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多站大气电场仪组网观测地面电场,并结合闪电定位系统的观测进行雷电预警的方法。该方法结合了大气电场仪与闪电定位仪的优点,利用电场强度阈值和闪电发生的距离阈值,得出雷电预警等级的方法。采用此方法可以降低仅用电场强度来预警所造成的误报率,并能估计出雷暴的移动方向。经检验,此方法TS评分为0.73,漏报率为0.21,空报率为0.09。此算法对于由远及近的雷电活动,或者距离很近的雷电活动有较高的预警准确率。算法对10km内的强雷暴预警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利用湖南地区ADTD闪电定位仪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湖南夏季雷暴发生过程中地闪的区域特征、及地闪与大气不稳定参数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地闪活动预报的诊断指标并建立不同区域地闪数的预报方程。结果表明:采用经验正交方法研究地闪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湖南地闪活动可分为3个区域:湘西山地区、湘东北平原区及湘南山地区,各区与地闪相关性好的不稳定参数分别为,湘西山地区:对流不稳定能量、抬升指数、修正K指数及粗理查逊数;湘东北平原区:抬升指数、修正K指数及大气可降水量;湘南山地区:通气管指数。并且不稳定参数与地闪数具有一定的回归关系,各区潜势预报方程对实际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首先从现代建筑物通常的防雷系统设计,简要地介绍防雷系统中的雷电暂态响应的分析和计算思路;并从防雷管理和防雷装置设计的角度,探讨了新建建(构)筑物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的主要程序及步骤;并对防雷隐蔽设施分段验收程序作了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安徽省2006~2009年4年来10个地面测站的闪电定位数据资料,分析安徽省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点。从时间分布来看,闪电频次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闪电发生频次上升,夏季7月达最大值,秋季下降,至冬季达最小值。在闪电发生频次逐时分布中呈现出一定规律性,闪电多发生在1天中15:00-17:00,而在9:00发生频次最少。通过分析闪电空间密度分布图可以发现,南部闪电密度大于北部,原因是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山丘为主,且南北气候类型不同,北部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而且与北部相比南部经济发展快,城市高层建筑多,人口密度大,和空气污染相对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