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红、蓝宝石是一种主要与中新生代深大断裂构造、原始岩浆性质、火山作用、热液交替变质作用、地壳风化夷平作用等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重要经济矿产,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经济作用。本文拟据实际资料对红、蓝宝石矿床成因--产太进行分类,并对我省主要红、蓝宝石矿产地进行初步地质评价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深断裂控岩控矿问题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讨论了深断裂在地壳发展各阶段的活动特点及控岩、控矿情况,指出了深断裂的识别标志及研究深断裂的重要性,研究方向。由于深断裂控岩、控矿物的重要作用,研究深断裂涉及构造、岩石、矿床等多学科,呼吁建立“深断裂学”。  相似文献   

3.
断裂构造能够引起重力场的异常分布,温泉热源的形成和空间展布主要受深大断裂、基底构造等地质因素控制。基于这一思路,根据该区重力资料,结合地质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对深部地质结构做了一些探讨。对重力资料进行了一些处理,挖掘深部地质信息,根据所得信息推断出了一些基底断裂,有一些是本次重力结果新发现的断裂。此外,还证实了前人已圈定的断裂构造,这些构造在控热、导热作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深大断裂、基底构造它们交汇部位附近是寻找温泉热源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4.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布格重力和航磁资料系统处理、研究、解释,确认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壳深部存在近EW向、NW向和NE向3组断裂系统。近EW向断裂是深部主要断裂系统,大部分断裂深及30km以上,其中有些断裂是以往很少为人们关注的; NW向断裂分布也比较广泛,但深度相对较浅,大都在10km左右,不超过20km; NE向断裂虽然地表出露最广,规模最大,但只有广州-恩平断裂可深及30km 以上,大多数也相对较浅,特别是以往一些被称为深大断裂的断裂只有10km左右深度,不超过20km。上述工作新成果同传统概念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深大断裂格局有较大改变。本文提出“新构造期深大断裂”的新概念及理论分析、解释这种格局的改变。并认为它对研究新构造、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地震地质、找矿、找水、地质灾害等方面或具有科学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文章还阐述了近EW,NW和NE向3组断裂间的相互切割关系,认为前二组断裂活动较NE向断裂更活跃或更新一些。  相似文献   

5.
豫西中新生代地球动力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献章 《河南地质》1998,16(3):196-201
以隆断区和断陷盆地地壳厚度的显著差异,隆断区与盆地分界的深大断裂(边缘断裂,与地幔斜坡对应)隆断区和盆地的岩浆作用及现代地热活动,盆地沉降历史四个地质特征为依据,作者认为本区盆岭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是,中新生代上地幔起伏和下地壳不均匀岩浆熔融并由此产生的岩浆作用和热能,重力地质作用等引起的物质膨胀和岩浆侧向上侵入,岩浆冷凝和体积收缩导致同沉积断层运动,形成本区盆岭构造。  相似文献   

6.
东天山博格达裂谷发现大规模层间水力断裂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层间水力断裂是沉积盆地深处与大规模流体活动有关的断层,目前的地球物理方法及深源钻探取样已经证实活动水力断裂广布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已褶皱成山的晚古生代裂谷盆地中发育的大规模层间水压碎屑岩是过去沉积盆地发育过程中大规模流体相带及其水力压裂作用的地质遗迹。研究了水压碎屑岩的地质特征、形成地质条件及构造—流体动力作用成岩模式。认为研究水力断裂对认识上地壳层圈拆离、推覆构造、流体输导、多位成矿、油气运移、慢震活动及常规地震发生等问题有极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东昆仑地区的区域重磁场及深部地球物理信息,研究探讨了地球物理特征与矿产资源的关系。贯穿研究区的重力梯级带反映了地壳深部构造的深大断裂带,该梯级带与昆中断裂对应,它不仅是划分构造单元的边界,而且与地壳构造运动的性质及岩浆活动、矿产分布等密切相关。研究区航磁异常区以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为主,异常呈交叉及串珠状分布。沿重力梯级带及航磁异常周围形成一些具工业价值的矿床。深部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揭示了该区地壳与上地幔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其速度结构差异。深大断裂的发育对该地区金属成矿区带的分布起到了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依据重力与航磁异常,在地壳分层、正演模拟以及多种不同方法的处理结果基础上,重点认识天津断裂、沧东断裂与天津西部断裂等深大断层的深部延展特征,分析其活动规律,从不同侧面认识本区地壳在渤海湾裂谷盆地发育中的地质过程。研究结果认为:天津地区存在超壳断裂的可能性不大;天津断裂带西部新生代盖层下部存在规模较大的产状较陡的隐伏断裂,该断裂的活动性对本地区地壳稳定性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干热岩成因机理,综合分析了干热岩形成背景、控热构造系统及尺度.地球中的干热岩具有特殊的形成构造背景,控热构造对干热岩热能的传输与聚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导致岩石圈不同热结构和热异常.控热构造可划分为生热、导热、储热和释热构造.生热构造包括地幔软流圈底辟,具有大量高放射性元素的岩浆房,活动性的深大断裂等;中、下地壳脆韧性转换带,活动的韧性剪切带是导热构造;中、下地壳的低阻高导体,韧性剪切流变层既是导热层,也是储热构造;火山、地震、浅表层次的活动断裂等为释热构造;控热构造的类型受到构造尺度和构造背景的限定.由于地壳中控热构造分布状态及发育特征差异较大,从而导致干热岩等地热能资源在地壳中的埋深、规模、热量以及分布状态等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笔者曾参加贵州汞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并据贵州汞矿的一些地质资料,反映出汞成矿主要是与地壳内部构造活动有关,而表生聚汞作用是不明显的。笔者认为,贵州汞矿与深断裂有一定的依附性,与地幔物质有联系性,受构造层的控制,并且矿化还显现出分带性。从而提出贵州汞矿成因上属沿深断裂导上的地幔汞喷气,在地壳上部适当有利的地方的热水体中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1.
深断裂不导岩———论含铜镍硫化物镁铁—超镁铁岩成岩地质背景(摘要)李文渊(甘肃省地勘局兰州730000)已知赋存铜镍硫化物矿体的镁铁—超镁铁岩,无一例外形成于地质历史上大陆地壳拉张的构造部位。按构造拉张基底为前寒武纪地层和显生宙地层之别,分别归属于大...  相似文献   

12.
周启永 《贵州地质》1999,16(3):199-206,194
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拟定了昂武隐伏深断裂,阐明了其主要地质特征和构造演化,初步了基底古构造体系的递进行变形对区域深积作用、等区域地质演化的控制作用,重点对区域构造的运动喾动力学特征作了初步分析。强调了基底古构造体系研究对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声喜 《辽宁地质》1999,16(4):266-277
辽北地区是我国太古宙变质岩发育区,近些年来,对该区各类深成岩浆岩的识别是太古宙地质研究的重要突破,地受到下地壳环境强塑性变表和变质的改造,深成岩浆岩的构造识别,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综合地质研究才能完成,在分期分阶段形成的矿石变质深成侵入体中,可以识别出大量的岩浆构造,包括不同类型片麻岩之间所形成的穿切构造和赋存于片麻岩中的岩浆流面构造、结晶面构造,侵位变形构造。  相似文献   

14.
现代地质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加深对地壳深层、上地幔和整个岩石圈演变的认识;以及研究地质作用的全球性规律,即探索地表构造的总格局,对地质作用进行全球性对比,并进一步和月球以及其他行星加以比较.在上述研究领域中,遥感技术将发挥一定的作用.遥感技术是六十年代以来出现的一门边缘学科,目前国内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质领域中.本文着重讨论利用宇航影象分析研究地壳深部构造方面的作用.我们所指的深部构造,对地表来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可包括深达软流层的岩石圈断裂、切穿地壳达到莫氏面的  相似文献   

15.
哀牢山构造带是滇东、滇西重要的地质分界线,在我国西部大陆地壳的形成演化中具有特殊位置。该带呈北西向展布,南宽北窄。长达400Km。北东侧以红河断裂为界,南西侧为九甲断裂所截,其间以哀牢山断裂为界。可划分为深、浅两个变质岩带,深带的变质原岩为元古界,浅带的变质原岩主要为古生界。  相似文献   

16.
有些温泉是深部地热流体(地下热水)通过深大断裂上升到地面而自然溢流的,因此,可以通过自深大断裂涌出的温泉流量随固体潮的涨落变化来间接反映深大断裂的导水性能和深层地下水的性状。主要分析了深大断裂来源的温泉流量波动规律和地壳固体潮应变特点,结合广东省信宜地热田和丰良地热田的温泉流量变化,与当地固体潮应变变幅对比分析,利用互相关函数方法求得了固体潮应变与温泉流量波动之间的滞后效应,进而探究了地壳固体潮对深大断裂导水性能的影响,得到:地壳固体潮对深大断裂导水性能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断裂走向与其水平显著形变方向之间的夹角,夹角越接近垂直,深大断裂导水性越弱;断裂导水性在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左右会增大,中间时间则会相对减弱。将地球固体潮水平显著变形方向与深大断裂受力状态相结合,在区域尺度和时间尺度上探讨了地球固体潮对地壳深大断裂水流过程的影响规律,将为本领域其他科学调查与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 纵观中国的含油气盆地,其形成与演化几乎都受边界基底大断裂控制。如中国东部的断陷盆地、西部的塔里木盆地,这些区域性油气富集的共同特征都是断裂控制了绝大多数油气藏分布。1 深大断裂及其活动控制了含油气盆地的各种地质作用地幔上拱及壳内高导层岩浆房生成所引发的地壳张裂,形成了裂谷盆地的壳与超壳深断裂网。这些深断裂是地壳的破碎带和下沉区,也是地面径流的渠道,成为盆地物源供给水系的必经之路。深大断裂控制了  相似文献   

18.
锺嘉猷 《地质科学》1974,9(2):161-170
地壳表面的许多构造轮廓均与基底断裂(即深大断裂)的破裂程度和其所切成块体的形状有直接联系。对导致构造体系形成的动力,早在1926年,李四光教授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在这以后,张文佑同志对于基底断裂形成的力学机制及其对于盖层构造的控制也先后作了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冀北金矿化集中区的地质背景,矿床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提出了富碱热流体在古老地壳深大断裂系中活动对地台活化,岩浆作用乃至成金作用的重要意义,将产于变质岩中金矿床与岩浆岩中金矿床的成因统一起来。它们的金活化条件及成矿机制是相同的,成矿物质来源为中生代地幔与古老地壳的混合来源。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热系统中气体的组分、丰度及同位素组成,可以识别地热流体的来源,追溯其热源形成机制。鲁西北平原地热资源自1998年以来大规模开发利用,但对其热源形成机制的认识尚不明确。本文利用溶解性气体组分和同位素特征对鲁西北平原热源成生条件进行了研究。溶解气成分结果表明,地热气体组分均以N2为主,主要为大气降水入渗成因,在相对封闭的地质环境中深循环,混合一定量的地壳深部或地幔来源的气体。利用3He/4He比值,定量计算出研究区壳幔热源配分比为0.90~1.57,热源主要为地壳岩石放射性生热与来自上地幔沿深大断裂的对流热。其中,砂岩热储受构造活动影响较小,地幔热流占45%左右。而岩溶热储受构造控热明显:处于深大断裂或济南岩体与灰岩接触带附近的岩溶热储地幔热流占比相对较大,达48.77%~52.75%,显示除了正常的大地热流传导产热,沿深大断裂、岩体与灰岩接触带存在来自上地幔的对流聚热;处于齐广断裂与济南岩体中间的稳定地块地幔热流相对较小,仅占38.87%~40.97%,指示构造相对稳定区获得深部热流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