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现场调查和模拟培养实验,对辽河口湿地芦苇生长期内土壤异养细菌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野外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异养细菌数量6月份最多,8月份最少;植被长势良好区异养细菌数量比裸滩区高1倍左右。现场培养实验结果表明,盐分、C/N、石油、植被对异养细菌数量均有影响,异养细菌数量随盐分增加而减少;C/N比值增加,异养细菌数量明显增多,碳氮比为10∶1时,异养细菌数最大,约为对照组的3倍;石油会显著抑制异养细菌生长,浓度越高,异养细菌数量越少;有植被组的异养细菌数量明显高于无植被组。  相似文献   

2.
通过模拟培养实验,对辽河口潮间带湿地细菌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培养实验结果表明,盐分、C/N、石油烃对细菌数量均有影响。细菌数量随盐分增加而减少,C/N的添加使细菌数量明显增多,碳氮比为10∶1时细菌数量最大,约为对照组的3倍。石油烃对细菌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石油烃浓度越高,细菌数量越少。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海域浮游细菌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2004年8月份和10月份渤海湾水体中异养浮游细菌数量分布及其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8月份异养浮游细菌的数量在(5.7~150)×106cfu/L,最高值出现在海河口附近的6号站位,次高值出现在11站位,此季节细菌总体分布是近岸略高,调查范围的南部比北部高;10月份异养浮游细菌的数量在(3~121)×106cfu/L,最高值和次高值出现在海河口附近的5,6号站位,此季节异养浮游细菌总体分布情况是近岸比远岸高,调查范围的南部比北部高。8月份异养细菌数与溶氧量有明显的相关性;10月份异养细菌数与溶氧量有高度明显的相关性,与生化需氧量、氨氮都有较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于2010年5月~10月采用现场模拟培养法探讨了辽河口芦苇湿地沉积物中的总氮去除效果,并分析了不同梯度C/N比(5∶1、10∶1、15∶1)对沉积物中总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有植被芦苇湿地总氮去除率比无植被湿地高;当施加C/N因素后可以提高沉积物中总氮去除率,C/N比对裸滩湿地中氮的去除效果比芦苇湿地明显;在有植被芦苇湿地中C/N比为10时总氮去除率最高,而在无植被湿地中C/N比值为15时总氮去除率最高;8月份各实验组中总氮去除率最高。影响辽河口湿地沉积物脱氮效果主要环境因子还有温度、盐度、含水率和pH等。  相似文献   

5.
于2012年8月利用现场调查结合现场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南海南部海域异养浮游细菌的生物量、呼吸速率、比生长速率和生长效率对外源营养物的响应。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海域异养细菌生物量低于北部海域;外源营养物可显著影响南海南部异养细菌生物量、比生长速率和细菌呼吸速率。在海盆区域S1站,异养细菌生长主要受DOC和氮限制,同时添加DOC、氮和磷会使细菌生物量、比生长速率和细菌呼吸速率明显增加;而在近海陆架S2站主要受磷限制,DOC和磷的添加会极大地促进异养细菌生长。分析发现,外源营养物在促进异养细菌生长的也同时也提高了异养细菌的物质转换效率,使异养细菌的异养程度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6.
胶州湾水域异养细菌、大肠菌群和石油降解菌的生态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1991~1998年的胶州湾10个常规监测站的有关微生物方面的分析研究,发现胶州湾水域中异养细菌、大肠菌群、石油降解菌的数量普遍较高,三者在表层水体中的最高值分别达1.1×106,4.6×104,4.6×102个/ml;异养细菌和大肠菌群的数量在胶州湾沿岸区域数量最高,湾心、湾口、湾外数量减少;大肠菌群和异养细菌的数量随季节变化明显,夏天数量多,冬天数量少,春、秋数量居中,与水温有着紧密的关系;石油降解菌的数量一年四季变化不大;异养细菌和大肠菌群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且二者的数量与水域中的溶解有机碳、无机氮、无机磷等营养盐的含量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威海泊于、崮山及荣成 3家海带育苗场 ,采用回染实验方法对采集的海带藻体表面褐藻酸降解菌数量分布及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采自荣成的病烂海带幼苗上 ,其总异养细菌数量 ( 1 2 2× 1 0 8cfu/g)比威海两家育苗场的正常海带幼苗上总异养细菌数量 (崮山 :1 1 5× 1 0 6cfu/g及泊于 :1 1 1× 1 0 6cfu/g)高 1 0 0多倍 ,其褐藻酸降解菌的数量 ( 4 88× 1 0 7cfu/g)比后两家 (崮山 :8 0× 1 0 4 cfu/g及泊于 :4 3× 1 0 5cfu/g)的高 1 0 0— 5 0 0倍。与正常海带幼苗相比 ,烂苗脱落后的总异养细菌数量较高 ( 2 42× 1 0 7∶1 1 1× 1 0 6) ,而褐藻酸降解菌的数量相对更高 ( 1 5 0× 1 0 7∶4 3× 1 0 5) ;其中 ,脱落烂苗上的褐藻酸降解菌数量约占其总异养细菌数量的61 98%。将分离、纯化的部分褐藻酸降解菌对海带孢子体组织块进行回染实验 ,能引起海带组织产生绿烂现象 ,证明褐藻酸降解菌是海带烂苗的条件致病菌。  相似文献   

8.
亚洲沙尘是全球沙尘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海是受亚洲沙尘影响较大的海域。沙尘沉降是海洋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之一,对海洋异养细菌的生长有重要影响。为研究亚洲沙尘沉降对黄海海域异养细菌丰度和活性的影响,于2014年11月在北黄海S1站位和南黄海S2站位分别进行了船基围隔培养实验,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沙尘和无机磷研究沙尘沉降对海洋异养细菌的作用过程。结果显示,沙尘的添加在南、北黄海海域均显著提高了异养细菌丰度和高核酸菌比例(HNA%),高浓度沙尘对异养细菌丰度和活性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培养结束后使北黄海和南黄海异养细菌丰度分别增加了62%和45%;磷的添加在北黄海海域显著提高了异养细菌丰度和高核酸菌比例(HNA%),高浓度磷对异养细菌丰度和活性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培养结束后使异养细菌丰度增加了50%。研究表明,沙尘能够缓解北黄海磷对异养细菌生长的限制,促进异养细菌的生长,增强异养细菌的活性,提高异养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南黄海海域,沙尘在短期内对异养细菌的生长表现为抑制作用,降低了异养细菌的活性;沙尘在长期内对异养细菌的生长表现为促进作用,增强了异养细菌活性。等量沙尘的沉降方式不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海洋围隔中异养细菌与环境中氮、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洋围隔生态系统实验装置,向海水中施加不同浓度的氮和磷,研究海洋异养细菌与海水环境中氮、磷的关系。结果表明,实验开始后海洋异养细菌的数量就迅速增加,并且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第7~8天达到峰值。但在海洋异养细菌数量达到峰值后,海水中氮和磷的浓度有所回升,磷元素促进了海洋异养细菌的快速生长和繁殖,同时海洋异养细菌在一定程度上也利用了无机氮,海洋异养细菌的数量与海水环境中氮和磷的浓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0月在黄海冷水团海域的三个站点开展了微型异养鞭毛虫、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的密度和生物量调查,进行了微型异养鞭毛虫的现场摄食实验,通过荧光标记细菌法和消化系数法获得该海区微型异养鞭毛虫对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的摄食率,并估算了微型异养鞭毛虫对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现存量及生产力的摄食压。结果显示,微型异养鞭毛虫、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的密度分别为036×103~113×103,039×106~113×106和004×104~374×104cells/cm3,温跃层以上明显高于底层。微型异养鞭毛虫对异养细菌的摄食率为533~1489个/(HF·h),对蓝细菌的摄食率为026×102~2310×10-2cells/(HF·h),摄食率随深度而下降。微型异养鞭毛虫每天能消耗927%~3308%的异养细菌现存量和812%~1609%的蓝细菌现存量。同时,微型异养鞭毛虫对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的日摄食量各占它们生产力的266%~1310%和812%~1609%。研究表明微型异养鞭毛虫的摄食可能不是秋季黄海冷水团海域浮游细菌及其生产力的主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