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省2008年气候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陕西年平均气温全省大部偏高,年降水总量陕北南部、关中和陕南大部偏少,年日照时数全省大部接近常年。冬季气温异常偏低,是1961年以来的第5位异常偏低年。1月降水量全省异常偏多.陕北、关中偏多2~4倍,是1961年以来仅次于1989年的第二个多雪年。春、夏季降水偏少.分布不均,局部地区出现干旱。汛期多局部暴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2008年气象及其衍生灾害造成61人死亡,农作物受灾面积135.4万hm^2,直接经济损失25.45亿元。2008年属一般年景。  相似文献   

2.
西安地区汛期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地区汛期(5~10月)降水总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7%~80%。前汛期(5~6月)降水量约占汛期降水总量的25%~27%,主汛期(7~8月)降水量约占汛期降水量的34%~43%,秋汛期(9~10月)占汛期降水总量31%,~38%。由于汛期降水强度变化显著,旱洪灾害出现的几率较高,本文通过对汛期降水气候特征的分析,揭示出对预报业务有应用价值的规律,为建立汛期降水概率预报方程提供背景依据。1汛期降水的年际变化1.1资料及气候标准本文应用西安地区1966~1995年(高陵为1970~1995年)历年5~10月降水量资料,采用距千百分率(凸R)作为…  相似文献   

3.
2021年陕西年平均气温偏高、降水量异常偏多,日照时数偏少。全省平均气温129 ℃,较常年偏高08 ℃。冬季(2020年12月1日—2021年2月28日)全省平均气温12 ℃,是1961年以来同期第六高,为暖冬年份。全省平均降水量965 mm,是1961年以来第一多年份,四季降水量均偏多,其中秋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5倍,是1961年以来第一高值。2021年共出现22次暴雨过程,暴雨日数、站次均刷新历史纪录。2021年陕西秋雨异常偏强,秋雨量历史之最。秋雨期亦多暴雨过程,10月3—6日出现秋雨期间最强区域性暴雨过程,其强度为10月历史第1位。全年共出现18次冷空气过程,其中11月6—7日的寒潮过程全省96县(区)达寒潮等级,是仅次于1987年11月的第二强寒潮。此外,陕北夏季降雨极端偏少,出现夏旱;春季沙尘站次为近8 a最多。  相似文献   

4.
陕西汛期降水年际增量预测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肖科丽  赵国令  方建刚  王娜 《气象》2015,41(3):328-335
应用年际增量预测方法,通过分析影响陕西汛期降水的物理机制,建立了具有较高预测效能的陕西汛期降水年际增量预测模型。研究表明,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年际增量、500 hPa高度年际增量与陕西汛期降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当前一年秋、冬季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增量在南北方向上表现为“-+-”分布型时,陕西当年汛期降水偏多,反之,陕西当年汛期降水偏少。当前一年秋、冬季500 hPa高度年际增量在赤道附近呈带状正值分布时,陕西当年汛期降水偏多;呈带状负值分布时,陕西当年汛期降水偏少。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项环流特征量、陕西省0 cm地温增量因子与陕西汛期降水也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在对预测因子物理意义分析的基础上,用逐步回归方法引入因子,建立陕西10个气候区域的汛期(6—8月)降水总量和各分月(6、7、8月)的降水年际增量预测模型(共40个),汛期降水总量预测模型交叉检验距平同号率达78.4%。对2010—2013年汛期降水总量和各分月降水量进行试报,其准确率PS评分分别达到75.8和66分。增量预测方法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陕西汛期降水预测水平,可作为有效方法投入实际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5.
张飒 《山东气象》1999,19(3):58-61
1 天气概述1999年夏季(6-8月)我省的天气气候特点是:气候条件异常,气温比常年偏高;7月4日进入主汛期,平均降水量明显偏少,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全省季平均气温为255℃,比常年偏高03℃。全省平均降水量为2682mm,较常年偏少35%(1470mm),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上旬和8月上旬,各地雨量普遍偏少,只有局部地区降水量明显偏多,旱情十分严重。季降水量分布(图1):图1 1999年夏季(6-8月)全省雨量分布鲁南、半岛南部、鲁北大部以及鲁中山区北部各县市降水量…  相似文献   

6.
1999年8~10月,天气气候的特点是气温的期偏低,后期偏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少。全省8-10月平均气温27.5-18.6℃,与常年相比,8月份平均气温偏低0-2℃,9-10月平均气温们高0-2℃。8-10月降水总量239-749,mm,以乐平最多,瑞金最少;与常年相比,绝大部分县偏多1-6成,寻乌、瑞金、遂川等少部分县偏少1-5成;南昌市3个月降水量504mm,比常年偏多229mm。日照时数387-601h,比常年们少37-175h;南昌市日用时数462h,偏少156h。8-10月为我省秋收作物生长期,降水偏多,可以减少伏秋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日照虽偏少但能满足二晚…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2019年祁连山南麓12个国家气象站汛期(5—9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ArcGIS空间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对祁连山南麓汛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祁连山南麓汛期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7月降水量最多,8月降水强度最大.(2)汛期降水量、降水...  相似文献   

8.
陶云  刘瑜  朱天禄 《气象科学》2003,23(3):308-313
应用云南1961~2000年共40a 1~12月的全省125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统计了云南主汛期(6~8月)全省性强降水过程总次数,并分析了强降水过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971年以前,云南主汛期处于强降水过程偏多的年代,1972年至1992年云南主汛期处于强降水过程相对偏少的年代,1992年之后,云南主汛期又转为强降水过程偏多时期。在云南主汛期强降水过程偏多和偏少时期,其环流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河南光、温、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河南省117个站1971-2000年整编资料和1961-1990年整编资料做比较,分析了河南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全省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冬,春,秋季全省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偏,降水量偏少;夏季全省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偏低,降水量偏多;四季和年日照时数普遍偏少。  相似文献   

10.
1997年1~10月,新疆各地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平均气温异常偏高的气候阶段,此种持续性的气温偏高技正态分布计算至少是百年难遇的异常气候事件。特别是进入秋季(9~10月),出现了今年以来的第三个平均气温异常偏高的时段。北疆各地10月份平均气温均破历史极值,同时秋季全疆大部地区几乎无降水,降水量偏少程度为历史第一位,各地的旱情更加严重。全疆各地初霜期明显推迟。究其直接原因,新疆两月均受强西西伯利亚高压脊控制,天气过程少且弱。9月仅在5-10日出现一场中弱天气过程,10月份内无较明显的天气过程。五月平均气温和月总降水…  相似文献   

11.
利用秦巴山区安康市十个地面观测站1963-2015年共计52年时间的汛期(5-10月)逐月降水量数据、汛期暴雨日数据及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的海温资料,研究安康汛期降水和暴雨与ENSO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NINO3.4区海温与安康汛期降水6月份呈负相关,7月份呈正相关;El Ni? o衰减年对安康汛期降水异常影响显著,特别是6月安康降水异常偏少,7月、8月、10月安康降水异常偏多;La Ni? a发展年,安康6月降水异常偏少,7月、9月和10月较常年略偏多;在El Ni?o衰减年和La Ni? a发展年,安康出现暴雨的概率较大,同时也容易产生极端偏多的暴雨事件。  相似文献   

12.
华南地区近40年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利用1951-1994年华南地区15个站的月降水量资料,探讨了这一地区近40年来降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华南地区年降水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和周期性,50年代和70年代及90年代前期降水相对偏多,60年代和80年代降水相对偏少。近40年来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呈抛物线型,总的来持,前20年少,后20年略有增多。(2)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振动,年和汛期降水的主周期为7-11年,前汛斯和后汛期  相似文献   

13.
用河南省117个站1971~2000年整编资料和1961~1990年整编资料做比较,分析了河南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全省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冬、春、秋季全省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夏季全省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偏低,降水量偏多;四季和年日照时数普遍偏少.  相似文献   

14.
2018年主汛期我国平均降水量为652.0 mm,较常年同期偏少95.0 mm。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北方降水偏多,南方降水偏少的总体特征。其中华南地区前汛期降水量较常年偏少5~8成,江淮地区梅雨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少4~8成,华北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8成,局地偏多2倍以上。除华北雨季开始时间较常年偏早外,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开始时间均较常年偏晚。2018年主汛期全国平均降水日数71.29 d,较常年偏少12.67 d。共出现暴雨5229站日,较常年偏少280站日。华南前汛期降水阶段性明显,中前期冷空气较弱,副高异常偏强是降水偏少的重要原因,后期南海季风爆发,水汽条件明显改善,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增大,降水明显增强。江淮梅雨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层辐散抽吸的动力条件以及低层水汽辐合均较常年同期偏弱,是梅雨期降雨强度整体偏弱、梅期偏短的重要原因。华北雨季期间,东北亚稳定维持着一个异常反气旋环流,在中纬度地区形成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是华北地区出现强降水的重要原因之一。2018年汛期全国共出现34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次数与常年同期基本持平或略偏少,全国暴雨站日也较常年同期略偏少。  相似文献   

15.
2009年青海省气候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度(2009年1—12月)青海省基本气候概况为:全省气温偏高,与2006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的第1位;降水偏多,列1961年以来降水量偏多第3位,接近2008年;日照偏少,列1961年以来日照时数偏少第2位,仅多于2008年。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全省气温异常偏高、春季透雨提前出现、春夏秋三季均出现连阴雨,汛期局地强对流天气频繁引发的冰雹、雷电、洪涝灾害及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春末、前冬都兰、玛多、久治等地出现的中度雪灾等。  相似文献   

16.
近46 a重庆汛期极端降水量异常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重庆33站1961-2006年汛期(5-9月)逐日降水资料,定义了不同台站的极端降水阈值,统计出了不同台站近46a逐年汛期极端降水量,并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汛期极端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一致性异常分布特征是最主要空间模态,空间分布可分为5个主要区域;各区代表站汛期极端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重相当大;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整个重庆地区近46a来汛期极端降水变化趋势不显著;各区汛期极端降水主要存在着2—3a、5a左右的年际变化和11a左右的年代际振荡。  相似文献   

17.
国华北地区汛期降水变化趋势的初步预测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根据华北地区18个代表站1951-1999年月降水资料,利用回归分析研究了华北地区汛期降水的长期变化特征,并从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出发,运用基于均生函数的生主成分建模方案对华北地区汛期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汛期降水的长期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在1951-1999年的49a间,华北I区汛期降水量减少了近64mm,而华北Ⅱ区则减少了119mm,华北I区汛期降水从偏多(少)到偏少(多)的转换期约为17a,而华北Ⅱ区约为20a。预测结果指出:1999-2008年的10a间,华北地区汛期降水的长期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在1951-1999年的49a间,华北I区汛期降水量减少了64mm,而华北Ⅱ区则减少了119mm;华北Ⅰ区汛期降水从偏多(少)到偏少(多)的转换期约为17a,而华北Ⅱ区约20a。预测结果指出:1999-2008年的10a间,华北地区汛期降水基本处于其多年平均状态,即不会出现明显的干旱现象。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2000年秋季连阴雨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引 言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 ,甘肃省自 80年代中期以来秋季大多数月份气温持续偏高 ,降水偏少。而 2 0 0 0年秋季( 9~ 1 0月 )连阴雨天气较多 ,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利用甘肃省 80个气象站和西北地区 85个气象站 9~ 1 0月的日降水量 ,对秋季连阴雨出现的时段、范围、形成原因、影响等进行了分析 ,对政府提供决策服务及短期气候预测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1 连阴雨标准和时段1 .1 连阴雨标准将 9~ 1 0月连续阴雨≥ 5d ,过程降水总量≥ 1 5mm (允许其中一天微量或无降水 ) ,日平均总云量≥ 8成 ,同时满足以上条件者 …  相似文献   

19.
利用潮州1957—2007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其年、季降水气候特征及暴雨气候特征;应用MHF小波方法分析年降水量及暴雨日数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潮州年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前汛期降水量对全年雨量的贡献逐渐下降,后汛期则相反;汛期开始月份及汛期降水强弱的年际变化明显,汛期结束月份年际变化不显著;降水偏多异常,各月差别不大,偏少异常,各月差别很大;4—8月最易发生降水异常。(2)暴雨主要发生在4—9月,暴雨气候事件初发时间有提前趋势,但近51 a暴雨日数总体上无明显增加。(3)年降水量存在3.5 a、18.4 a的主要时间尺度;暴雨日数存在4.6 a、12.1 a主要时间尺度。(4)整个时间域上,降水量和暴雨日数均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尺度和时期这种对应特征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利用陕西99个国家气象站月、季节、年气温、降水量1991─2020年和1981─2010年平均值资料,对2个气候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全省的平均气温一致增加,大部春季增幅最大(平均0.5℃),秋季增幅最小(平均0.2℃),关中增幅整体大于陕北和陕南。降水量变化存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差异,空间上主要表现为夏季降水的北增南减(陕北增加,关中和陕南减少)和秋季降水的全省一致增加,时间上各区域降水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内尺度变化特征。气候平均值改变后,3月气温评价等级整体由偏高向偏低方向调整,11月降水评价等级整体由偏多向偏少方向调整。暖冬年份减少,冷冬年份增加。在新气候平均值下,气温、降水、季节等级等气候评价结果需要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