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高精度的磁性年代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红三旱一号地区下干柴沟组-上干柴沟组年龄为40~26.5 Ma,上、下干柴沟组地层的分界年龄约为35.5 Ma。根据盆地内的沉积物与物源区的相关性,采集了柴达木盆地红三旱一号剖面新生代的砂岩样品,用Dickinson-Gazzi方法进行成分分析统计,反映物源区的变化对沉积区砂岩组分具有明显的影响。对砂岩样品的成分统计模式分析表明,下干柴沟组沉积时期,沉积环境比较稳定,说明此时阿尔金山没有快速隆升,而到了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沉积环境变得不稳定。结合区域热年代学资料表明,阿尔金山在渐新世强烈隆升,这可能与阿尔金断裂的快速走滑有关。  相似文献   

2.
鸡西、勃利盆地白垩纪砂岩的物源分析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鸡西、勃利盆地白垩纪砂岩骨架矿物成分的模式分析显示:下白垩统城子河组和穆棱组砂岩的源区主要为切割型岛弧,结合古水流方向和砂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物源区主要为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上白垩统猴石沟组砂岩的源区主要为基底隆升和切割型岛弧。结合古水流方向和砾石的统计结果认为,鸡西、勃利盆地物源区主要为桦南隆起和密山隆起,以及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据白垩纪砂岩物源,晚白垩世砾岩成分,以及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下白垩统城子河组和穆棱组时期,鸡西盆地、勃利盆地和黑龙江东部各盆地为统一的原型盆地,早白垩世末期随着桦南隆起和密山隆起的隆升而破坏。并在晚白垩世早期已隆升,并为周缘盆地提供物源,形成现今黑龙江东北部地区的盆岭格局。  相似文献   

3.
马雪  伊海生  夏国清 《地质通报》2010,29(9):1294-1303
应用砂岩碎屑成分分析法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地区新生代地层进行了系统的物源分析。砂岩组分镜下鉴定和含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砂岩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岩屑类型以沉积岩岩屑为主。镜下识别出一些标志性的矿物和岩屑,它们的出现及其含量在剖面垂向上的变化,指示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地区上干柴沟组与下油砂山组界线附近的沉积物源发生了明显变化,说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在渐新世与中新世之交约20Ma时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沉积转型事件。这次沉积事件在青藏高原北部其他地区也可以找到一系列踪迹和响应,是探索青藏高原北缘构造隆升历史的一个重要界线。  相似文献   

4.
沉积物粒度分析在阿尔金山隆升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山体隆升必然制约两侧盆地的沉积,这种约束体现在盆地的沉积响应上.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的阿尔金山,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界,自第三纪以来发生了多次隆升事件,其中以早更新世末的一次最为强烈.本次研究在阿尔金山山前红三旱一号剖面干柴沟组自下而上不同层位选取典型的沉积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薄片矿物鉴定和粒度分析,发现沉积区柴达木盆地的沉积环境和气候条件因受阿尔金山多期次隆升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其各方面的沉积特点受到物源区的控制.研究表明,始新世时(下干柴沟组)物源区阿尔金山相对于柴达木盆地没有发生明显的快速隆升,到渐新世(上干柴沟组)阿尔金山相对于柴达木盆地开始发生强烈的快速隆升,沉积区气候变得明显干旱.中新世到上新世(下、上油砂山和狮子沟组)红三旱地区整体处于抬升阶段,可能阿尔金山相对于沉积盆地区不具有明显的地形高差,到早更新世(七个泉组)阿尔金山开始发生急剧隆升,相对于柴达木盆地沉积区在地形上出现巨大的相对高差,这一隆升事件目前仍在持续.该研究也为青藏高原的多次隆升和气候环境变化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5.
利用砂岩碎屑骨架成分统计和碎屑颗粒结构特征分析,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碎屑岩的源岩类型及其构造环境。石门沟组砂岩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较低,具有近源物源的特点。砂岩碎屑骨架成分统计结果表明石门沟组的物源区构造背景属于再旋回造山带。结合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侏罗统古地理特征,确认鱼卡地区石门沟组物源区为祁连山造山带。砂岩碎屑组分可能来自于南祁连山上石炭世宗务隆山群火山岩和达肯达坂山群变质岩。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被祁连山、阿尔金山及昆仑山所环绕,盆地古近系下干柴沟组(E23)地层独特的岩性和沉积格局指示了复杂盆山体系和源区多样成因。本文选取了盆地内部不同构造带5口钻井下干柴沟组的中粗砂岩样品,利用碎屑锆石U- Pb定年等分析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进行了构造、物源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位于祁连山前的XX- 1井样品下干柴沟组锆石年龄介于2692~156 Ma之间,主要峰值年龄为448 Ma和249 Ma,L6- 1井样品锆石年龄介于2693~220 Ma之间,主要峰值年龄为499 Ma和415 Ma;位于盆地西部沉降中心内部的YIT- 1井样品下干柴沟组锆石年龄介于2796~266 Ma之间,主要峰值年龄为423 Ma和255 Ma;阿尔金山前的N- 105井样品下干柴沟组锆石年龄介于2481~242 Ma之间,主要峰值年龄为422 Ma和259 Ma,N- 109井样品锆石年龄介于2638~228 Ma之间,主要峰值年龄为444 Ma和246 Ma。通过与主要源区年龄对比可知,盆地不同构造带下干柴沟组的物源差异较大,靠近祁连山前的XX- 1井、L6- 1井的物源主要来自于祁连山内部;位于阿尔金山前相邻的N- 105、N- 109井物源主体来自于阿尔金山内部,但N- 109井存在祁连山物源贡献;柴西坳陷内部YIT- 1井物源受祁连山及东昆仑共同控制。物源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在古近纪已大规模隆升,并且作为青藏高原北部边界为柴达木盆地持续提供物源;阿尔金山及昆仑山在下干柴沟组沉积时期已经形成雏形,但并未大规模隆升,造成了山前带复杂的物源体系。  相似文献   

7.
阿尔金造山带是青藏高原北缘一条受到走滑断裂强烈改造的碰撞造山带,构成了现今青藏高原北部的构造边界。阿尔金造山带的隆升是青藏高原隆起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干柴沟剖面的下干柴沟组(E31)和下油砂山组下段(N12)砂岩的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U-Pb年代学分析,并对这些样品进行了碎屑重矿物分析。本文分析的第三系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中均包括显著的印支期和加里东期的年龄峰期,下干柴沟组和下油砂山组的年龄谱存在明显的差别:下干柴沟组样品的年龄谱中印支期峰值相对显著,而下油砂山组样品的年龄谱中加里东期峰值逐渐变得显著。重矿物组合的稳定系数也从下干柴沟组到下油砂山组迅速降低,说明碎屑由高成熟度转变为低成熟度,物源由远变近。由此证实渐新世早期和上新世早期阿尔金经历了强烈的隆升。尽管阿尔金造山带经历的碰撞造山过程早在早古生代就已结束,但是现今出露的阿尔金山系主要是在新生代经受构造运动而隆起形成的。此工作也证实碎屑锆石年龄谱结合重矿物组合分析是研究地层物源和盆山耦合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阿尔金断裂带年代学和阿尔金山隆升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对阿尔金山断裂带内变形的中生代剪切带中眼球状片麻岩、糜棱岩化花岗片麻岩和新生代剪切带中强变形绿片岩系列样品中同构造新生云母矿物的40Ar-39Ar法定年,获得了164.3~178.4Ma和26.3~36.4Ma两组年龄。结合阿尔金走滑断裂水平错距的研究,认为164.3~178.4Ma的年龄代表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的起始活动时间(早侏罗世末—中侏罗世),尔后分别在距今100~85Ma,40~25Ma和10~8Ma发生多次脉冲式走滑活动。新生代沉积物研究表明上干柴沟组和下干柴沟组砂岩骨架矿物成份含量明显不同,随时间变化,石英含量减少,岩屑组份和不稳定矿物含量增加,分选性逐渐变差。这表明阿尔金山在渐新世(下干柴沟组时期)开始发生明显的隆升。地震和柴达木—塔里木盆地沉积速率资料显示在晚中新世山体也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隆升。七个泉组(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和下伏沉积物(上新世中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反映了最后一次强烈隆升事件发生在晚上新世。多数隆升事件和阿尔金断裂带新生代脉冲式活动的同位素年龄完全一致,表明阿尔金山的隆升和断裂带的活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9.
虎林盆地北部坳陷地层包括下白垩统裴德组、下云山组、上云山组、珠山组,渐新统虎林组和中新统富锦组。北部坳陷砂岩-泥岩由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揭示早白垩世砂岩-泥岩源区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渐新统斗新统砂岩-泥岩多呈现出从活动大陆边缘向大陆岛弧转换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沉积相特征和岩屑所反映的源区岩性特点,认为早白垩世时期物源主要来自于坳陷北部完达山造山带和南部古隆起;渐新统物源则主要来自盆地东北部的完达山造山带,并且碎屑岩的原始物质均来自上地壳。  相似文献   

10.
始新统-渐新统界线全球变冷事件在柴达木盆地中的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学为基础,精确地厘定了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红三旱剖面上、下干柴沟组沉积地层的时代、沉积速率,揭示出36Ma前后柴达木盆地经历了一次短暂的构造活动引起的沉积速率增大,与60~40Ma期间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造成阿尔金断裂再次强烈活化,促使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山脉形成紧密相关。综合分析沉积物的岩相学、砂岩成分、稳定同位素等与始新统—渐新统界线全球变冷事件的相关性,表明该地区的沉积物记录了始新统—渐新统界线全球变冷事件。  相似文献   

11.
阿尔金山索尔库里北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索尔库里北盆地位于阿尔金山中段,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阿尔金断裂的走滑作用密切相关。根据野外地质填图的结果,通过沉积相、沉积环境的研究,在盆地内部划分出早第四纪七个泉组砾岩层,并将盆地新生代的沉积划分为两大序列:下部为渐新世下干柴沟组、中新世上干柴沟组、油砂山组序列,沉积相从底部的冲积扇、洪积扇向上逐渐变化为断陷湖盆相,再变化为冲积扇、洪积扇相,为一个完整的断陷湖盆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序列;上部为早第四纪七个泉组序列,为冲积扇、洪积扇沉积。结合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和构造变形分析,建立了盆地多阶段的构造演化模式,进而探讨了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新生代阿尔金断裂带走滑作用过程之间的动力学联系。  相似文献   

12.
阿尔金山脉新生代剥露历史——前陆盆地沉积记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新疆且末县江尕勒萨依盆地位于阿尔金山脉的北西山前,其内连续沉积了中生代一新生代地层。盆地内古新统一始新统为河流相沉积;渐新统至中新统为山麓河流相灰色砾岩和棕色砂岩;上新统为山麓洪积相砾岩夹泥岩;下更新统全为砾岩层。岩性组合特征及其砂岩碎屑、砾石组分变化规律,反映出阿尔金山脉的新生代剥蚀历史:古近纪早、中期,阿尔金山脉的地形高差小,古生界双峰式火山岩首先被剥蚀;至渐新世末一中新世早期,山脉高差加大,基底元古宇开始出露地表被剥蚀;中新世末期,山脉高差进一步加大,剥蚀速率加快;至第四纪早期西域砾岩开始沉积时,地形高差加剧,中、古元古界开始暴露被剥蚀。区域资料分析表明,阿尔金山脉在新生代具有多期次阶段性隆升的特征,存在3期次快速隆升事件:渐新世末一中新世早期、中新世晚期(大约8Ma)和第四纪早期。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鄂博梁地区新近系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物源分析是沉积盆地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柴达木盆地鄂博梁地区新近系相关资料调研的基础之上,对研究区碎屑岩的碎屑组分、岩屑类型、重矿物组合、砂地比和阴极发光平面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地震资料,确定出研究区新近系物源方向:鄂博梁Ⅰ号构造带物源主要来自于北部的阿尔金山,而位于其西部的东坪构造带与鄂博梁Ⅰ号构造带物源区不同,其具有相对独立的物源区;鄂博梁Ⅱ号构造带属于混源区,同时受到2个方向物源的影响,分别是北部的阿尔金山方向和东北部的小赛什腾山方向,前者穿过鄂博梁Ⅰ号构造带到达该地区,是主要的物源区,后者穿过冷湖一、二、三号构造带到达该地区,为次要物源区;鄂博梁Ⅲ号构造带物源主要来自于东北方向的赛什腾山,其是穿过冷湖六、七号构造带到达该地区的,并未受到来自南八仙方向 “古鱼卡大型古河流三角洲”物源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Petrography and bulk rock geochemistry of the Middle Miocene sandstones of the lower and upper members of Gebel El Rusas Formation along the Egyptian Red Sea Coastal plain,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o determine the provenance, tectonic setting, and weathering condition of this formation. The Lower Member is formed mainly of sandstones and conglomerates with clay interbeds. The Upper Member is more calcareous and formed mainly of sandstones and limestones with marls and clays intercalations. Petrographically, the Lower Member sandstones are mostly immature and classified as arkoses with an average framework composition of \(\hbox {Q}_{66}\hbox {F}_{29}\hbox {R}_{5}\), and the Upper Member sandstones are partly submature (more quartzose, less feldspathic) and classified as subarkoses with an average framework composition of \(\hbox {Q}_{80}\hbox {F}_{17}\hbox {R}_{3}\). The Gebel El Rusas sandstones are enriched in Sr, Ba, Zr and Rb and depleted in Co and U, as compared to UCC. The 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 (CIA) values suggest moderate weathering conditions. The geochemistry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Gebel El Rusas sandstones were derived from felsic-granitic source rocks and deposited in a passive margin of a synrift basin. The inferred tectonic setting for Middle Miocene Gebel El Rusas sandstones in the study area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gional geology of the Eastern Desert of Egypt during Middle Miocene.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鄂博梁地区古近系沉积物源方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沉积区物源方向对研究该区的沉积作用、储层特征以及构造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查明柴达木盆地鄂博梁地区古近系沉积物源方向,本文对研究区碎屑岩的碎屑组分、岩屑类型、重矿物组合特征、稀土元素特征和阴极发光特征的平面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地震资料,确定研究区古近系沉积物源.综合分析得出鄂博梁Ⅰ号构造带物源主要来自于北部的阿尔金山物源区,西部的东坪构造带与鄂博梁Ⅰ号构造带具有相对独立的物源;鄂博梁Ⅱ号构造带属于混源区,同时是受到两个方向物源影响,分别是北部的阿尔金山方向,即来自于鄂博梁Ⅰ号构造带,是主要的物源区,来自东北部的小赛什腾山经冷湖三号、四号和五号构造带方向的物源,为次要物源区;鄂博梁Ⅲ号构造带主要是来自东北部赛什腾山经冷湖六号和冷湖七号构造带方向的物源,不受到南八仙方向的“古鱼卡大型古河流三角洲”物源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