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06—2015年西宁曹家堡机场的雷暴观测资料,从雷暴日(次)数、持续时间、初现方位、伴随天气现象和雷暴初终日特征方面对该高原机场的雷暴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曹家堡机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4.7 d,主要发生在5—9月,夏季是该机场雷暴的集中爆发期;雷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集中发生在午后至夜间(16—22时),持续时间在2 h以内;雷暴初现方位以偏西、偏北为主,偏西、偏北的对流云团发展是该机场飞行保障的关注重点;雷暴伴随天气现象以干雷暴和小阵雨为主,而少数伴有中、大阵雨的强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雷暴初终日平均间隔为173.2 d,并且初雷能充分体现该机场的典型雷暴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06年夏季5~9月双流机场36次雷暴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图像,结合天气形势,分析并总结了各种天气形势下多普勒雷达回波的特征。发现系统性雷暴的强度回波形状为一大片层状云降水回波中带有块状或条状较周围强度更强的CB云回波;热力性雷暴的回波形状为边界清晰的块状或带状回波,且块状回波居多。找到了各种天气形势下雷暴云生成的源地和切入本场的方位:系统性非冷锋雷暴切入本场的方位主要是西南方,冷锋雷暴切入本场的方位主要是东北方和西南方。热力性雷暴的产生源地有62%在龙泉山脉一带。得出了雷暴云的移动方向与500hPa引导气流相一致的结论,并对于监测低空风切变的位置和高度作了一些尝试和分析。重点分析了7月6日雷暴发生时的多普勒速度回波图像特征。  相似文献   

3.
利用鹤壁市所辖鹤壁、浚县、淇县3站1965~1999年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分析了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鹤壁市的雷暴活动主要集中在春夏之交及盛夏季节,7~8月达到峰值;雷暴的年际变化呈递减趋势;雷暴的地理分布特征明显,平原明显少于丘陵,这可能与地形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4.
阳信县雷暴日气候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阳信县1971--2005年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阳信县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阳信县雷暴日的年际变化大;季节性明显,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雷暴初日最早出现在3月中旬,终日最晚出现在10月底,雷暴期呈逐年代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5.
利用阿拉善左旗气象局1971—2000年30年的雷暴资料,对阿拉善左旗雷暴的年、月、日变化及产生和消失的方位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阿拉善左旗雷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陈磊  罗丽亚 《贵州气象》2011,35(1):35-36
采用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80-2009年共计30a的雷暴观测资料,对紫云的雷暴年际变化、月变化、日变化以及产生和消失的方位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当地雷暴的气候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4年~2006年青海东部农业区各县冰雹灾害资料,分析雹灾分布特征;并利用1999年~2001年该地区雷暴资料,对比分析了雷暴与冰雹出现频次,以及冰雹的发生和雷暴的关系。得出近几年青海省东部农业区雹灾面积变化特征;冰雹的发生与雷暴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7,通过观测雷暴,可以得到冰雹的信息,为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人工防雹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低纬高原雷暴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云南113个观测站1971—2005年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研究了云南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年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12天;云南雷暴季节变化显著,由冬至夏,雷暴逐渐增多;由夏至冬,雷暴逐月减少。5~10月云南雷暴出现2个或3个雷暴中心且雷暴中心少动,雷暴主要活动区集中在25°N以南、103°E以西区域。10月~4月雷暴主要活动区位于25°N以南的区域,云南省雷暴基本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特征。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云南雷暴具有2,4,6年的短周期和8,11年的长周期振荡变化,其中以4年和11年振荡周期为主要特征。根据EOF分析,云南雷暴异常空间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类:夏半年为全区一致型、东南—西北型、东北—西南型、纬向型、经向型;冬半年为全区域型、纬向型、东南—西北型、经向型和局部区域型。  相似文献   

9.
利用石河子气象局地面观测站1954—2009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对该地区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属于少雷区,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月雷暴日数最高值在7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34.6%,石河子4月开始有雷暴天气,10月后雷暴结束。雷暴日的日变化中,高值出现在14-17时,以10分钟内雷暴发生频数最高,56年来石河子年雷暴日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W方位雷暴出现的概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福州长乐机场1998—2015年雷暴观测资料、2010—2015年自动站观测资料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机场雷暴及其伴随的风切变天气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乐机场雷暴天气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季最为频繁,且持续时间较长;雷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出现在午后至傍晚,持续时间一般在2 h内,l h以内居多;长乐机场偏西方向是雷暴生成最多的方位。54%的雷暴发生前3 h至结束后3 h内伴有风切变,且偏西方向的雷暴伴有风切变的概率较大。长乐机场弱风切变出现的次数远高于中等强度风切变,而强风切变出现次数最少,且出现在偏西方向的概率较高。伴有风切变的雷暴天气主要有4种环流类型:南支槽型、华北槽型、副高控制型及热带气旋型。  相似文献   

11.
海南雷暴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背景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利用1966~2005年海南地区18个市、县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及NECP再分析资料和EOF分析方法,分析了海南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南雷暴的年际变化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丰要旱现北部内陆地区多、南部沿海地区少的特点;全省雷暴集中发牛在4~10月,盛发期在5~9月;雷暴异常年5~9月平均大气环流与同期500 hPa大气环流特征的关系表现在雷暴频繁年低纬地区的位势高度距平场出现大范围的负距平.当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偏东,雷暴偏少年则副高较强,脊线偏西.不稳定凶子K指数和TT指数对海南的雷暴有一定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0─2018年抚州市11个气象站雷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抚州市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并分析了雷暴天气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及其主要影响系统。结果表明:抚州市雷暴空间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均雷暴日数有70.5 d,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以-4.46 d·(10 a)-1速度减少。雷暴主要发生在春、夏季,两季雷暴日数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86.6%,雷暴发生频次春季以4月最多,夏季以8月最多;雷暴发生时间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主要发生在13─20时。雷暴日数在1987年发生突变,存在3~6 a的短周期、13~15 a的年代际周期变化和21 a左右的低频振荡。抚州市雷暴的天气形势主要有锋面型、高空槽(切变线)型、副热带高压边缘型、东风波与台风倒槽型。  相似文献   

13.
从临近预报的角度分析了长春机场夏季雷暴的逐时分布特征、雷暴起始方位和持续时间特征。以及雷达回波的形态特征,指出雷暴的临近预报需要注重多种特征的综合识别。  相似文献   

14.
临清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61-2000年临清市气象资料,统计了40年临清市雷暴日数年际、年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雷暴日数可以划分为三个变化阶段;春、夏、秋季是临清市雷暴发生季节,雷暴主要出现在夏季,占全年的78%,其中7月份更是雷暴高发期,该月雷暴日数超过总日数的1/3;临清市雷暴出现时段比较集中,15-22时出现雷暴约占总数的90%.  相似文献   

15.
根据恩平气象观测站1962 ~201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恩平市近49年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恩平市49年来雷暴天气总日数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这种上升趋势更为显著;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较大,经历了2个相对多发期和1个相对稀少期,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是波动增加,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频数锐减,90年代中期以后又开始平稳增加;恩平全年均有雷暴发生,雷暴日的月分布具有双峰型的特征,雷暴日主要集中在夏季,其中以8月份最多,冬季雷暴最少;恩平市初雷大多出现在2月上旬~3月下旬,终雷大多在11月中旬,雷暴持续期相对较长,年际差异较大;M-K检验结果表明恩平雷暴在20世纪90年代和2010年左右发生了2次突变.  相似文献   

16.
甘南高原雷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兵 《干旱气象》2007,25(4):51-55
利用甘南州8个气象站自建站到2005年的雷暴资料,对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甘南州雷暴多发区位于西南部的玛曲、碌曲到东北部的合作之间;从年际变化看,大部分地方的年雷暴天数呈明显下降趋势,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后,这种下降趋势更明显,但各地雷暴初终间日数的变化并不明显;夏季雷暴天气出现最多,出现最多的月份是7月,雷暴次数约占全年雷暴次数的20.2%。春末夏初5月下旬到6月上旬、6月下旬和7月中下旬、8月下旬是各月的雷暴高发时段;甘南雷暴1天中的盛发期在12~20时,14~15时是雷暴出现的峰值时段。  相似文献   

17.
河北廊坊雷暴大风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0~2012年廊坊地区9个气象站地面雷暴大风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和最大熵谱分析等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该地区雷暴大风天气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和变化周期。结果表明:廊坊地区的雷暴大风局地性强,43 a间只出现了一次全区性的雷暴大风天气过程,雷暴大风多以单站出现为主。雷暴大风的地域性特征明显,中部的廊坊市及南部的文安、大城站较易出现,而北部发生概率较低。雷暴大风的日、月及年变化特征明显。雷暴与大风主要发生在午后至前半夜,大风发生时间一般落后于雷暴,1 h内的雷暴与10 min以内的大风发生概率最高;雷暴大风3~10月都可出现,主要集中在夏季,发生概率为73.3%;近43 a来,年均雷暴大风日数整体呈现减少趋势,且中部的站点减少趋势最显著,1994年为雷暴大风的显著突变年,其显著变化周期为3.23a。雷暴大风多为"湿"型。  相似文献   

18.
雷正翠  夏文梅  周霖华  吴焕勤  姚丽娜  张备 《气象》2009,35(12):118-125
利用常州基本观测站1952-2007年长序列的雷暴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小波变换方法,对常州雷暴的变化规律、周期特征以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雷暴日数年代际间差异显著.(2)雷暴年际变化很大,最大值为最小值的5.9倍;雷暴日数总体呈显著减少的趋势.(3)夏季为雷暴高发季节,占总雷暴日数的66.8%.(4)月际变化差异大,雷暴集中出现在4-9月,其中7、8月为雷暴高发月.(5)从日分布来看,傍晚出现次数最多,其次为下午,上午出现最少.(6)常州年雷暴日数分布主要表现为12a(年代际)震荡周期贯穿在整个56年里;1952-2004年存在着非常明显7a左右的次周期特征;1968-2007年还存在3~4a的小周期特征.(7)常州雷暴的雷达回波基本反射率因子一般在30~65dBz之间,回波顶高为6~17km.(9)常州雷暴雷达回波移向主要有五类:西南东北向、东南西北向、西北东南向、旋转、局地生成.另外对常州雷雨大风和冰雹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7月为雷雨大风最高发月;5月和7月为冰雹最高发月.  相似文献   

19.
刘贵萍 《贵州气象》1998,22(2):22-26
该文选用磊庄机场近14年资料对雷暴的季节变化、移动方向、维持时间以及雷暴大风、冰雹、降水、积云、能见度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机场雷暴主要特征为:持续时间较长、风小、雨量较多,强度较弱。雷暴多在5~8月出现,多产生于西、西北、北部山区。雷暴产生时风向变化有规律性,雷暴前为偏南风.雷暴后为偏北风。雷暴发生时能见度对飞行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中川1985~1994年资料统计分析中川机场雷暴的气候特征:中川雷暴强度较弱、风小、雨少、时间短;雷暴集中出现在5~9月;雷暴日变化明显,以午后到03时居多;雷暴大风移过本站前多为偏南风,后多为偏北风;雷暴可带来降水,大风、扬沙、冰雹等天气,雷暴时能见度一般大于10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