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雨花台组时代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广布于南京地区长江两岸的古砂砾层,早年泛称为雨花台砾石层。因无化石佐证,时代问题长期未定。自1956—1977年的20余年间若干地点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及其他化石,因而确立了某些古砂砾层应  相似文献   

2.
对南京—仪征地区新近纪砂砾层层序、时代进行了讨论。该地区新近纪砂砾层地层层序为中新世中期的洞玄观组(Nld)、中新世晚期的六合组(N1l)、黄岗组(N1h)及上新世的雨花台组(N2y),认为雨花台组沉积是位于六合组之上的另一套砂砾层,其沉积时代为上新世晚期。还分析了新近纪砂砾层在中新世中期、中新世晚期、上新世的沉积环境,探讨了区内古长江的形成与演化,认为古长江是在古近纪断陷盆地的基础上,经历了中新世多个汇水盆地的发育阶段至上新世形成古长江雏形,并于更新世早期基本定型,其形成及演化过程均与新构造活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南京—仪征地区新近纪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雨花台组与其他砂砾层之间接触关系未被发现,南京—仪征地区新近纪地层层序及时代一直存在着争议。笔者对仪征大仪集新仪1孔剖面进行了重新整理划分,新近纪各地层叠置关系明显,同时结合其他剖面及岩相古地理分析,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新近纪地层层序及时代进行了讨论。该地区新近纪地层层序为中新世中期的洞玄观组(N1d)、中新世晚期的六合组(N1l)黄岗组(N1h)及上新世的雨花台组(N2γ)以及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方山玄武岩(fb)。雨花台组沉积是位于六合组之上的另一套砂砾层,其沉积时代为上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4.
南京地区雨花台组层位与时代的厘定及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雨花台组从创名至今,其定义、时代一直存在争论.作者讨论了这些争论的由来,并根据命名优先权规则,采用刘季辰、赵汝均(1924)最早创建"雨花台层"的定义加以明确,选择了层型、次层型剖面,对其岩石组分、岩相及其展布特征进行了描述.通过沉积结构,构造及剖面结构分析,显示雨花台组为一套辫状河流沉积.根据雨花台组所含哺乳动物、植物化石组合及近年对其上覆地层方山组玄武岩测年数据,确定雨花台组时代为新近纪早中新世晚期-中中新世早期(山旺期),同时对其横向对比及沉积层序进行了探讨.为了避免混乱,建议与雨花台组合物异名之名称不予采用.  相似文献   

5.
南京雨花台组植物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1年3月江苏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调查了位于南京南郊石子岗以东250米出露的雨花台组砂砾层剖面,在其中的粉砂岩、泥岩透镜体中首次发现了植物化石。次年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又在同地点同层位采得一些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6.
对南京附近主要砂砾层剖面作沉积相分析,结合已有的化石和年代资料,认为这套地层形成于晚新生代不同时期,反映了古长江及其支流的历史形成和发育过程,以及与新构造运动,尤其是与青藏高原隆起的联系。研究结果支持将砂砾层分为中新世中期洞玄观组、中新世晚期六合组与黄岗组、上新世(或部分至更新世早期)雨花台组的已有划分方案。根据岩相的纵横变化规律,论证了本区中新世时为汇水湖盆和河流相沉积并存,河流作用向上增强,至上新世主要发育河流相堆积的变化过程。通过对雨花石的成因分析和含化石雨花石的综合研究,表明砂砾层的物质来源大多为近源,是南京周边地区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经剥蚀后再沉积所致。  相似文献   

7.
南京地区新近纪地层排序及其时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京地区新近纪地层发育较齐全,生物化石丰富,根据哺乳动物化石最新研究成果,并通过地层对比,将其厘定为中新世早—中期洞玄观组(N1-21d)、中新世晚期的六合组(N31l)和黄岗组(N31h)以及上新统的尖山玄武岩组(N2j)。长江坳陷中砾石层相当发育,如南京附近的雨花台砾石层,安徽境内的安庆砾石层,主要由三套岩性组成,之间均呈假整合接触。第一套归属于六合组(N31l),第二套沿用雨花台组(N2y),第三套为更新统。  相似文献   

8.
南京附近的古砾石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立文  方邺森 《地质论评》1965,23(2):111-121
南京附近长江两岸:南岸的南京城南的雨花台、菊花台、西善桥、江宁县方山;北岸的六合、仪征、江浦、浦镇、大厂等地都分布着砾石层(图1)。其总的特点是砂砾松散,胶结不佳。砾石层底岩大部分为赤山组或浦口组,少数为火山岩,如安山玢岩、玄武岩。砾石  相似文献   

9.
南京附近新近纪岩石地层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南京附近新近纪砂砾层代表性剖面描述及对比,新近纪玄武岩的喷发期次及其与砂砾层的层序关系,着重讨论了新近纪砂砾层的岩石地层层序及不同时段砂砾层的岩性特征。建议建立大雨花台组(群)(N1-2y)来包含南京附近所有的新近纪砂砾层;建议该区新近纪玄武岩统一命名为方山(旋回)玄武岩。  相似文献   

10.
南京地区新近纪砂砾层的沉积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京地区分布着一套新近纪的松散砂砾沉积,曾被统称为雨花台砾石层。依据岩性、层序、沉积构造等特征,我们解译了4个地点砂砾层的沉积环境。研究发现,洞玄观组的沉积环境类似于曲流河沉积,六合组类似于砂质辫状河沉积,雨花台组则属于砾质辫状河沉积。沉积环境的不同印证了前人的观点,即这些砂砾层是不同时期形成。古流向显示,从中新世到更新世早期本区的流域格局与目前的大体一致。而河流沉积环境的演化,却指示河道的坡降具有不断增大的趋势。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全球海平面不断下降导致侵蚀基准面降低所引起的,而差异性的构造运动似乎不是主要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1.
川西高原的上白垩统及第三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耕武  李伟同 《地层学杂志》2002,26(3):161-169,205
川西高原的上白垩统及第三系属于山间盆地型陆相沉积 ,红层发育 ,化石稀少 ,地层划分、对比困难。本地区有化石证据的白垩纪地层仅见于雀儿山南麓的德格县 ,错阿组为一套红色含砾砂岩和粉、细砂岩 ,上部夹灰黄、灰黑色钙质粉砂岩及含铜砂岩 ,深灰色含铜砂岩中产有以希指蕨孢居统治地位的孢粉植物群 ,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中期。本区古近系红层发育 ,理塘县热鲁村附近的热鲁群下部为红色岩系 ,中上部灰黄、灰色粉砂岩内产以 Pali-binia和桃金娘科为主的植物群 ,时代为早—中始新世。目前可以肯定的中新统仅见于松潘县红土坡一带 ,为一套含煤的灰、灰黄色碎屑岩系 ,其中所含的叶化石和孢子花粉表明其时代为中新世。上新统至更新统分布较广 ,北部以白玉县昌台地区较为典型 ,称昌台群。无论从化石或岩性看昌台群均可分为上、下两套 :下部以杂色碎屑岩为主 ,夹砾岩和玄武岩 ,其中的孢粉组合以麻黄及榆科、藜科花粉丰富为特征 ;上部以含褐煤的暗色碎屑岩为主 ,除丰富的植物化石外 ,孢子花粉为松科、菊科、杜鹃科等居优势的组合 ,昌台群的地质时代为上新世到到早更新世。南部的上新统—更新统以昔格达组为代表 ,主要是河湖相暗色岩系 ,局部地区有褐煤夹层 ,产植物叶化石和孢子花粉 ,时代主要属于更新世 ,下部在某  相似文献   

12.
在东昆仑西端布喀达坂峰地区二叠纪地层中首次发现陆相孢粉与海相疑源类化石一起保存的孢粉—疑源类化石组合。经对两个样品较为丰富的孢粉型化石研究后发现,上部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双囊无肋花粉最多,可与塔里木盆地的卡伦达尔组的孢粉组合做粗略的比较,但组合中出现了时代偏晚的Ephedripites及Taeniae-sporites,因此,研究区马尔争组中段复理石地层的时代当为中二叠世—晚二叠世。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块东北缘红庙子盆地鹰嘴砬子组孢粉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成龙  刘雪松  张梅生 《地质通报》2019,38(7):1089-1094
报道华北地块东北缘地区红庙子盆地鹰嘴砬子组的孢粉化石,建立了Cicatricosisporites-Abietineaepollenites-Piceites组合,该组合的主要特征为:以裸子类双气囊花粉和海金沙科孢子为主,含一定量裸子类无气囊花粉,未见被子类花粉,孢粉组合特征可与松辽盆地沙河子组对比。一些具有早白垩世时代意义的孢粉化石,如Cicatricosisporites sp.,Cicatricosisporites undulates和Cicatricosisporites implexus的出现,表明鹰嘴砬子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根据孢粉化石资料,推测华北地块东北缘地区在鹰嘴砬子组沉积时期古植被面貌以松科和杉科组成的松柏类针叶林为主,林下生长着真蕨类。古气候相当于湿润-半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4.
石宁 《第四纪研究》1996,16(4):319-328
华北地区的云杉属和冷杉属在早上新世就有大量的发展。榆社盆地在4.4MaBP.时,云杉属在孢粉植物群中的含量达50%一70%,与云杉属同时发现的还有一些喜暖植物。根据化石和孢粉学证据、沉积条件、古地形及欧洲的旁证材料推测,上新世云杉属和冷杉属的生态习性与现代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云杉、冷杉不同,它们是一些可以生长在相对暖湿气候条件下的种类。上新世以森林为主的植被在2.3MaB.P.时转变为疏林草原,亚热带植物基本迁离榆社盆地。云杉属和冷杉属不仅在孢粉植物群中大量减少,在木本植物中也降为次要组分。古植物的演化和迁移历史反映了冰期气候和东亚季风气候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邓胜徽 《现代地质》1998,12(2):168-172,T001
内蒙古赤峰市东南部的平庄—元宝山盆地杏园组和元宝山组为含煤地层,时代归属有争议。杏园组所产6属7种植物,主要为早白垩世的常见分子,反映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相当于凡兰吟期到欧特里夫早期,与辽西的沙海组、内蒙古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组下含煤段和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可以对比。元宝山组含19属21种,主要为阜新植物群的常见代表,说明其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期,相当于欧特里夫晚期到巴雷姆期,可同辽西的阜新组、内蒙古的霍林河组上段和伊敏组相对比。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孢粉化石及其时代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所产孢粉化石分属于3个孢粉组合.下部孢粉组合以蕨类植物海金沙科孢子为主,重要分子有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 Cyathidites minor, C. gracilis, C. minutaestriatus, Appendicisporites problematicus, A.jonsonii,Pilosisporites verus, Impardecispora apiverrucata, I. purverulenta, Triporoletes reticulates, Aequitriradites echinatus等;中部孢粉组合则以两气囊花粉如Pinuspollenites, Piceaepollenites, Abietineaepollenites, Abiespollenites等占绝大多数,同时见少量被子植物花粉Asteropollis sp., Tricolpites sp.等;上部孢粉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略有减少,但仍占重要地位,重要分子有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 C. minutaestriatus,C. gushanensis, Impardecispora purverulenta ,Foraminisporites wonthagiensis, Aequitriradites verrucosus, Triporoletes singularis, T. reticulates, Polyporites? sp.等.上述孢粉组合大体可与松辽盆地登娄库组,黑龙江省东部城子河组、穆棱组,辽西地区沙海组、阜新组等对比,代表了中国北方早白垩世特有的植物群面貌,而其中Asteropollis, Tricolpites和Polyporites等被子植物花粉化石的发现,可能暗示大磨拐河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巴列姆(Barremian)期-阿普第(Aptian)期,其上部可能上延至早阿尔必(Albian)期.  相似文献   

17.
陕西蓝田地区新第三纪地层划分的几点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田地区灞河组和蓝田组的时代归属是我国三趾马动物群分期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与府谷老高川三趾马动物群的对比及古地磁测定,该区新第三纪地层可分为上新统静乐组(原蓝田组上部)、蓝田组(原蓝田组下部)和灞河组.蓝田组的地质时代可归保德期庙梁亚期,地质年龄约为距今5.3—5.0Ma期间.灞河组的地质时代可与喇嘛沟动物群的对比,为保德早期或稍早.  相似文献   

18.
Fine-grained lacustrine, riverine and ash-fall sediments of the Shooting Iron Formation, whose late Pliocene age is established by Blancan gastropods and vertebrates, yield a pollen flora that is essentially similar in composition to the modern pollen rain in the Jackson Hole area. The Pliocene assemblage suggests a climate like that of the Jackson valley and foothills today. These spectra also resemble a Pliocene pollen flora from Yellowstone Park dated at ∼ 2.02 Ma. However, the underlying Miocene Teewinot sediments differ by containing pollen of four exotic deciduous hardwoods (Tertiary relicts) that suggest a summer-moist climate, unlike that of today. The Shooting Iron sediments lie with an angular unconformity on and above the Miocene lake sediments of the Teewinot Formation. Both of these deposits probably preceded the main uplift of the Teton Range based on the absence of Precambrian clasts in the Tertiary valley deposits. Because the Pliocene floras were modern in aspect, a Plio-Pleistocene transition would be floristically imperceptible here. The sequence denotes a protracted period of relative stability of climate during Teewinot time, and a shift in vegetational state (summer-wet trees drop out) sometime between the latest Miocene and latest Pliocene. The Pliocene spectra suggest a dry, cooler climate toward the end of Shooting Iron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