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由快速城市化过程引起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热岛效应为最显著的现象之一。本文针对长株潭主城区,采用1994、2000、2006、2010与2015年5个时相的Landsat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通过热岛强度与等级分析比较了长株潭三市的热岛效应时空演化特征;结合各时相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模型量化分析了热岛效应时空演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株潭主城区热岛强度与等级均呈增长趋势;2010与2015年,湘潭市热岛强度大于长沙市与株洲市;建设用地有显著增温效应,而草地、水域与未利用地对强热岛区的降温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
应用 1988年和 1992年福州市卫星图像 ,对福州市热岛效应进行动态研究 ,结果表明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原热岛范围内高温区增加 ,热岛范围明显扩大 ,尤其是市区东部施展最快 ,在 1988~ 1992这 4年中福州的热岛范围向东扩展了约 15km2 ,同时热岛外围小热岛也不断涌现。在这些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福州市热岛效应动态变化的原因以及减轻热岛效应影响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福州市热岛效应动态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1988年和1992年福州市卫星图像,对福州市热岛效应进行动态研究所,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原热岛范围内高温区增加,热岛范围明显扩大,尤其是市区东部施展最快,在1988-1992年4年中福州的热岛范围向东扩展了约15km^2,同是热岛外围小热岛也不断涌现,在这些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福州市热岛效应动态变化的原因以及减轻热岛效应影响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福州市热岛效应动态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志垒 《四川测绘》2001,24(3):140-143
本文应用1988年和1992年福州市卫星图像,对福州市热岛效应进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随城市建设的发展,原热岛范围内高温区增加,热岛范围明显扩大,尤其是市区东部发展最快,在1988-1992四年中福州的热岛范围向东扩展了约15平方公里,同时热岛外围小热岛也不断涌现。在这些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本文分析福州市热岛效应动态变化的原因以及减轻热岛效应影响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黄曦涛  张瑜 《测绘科学》2021,46(9):144-149
针对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定量化评价困难以及热岛效应与地表地表的定量关系问题,利用多期LANDSAT遥感影像,基于单通道算法反演了地表温度,基于指数法快速提取地表分类要素,引入分布指数的概念构建了热岛分布指数P的算法,并以西安市为例验证方法精度与可行性,分析了西安市热岛效应的分布与变化规律.该方法实现了地表地表与热岛效应空间关系的定量化,温度反演与地表分类精度符合要求,能够用于宏观热岛效应强度定量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的城市热岛效应强度1995-2000年呈下降趋势,20002010年持续上升,2010年之后下降并趋于平稳,与城市发展实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6.
昆明市热岛效应卫星监测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昆明市位于低纬度高原地区,东、西和北三面环山,南面为滇池。由于地形复杂,热岛效应与其他城市不同。利用美国极轨气象卫星NOAA/AVHRR1 、2 、4 通道资料研究,指出昆明市热岛最大强度与我国特大城市的热岛接近,可达7 ℃以上。热岛强度以秋冬最强,春季次之。热岛持续稳定性较差,变化较快,常有白昼热岛强度大于夜晚热岛强度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7.
城市热岛效应是当前城市气候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热点。研究使用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获取城市建成区信息和反演亮度温度,进而评价成都平原6个中等城市的热岛强度、热岛发育程度以及空间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在"评价初期→评价中期→评价末期"过程中,成都平原6个中等城市的热岛强度前期增强、后期减弱;城市旧城区的热岛规模普遍减小,这说明,旧城区热环境有所改善,而城市扩展区的热岛规模普遍增大,是因城市扩展明显改变了地表自然环境,导致热岛效应出现,这与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规律基本一致。绵阳等城市的研究成果表明,即使城市规模扩大,只要城市规划科学合理,并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热岛效应也能得到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8.
北京西城区下垫面与城市热岛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北京测绘》2013,(4):73-78
采用遥感卫星影像数据,对北京西城区地面热场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信息提取和分类,建立西城区热岛分布图,分析城市热岛的分布和强度特征;进行不同类型下垫面热特性的系统测定,对热岛效应与城市下垫面绿化分量、道路、水体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西城区热岛的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和缓解热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国际公认的6大城市群之一,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大家关注。选取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9月份8 d合成的MODIS温度产品,经过云检测与剔除,按照均值-标准差方法对热岛强度进行分级,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夏季热岛效应的分布特征、演变趋势及空间变化差异。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热岛空间分布形态由"Z"字型向"W"字型格局转变;2000~2005年,长三角地区强热岛与正热岛数目增长最快,2005~2015年强热岛与正热岛总数增长率持续减缓;上海的强热岛面积一直最大,扬州、镇江、宁波等城市热岛效应呈现波动增强,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呈现波动减弱。  相似文献   

10.
基于TM遥感影像数据的乌鲁木齐热岛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热岛效应也颇受人们重视。本文采用1990年和2010年的TM遥感影像,运用亮度温度计算和二分模型计算等方法, 并结合亮度温度数据得到了植被覆盖度对城市亮度温度的影响和土地利用对亮度温度的影响, 分析了造成乌鲁木齐市城市热岛空间分布的原因。结果显示, 热岛中心主要分布在城区人口密度大及工业区聚集的地方,植被和水体对减弱热岛效应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重要。本文利用环境卫星数据,以西安市和兰州市为例,通过对河谷与平原城市的热岛效应差异进行初探,发现在两个研究区的市区内部,其热岛分布特征与已有研究的热岛分布特征一致。但就整个研究区而言,西安市的热岛主要分布在城区,兰州市则主要分布在郊区。分别对西安和兰州的地表温度与NDVI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西安市的地表温度与水体指数呈非线性相关,而兰州市则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MODIS、ASTER和TM等多源、多尺度遥感数据,基于遥感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了从2003年到2008年北京城区及奥林匹克公园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并分析了下垫面(绿地系统、水系统)与热岛效应的关系.研究表明,宏观上,从2003年到2008年,北京城区及奥林匹克公园热岛强度虽然存在一定...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与地表热岛效应定量关系尚不明确的问题,该文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反演武汉主城区地表温度(LST)、提取不透水面率(ISA)值,并将ISA值按照一定阈值划分城市建设密度,探讨不同城市建设密度水平下热岛强度的变化;构建平均ISA与LST间的数量关系,明确城市热环境特征对城市建设的定量响应。结果表明:①1987—2016年间武汉主城区发展迅速,城市高密度建设范围从1987年的130.0 km~2增加到2016年的366.9 km~2,29年间增加了188.2%;②不同建设密度用地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热岛强度,高密度、中密度和低密度建设水平对应的热岛强度分别为2.72~8.39℃,2.02~5.69℃和0.92~3.82℃;③LST与平均ISA呈现出明显的正向线性关系,两者拟合方程的系数为0.853~0.942;城市建设水平能很好地解释城市地表温度的空间变化,平均ISA每增加10%,地表温度上升0.35~0.85℃。  相似文献   

14.
苏南大运河沿线城市热岛现象的卫星遥感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本文利用陆地卫星TM热红外波段的数据对苏南大运河沿线城市苏州、常州、镇江的热环境作了分析,了解各市热岛效应的强度,分布和成因,调查了热岛内部的精细结构。研究表明TM热红外图像能较好地揭示城市下垫面的微细热现象的景观结构,反映温度场的分布,可为城市热环境质量评价和热源调查提供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新增了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影响到了城市的人居环境,诱发了城市热的环境问题。探索城市热环境时空布局与变化特征,分析变化原因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东莞市为例,以1986—2017年间8个时相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单通道算法对东莞市地表温度进行定量反演,分析东莞城市热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莞市30多年的城市热环境主要表现为热岛的分布格局,由零散的点状分布逐渐发展成沿着主要交通路线的带状分布;东莞市城镇/街道中心的地表温度明显高于郊区、村落,存在较强的热岛效应;1986—2017年东莞市的热岛比例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从0.06上升到0.15,在2009年东莞市热岛效应达到最高。研究结果对合理规划东莞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MODIS数据北京城区热岛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芝  王萍  陈庆运 《测绘科学》2010,35(4):100-1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热岛效应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与气候,因此备受人们的重视。本文从2000年—2007年724幅1km分辨率的MODIS地表温度产品中选取64幅质量较好,可以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昼夜影像,制作地表温度图和选取感兴趣区域分析北京城区热岛效应。结果表明,北京市城区温度明显高于周围地区,夏季夜间最高达到3.7℃,秋季白天相对热岛强度较大,夏季、冬季夜间热岛强度要大于白天,尤其冬季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山地城市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极大,恶化了城市人居生态环境,不利于生态城市建设.文中利用TM影像提取北碚土地利用类型信息、NDVI和城市地表温度反演,并从土地利用类型、人为热、大气环流和地形等方面对城市热岛效应进行研究,以期实现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新城区的热岛效应比老城区明显,且分布不均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热岛效应的影响不同.建筑、道路广场和未利用地等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形成的热岛效应也日益明显。采用热红外遥感方法研究热岛效应,可很直观地了解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状况。基于MODIS影像,运用劈窗算法,对珠江三角洲地区1 a中4季的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进行反演;并用不透水面积(impermeable surface area,ISA)对城市中心区和郊区进行划分,最终定量获得城市热岛效应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存在较严重的热岛现象,夏季最为严重,冬季最轻,且城市之间有相互连接形成大片城市热岛效应的趋势;热岛效应的大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值成负相关,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成正相关。研究成果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生态指导。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目标遥感信息处理的城市扩展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徐州市1994年、2002年和2007年的多时相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利用建筑用地指数(IBI)提取城市建筑用地信息,通过监督分类获得城市土地覆盖网,由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利用多目标遥感信息处理得到的建筑用地分布、土地覆盖图和地表热环境信息,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城市热环境时空演变两个方面分析了徐州市城市扩展动态,表明徐州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扩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换频繁;城市热岛现象显著,热岛分布与城市建筑用地的轮廓基本吻合,建筑用地不断增加是热岛效应加重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综合土地覆盖分类、专题信息提取和地表参数定量反演的多目标遥感信息处理用于监测分析城市扩展与生态环境响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以2002年Landsat5 TM和2014年Landsat8 OLI影像为数据源,分别反演了2002年和2014年西安市城区的地表温度,并对地温进行极值归一化处理,以此分析西安城区的热岛强度时空分布规律。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城市热岛强度分布分析了植被覆盖对热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2014年西安市热岛强度高温比例上升,热岛效应增强;较高的植被覆盖度能对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高温影响起到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