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首席科学家、新疆大学潘晓玲教授主持的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该项目研究期限:1999年10月—2004年9月,资助经费:3400万元;依托部门: 新疆科技厅、中国科学院;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要参加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研究区域:贺兰山以西、昆仑山系以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达2.5×106 km2。 该项目将围绕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  相似文献   

2.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脆弱生态环境是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对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剧了脆弱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影响了干旱区的生态安全。从国内外脆弱生态环境研究进展状况以及以塔里木河流域为典型代表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中,揭示了脆弱生态环境的特征及演变规律。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针对内陆河流域的人与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包括水文地质、水资源变化特征、水环境变化特征)、气候以及自然地理学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随着国家西部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将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丁永建  秦大河  任贾文 《冰川冻土》2015,37(5):1428-1434
<正>0引言2015年8月23日-9月2日,为执行科技部全球变化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研究"中对北美落基山和阿拉斯加冰冻圈环境的考察任务,由项目专家组组长秦大河院士、项目首席科学家丁永建研究员和项目第一课题负责人任  相似文献   

4.
刘时银 《冰川冻土》2002,24(2):217-217
由秦大河任总主编的《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系列专著(四卷)于2002年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专著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西部生态环境演变规律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重要成果之一,是国内科研、生产和教学等部门从事西部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领域的70余位专家集体劳动的结晶.该系列专著借鉴国际研究规范,从自然、人文和社会等多学科入手,以2000年以前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为主要依据,引用权威结论、权威数据,对西部环境的基本特征、演变规律、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科学分析和综合集成,并在此基础上凝练和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实施 2年来,在古气候重建和环境变化,绿洲的演变规律与驱动力,绿洲水盐平衡与主要水文过程,绿洲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过程与稳定性,山地、绿洲、荒漠三大生态系统耦合机理,生态景观演变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重大工程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荒漠化成因及时空分布等研究方向和内容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此基础上,项目后 2年的研究重点将继续以绿洲安全机制研究为核心,在时间序列上,重点研究近 2 000年来绿洲的形成演变规律,特别是近百年及近50年来西部干旱区气候变化与绿洲形成演变的关系,定量辨识绿洲发展演化的驱动力;在空间结构上,阐明绿洲格局的动态过程,深入探明山地、绿洲及荒漠生态系统耦合关系、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机理与安全、高效、持续发展模式等;结合西部大开发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进程,研究开发重大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建立不同类型的生态建设示范区;配合国家重大工程时段,对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趋势进行预测,提出生态系统的调控体系和管理模式,为西部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王世金 《冰川冻土》2019,41(1):257-258
2019年1月18日,秦大河院士主持的《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科学评估报告(以下简称科学报告)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多所高校、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16个部门60余个单位2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盛会。会议由秦大河院士主持。秦大河院士介绍会议背景和参会嘉宾。中国气象局宇如聪副局长和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赵千钧副局长分别代表科学报告资助单位进行了致辞,对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表示了热烈欢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丁永建研究员对科学报告项目立项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案及其预期成果进行逐一汇报。秦大河院士着重介绍了科学报告的编写原则及其要求,强调此次科学报告要引用当前国内外最新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相关信息和文献,确保科学报告使用文献的过程开放、透明,要重视引用文献的准确性,并对此次科学报告给予很大期望。最后,科学报告三卷各章主笔汇报各自负责章节细纲内容,并与在场专家进行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7.
王文华  秦翔 《冰川冻土》2007,29(6):854-854
2007年12月7~9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我国冰冻圈动态过程及其对气候、水文和生态的影响机理与适应对策》973计划项目2007年学术年会和学术交流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寒旱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召开,会议主要汇报了973项目2007年进展及2008年计划与进度安排.首席科学家助理丁永建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中科院寒旱所副所长吕世华、中科院资环局局长傅伯杰分别代表中科院寒旱所和中科院资环局致词,欢迎各位专家组成员到会指导工作.项目咨询专家组副组长施雅风院士、项目咨询专家组成员李吉…  相似文献   

8.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特点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阐述了水资源的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强调应该加强水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保护西北干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北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北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西部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联合资助的择优支持研究项目。该项目内容包括对我国西北五省区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西部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水不仅是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山川秀美的重要保证,而且是西部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我国西部水资源基本态势的基础上,讨论了水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并结合中国工程院“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探讨了西部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1.
西部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盐渍化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的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对干旱区盐渍化的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以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于田县为例,利用近30年来遥感影像,深入分析以于田为代表的干旱区盐渍化土壤的光谱特征及其空间特性,借助PCI图像处理平台,进行盐渍化土壤专题信息的提取,分析得出盐渍化动态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是中国气象局(原国家气象局)在“七五”期间批准建立的综合性试验基地,于1987年开始建设,地理坐标为35°33′E、104°35′N,海拔高度1874m,是全国唯一地处半干旱地区且仪器设备比较先进与齐全的干旱气象野外综合观测基地。研究方向干旱半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地气相互作用;干旱监测方法、干旱标准、干旱形成机制和干旱气象灾害评估模式;气候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布局的影响及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基地目标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气象要…  相似文献   

13.
关中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以渭南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关中盆地东部的渭南市为例,概述了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认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水资源浪费严重,重复利用率低;行政区块限制,水资源调配不够;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出现负环境效应;地下水人工调控力度不够,不能有效的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地下水资源的研究、规划和管理滞后等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六项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包括节水对策、开源对策、改水对策、调水对策、增补对策以及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74,自引:6,他引:74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过程与未来可能变化趋势是科学界面对的一大难题,正确认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与变化趋势,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是正确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的重要科学基础。依托中国科学院牵头完成的《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研究成果,介绍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特征与基本事实,主要强调近50年来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在西部生态环境演变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未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对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指出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必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特别强调要强化对西部地区的科学研究,为西部大开发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是中国气象局(原国家气象局)在“七五”期间批准建立的综合性试验基地,于1987年开始建设,地理坐标为35°33′E、104°35′N,海拔高度1874m,是全围唯一地处半干旱地区且仪器设备比较先进与齐全的干旱气象野外综合观测基地。研究方向干旱半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地气相互作用;干旱监测方法、干旱标准、干旱形成机制和干旱气象灾害评估模式;气候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布局的影响及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基地目标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气象要…  相似文献   

16.
水是维系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导活跃的因子.由于半干旱地区相对丰富的水资源,导致了土地盐碱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不仅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破坏了半干旱地区土地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将有利于半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本文综合分析了半干旱的吉林西部地区水文地质环境与土地盐碱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西北开发中的几个水资源问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惠 《水科学进展》2002,13(4):492-495
分析了西北水资源的特点,就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治理以及植树造林与沙漠治理等西部开发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些认识。指出:西北开发必须以水为度,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保护和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途径是偿还已被人类逐步夺占而本该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那一部分水源。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从中国西部干旱区的界定、自然条件特点的分析出发,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指出进行该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在时间序列上进行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在空间结构上开展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生态过程研究,在时空耦合界面上探讨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生态系统的调控与管理研究的思路。并从生态环境形成演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环境管理等方面探讨了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同时,指出了主要研究内容和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将要实现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19.
南卓铜  潘小多  李新 《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2):1316-1318
G-WADI(Water and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for Arid Lands-A G1obal Network,干旱区水与发展信息全球网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IHP)启动的针对干旱区水文研究的项目,旨在通过建立全球网络全方位提升对干旱区水系统的理解,增强干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开发的能力.2006年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寒旱所")开展内陆河研究的主要流域--黑河流域成功加入G-WADI试验流域网络.  相似文献   

20.
侯红蕊  白杨  李志强 《地下水》2011,33(3):125-127
干旱区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0%,区内水资源短缺,严重的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因此探讨干旱区城市水系规划对区内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鸟海市水系规划为例,对干旱区城市水系规划的内容和模式进行研究.认为干旱区城市水系规划应在协调水资源利用的同时,更注重水系的生态环境发展与景观系统规划,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系的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