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用回旋动力学研究了磁层顶等离子体低频漂移动力学不稳定性.在β≥1附近发现两支不稳定的漂移动力学Alfvèn模(DKA).它们可在▽T(∥-▽n)≠0时激发,速度剪切提供主要的自由能源.两支DKA均具有非零的(δEy,δE)和(δBx,δB).在湍动的非线性饱和状态下,δBx的起伏可导致很强的反常输运,当|δBx|=1nT时,D可达到109m2/s的数量级.因此,DKA可能在太阳风-磁层耦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二维MHD数值模拟研究了地球磁层顶同时存在速度剪切和磁场剪切时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K-H)和撕裂模不稳定性(TM)的耦合过程。在雷诺数和磁雷诺数确定时,Alfvèn马赫数值(MA)对耦合特性起决定性作用。在本文选取的参数条件下,若MA<0.4,自发TM占主导地位;当0.4≤MA<1.4时,TM受到K-H明显调制;如果MA≥1.4,K-H引起的涡旋运动起控制作用,导致一种新的不稳定性产生。该不稳定性称作涡旋撕裂模不稳定性。其饱和后长时间渐近状态由一个大尺度的流体涡旋和同心磁岛组成。在地球磁层顶通量传输事件(FTEs)中它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回旋动力学研究了磁层顶等离子体低频漂移动力学不稳定性.在β≥1附近发现两支不稳定的漂移动力学Alfvèn模(DKA).它们可在▽T(∥-▽n)(?)0时激发,速度剪切提供主要的自由能源.两支DKA均具有非零的(δE_y,δE_∥)和(δB_x,δB_∥).在湍动的非线性饱和状态下,δB_x的起伏可导致很强的反常输运,当|δB_x|=1nT时,D_⊥可达到10~9m~2/s的数量级.因此,DKA可能在太阳风-磁层耦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三层模式”探讨了低纬磁层边界区的可压缩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波的特性。低纬边界层的存在降低了不稳定的阈值,几乎整个低纬边界区都是不稳定的。从内边界向磁层传输的能流和动量流都比双层模式增大,扰动磁场是椭圆偏振的。还讨论了低纬边界区该不稳定性的动力学效应及其与Pc4-5脉动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地球弓激波的旋转非对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系统的全球MHD模拟,研究地球弓激波相对日地连线的旋转非对称性.模拟限于太阳风速度沿日地连线、地球磁偶极矩和行星际磁场(IMF)与日地连线垂直的简单情况.模拟结果表明,即便对于IMF强度为零的情况,弓激波相对日地连线也不具备旋转对称性质:终端面(晨昏子午面)及其向阳侧的弓激波截线的东西宽度大于南北宽度(约9%~11%),终端面尾侧的弓激波截线东西宽度小于南北宽度(约8%).在存在IMF的情况下,弓激波的位形同时受到磁层顶的形状和快磁声波速度各向异性的影响.磁层顶向外扩张并沿IMF方向拉伸,且其扩张和拉伸程度随IMF由北转南而增强.在磁鞘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快磁声波速度高于平行方向.因此,磁层顶拉伸方向与快磁声波速度最大方向垂直,它们对弓激波位置的效应恰好相反;弓激波的最终形状取决于何种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对于终端面尾侧,快磁声波速度的各向异性起主导作用,弓激波截线沿IMF垂直方向的宽度大于平行方向.对于终端面及其向阳侧,弓激波截线的形状与IMF取向有关:在准北向或晨昏向IMF情况下,弓激波截线沿IMF垂直方向的宽度仍大于平行方向;在准南向IMF情况下,弓激波截线沿IMF垂直方向的宽度小于平行方向的.鉴于弓激波形状同IMF取向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提议以IMF为基准方向,提取弓激波截线的平行半宽度Rb∥和垂直半宽度Rb⊥作为尺度参数.这些尺度参数和通常引入的弓激波截线的东西半宽度yb和南北半宽度zb相比,更为合理地表征了弓激波的几何性质.模拟结果表明,在终端面上,yb/zb和Rb∥/Rb⊥在IMF各向同性取向下的统计平均值均低于1,与观测得到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6.
主要分析了WIND飞船2004年11月9日探测的磁云边界层引起的大尺度地球磁层活动.磁层响应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磁云边界层内本身持续较强南向磁场驱动了一个强磁暴的主相.(2)由于磁云边界层内部较强南向磁场持续一段时间后发生向北偏转触发了一个典型磁层亚暴.文中详细分析了亚暴膨胀相发生时夜侧磁层各区域的观测现象,包括极光观测、高纬地磁湾扰、地球同步轨道无色散粒子注入现荆、Pi2脉动突然增强以及等离子体片偶极化现象等.(3)磁云边界层和前面鞘区组成一个动压增强区,此动压增强区强烈压缩磁层,致使磁层顶进入地球同步轨道以内;当磁云边界层扫过磁层时,位于向阳侧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两颗GOES卫星大部分时间位于磁层磁鞘中,以致很长时间内直接暴露在太阳风中.利用Shue(1998)模型计算得到当磁云边界层扫过磁层时磁层顶日下点的位置被压缩至距地心最近距离为5.1RE,磁云边界层的强动压结构以及强间断面决定了磁云边界层对磁层的强压缩效应.强动压结构、多个强间断结构以及持续较长时间的强南向磁场是许多磁云边界层的共性,这里以此磁云边界层事件为例分析了磁云边界层的地球磁层响应.  相似文献   

7.
主要分析了WIND飞船2004年11月9日探测的磁云边界层引起的大尺度地球磁层活动.磁层响应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磁云边界层内本身持续较强南向磁场驱动了一个强磁暴的主相.(2)由于磁云边界层内部较强南向磁场持续一段时间后发生向北偏转触发了一个典型磁层亚暴.文中详细分析了亚暴膨胀相发生时夜侧磁层各区域的观测现象,包括极光观测、高纬地磁湾扰、地球同步轨道无色散粒子注入现象、Pi2脉动突然增强以及等离子体片偶极化现象等.(3)磁云边界层和前面鞘区组成一个动压增强区,此动压增强区强烈压缩磁层,致使磁层顶进入地球同步轨道以内;当磁云边界层扫过磁层时,位于向阳侧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两颗GOES卫星大部分时间位于磁层磁鞘中,以致很长时间内直接暴露在太阳风中.利用Shue(1998)模型计算得到当磁云边界层扫过磁层时磁层顶日下点的位置被压缩至距地心最近距离为5.1RE,磁云边界层的强动压结构以及强间断面决定了磁云边界层对磁层的强压缩效应.强动压结构、多个强间断结构以及持续较长时间的强南向磁场是许多磁云边界层的共性,这里以此磁云边界层事件为例分析了磁云边界层的地球磁层响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平板模型下电阻不稳定性使磁力线由对称平衡状态进入随机状态的可能性;给出该模型下以(x,z)为正则坐标的哈密顿函数表达式;在Harris平衡磁场分布下分析了撕裂模不稳定性,驱动重联和涡旋诱发重联引起的磁力线随机特性;估计了两个磁岛相互作用时磁力线进入随机态的临界值.本文结果可用于讨论地球磁层顶和磁尾处磁场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王水 《地球物理学报》1982,25(6):483-491
本文讨论了赤道附近地球磁层中磁声重波沿重力场方向的传播特征。结果表明,当波动频率小于截止频率ωc时,磁声重波将在磁层中被反射。对于典型的磁层等离子体参数,ωc的极大值约为0.3秒-1。我们还讨论了磁声重波与地磁微脉动之间的关系,沿着重力场方向向下传播的磁声重波,可能直接引起赤道附近的Pc1磁脉动。  相似文献   

10.
根据解析求解引导中心近似的动力学方程得到的离子分布函数 ,研究了不同Kp指数条件下起源于不同电离层区域的上行O+离子通量密度沿不同经度处的磁力线的定态分布 ,并研究了上行O+离子向不同磁层区域传输的特性 .主要结果为 :( 1 )起源于向阳面极光带外侧及更低纬区的电离层离子基本上传输到向阳面磁层区 ;起源于背阳面极光带及更低纬区的电离层离子基本上传输到背阳面磁尾等离子体片区和闭合磁力线区 ;起源于极盖区及向阳面极光带内侧的电离层离子基本上传输到等离子体幔区和磁瓣区 .( 2 )上行离子主要分布在近地空间 ,其通量密度相对于地心距离呈负梯度 .( 3)地磁活动指数Kp 增高时上行离子进入磁层的概率增大 ,因而上行离子起动力学作用的地球空间范围增大 .所得结果可解释有关地顶的观测特征 ,理论估算的上行离子在磁尾的通量密度与观测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11.
涡旋诱发重联模型(Ⅰ)——动力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了涡旋诱发重联的基本动力学特性.包括:涡旋诱发重联的物理机制;Kelvin-Helmholtz(K-H)不稳定性和撕裂模不稳定性耦合过程;磁流体涡管的基本特性;不同尺度涡旋间的相互作用,动能和磁能间的转化及准稳态时流线、磁力线、等涡度线和等电流密度线的相似性等.用二维MH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上述一些特性,并与理论分析结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拟结果证实了理论推论.涡旋诱发重联是产生局部磁场重联的重要机制之一,该模型在磁顶区的应用将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12.
从Rankine-Hugoniot关系出发,以激波切向磁场ξ、上游激波角θ和等离子体β值为参数研究各类激波解的特性及相互关系,阐明各类激波强度随介质β值的变化规律.结果指出:(1)在ξ<-1的Ⅰ型中间激波区和ξ>4的快激波区存在双解;(2)慢激波可以直接和中间激波连接,但不能和快激波直接连接;(3)各类激波强度(用激波密度比衡量)随β值均有变化:Ⅰ型中间激波上支随β值增加而下降,下支则上升;Ⅰ型中间激波和慢激波都随β值增加而下降;快激波双解区上支随β值增加而下降。下支上升;快激波在1<ξ<4区间的解随β值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13.
应用二维三分量时变可压缩磁流体动力学模拟方法,数值研究了各向异性等离子体(P≠P,T≠T)中的撕裂模不稳定性和磁场重联过程.计算结果表明,在短暂的线性增长之后,不稳定性将趋于非线性饱和.线性增长率随着各向异性程度|P/P|增强而增大,随着等离子体β值减小及磁场y分量By增大而降低.在强垂直各向异性(P>P)的情况下,电流片中磁场重联形成的磁岛达到非线性饱和后,在X型点附近形成空腔结构;随着空腔的增大,磁岛逐渐变小,并最终消失.在P>P情况下,仅在电流片中心区域可以激发火蛇管不稳定性,电流片中不能形成大型磁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二维三分量可压缩磁流体动力学模拟,数值研究由于磁力线足点在光球层的剪切运动引起日冕电流片中的磁场重联过程。结果表明,磁力线足点的剪切运动作为引起强迫磁场重联的一种触发机制,将加速磁场重联的发展和磁岛的合并过程。结合不稳定性导致等离子体急剧加速,在β=0.1的情况下其加速度达到0.34νA∞/τA,等离子体的最大下落速度可达1.90νA∞,大于纯电阻撕裂模情况。还讨论了β值对这种磁场重联过程的影响。β值越小,磁场重联和磁岛合并过程发展得越快。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无碰撞等离子体的CGL近似,讨论了地球磁层顶的Kelvin-Helmholtz(K-H)不稳定性问题。同可压缩MHD近似一样,CGL等离子体也存在下、上两个临界速度vc和vu。不稳定性仅当vc<0 cosα<u时才能激发,v0为磁鞘等离子体流速,α为v0和切向波矢kt间的夹角。在向阳面低纬区,时间增长率ε和空间增长率κ与可压缩MHD的相应值相近。当v0 cosα≥vu时,不稳定表面波转化为稳定的体波。各向异性对K-H不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在近日点低纬处,若磁鞘各向异性参数S2接近水龙带不稳定性的阈值,很小的v0便能激发不稳定表面波。S2低于极小值S2min时,不稳定性不可能产生。所谓Overstability现象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三维物性分布的位场计算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冯锐 《地球物理学报》1986,29(4):399-406
本文在连续层状模型的基础上,将Parker位场公式推广到更具一般性的两种三维物性分布模型中。此时岩石的密度ρ和磁化强度J不仅在水平方向上可以任意变化,而且在深度上可依指数或线性函数形式变化。新的位场公式仍具有严密而简明的特点。结合圣安德烈斯断层带的重力反演,介绍了它的应用、模型分解和双界面同时反演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唐山地震前后京津唐张地区的应力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从断裂力学观点研究了圆盘形纯剪切破裂产生的远场位移,导出了远场位移的解析表达式.用此表达式计算了远场位移脉冲波形及其谱.求得了P波和S波拐角频率F、f与震源破裂半径的关系式,t和t分别是P波与S波的震源脉冲宽度在震源球上的平均值.Vr是破裂速度,取0.775β,α、β是P波与S波速度.介质吸收的影响,假定在略去路径滞后因子e-(iωr)/c后是最小相移滤波器,应用希尔伯特(Hilbert)变换导出了介质的频率响应公式 式中, r为震源距,c为波速,Q为介质品质因数,ωm为高频截止频率.它与富特曼(Futterman)公式是不一样的.在考虑了介质吸收影响与仪器频率特性影响后,在频率域中求出了震源尺度2a和地震矩M0.在时间域中,利用快速傅立叶反变换求出介质和仪器的脉冲响应后与震源脉冲折积,求得了合成地震图,用此图得到了地震图初动半周期T2P与震源尺度2a或震源脉冲宽度t2a之间的关系量板.用此量板在时间域中也求得震源尺度2a,与频率域中求得的结果基本一致. 利用从断裂力学观点研究震源破裂过程导出的关系式求出了京津唐张地区的区域剪切应力τ0,式中η为地震辐射效率,取0.05;v为泊松比,取0.252;μ为刚性模量,取3.3×1011达因/厘米2.结果表明,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震前,唐山-丰南一带应力值最高,达870巴,离开唐山仅100公里左右的昌黎地区的应力就只有200巴左右.唐山大震后,地震破裂带中部的唐山一丰南一带,t0降至100巴左右,而破裂带两头应力值仍很高,尤其是西南头的宁河一带,达400-500巴.直到11月15日此处发生6.9级强余震后应力值才降到200巴左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了涡旋诱发重联的基本动力学特性.包括:涡旋诱发重联的物理机制;Kelvin—Helmholtz(K-H)不稳定性和撕裂模不稳定性耦合过程;磁流体涡管的基本特性;不同尺度涡旋间的相互作用,动能和磁能间的转化及准稳态时流线、磁力线、等涡度线和等电流密度线的相似性等.用二维MH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上述一些特性,并与理论分析结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拟结果证实了理论推论.涡旋诱发重联是产生局部磁场重联的重要机制之一,该模型在磁顶区的应用将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