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县位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旱地多,水地少,春寒时间长,雨量变化大,春季自然灾害主要是干旱和霜冻。根据资料分析,历史上春旱年份较多,平均约十年发生一次大旱,3—5年出现一般春旱。春季(3—5月)平均降水量136.2毫米,占全年22.7%。1962年仅占全年9.2%。大风日数多,占全  相似文献   

2.
干旱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根据1950—1979年气象和农情资料分析,建国以来,全国平均每年受旱面积为2.94亿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9.6%,受害成灾面积(减产30%以上)达1.01亿亩,占总耕地的6.7%。一、干旱类型根据干旱的发生季节,干旱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1.北方春旱;春旱影响北方冬小麦的生育及春播作物的播种,华北春旱尤为突出。北京3—5月春旱发生的频率为90%左右。河北全省春旱频率在40%以上。河南省春旱发生频率自南向北增加,黄河以北春旱发生频率在30%以上。北京、石家庄、衡水、邯郸等地到5月下旬春播作物因干旱不能下种的机率为50%左右。黑龙江省春季降水仅占全年的10%,降水变率大,春旱普遍。  相似文献   

3.
利用1979—2018年湘西州8个县、市国家气象站降水量数据,分析了湘西州暴雨特征。结果表明:湘西州暴雨多发生在汛期5—9月,占全年88%,东部和东南部多,西部和西南部少。夏季暴雨占66%,空间分布北部(龙山)较多,其他县、市东多西少;春季暴雨占全年暴雨的20%,空间分布南多北少;秋季暴雨占14%,西南部较少,中部较多。夏季暴雨强度最大,主要集中在50~164.7 mm/d,春季和秋季暴雨强度相当,主要集中在50~115.7 mm/d和50~116.1 mm/d之间。湘西州暴雨频次的年际变化具有11~19 a和6~10 a两个较明显周期。  相似文献   

4.
新疆河流的径流年际变化比较平稳,但季节变化很大.许多河流四个月(即5至8月或6至9月)的径流量占全年70%以上,昆仑山北坡的河流多在80%以上,其中玉龙喀什河达88%.而春季径流量多在15%以下.因此,春旱夏洪常常是我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我区农牧业生产连年增产,就是与洪旱灾害不断作斗争取得的. 在洪旱灾害中,春旱常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旱灾一大片,影响我区农业总收成.造成春旱的原因:1.冬春降雪量占全年降水  相似文献   

5.
汪晓原 《气象》1988,14(5):40-42
一、引言 我国北方地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大部分地区处在干旱、半干旱区,雨热同季,降水量年际间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全年降水量的60—70%集中在6—8月3个月内,其它各月降水量则较少。特别是春季雨水更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左右,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北方地区春季正是春播作  相似文献   

6.
利用西北地区128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计算了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并结合气候统计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探讨了西北地区春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春旱程度重、次数多的地区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和甘肃陇南地区,程度轻、次数少的地区位于新疆天山以北的东部地区;(2)区域平均状况下,春旱强度以0.259/10 a的速率显著增强,中旱发生频次以0.033次/10 a的速率显著增加。1980年代春旱强度和总频次降至最弱(少),2000年代又增至最强(多)。不同省份内近50 a春旱也普遍呈显著增强趋势;(3)春旱发生频次具有3 a、9 a以及25 a以上尺度的周期波动特征,其中3 a尺度通过红噪声显著性检验,周期信号最可靠。由此可见,西北地区春季干旱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用贵州省近11 a(2007—2017年)卫星遥感火险监测数据,对野外火灾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春季是四季中野火发生频次最高的季节,占了全年的近一半,其次是冬季; 2月份野火发生频次最高,其次是3月份,2—5月发生的野火次数占了全年72. 6%。(2)近11 a遥感监测野火频次总体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平均每年减少194起,变化分为2个变化阶段,2007—2010年处于上升趋势,2011—2017年呈现减少趋势。(3)从空间分布来看,9个市州中发生野火频次最高的是黔南,占全省的21. 3%,黔西南排第二,占全省的19. 7%,其后依次是毕节、安顺、黔东南、六盘水、遵义、铜仁和贵阳;各种植被中森林火灾占总野火频次的一半。  相似文献   

8.
近30年黄土高原春季降水特征与春旱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2014年黄土高原52个气象台站观测的降水资料,计算得到了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进而比较了黄土高原不同地区近35年春季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春季SPI与春季降水的时间变化较为一致,二者都能反映出1995年,2000年和2001年的三次较严重的春旱,且二者在1980—2014年间均呈线性减少的趋势。同时,黄土高原春季降水与春季SPI的空间分布却存在一定差别,这主要是因为春季降水的概率密度分布特征在不同站点存在差异。黄土高原北部,一次春季降水量少的发生概率较大,而在高原南部,较大降水概率则对应较多的降水量值。所以,对于黄土高原整体而言,当各区域春季降水偏少,且降水量值相等时,高原南部的春旱更严重;但当各地区春季降水异常量相等时,则在高原北部春旱等级较高。因此,未来黄土高原的春旱不仅受降水量控制,还与春季降水概率密度的分布特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4—2020年揭阳市雷击资料,分析了雷击灾情特征,结果表明:揭阳市雷击事故具有明显的年际、月际、日变化特征,平均为19.6次/年,2015年最多达到38宗。4—9月雷击灾情较为集中,占全年96.4%,其中8月份最多共33宗;66.4%的雷击事故发生在13:00—20:00。雷击事故主要出现在农村,占77%,并具有山区多、平原和沿海少的分布特点。雷击事故发生最多的是电力行业,占31%;其次是企事业办公场所占27%。雷击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平均73.08万元/年,2015年直接经济损失最高,达到142万元,直接经济损失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以7.721 1万元/年的速率逐年下降,通过信度为0.01的显著性检验;揭阳市雷击人员伤亡事故全部发生在农村,均出现在4—9月份。  相似文献   

10.
基于内蒙古西部40个国家级气象站1961-2018年春季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构建的综合干旱指数,分析评估了春季区域干旱发生情况,结果显示:(1)近58a内蒙古西部区域春季干旱年发生频率高达78%,平均5a中有4a春旱,且多数为中到重旱。(2)20世纪70-80年代春旱年份发生概率更高,连年干旱,近10a干旱明显减少。(3)春旱频率空间分布是西高东低。(4)干旱影响范围最大,干旱最重的前3a分别是1962、1993年和1995年,出现了季内连月重旱,农牧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均受严重影响。构建的综合干旱指数与实况对比分析,能够较好地反映春旱发生程度,可以用于月季干旱的影响评估业务。  相似文献   

11.
罗文芳 《高原气象》2001,20(3):340-344
利用 195 8— 1992年的有关资料 ,对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与贵州春、夏季不同区域干旱和低温灾害的强弱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 :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与贵州春、夏季不同区域干旱和低温灾害的强弱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高原异常多雪年贵州西部 4月春旱偏重 ;东部夏旱偏重 ,春季低温灾害偏轻。反之 ,高原异常少雪年贵州西部春旱和东部夏旱都偏轻 ,春季低温灾害偏重。  相似文献   

12.
姚正兰 《贵州气象》2002,26(3):17-21
遵义市 2 0 0 1年总的气候特点是 :冬季雪凝少 ,气温高 ,暖冬明显 ;春季倒春寒轻 ,初春有春旱 ;夏季降水分布不均 ,前涝后旱特点突出 ;初秋干旱持续 ,深秋绵雨较重。1 主要气象要素分布1 1 气温1 1 1 全年平均气温  2 0 0 1年全年平均气温赤水、习水分别为 1 3 9℃和 1 8 4℃ ,其余各地为 1 5 3~ 1 6 7℃ ,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全市各地偏高 0 3~ 0 9℃ ,属比较暖的年份 ,其中道真、务川两城区的年平均气温与历史最高年持平 ,习水、正安、仁怀、遵义县、湄潭、凤冈、余庆的年平均气温为历史次高年份。从各月分布来看 ,全年仅 4、5、…  相似文献   

13.
利用开鲁气象站1954—2011年逐日降水量数据,分析了近58a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年、季变化趋势和气候倾向率以及4—10月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和降水量的比例。结果表明:(1)开鲁58a平均年降水量为332.5mm,年平均降水日数64d,占全年总日数的17.5%,日降水量强度仅5.2mm;(2)年降水量与降水日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降水日数多,降水量则多;(3)近58a年降水日数和降水量均呈显著的减少变化趋势,降水日数减少1.8d/10a,降水量减少13.2mm/10a;特别是1999—2011年日降水强度明显减小,年平均降水量仅277.5mm,比前45a平均减少了2成,春夏季干旱突出;(4)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3%,雨季集中,旱季明显;(5)作物生长季(4—10月)降水量级少,有效降水日数少,因此,发生干旱的概率高,特别是季节连旱,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南疆降水虽少,但雨量集中。例如1964年5月喀什一次降水过程,即达到平均年降水量的128%。为此,我们对南疆西部的春季降水做了一些分析。春季降水有三个特征。1.春季是南疆西部全年降水最多的季节。例如,喀什4、5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雨量的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新疆是灌溉农业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多寡及分布状况为人们关注,而自然降水是根本来源.以天山为界,北疆年降水量平均为255mm,南疆为106mm,前者为后者的两倍半.平均而言,北疆的春季降水约占年降水量的1/3.较大的春季降水对缓和春旱起着重要的作用.生产实践证明,北疆  相似文献   

16.
天水地区秦安、甘谷、武山三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天水渭北干旱区。这里夏田面积占全年种植面积的一半左右。春季经常发生春旱,持续时间长、危害重。因此,春旱和伏旱一样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根据全省预报会议提出的要求,我们三站集中会战,主攻春旱这一自然灾害,建立了统一的《渭北地区春旱分析和预报》专题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20年降水量数据分析黑龙江省多降水期和少降水期的转折年及不同时期降水差异,得出结论:(1)1961年以来,黑龙江省年降水量经历多—少—多—少—多的演变,1966年以前降水量偏多,1967—1982年偏少,1983—1998年偏多,1999—2011年偏少,2012—2020年偏多。(2)黑龙江省多年平均降水量526.2mm,中部山区偏多,西南部和西北部偏少。多降水期(PM)平均降水量596.6mm,相对基准气候期降水偏多13.4%,偏多区主要在46—48°N之间;少降水期(PL)平均降水量485.8mm,相对基准气候期降水偏少7.7%,主要是西部和中南部偏少。(3)PM1时期黑龙江降水量554.6mm,相对基准气候期偏多5.4%;PM2时期降水量638.6mm,偏多21.4%;PM1时期降水主要多在西南部,PM2时期降水主要多在东北部;PM1时期,冬季和春季降水量却表现出偏少,冬季全省偏少15.3%,春季偏少8.6%;5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日降水量PM2时期较PM1时期偏多,7月中旬降水量较PM1时期少。  相似文献   

18.
杨文雄  陈军  易丁 《贵州气象》2013,37(1):26-28
根据玉屏国家一般气象站1961年1月—2010年12月雷暴观测记录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年雷暴日数进行线性模拟,结合5 a滑动平均和累计距平方法,分析玉屏县50 a来年雷暴日数的年、月、日变化特征。得出了如下结论:玉屏县近50 a来年雷暴日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历年平均雷暴日数47 d,每10 a平均减少2 d;1985年为年雷暴日数出现转折的年份,但突变分析不显著。雷暴天气在全年均有发生,呈双峰型分布,最大峰值出现在7-8月,平均8.5 d和8.6 d,次大峰值出现在4月,平均7.6 d;夏季是雷暴天气多发季节,雷暴日数占全年的47%,春季是雷暴天气次多发季节,占雷暴日数38%,秋、冬季雷暴天气占8%和7%。一日中雷暴出现的高峰时段12-18 h,以14-16 h出现概率为最大,占26%。雷暴初日有提早趋势,终日有推迟趋势。  相似文献   

19.
根据1400年以来浙江省梅汛期洪涝指数的分析,可把整个序列分这3个多涝阶段和3个少涝阶段.前者平均83.7年,后者平均152.3年.在每个阶段内又存在着时间尺度为10—70年的多涝期和少涝期.根据洪涝型的分析,近600年来全省洪涝型占12.4%,无洪涝型占38.2%,连续3年出现洪涝型共有5次.从周期外推,估计21世纪前50年洪涝出现次数略多于常年.  相似文献   

20.
近45年湖北省雷电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1961~2005年湖北省71个气象台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该省雷电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年雷电日数在23~53d,年平均雷电日数为36d;通过小波分析发现,湖北省1980年以前为雷电相对较多时期,1980年以后为雷电相对较少时期;一年中任何一天都有可能出现雷电天气,平均初雷日在2月下旬,终雷日在10月上旬;春季和夏季雷电日数占全年雷电日数的88.5%,秋、冬季占全年雷电日数的11.5%;雷电日数月际变化呈双峰型,主峰、次峰分别出现在7月和4月;一年中7月、8月雷电日数最多,约占全年雷电日数的47%;鄂西南、鄂东地区年雷电日数最多,属高雷区,其它地区属多雷区;近45年湖北省雷电日数呈现明显减少趋势,平均初雷日有所推迟,平均终雷日则有所提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