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通过野外节理的测量统计,得出研究区有3组节理发育:NNW向(320°350°)、NNE向(15°350°)、NNE向(15°30°)、NE向(50°30°)、NE向(50°70°)。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运用赤平投影法分析了三泉地区中新生代以来的古构造应力场。根据各节理测量点的最大主应力方向,把研究区构造演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晚燕山期—早喜山期,主要受到NW-SE方向的应力作用;第二阶段是晚喜山期,主要受到NE—SW方向的应力作用。这两期的构造运动控制了三泉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中裂缝的发育方向,为页岩气储层物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野外节理的测量统计,得出研究区有3组节理发育:NNW向(320°~350°)、NNE向(15°~30°)、NE向(50°~70°)。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运用赤平投影法分析了三泉地区中新生代以来的古构造应力场。根据各节理测量点的最大主应力方向,把研究区构造演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晚燕山期—早喜山期,主要受到NW-SE方向的应力作用;第二阶段是晚喜山期,主要受到NE—SW方向的应力作用。这两期的构造运动控制了三泉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中裂缝的发育方向,为页岩气储层物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霍明宇  王莹  解国爱  等 《江苏地质》2013,37(2):284-291
研究区位于安徽池州市梅村镇西峰庙—马头平移断层东北端,该处岩体和围岩的内外接触带区域发育了一中型铜钼矿.分析了研究区铜钼矿赋存条件和容矿构造的发育特征,统计了容矿节理的产状,整理绘制出成矿期研究区的构造应力场分布图.认为研究区内的容矿节理以张性节理为主,经极射赤平投影后得到的优势产状为285°∠87°,容矿节理和主断裂产状基本一致.研究区内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轴(σ1)的方位为15°,最小主应力轴(σ3)的方位为105°,倾角近水平.此构造应力场与燕山晚期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一致,最大主应力均为NNE-SSW方向.在此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下,形成了区内广泛发育的NNE-SSW向、具走滑性质的断层以及张性节理.  相似文献   

4.
新疆乌鲁木齐-乌苏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陶明信 《地质学报》1992,66(3):206-218
在构造变形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共轭剪节理及褶皱资料恢复了北天山山前乌鲁木齐-乌苏地区的构造应力场,进而分析了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特征。本区早期构造运动发生于晚侏罗世末至早白垩世初,所形成构造应力场的最大(张)和最小(压)主应力轨迹线分别为近EW和近SN向;晚期构造运动发生于早更新世末至中更新世初,其构造应力场最大的和最小主应力轨迹线分别为WNW向和NE至NNE向。通过有限单元法电算模拟并结合地质构造特征分析,早期构造运动为近SN向挤压,晚期构造运动为NE向至近SN向挤压兼反向剪切。其动力源自南界大断层,亦即北天山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鄯善油田裂缝特征及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野外节理裂缝的观测,钻井岩心裂缝的古地磁定向与倾角测井裂缝解释,分析了鄯善油田构造应力场,得出鄯善油田储层构造裂缝发育方位主要为N30°-40°E,N30°-50°W,为一对NE、NW向共轭断裂.高角度缝和垂直缝为主.鄯善构造带是近南北挤压作用下形成的,侏罗纪末期燕山期构造运动为近SN向的主压应力模式,形成油田内一系列近SN向正断层,以及测量的NE、NW向共轭断裂.鄯善油田储层断裂是侏罗纪末期燕山期构造运动形成的.通过倾角测井椭圆井径曲线分析等方法判别的鄯善油田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约140°.人工压裂的裂缝方位理论上当为140°,它与320°方位的构造缝如果匹配,可能对压裂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安塞区主城区范围内的基岩地层发育一以延河为枢纽线、走向约330°的背斜构造,在基岩地层中普遍发育走向与褶皱轴面平行(320°~340°)和垂直(40°~60°)两个方位的两组张性节理,还发育有两组与褶皱轴斜交的共轭剪切节理,第一组共轭剪切节理面走向为近南北(0°~10°)和近东西(80°~90°),第二组共轭剪切节理面走向为100°~120°和200°~210°。上述基岩中发育的、不同走向的多组节理面对研究区内具相同走向分布特征的崩塌结构控制面的发育有较强控制作用。第一组共轭剪节理中走向近东西(80°~90°)的节理面控制着研究区内发育程度最高的崩塌结构控制面,它与区内岩质崩塌的发育相关程度最高;其次是两组张性节理面分别控制着走向相同且发育程度较高的两组岩质崩塌结构控制面,第二组共轭剪节理面则控制着区内发育程度相对较低的、走向与共轭节理面相同的两组崩塌结构控制面。  相似文献   

7.
中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性能受到不同期次构造裂缝控制,裂缝对油气的富集及产能具有重要影响,研究构造裂缝发育特征、形成期次及渗流特征将为有效评价与开发有利储层提供依据。该区主要发育高角度缝和斜交缝,裂缝发育方位包括近EW向(270°±10°)、NW向(300°±15°)、NE向(45°±15°)和SN(0°±10°)。利用裂缝充填物成分及切割关系、裂缝充填物包裹体测温和岩石声发射试验等研究结果,结合构造演化历史,认为该区构造裂缝至少可以划分为4期:第1期构造裂缝形成于海西构造运动中期,充填物为细粒方解石及绿泥石,包裹体均一温度为75~82℃;古构造应力值为49.6 MPa;第2期构造裂缝形成于海西构造运动晚期,充填物为石膏,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2~97℃,古构造应力值为39.9 MPa;第3期构造裂缝形成于印支构造运动期,充填物主要为较粗粒方解石,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6~112℃,古构造应力值为34.1 MPa;第4期构造裂缝形成于燕山构造运动期,该期裂缝几乎未充填,古构造应力值为26.5 MPa。受现今应力场的影响,近EW向裂缝的张开度大、渗透率高,是布置开发井网时优先考虑的方向,随着油田开发,不同组系裂缝渗透性的动态变化各不相同,要及时进行相应的井网调整。  相似文献   

8.
梁良  刘成东 《矿产与地质》1994,8(4):262-265
根据全区共轭节理测量数据求得矿区主应力轴方位和主应力值,进而用数学模拟方法模拟矿区构造应力场,并用构造岩岩组辅助判定含矿断裂性质。根据上述资料,认为矿区的NE向基底断裂为主逆钟向压剪性断裂,NW向基底断裂为顺钟向张剪性断裂,SN向的含矿断裂为逆钟向剪姓或张剪姓裂面,应力梯度带是深部找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9.
以矿区构造节理统计分析为基础,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及区域构造演化,分析了哈达门沟金矿区构造控矿特征及应力场演化。认为山前"钾化带"与矿体就位直接相关,它沟通了复式褶皱核部的隐伏岩体与浅部节理,并成为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与成矿控矿有关的构造应力场可分为四期:第一期变形在新太古代的乌拉山旋回,最大主应力σ1方位15°~195°,共轭节理为NNW和NE向;在成岩、变质作用同时进行下除形成了区内透入性的强塑性叠加小褶皱外还有整体上的大型复背斜。第二期构造应力场作用时间在晚古生代,σ1方位约在160°~340°,形成近SN和NE向共轭节理和西侧的大桦背岩体,这一期有局部的矿化现象;前两期应力场形成了轴向近EW向的叠加褶皱、断裂和两期共轭剪节理等成矿前主要构造。第三期应力场处于主成矿期,变形为燕山运动中、晚期构造,σ1在290°方位近水平扭压,形成EW和NW向共轭剪节理;张扭性应力场使近EW向的节理弯曲变形,并形成追踪张节理,这两类裂隙成为主要的矿液通道及容矿空间。第四期构造应力场应在晚燕山运动及以后,为成矿后构造变形,σ1近直立,整体抬升使矿脉遭受剥蚀而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10.
在区域上广泛分布并具有一致方位的节理,可用来恢复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状态及其演化过程。通过对乌江构皮滩水电站坝区地层中所发育节理系统的方位、几何样式、充填情况、序列关系等特征的详细观察和分析,发现坝区的节理系统具有三组优势方位:走向NNE。倾向NWW(第一组)、走向NWW。倾向NNE(第二组)、走向NWW,倾向SSW(第三组);而且第一组节理形成最早,第三组节理形成其次,第二组节理形成最晚。根据节理系统与应力的各种关系,结合研究区的区域构造演化,认为NNE向节理主要为燕山运动期的产物,并且在后期构造运动中有多次活动,而NWW向节理主要为喜山运动期和新构造运动期的产物。通过对节理系统中方解石脉e双晶的统计,求得燕山早期坝区古应力为111~142MPa。燕山中期坝区古应力为50-83MPa,燕山晚期或喜山早期坝区古应力为52~77MPa。节理系统的发育特征反映了燕山运动以来区域构造应力场主要以近NNW-E-W向的挤压为主,而古应力的变化则反映了燕山运动以来构造活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