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文艺作品与地方和旅游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影响地方旅游形象生成的文艺作品有静态和动态两类,并兼具自在性与中立立场、地域指向性、可传播性及可读性。文艺作品促进地方旅游形象的构建是一个从地方走向大众的流程,构建机理主要体现在大众传媒的广泛性和印刷技术改进成为文艺作品传播的强势动力;经由文艺作品对旅游者赋予地方的意义与情感,潜在旅游者生成"他乡向往";文艺作品符号化了地方意象,促进了地方感的形成。整个地方旅游形象的生成是一个意象→地方形象→地方旅游形象的过程,其本质是旅游场域下文艺作品意象符号化的过程。在如火如荼刻意塑造地方旅游形象的背景之下,借力文艺作品是实现地方的深度宣介、特色凸显和旅游形象的生动打造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怀旧旅游热潮背景下,以知青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利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揭示出知青怀旧旅游的基本特征;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得到怀旧情感、地方依恋和活动偏好3个变量的构成因素,探讨了知青的怀旧情感、地方依恋、活动偏好和旅游意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知青在下乡地的怀旧旅游具有组团特征明显、重游率高、住宿方式较为特殊且与当地居民联系紧密等特征。知青对下乡地的怀旧情感显著且正向影响地方依恋、活动偏好和旅游意愿,而地方依恋对活动偏好和旅游意愿仅有微弱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应用系统学自组织理论,对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与动因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是地方旅游子系统自组织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而目的性和创新性是促使各子系统之间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因。并以这一演化规律对“西安咸阳旅游合作”进行论证,以期为“区域旅游合作”利益主体——地方旅游部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初探——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序强  李华  董雪旺 《地理科学》2003,23(2):240-244
以生态学中的阻力面理论为依托,创建了符合旅游规划需要的旅游地阻力面理论模型,构建了旅游景点、景区、旅游地、旅游区域之间联系的阻力层次体系,建立了旅游空间联系关系的影响因子系统,提出了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指导区域、地方及旅游区规划中的作用。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为例展示了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地方旅游开发建设实践中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的城市旅游开发评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游业是加拿大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加拿大也是国际上开展城市旅游比较成熟的国家,其城市和地方政府都把旅游业看作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税收的源泉。加拿大的城市旅游开发包括文化旅游、体育旅游、会议旅游三个主要方面。文章指出加拿大城市在城市吸引旅游者方面采取和其他商业活动类似的竞争手段,如参与市场促销、创建城市形象和建设基础设施等。30多年来城市增加了博物馆、体育运动场、会议中心和大型节事活动等项目吸引旅游者。这些投资重新塑造了城市结构,城市旅游景观也已经有了雏形。本文对此作出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地方八景的起源,发展和旅游文化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地方八景的历史文献考察。论述“八景现象”源于湖南的湖南的潇湘八景和演变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性特征,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旅游文化价值,并呼呈要重视研究八景现象,八景文化认真做好重定“八景”和恢复具有重大价值的工作,促进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芦芽山旅游开发对不同植被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2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研究了芦芽山旅游开发对不同植被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乔木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在旅游干扰很少的地方都达到最大值,在干扰严重的地方,也相对较大,在中度干扰的地方,则相对较低。均匀度随着旅游干扰的减小而趋于减小。乔木的多样性与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很小,仅有1对因子呈显著相关。(2)灌木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在旅游中度干扰的地方都最大,在干扰很少的地方次之,在干扰严重的地方其值都最小。多样性则随着旅游干扰的减小而趋于增大。灌木多样性与地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较大,有10对因子显著相关。这说明地理因子对灌木多样性影响的作用开始增大。(3)在旅游干扰最大的地方,草本的均匀度和多样性最大,而丰富度相对也较大。在中度干扰的地方,草本的丰富度最大,多样性居中,均匀度最小。在干扰很少的地方,草本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小,均匀度居中。草本多样性与地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最大,有23对因子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这说明地理因子对草本多样性影响的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8.
孙九霞  周一 《地理研究》2015,34(12):2381-2394
文化地理学者对“地方”这一理论视角主观性意义的强调,使得“地方认同”等呈现人与地方情感联系的概念被重新审视。在当今中国申遗热的背景下,当地人的地方认同在各方力量对遗产归属与表述的争夺中重塑,如果将这种重塑放在多尺度的分析框架下,就可以发现地方认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封闭的地点,在本土、全国以及跨国空间中呈现不同的表述。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广东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并且是中国唯一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是研究遗产生产对地方认同变迁影响的典型案例。结合文献分析、观察法与访谈法等,阐述遗产旅游发展背景下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变迁,分析开平作为“碉乡”的具体内涵。研究发现:遗产申报和维护使碉楼被硬性确立为地方的象征,具有高度符号化的特点;“碉乡”形象在居民地方认同中的展开并不完整;“碉乡”在历史延续中存在着多重割裂;“碉乡”的空间边界既明确又封闭。  相似文献   

9.
以知识生产和传播为核心的研学旅游逐渐成为自然保护地创新发展生态旅游的替代性选择,但知识如何影响参与研学旅游的社区居民的地方认同尚未得到充分关注。文章以广东丹霞山自然保护地为案例地,探讨丹霞山从观光旅游向研学旅游转型发展过程中,知识类型的转变以及社区居民的知识学习、传播对他们的地方认同产生影响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1)研学旅游中的知识重新建立社区居民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并产生地方认同;2)知识对于地方差异的界定与学习、传播知识的行为互动过程共同影响社区居民地方认同形成与变化,不同类型的知识界定地方差异并赋予相应的意义;3)地方认同产生于社区居民对于特定知识框架下的地方差异和地方意义的学习内化过程。知识传播过程中的身份展演实现地方认同的社会化,并产生集体层面的地方认同。  相似文献   

10.
杨勇  邹永广  孙琦 《热带地理》2022,42(1):29-42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泉州市晋江梧林侨乡为例,从地方意义叠写中的实体维度、社会关系、地方价值观3个层面考察侨乡地方意义叠写的建构特征,揭示了旅游发展背景下侨乡地方意义的叠写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包括海外华侨在内不同主体的地方认同问题。研究发现:1)人地错位下的意义叠写主要通过想象和旅游系统等传导机制完成,使侨乡呈现出海外华侨“形式上不在场”,但“内容上处处在场”的特征,并且推动梧林向传统与现代杂糅的地方格局转变。2)地方意义的叠写具有关系属性,多元互动是其形成过程中的显著特征。地方意义本质上是人地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人地关系不再由传统的地缘关系或亲缘关系决定时,人与地方这一对弱纽带关系也并不能够通过地方意义加以巩固,表现为“侨—眷—乡”关系的异化。3)在地方价值观上,侨乡地方意义经历了从家尺度到国家与民族尺度的意义叠写,凸显了旅游背景下权力对地方意义的选择性表征,动态展演了不同主体的空间价值观取向之争和国家主流文化价值观对地方的引领。4)旅游发展背景下侨乡地方意义叠写引发了海外华侨兼具工具性和选择性的“购物车”式认同以及本地居民的差异化认同,不同主体的认同结构充满张力、分异乃至冲突。  相似文献   

11.
在旅游业发展影响下,丽江古城传统纳西古乐的主体地位迅速地被现代民谣音乐所取代。音乐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音乐的变化折射出地方文化的整体变迁。本文利用观察法、文本分析法对丽江古城的地方音乐形式、表达内容及展演场所进行调查,采用访谈法对音乐表演者、经营者与游客进行了深入的采访。研究发现:在旅游影响下,原本作为本地居民精神伴侣、融入在地方社会生活中的传统古乐转变为服务于游客的各类商业演艺活动,在场所和游客认同方面表现出“不得其所”的特征;而以现代民谣音乐为代表的流行音乐成为丽江古城的主流音乐形式,在丽江古城中“安适其位”。传统古乐建构了丽江古城的独特感,激发了游客的异乡感,现代民谣音乐更加渲染了丽江古城的“小资情调”,两种音乐均在游客的情感建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旨在丰富旅游地文化变迁的研究视角,反思旅游与地方传统文化的关系,亦是对音乐与地方人地关系研究成果的有益拓展与补充。  相似文献   

12.
人文主义地理学以"我向"角度研究人地关系。人类为逃避自然和逃向自然从而迁徙和改造自然环境,自然环境逐渐被人为改造成各类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景观,逃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景观形成演化的过程。地方感同样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地方感是个人情感的依恋,是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利用的重要依据。近代建筑文化景观真实记载了近代城市发展的轨迹,具有较大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旅游开发价值。以逃避主义与地方感为研究视角,将大连旅顺太阳沟地区建筑文化景观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近代建筑文化景观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原动力,以及逃避主义和地方感理论在太阳沟旅游开发中的具体指导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有利于地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展示、传承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民俗风情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却陷入了展示真实文化与文化保护的"两难境地"."文化生态"的概念阐释对于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化生态: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阐述了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有利于地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展示、传承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民俗风情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却陷入了展示真实文化与文化保护的“两难境地”。“文化生态”的概念阐释对于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鲁 《地理研究》2023,(3):807-821
物质要素是构成地方品牌的重要部分,但当前研究忽视物质性在品牌化过程中能动作用带来的影响。文章从人文地理学“再物质化”思潮的理论视角,探讨物质参与下的地方品牌建构机制,以期从动态的、关系性的物质意义思考为乡村地方品牌的打造提供有益的启示。研究以北京怀柔渤海镇北沟村为案例,聚焦当地琉璃瓦和红砖这两种代表性的物质元素,探讨物质特性是如何参与到乡村地方品牌的建构之中。研究发现,在品牌化过程中,琉璃瓦和红砖的物质意义发生流变,并推动营销主体的空间实践和接受主体具身感知的变化,继而赋予北沟村新的品牌意义,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琉璃瓦和红砖也成为了多主体协商的中介,使得品牌化过程促进乡村的有效治理,实现共同富裕。研究呼吁乡村地方品牌的建构应当超越符号和文本的组合,聚焦于特定地方的人地互动之中,特别是通过对地方物质的挖掘、盘活与整合,实现乡村品牌的有效营造。  相似文献   

16.
漳州生态旅游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凯军 《福建地理》2004,19(3):40-43
漳州是个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地方。近几年,漳州生态旅游发展较快,但与国内其他条件类似的地方相比,仍显滞后。本文拟从漳州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包括生态旅游资源、社会大环境、客源市场)、现状(包括区域之间竞争、资源级别、有关部门和群众的认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漳州生态旅游业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7.
长春市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搞好长春市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对其旅游业的发展极为重要,长春市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主要有生态旅游资源,电影文化旅游资源,产业旅游资源,殖民遗迹旅游资源,辽金文化旅游资源等五大资源优势。文章在分析这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结合长春市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的背景与现状,提出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具体思路,即在今后的开发中应突出地方特色。增强参与性,以七大旅游产品系列为依托,重点开发冰雪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产业旅游。  相似文献   

18.
广域旅游产业集群:区域旅游发展的地域分工与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旅游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专题。区域旅游是同一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互为旅游客源地、互为旅游目的地的区内旅游活动。区内旅游供给由跨城市区划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地方小产业集群环环相扣而成,这种分工模式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一种基于地方产业集群组合的广域旅游产业集群。在这种集群形态内,存在着空间组织、产业组织及运营模式创新的空间。研究区内旅游流在城市节点间的空间演化特征和机制,以及区内旅游流所遵循的典型旅游线路在城市节点间的产业链演化特征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索基于广域集群组织的区域旅游发展创新,最后在理论上形成提升,形成涵盖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广域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体系,对于区域旅游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居民是旅游利益相关者的重要一方,居民的地方感、对获取利益和付出成本的感知将影响居民的满意度,进而影响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以三清山景区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借鉴已有文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① 通过因子分析可将旅游影响感知分为成本感知、情感性获益感知和物质性获益感知,情感性获益感知对居民地方感、满意度中介影响最为显著;② 地方感与旅游影响感知存在相互影响,成本感知与地方感相互作用不显著,获益感知与地方感显著正向相关,其中情感性获益感知相对物质性获益感知与地方感相互作用更明显;③ 居民情感性获益感知与物质性获益感知相互作用显著;④ 原住民相对于非原住民地方感更强,情感性获益感知更高,对旅游成本感知更敏感,对物质性获益感知部分低于非原住民。  相似文献   

20.
马云  钱俊希  唐雪琼 《热带地理》2022,42(6):997-1008
红色历史的集体记忆嵌入动态的地方建构和空间生产过程,成为地方性重构的有力素材。文章以云南省宾川县新庄红军村为例,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文本分析等质性方法,从地方性景观与话语的再建构,以及地方性情境创设的空间实践,探讨新庄村的地方性建构机制。研究发现:具体的地方要素在地方-记忆的互动关系中起中介承启作用。地方要素既促进红色旅游情境下记忆的唤起、存储与再创造,又对集体记忆重新建构的地方特质、意义与场所精神进行地方性元素表达。旅游情境创设与地方性展演使集体记忆不断得到投影、表达与重构,推动差异化的地方叙述与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