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煤田地质概况本煤田位于完达山古陆西缘,属晚侏罗世内陆山间盆地型煤田。煤田呈倾伏向斜构造,褶皱轴向北北东。含煤地层厚800~1200米。基底为前古生界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基底与含煤地层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关系。本区含煤地层按岩性,岩相、旋回及含煤性等标志,可划分为两个含煤组:下部北大岭含煤组;上部石头河含煤组。含煤地层上部为南岗砾岩,与含煤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图1)。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不稳定,岩相变化复杂,煤层原生变薄,分叉、尖灭及增厚极为普遍。  相似文献   

2.
新疆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资源潜力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预测煤炭资源量虽居全国首位,但探明程度很低,仅为12%,煤炭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依据构造控制、成煤时代及聚煤规律等因素,将新疆含煤地层划分为三大含煤地层区,即:准噶尔含煤地层、塔里木含煤地层及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含煤地层区。依据早―中侏罗世的聚煤作用与古地理环境、古构造的关系,可将三大含煤地层区再划分为13个赋煤带,进而细分出60个煤田(煤产地、煤矿点)。通过对13个赋煤带含煤地层与构造的研究,对新疆煤炭资源勘查开发潜力作出评价,认为新疆煤炭资源量潜力巨大,有很好的勘查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論述之地区属地台凹陷沉积区,是两个相邻含煤盆地。其基底为片麻岩,硅貭灰岩,海相石灰岩,出露于煤田边緣。区內除石炭紀、二迭紀之含煤地层外,尚有二迭、三迭紀之陆相地层,侏罗紀含煤地层,第三、第四紀地层和近代沉积。石炭、二迭紀含煤地层主  相似文献   

4.
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木里组。根据岩性特征、岩性组合特征及其含煤性,将木里组分为上、下两段。木里组上段地层为含煤层段,含2层煤,分别命名为下1煤和下2煤。其中下1煤平均厚度11.55m,下2煤平均厚度11.43 m,全区稳定可采。主要采用标志层法、层间距法、岩性组合法、煤岩煤质法、测井曲线法等对煤层进行对比分析,为正确划分含煤地层,准确估算煤炭资源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西南晚三叠世含煤地层为四川省重要的含煤地层,在该地区工作的各地勘单位对含煤地层的划分和命名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区域资料的分析对比,进行了含煤地层划分和煤层对比初步研究,认为垮洪洞组和小塘子组向东尖灭,须家河组一段由东向西超覆,不同命名的K7与高炭、K3与大白炭、K2与小白炭、K1与下元炭为同一煤层或层位。  相似文献   

6.
《四川地质学报》2022,(4):493-495
四川盆地西南晚三叠世含煤地层为四川省重要的含煤地层,在该地区工作的各地勘单位对含煤地层的划分和命名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区域资料的分析对比,进行了含煤地层划分和煤层对比初步研究,认为垮洪洞组和小塘子组向东尖灭,须家河组一段由东向西超覆,不同命名的K7与高炭、K3与大白炭、K2与小白炭、K1与下元炭为同一煤层或层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木里煤田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含煤盆地发展模式、含煤地层沉积体系的分析,初步总结了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的煤层沉积规律。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江仓组下段(J2j1)和中侏罗统木里组上段(J2m2),其中,中侏罗统木里组上段(J2m2)最发育,是聚乎更矿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从晚三叠世到早白垩世,整个煤田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多期性的构造运动,对含煤盆地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控制作用。含煤地层形成过程中总的沉积环境或地貌景观为山间盆地型的开放式泄水湖泊环境类型。通过对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各井田含煤地层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各含煤地层划分及各矿区煤层对比关系的统一方案,从而基本解决了木里煤田以往在含煤地层划分与对比中所存在的对比不清、划分不明的现象,为该区煤层对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不同地质时代煤层瓦斯区域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完成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项目,系统地整理了中国近2000对矿井瓦斯涌出和谋与瓦斯突出资料,划分出88个瓦斯带,研究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时代含煤地层的煤层瓦斯保存和生成条件,结合中国诸含煤地层的成煤条件、地质演化历史和煤化作用等,论述了不同时代含煤地层的煤层瓦斯分布特征。其中,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成煤条件较好,深成煤化作用程度较高、盖层厚,是形成中国高瓦斯区。高瓦斯带。高瓦斯矿井的主要煤层。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虽然分布面积广、成煤条件好、资源量居诸含煤地层之首,但由于煤化程度偏低,又加上瓦斯风化带普遍较深,多为低瓦斯矿井和低瓦斯带分布。但在中国西部,大型含谋盆地周边多受逆冲推覆构造控制,对煤层瓦斯保存有利。  相似文献   

9.
寇宏杰 《甘肃地质》2007,(Z1):40-43
通过对大煤沟井田含煤地层特征、煤层特征和煤质特征等的分析与研究,依据井田内含煤地层的聚煤规律,考虑到后期构造改造作用对煤系、煤层的影响,对可能含煤的区域进行了预测,为今后在该区找煤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福顺含煤盆地位于吉林省洮南市蛟流河乡境内,含煤地层为首次在吉林省内揭露的霍林河组,本文简要介绍成煤地质条件特征、含煤地层特征,并浅析聚煤盆地的沉积环境、构造特征和古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1.
蔚县煤田含煤沉积范围大约600km^2。储量丰富,是一个具有远景发展的含煤地区。煤层总厚度10m以上的富煤带,主要分布于水峪、崔家寨、陡涧子、黄崖、烟墩坡一带,正是古基底斜坡带的凹陷处。蔚县煤田早中侏罗世含煤沉积,主要由河流或湖滨河口三角洲相、湖泊相、泥沼相组成。其中以湖泊相、沼泽相为主,河流相次之。富煤带和富煤中心主要赋存于三角洲前缘的泥炭沼泽环境中,是富煤沼泽相形成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测剖面、岩矿鉴定、编制沉积断面图、砂体和煤层等厚图等资料分析,从京西木城涧矿区窑坡组中识别出湖泊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和沼泽沉积体系,并详细阐述了其成因相的岩相构成;在此基础上,指出窑坡组沉积早期为湖泊环境,主体沉积期为总体NE流向的网结河环境,其间伴随湖泊或河流周期性消亡而大面积泥炭沼泽化形成了稳定的可采煤层和含煤沉积旋回。富煤带总体呈NE50°~80°展布,与泥炭沼泽沉积期下伏不同沉积相的压实效应有关,后者通过影响地表起伏和积水深度,控制着泥炭的堆积速率和厚度。  相似文献   

13.
刘焕杰 《沉积学报》1988,6(2):42-49
本文论述了陆表海障壁海岸环境是我国南方晚古生代含煤建造的主要古地理条件,潮汐沉积是含煤建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煤层形成于潮汐流为主要水动力条件的泥炭坪环境中。论文提出了泥炭坪属于潮坪环境,而不是泥炭沼泽的论点;探讨了泥炭坪的成因标志及其所形成的煤层特点;最后指出了这些特点将成为煤田的普查、勘探、开采和利用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新疆伊犁盆地侏罗纪煤岩特征及煤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煤岩学方法,探讨了新疆伊犁盆地侏罗纪煤的煤岩特征及煤相划分,将煤相划分为9种类型即干燥森林沼泽相,潮湿森林沼泽相,草木混生型沼泽相或芦苇沼炭沼泽相。通过煤相分析,为伊犁盆地成煤环境的研究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5.
海相成煤论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海相成煤论的提出与深化,必将带来含煤沉积学诸多领域的新变革与新进展。本文从泥炭坪海相成煤模式、现代热带红树林潮坪比较沉积学研究、关于含煤建造中的潮汐沉积与陆表海性质、台地、堡岛及其复合的含煤建造沉积体系、聚煤盆地的地质事件及其沉积记录、煤田岩相古地理研究方法论及巨型聚煤盆地的整体研究诸领域论述了所取得的成果与新时展,从而丰富和深化了海相成煤论.为重新认识我国晚古生代巨型聚煤盆地,探求新的聚煤规律,扩大新的煤炭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主要煤系地层是下二叠统“梁山煤系”、上二叠统“龙潭煤系”和上三叠统-下侏罗统“香溪煤系”。“粱山煤系”和“龙潭煤系”主要分布在鄂东南、鄂西南地区,“香溪煤系”零星分布在鄂州-赤壁、远安-当阳、巴东-兴山、利川等地。研究认为:二叠纪成煤环境属近海型,而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属于内陆型。控制聚煤作用的主要因素有:①成煤环境为滨岸沼泽相区,沼泽发育之前沉积物若为砂质、粉砂质岩类,则含煤性好,反之若为泥质或粘土质岩类,则含煤性差;(爹煤系沉积的早期沉积基底剥蚀夷平为坳陷地带,到中晚期坳陷逐渐增大,能形成宽阔的聚煤(盆地)带;⑧地壳沉降幅度大,升降速度乎稳,泥炭沼泽发育时间长;④地壳振荡次数频繁,沉积旋回多,煤层厚度较大,含煤性好,反之.沉积旋回少或不完整,煤层少,且薄,含煤性差。通过分析有利的聚煤因素,提出了各煤系的找煤方向。  相似文献   

17.
太原东山-寿阳勘探区位于沁水煤田西北部,隔太原市与西山煤田遥遥相对。在200多米厚的煤系地层中,记录了一套海退型沉积环境演化规律:本溪组是以受潮汐作用影响的泻湖和海湾沉积环境,自晋祠砂岩向上直至山西组下部北岔沟砂岩是三角洲沉积环境,山西组中上部是上三角洲平原一冲积平原沉积环境。不同的沉积环境具有不同的聚煤作用特点,因此,以沉积环境为线索,探讨成煤的地质条件,进而总结出聚煤模式,对预测新的勘探区以及指导煤田勘探具有一定的意义。一、潮坪聚煤模式及其预测意义华北地台自中奥陶世后期抬升以后,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风化剥蚀,直至中石炭世才下沉接受沉积,形成泻湖和海湾沉积环境。在泻湖和海湾朝陆地的一侧,地势广阔平坦,加之气  相似文献   

18.
栾绍堃 《沉积学报》1987,5(1):132-136
根据含煤层段的河流,湖泊沉积的粒度分布特征,研究了木里煤田侏罗纪沉积环境的主含煤段的微相控制及其变化规律,并且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本区找煤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青海东昆仑埃坑德勒斯特勘查区位于东昆中与东昆南断裂之间,属于东昆仑中部阿拉克湖断陷带。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分析,得出本区含煤地层主要为晚三叠世八宝山组和早侏罗世羊曲组,其中八宝山组属水面上升一下降期沉积体系,发育一套曲流河一湖相三角洲一曲流河含煤沉积序列,羊曲组发育了一套河流一湖沼相的碎屑岩夹炭质页岩及煤层的沉积序列;羊曲组成煤条件优于八宝山组。该研究对埃坑德勒斯特地区的找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广西上二叠统包括合山组和长兴组,岩性以石灰岩为主,夹有少量泥岩、硅质岩,含海相化石,极少见高等植物化石,煤层的顶底板和夹矸多是石灰岩或硅质岩。煤层结构复杂,厚度变化大。煤质呈现高灰份、高硫份的特征。因此对这种海相煤系和煤层的生成条件,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早在六十年代刘焕杰等就提出过滨海红树成煤的看法[1],近年来,由于碳酸盐理论的广泛应用,以及对现代沉积的考察,对它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黄酒和等(2) 深入地进行了合山剖面的岩石学研究,详细描述岩石类型,系统分析了该区碳酸盐的浅水成因标志。李有亮等(3) 进而提出潮坪沼泽成煤的论点。卓越提出与海南岛红树林和红树泥炭类比,认为它们是合山组煤层形成条件的自然模拟(4. 5) .作者最近大量观察合山组岩石薄片,发现煤层顶板和底板的裸松t:极勺发一育从而提出藻坪沼于子成煤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