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黄泛区土壤地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 黄泛区是指黄河在1938年蒋匪在花园口决口时起,到1947年堵口重归故道时止九年间在豫东皖北黄河泛滥所及约二万余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 黄泛改变了原来的土壤及其肥力,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作者等于1950年9月  相似文献   

2.
黄河千年等一回文/邱宏1997年10月28日10时28分,小浪底和黄河一道,在一条黄褐色的围堰上凝固成了辉煌的历史。汇百川、纳千流、穿高山、绕黄土的黄河,刚要从中游最后的一道峡谷中一泄千里,奔向广阔无垠的千里大平原时,却惊诧地发现有“巨龙”横道,只好...  相似文献   

3.
王毓伦 《地理研究》1982,1(4):92-94
规划中的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实施这项工程将是我国水利建设史上改造自然的一个创举. 1952年,毛主席在视察黄河时就指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周总理生前对此事也非常关心,曾多次指示有关部门研究南水北调问题.1951-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勘测黄河源头时,同时查勘了引长江上游通天河水入黄河源的路线.  相似文献   

4.
由于连续几年黄河调水调沙.黄河入海口处泥沙沉积过多,今年黄河水偏大,引起黄河改道。黄河改道后,在新老黄河道之间形成了一个孤岛,这个孤岛四面环水。  相似文献   

5.
黄河远景需水分析:兼论西线南水北调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黄河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基础上,以1990年为现状,2000年水平黄河地区农业生产发展规划为依据,预测分析远景黄河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指标及水资源的需求,并提出了解决黄河地区远景缺水的对策和措施等。  相似文献   

6.
近2000年来内蒙后套平原黄河河道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遥感影像、地貌沉积、历史文献与地图等相关资料分析集成研究,将后套平原分为西部冲积扇平原,东部是泛滥冲积平原,并详细探讨了近2000年来本区黄河河道的演变。公元前2世纪时,后套西部平原南 (上) 冲积扇停止发育, 北(下) 冲积扇河道发育,黄河主河道的位置与现代不同,它偏于泛滥平原北部的阴山山前东流;公元6世纪后套平原西部北 冲积扇上黄河河道向东移,在东部泛滥平原上黄河明显地分为南北两汊,而黄河主流仍位于河套平原北部山前;18世纪早期至末期,黄河主河道从河套平原的北部山前南移至平原南部;19世纪中叶‘北河’淤塞,现代黄河形成。  相似文献   

7.
黄河干流下游断流的径流序列分析   总被引:94,自引:9,他引:85  
刘昌明  成立 《地理学报》2000,55(3):257-265
从黄河径流与断流的关系出发,系统探讨了黄河断流的各个相关机制。利用黄河干流控制流域汇水的主要水文站近40年的逐月径流资料,分成了4个系列进行时序分析,较为全面地揭示了黄河流域径流序列的变化规律。得出了黄河下游径流主要来源于上中游入水基流量在这39年中有下降趋势这些非常有意义的结论,为更深入地认识黄河断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50年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辫状河道演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李永山  彭文昌  任亮  李勇 《中国沙漠》2016,36(6):1689-1694
依据水沙资料和断面资料,对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辫状河道形态近50年演变特征及趋势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在大流量条件下(1966-1993年),河流横向侵蚀、搬运堆积过程强烈,风沙入黄(河)量大,河道横向摆动频繁,辫状河道发育强烈。当黄河流量减小时(1993-2013年),河流横向摆动能力减弱,黄河主河槽远离左岸乌兰布和沙漠沙丘,河流输沙能力减弱,汊道泥沙淤积导致心滩边滩相连,河流分汊数量明显减少,辫状河道萎缩,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辫状河型有向弯曲型河道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扎陵湖、鄂陵湖对黄河源头年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黄河源头扎陵湖、鄂陵湖为吞吐湖泊,是黄河源头二大主要湖泊。对黄河源头年径流具有滞蓄、调节作用。利用黄河源头控制站黄河沿站和下游吉迈、唐乃亥、循化3个测站水文资料,依据年径流在地区上的变化特点,分析了扎、鄂二湖对黄河源头径流影响。①扎、鄂二湖滞蓄,改变了源头径流年内分配,使其均匀化;②在枯水年份,入湖水量小,加上湖面强烈蒸发,使得湖泊以下黄河沿站年径流量更小,致使枯水程度加剧,加大了年径流年际变化;③黄河沿站与下游吉迈站年径流丰、平、枯程度对比分析,二站丰、平、枯水年同步出现机率为78.8%,扎、鄂二湖没有改变源头黄河沿站年径流丰、枯规律,是年调节湖泊,不是多年调节湖泊。  相似文献   

10.
凤蝉月 《山地学报》2004,22(2):219-219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扎陵湖和鄂陵湖作为黄河源头最大的一对“姊妹湖”,造就了黄河汹涌东去、一泻千里的宏伟壮观,然而自2003年12月以来,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首次断流。  相似文献   

11.
<正>2007年11月22日,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内进行日常鸟情观察时首次发现了七只罕见的黑天鹅。据了解,黑天鹅(Cygnus atratus)  相似文献   

12.
正黄河下游始于何处,不同版本的现行中学地理课本均以旧孟津为界。孟津前面为什么要加上一个"旧"字,原来孟津历史上为黄河南岸主要渡口,兵家必争之地。周武王伐纣,先在此会盟后再率军渡河北上,直捣商朝都城(安阳殷墟)。金代以孟津为县名,明嘉靖时县城迁到洛阳东北邙山北麓黄河岸边。1959年,又迁往洛阳北边的长华镇(现城关镇)。新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学》2009,(2):47-48
小浪底工程“防洪、防凌、减淤,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的综合效益,确保了黄河连续8年安全度汛,实现黄河连续9年不断流,惠及黄河中下游的广袤大地。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上游气候变化对地表水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利用1961~2002年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水文资料及同期该流域气象资料,研究黄河上游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 黄河上游年流量呈现出逐年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减少趋势更为明显;黄河上游流域气候变化表现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干旱化趋势,这一变化趋势在90年代以来尤为突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和蒸发量增大是导致黄河上游流量减少的气候原因,其中降水量是影响流量的主要气候因子,降水量的减少特别是夏季降水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黄河上游流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1980年汛期在黄河18个水文站采集样品的分析结果,本文讨论了黄河悬浮物的粒度、矿物和化学组成从上游到下游的地理分异。  相似文献   

16.
在郑州市东三十里处,地跨中牟,原武(今原阳)二县的大洼地,春秋时为圃田泽,周围绿草平铺,森林密茂,百鸟群栖,禽兽聚集,战国时梁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就开始水利开发,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又引圃田泽水东流为鸿沟(浪荡渠),早在公元前361年周显王八年的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梁惠成王引黄河水入圃田泽,蓄水溉田,肥地增产,种稻改土,得到丰收,自此,在此湖区,发展了水利事业,这是古代引黄放淤、种稻改土的最早典范。该湖与黄河息息相通,还在黄河大汛期间,既能分刹黄河汹涌之水势,又能使圃田泽夏蓄春灌,能起到调节河、湖水量的作用。据《水经注》记载:“北魏时代,圃田泽跨中牟、阳武(今原阳),东西四十许  相似文献   

17.
说起内蒙古的黄河石,凡熟悉黄河石者,都会想到一个人,他就是内蒙古观赏石宝玉石协会高级顾问李海负先生.黄河石早已有之.上世纪80年代初,在爱好者的视野里,它还不是观赏石,也未曾有人于黄河边采集黄河石.其主要品种“木纹石”,曾作为大理石的荒料和工艺石材被人开采.当时,李海负在内蒙古地质研究队从事地质工作.一次,他与同事在黄河沿岸的清水河县进行地质考察,被老乡砌墙用的一种石头所吸引.石头上分布的红色条带,极似木纹,当地人称之为“木纹石”.他顺藤摸瓜,沿黄河岸边一路寻找,在小缸房、窑沟、单台子等地,都见到了这种石头.返程时,汽车沿着黄河岸边行驶,他想,既然这一带到处有这种石头,黄河砾石中也应该有.就让司机在一个地方停车,他一个人走到河边,果然捡到一块拳头般大小的木纹石,证实了黄河砾石中有图纹清晰的木纹石.这种砾石,正是如今黄河石爱好者们寻找的对象,因为好的黄河石,就出自这种被河水冲刷的砾石之中.他拾起的这块石头,也是内蒙古境内黄河石第一次被人有意识采集的标本.  相似文献   

18.
大型水库运行下内蒙古河道泥沙侵蚀淤积过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海兵  贾晓鹏 《中国沙漠》2009,29(1):189-192
 通过1954—2000年黄河泥沙资料分析,黄河内蒙古河段侵蚀淤积过程对上游水库运行的响应主要表现为:①盐锅峡和三盛公首先将黄河输沙能力由7.33 kg·m-3降为6.27 kg·m-3, 使内蒙古河道由自然淤积状态转变为侵蚀下切状态,小于0.1 mm泥沙侵蚀速率高于大于0.1 mm泥沙淤积速率,河道发生粗化现象;②)刘家峡和青铜峡水库将黄河输沙能力降为3.91 kg·m-3,促使黄河河道中大于0.01 mm泥沙淤积速率大于小于0.01 mm泥沙侵蚀速率,使内蒙古河道发生粗化淤积现象;③龙羊峡水库将黄河输沙能力进一步降为 3.48 kg·m-3,加剧黄河内蒙古河道淤积现象, 大于0.01 mm泥沙和小于0.01 mm泥沙均呈现出淤积状态,淤积速度与黄河上游无水库运作时的自然状态相似。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角度出发 ,选取了人类历史时期的两个时间段 (194 9年以前和以后 ) :在第一阶段 ,从农牧业界线的变迁、黄河下游的河湖变迁、黄河曲率的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和黄河在历史时期的决淤泛滥频率的对比与关系方面分析 ,得出黄河下游的决淤泛滥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 ,即人类活动叠加于气候的变迁之上 ;在第二阶段 ,黄河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延伸缓慢 ,主要原因应是气候的变化 ,所以黄河中游的生态建设切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20.
近60年来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的阶段性与多尺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50-2011年黄河利津站实测水沙资料为基础,利用突变分析和有序聚类分析方法对60年来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过程进行了阶段性划分,并利用功率谱、交叉谱和小波分析方法对同期黄河入海水沙通量的多尺度周期性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5年为利津站水沙通量显著变化的时间分界点,此后利津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各种尺度变化都呈现出明显的减弱趋势。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在时间尺度上分别在2.86a、4.44a和13.33a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受流域的降水以及人类活动尤其是水库建设、干流引水、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的影响,进入80年代后受人类活动影响越来越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和年代际振荡、降水的周期性、太阳活动的年代际周期是影响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周期性变化的重要因素,使得黄河入海水沙通量的周期性变化集中在年代际变化和年际变化上。黄河入海水沙通量的阶段性递变除受年代际尺度周期性变化控制外,还与人类活动的干扰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