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利用岩石大地构造学方法 ,研究了东昆仑—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火成岩构造组合 ,对区内重要边界进行了重新分析研究 ;对本区的构造演化和深部过程得出了新的认识 ;重点分析了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两个构造岩浆旋回 ;初步对区内构造分区进行了重新厘定 ;在分析火成岩分布与矿产关系的基础上 ,重新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 ,明确提出了找矿方向。研究成果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昆南断裂作为东昆仑—柴北缘与巴颜喀拉地块的分界断裂 ,事实上是中国南北两大坂块的边界。昆中断裂带是区内一条重要的地质界线 ,早古生代 (可能包括晚前寒武纪…  相似文献   

2.
东昆仑纳赤台群晚二叠世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昆仑造山带是我国西部一条规模宏大的造山带,它的形成时代及其演化格局涉及青藏高原构造格架和隆升机制研究的重要基础地质问题。它北隔柴达木盆地与祁连造山带相望,南与可可西里—羌塘地块为邻,西与西昆仑造山带相连,东与秦岭—大别造山带相接,地质位置极为重要。对东昆仑造山带形成的时代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认识,有人将其划为加里东期,也有人划为华力西期,造成这些分歧的关键是对纳赤台群的时代认识问题(李光岑等,1982)。纳赤台群是位于昆中断裂与昆南断裂之间的一套非均匀变质的地层,主要由灰绿色浅变质的复理石相的砂板岩、变砂岩和  相似文献   

3.
东昆仑沟里整装勘查区脉状金矿床多级构造控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沟里整装勘查区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与鄂拉山成矿带的结合部位,其成矿条件受控于昆中和昆南二大深大断裂。根据区域构造-岩浆-矿产的组合关系,可将区域上的矿产分布划归到昆北与昆中断裂带之间的昆中Au成矿带、昆中与昆南断裂带之间的昆南Cu、Co、Au成矿带、昆南与玛多-甘德断裂带间的阿尼玛卿Cu、Co、Au成矿带等三大成矿带中。区内近年来发现的大量脉状金矿床主要发育在昆中Au成矿带内,包括果洛龙洼、按纳格、阿斯哈、瓦勒尕等大中型金矿床(图1)。  相似文献   

4.
东昆仑东段东昆中构造带经历了多期(次)构造事件,现今保留了复杂多样的构造样式。哈图沟、清水泉—塔妥和沟里等地区构造变形十分强烈,且发育有呈NWW-SEE展布的韧性剪切带。通过野外调研及显微构造研究,对东昆中构造带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等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费氏台和EBSD技术对其进行石英C轴组构分析后认为该剪切带为一压-扭性构造界面,且早期为左旋逆冲,晚期为右旋走滑,变形温度为400~550℃。对剪切带内的石英亚颗粒及动态重结晶粒度测量计算出研究区内韧性剪切带古应力值约为153.791 MPa。哈图沟牦牛山组变形砾岩(4个测点)有限应变测量结果显示,越靠近东昆中断裂带砾石Flinn指数、应变程度、罗德系数(绝对值)越大,且Flinn指数均大于1,属拉伸变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东昆仑东段东昆中韧性剪切带形成于晚海西—印支期。  相似文献   

5.
昆中断裂带同构造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自格尔木南昆中断裂带两个同构造花岗斑岩中的岩浆锆石采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 MS)方法得到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408.5 ± 2.3 Ma和391.2 ± 3.4 Ma。这两组年龄结果表明昆中断裂带为叠置在昆中缝合带上的新生断裂带,形成于东昆仑加里东造山晚期陆内构造变形阶段。   相似文献   

6.
东昆中断裂带中存在多期蛇绿岩组合,分别代表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3次裂解成洋.断裂带中主要的3类各不相同的韧性剪切构造变形组合分别可与新元古代早期、加里东期末和晚海西期的3次碰撞缝合事件相匹配."东昆中蛇绿混杂岩带"不能仅限于东昆中断裂带,而应包括原东昆中蛇绿混杂岩带和整个东昆南单元,是一多旋回俯冲碰撞的复合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东昆中断裂带作为统一的纵贯东昆仑造山带的线性构造变形带应形成于印支期陆内构造变形阶段,是碰撞后的陆内构造变形产物.  相似文献   

7.
关于第四纪早期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研究取得了大量数据,但对构造事件的表现形式缺乏认识。文章通过对海原断裂带内拉分盆地演化趋势及年代学研究,认为海原断裂带内的最新拉分盆地形成于1.6MaB.P.之后,代表一次新断裂的形成时期,且新断裂走向与先存断裂有一定的逆时针夹角。通过对青藏高原中部可可西里-东昆仑断裂带构造地貌的遥感解译和强震破裂调查,认为可可西里-东昆仑断裂带是一条具有新生性的强震构造带,新断裂形成时期为1.10~0.65MaB.P.之间,其构造带内的新生性断裂走向与先存断裂亦有一定的逆时针方向夹角。两条断裂带具有一致的演化趋势,说明在早更新世中后期存在区域性的构造事件,该事件表现为一系列新生性断裂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提要:柴达木西缘地区靠近阿尔金造山带与昆仑造山带的结合部位,构造运动非常复杂。通过对最新取得的1:25万区域重力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在这一地区除了北东东向的阿尔金断裂带及以昆南、昆中、昆北断裂为代表的一组北西西-近东西向断裂带外,还存在一组北北西-南南东向断裂构造。本文介绍了这组北北西-南南东向断裂构造存在的重力场证据,对其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和初步探讨,认为这是一组断距不大、延伸很长、切穿了北东东向及北西西-近东西向断裂带的高角度右行走滑断裂,是一组较新的断裂构造,其成因可能主要与青藏高原整体的北东向位移有关。这一新的发现有可能会对柴达木西缘地区构造运动(尤其是新构造运动)的认识及这一地区的矿产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东昆仑成矿带铁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昆仑成矿带位于西域板块南缘活动带与华南板块接合部位,属昆祁秦缝合系的昆仑缝合带。区内由昆北、昆中及昆南三条呈近东西向到北西西向平行展布的区域深大断裂,构成东昆仑复杂的构造格局,由此划分出三大构造成矿单元,即东昆仑北带、中带、南带。这三条大断裂均为切穿地壳或岩石圈的区域性长期活动深大断裂,不仅构成各地质单元的边界和控制岩浆岩分布,也控制了东昆仑隆起、凹陷带沉积盆地及沉积建造的展布,与次级北西、北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一起,把不同时代地层和部分岩体切割成规模不等的断块(条),同时不同级次的断裂构造作为成矿的导矿场和储矿场,为各类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迁移通道和赋存空间。该区地层主要集中发育在前寒武纪、早古生界奥陶―志留纪、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中生界三叠纪及新生代几个时间段中。在区域分布上,昆中、昆北带出露地层较相近,昆南带与昆北和昆中带有显著差异,反映为不同地层分区。岩浆活动非常强烈而频繁,分布亦十分广泛,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北坡断隆带和祁漫塔格地区,在昆仑山主脊形成著名的东昆仑山花岗岩带,昆仑山南坡出露少量中酸侵入岩。岩浆活动始于元古代,止于新生代,表现为间歇性的火山喷发与岩浆侵入频繁交替。岩性从基性、超基性到酸性均有出露。主要活动时代为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其次为印支期、燕山期;兴凯期和前兴凯期主要以少量基性、超基性喷流活动。东昆仑成矿带是青海重要成矿带之一,东昆仑成矿带侵入岩、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强烈,成矿地质条件十分优越,具有较大找矿潜力。该带也是青海省主要的工业矿床集中分布的地区,储量大,品位较高,矿产地集中,同时共伴生的多金属矿床也往往具有一定的规模。尤其是矽卡岩型和沉积变质型铁矿的绝大多数储量都集中在本带。铁矿床成因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与火山喷流沉积有关的喷流——沉积、热液交代变质改造型,沉积变质型和矽卡岩型,具备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成矿条件。矿床多沿昆北、昆中和昆南深大断裂带分布,与次级构造及岩浆岩体关系密切。东昆仑西段是重要的大——超大型矿床找矿远景区,中段具有沉积变质型铁矿找矿前景,东段则是矽卡岩型铁矿床聚集区。该带铁矿资源量占全省的75.51%,铁矿共、伴生有用组分较多,可综合利用。接触交代型铁矿是目前开发的重点,此类型矿石质量较好,TFe品位一般在35%~55%,有害杂质硫、磷一般低于工业要求。特别是都兰、野马泉地区的铁矿多共、伴生有铅、锌、铜、金、银、锡、钴、铋、镉、硫铁矿等有益元素,需综合开发利用。由于共、伴生组分可综合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依据化探成果对东昆仑地质背景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东昆仑地区 6 0 0 0 0多km2 的地域内 ,按照 4km2 的采样单元 ,共采集了 15 0 0 0多件水系沉积物样品。按照 16km2 的网格加工成 4 0 0 0多件组合样后 ,定量分析了 4 0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在对这些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的基础上 ,利用斜交因子的分析结果 ,讨论了东昆仑地区的区域地层、断裂构造和中酸性岩浆岩的特征。根据区域地球化学成果 ,进一步明确了昆中、昆南断裂对本区地层和侵入岩分布的控制作用。基于元素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的对比 ,提出了昆中断裂应向东延伸的证据 ,并指出了东大滩、布青山两个地区经历了相似的地质 地球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从昆中断裂带对南北两侧的基底变质岩系(包括变基性火山岩、变泥质岩)、表壳盖层沉积岩系、前寒武纪长英质火成侵入岩以及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的沉积建造、岩石类型组合、岩石地球化学及所反映的源岩物性的控制,系统对比讨论了昆中断裂带南北两侧基底陆块特征及昆中断裂带的构造属性。得出以昆中断裂带为界,南北两侧陆块的大陆岩石圈,无论在表壳沉积岩系、中-下地壳和地幔的层性和物性结构及地球化学成分都存在显著差异。从而提出昆仑造山带实际上是个两陆块碰撞复合陆缘造山带。在元古宇以前南北陆块并非属同一古陆块,或者说昆中断裂带为欧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的真正分界或二者的拼合带。  相似文献   

12.
昆中断裂带是东昆仑成矿带发育多条巨型断裂构造之一,控制并切割自元古宙以来的不同地质体,对区域成矿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次级断裂或主断裂构造的交叉部位往往是成矿通道和容矿部位。研究区位于昆中断裂两侧,属活动区造山带,成矿期次多,类型复杂,具有良好成矿地质条件,已发现矿床、矿(化)点多处,与Nb,Y,La,Cu,Zn,Mo,Au,Ag,As,Pb元素为主的地球化学异常对应较好。  相似文献   

13.
The features of the faults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wo super-wide band magnetotelluric (MT) sounding profiles belonging to the INDEPTH (III)-MT project, which were finished between 1998 and 1999: one is from Deqing to Longweicuo (named line 500), the other is from Naqu to Golmud (line 600). This work assists research on the collision and subduction mode between the India and Asia plates. The MT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eries of deep faults, F1 to F10,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Of these faults, F2 is an earlier main fault which leans to the north, and F1 is a later main overriding fault. The Jiali deep fault zone, which has a very complex space structure, is composed of these two faults. F3, F4 and F5 are super-deep faults. They are high-angle faults and lean a little to the south. The main fault zone of 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 is composed of these three faults. Because of later activity in the structure, several shallow faults formed in the upper crust within 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 The Tanggula fault zone is composed of two main faults, F6 and F7, and a series of sub-faults. The shallow segments of the main faults are in high angles and the deep segments of main faults are in low angles. These two faults generally lean to the south and extend into the lower crust. The Jinshajiang suture is composed of the Jinshajiang fault (F8) and the Kekexili fault (F9), and there is a series of sub-faults in the upper crust between these two faults. The Jinshajiang suture is a very wide suture caused by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The Middle Kunlun fault (F10), which is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Kunlun fault zone, is a high angle, super-deep fault. It is the north boundary of the Songpan-Ganzi-Kekexili block. Based on the conductive structure of the profile,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Middle Kunlun fault belongs to the Tibetan plateau, but it is not certain whether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Middle Kunlun fault belongs to the Tibetan plateau. There are conductive bodies stretching from the crust into the upper mantle below 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 and Jinshajiang suture. This may suggest heat exchange between the crust and mantle. Translated from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6, 31(2): 257–265 [译自: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相似文献   

14.
西昆仑山大红柳滩断裂一线的新生代熔岩被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西昆仑山大红柳滩断裂有三处新生代溶岩被,其岩性主要为中—基性喷出岩,形成时代分别为上新世及晚更新世.火山机体呈串珠状沿断裂展布,属陆相中心式喷发类型.各处的喷发次数、喷发强度、喷发性质、岩石化学特征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明显的差异.这些特征与康西瓦深断裂东段的乌鲁克库勒地区及东昆仑南缘深断裂的黑石湖、鲸鱼湖地区的新生代火山活动特征完全可以对比.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使青藏高原急剧抬升,高原内部构造进一步复杂化,同时,使大红柳滩断裂产生了近50km的水平位移,形成当今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康西瓦断裂位于新疆西昆仑地区,为青藏高原西北缘重要断裂构造,构成了西昆仑板块和喀喇昆仑板块边界,前人已在该带发现有麻粒岩.近年来,在康西瓦结合带西段马尔洋地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发现了超高压变质硬玉岩,证实其为一板块俯冲带,应为中央复合造山带西延部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岸上襄郏断层的地热地质条件分析,表明该断层在研究区可分为三部分,且以南部地热异常最为明显;热储盖层为其上覆二叠系含煤地层和第四系砂泥岩,主要热储层为寒武系固山组白云质灰岩;热水的水质类型为HCO3SO4—NaCa,大气降水是热水的主要来源,地下热水的垂直运移是形成热水主要原因。根据注水试验资料评价了断层带的地热资源量,按照地热资源利用率为15%,初步估算了断层带地热资源量为2 491.735万t标准煤,认为采用注采结合的方法开采地热资源是较为合理的。最后建议加强中部地区地热资源的进一步勘查研究,以获得更多的地热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东昆仑山南缘大型转换挤压构造带和斜向俯冲作用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东昆仑地体和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之间的会聚边界是一条位于东昆仑南缘的大型转换挤压构造带。研究表明该带的东段(阿尼玛卿段)和西段(东-西大滩段)构造特征不同,阿尼玛卿段的构造以印支期具往南西造山极性的逆冲叠覆岩片和新生代脆性左行走滑构造为特征,东-西大滩段是由220Ma形成的EW向韧性左行走滑剪切带及两则伴生的挤压褶皱断裂带组成,韧性变形持续至20Ma,之后表现为脆性左行走滑构造再活动。因此,东昆仑南缘大型会聚带是一条由东段的“收缩挤压”为主向西段的“转换挤压”逐渐过度的特殊复杂的构造带,它的形成与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往NE方向斜向俯冲于东昆仑地体之下有关。  相似文献   

18.
巴什托普断裂经历了两期变形。早期变形发生在中生代(或中生代末),沿中寒武统膏盐层发生的顺层滑动在上盘形成断层转折褶皱,之后发生冲断并伴有断层传播褶皱发育。由于南天山冲断带向南扩展(始自始新世晚期在中新世达到高潮)时该断裂带不活动,巴楚断隆南界的西段由中生代的巴什托普断裂北移至色力布亚断裂带。晚期变形发生在更新世,向南冲断,属西昆仑前陆褶皱冲断带中低级别的背冲断层。该地的生储盖条件较好,是相对的低应变区,因而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19.
东昆仑乌妥一带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地质特征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昆仑昆中断裂带乌妥一带分布20多个超镁铁质镁铁质岩残块(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属非典型的蛇绿岩残块(片),是东昆中断带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残留在陆块边缘的洋壳物质,形成于洋中岛弧环境。分布于东昆中断裂带内及其附近,时代上属于早古生代。  相似文献   

20.
鄂皖边境郯-庐断裂带南段尾端变形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童卫星 《地质科学》1987,(3):109-208
本文研究了位于鄂皖边境的郯-庐断裂带南段尾端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通过野外实际工作,结合地球物理、遥感资料的分析与应用,对这条巨大平移断裂尾端的变形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出四种位移调整模式,并通过实验研究来认识平移断裂尾端的应力分布状态,以及应力与应变的相互关系。文中还就郯-庐断裂带的南延问题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