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假定地震动物异常行为(SAAB)是对地震电信号(SES)的电生理反应的前提下,通过施加电场、实验再现了神户地震所报道的SAAB蚕及鱼的定向排列.由于垂直于电场时动物体内骨格肌的阻抗较平行时大,动物表现出沿垂直于电场方向排列的行为.基于偶极电荷±q源于地震应力σ(t)的变化,提出了一断层的电磁模型:dq/dt=-α(dσ/dt)-q/ερ,其中α是一表征电荷生成的常数,比如压电系数;ε为介电常数,ρ为花岗岩的电阻率.一长2a且位错或破裂时间为τ的断层,由于应力的变化将产生脉冲状的偶极电荷(面密度):+q(t,x)和-q(t,x+2a),或由地震矩M0而给出偶极矩P(t)=2aAq(t)=αM0[ερ/(τ-ερ)](e-t/z-e-t/ερ).断层位错D、位错速率D′和应力降Δσ满足τ=D/D′=(Δσ/σ0)(a/β).断层域的电场强度F及电流密度J可由F=q/ε及J=F/ρ′得到.若ρ′为水的电阻率,则可得到J=0.1~1A/m2,该值足以引起动物的异常行为.由P(t)所产生的近场甚低频(ULF)波可解释与距离R成反比的SES.  相似文献   

2.
面波的尾波衰减经验关系和震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才中  陈飞 《地震学刊》2000,20(2):15-22
从南京地震台DK-1中长周期地震纪录,取得地震面波的尾波地动双振幅A随尾波推移时间τ(自图P波起算)的衰减关系,并以Ms(PEK)震级标度为基准,定义面波的尾波震级Msc=0.881gAH+1.51lgτH+0.73=0.861gAz+1.47lgτz+0.76,尾波的多点测量改善了Msc的精度,震级标准差S=0.12。  相似文献   

3.
由速度谱测定微震的地震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K.Aki(1980)提出的ω平方、常应力参数谱衰减模式.研究了地面运动速度谱衰减的带宽效应,导出了用速度谱直接估算地震矩M0的新方法。利用中日合作在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区的洱源、脉地、松桂三个地区新获得的三次微震群序列数字化记录资料,通过不同参数Q值和△σ值的计算比较,选取Q=300,△σ=1.0MPa作为测定的参数值,计算了P波和S波速度谱的理论量板,并且与实际观测点的低频速度谱值相比较,用这样的方法测定了三次震群序列的地震矩M0和震源参数。结果给出,在震级为1.0~2.5级的范围内,地震矩M0=10(10)~10(13)(N·m),震源破裂半径a=70~200(m),P波和S波的拐角频率比f(op)/f(os)=1.58。用P波或S波三分量的速度谱值测定的地震矩比较一致,以及在相同震级范围内,用速度谱方法测定的结果与其它方法测定的结果也基本一致。本文提出的速度谱测地震矩的方法是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当地震矩和观测低频谱值(如f=1.0HZ)已知时,可通过查函数表值快速测定M0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滇西地震实验场区近场微震观测中的洱源、脉地、松挂地区的三次微震序列资料,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速度vm与地震矩M0和环境应力τ0的关系,利用vm∝M01/3τ04/3的关系,估算了这三次微震序列的环境应力参数τ0值和应力降△σ。结果认为,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v·r)是环境应力参数τ0或△σ的函数,且τ0或△σ与地震构造背景及介质状态相关,表现为处于不同构造背景的三次微震群测定的τ0和△σ值存在明显的差异。脉地震群为高应力序列,应力参数在(0.5~5.0)MPa,松桂震群为中等应力序列,在(0.3~1.5)MPa;洱源震群为低应力序列,在(0.01~0.5)MPa。由此而讨论了不同构造背景与环境应力参数的依赖性及其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隙压岩石三轴摩擦实验装置是研究孔隙压对岩石滑动面摩擦性状影响的专用设备.该设备包括孔隙压岩石三轴实验装置和岩石摩擦装置两部分.摩擦装置由上、下压头,密封套筒和具有内部滑动块体的岩石样品组成.滑动面宽20×20mm、高40mm 的长方体,滑动面宽20mm、高30mm.最大孔隙压P_(max)=100MPa,最大位移L_(max)=10mm.应用该装置将三轴条件下样品之间的斜向摩擦滑动变为轴向滑动.滑动面上的法向压力σ_n=σ_3,即σ_n 变为与轴压无关的独立变量.  相似文献   

6.
由腾冲火山区数字地震资料研究火山区的应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Brune(1970)地震震源破裂模式,导出了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r.v)与应力降△σ或环境应力O值的依赖关系。利用腾冲火山地震数字化记录观测的峰值速度资料,研究了火山地区的应力降△σ和环境应力O值。结果给出,火山地区的应力降△σ多数在0.2~2.0MPa之间,平均为0.95MPa;环境应力O值在0.7~3.0MPa之间,平均为2.2MPa,属于低应力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年轻的打鹰山-马鞍册火  相似文献   

7.
对星叶石K_2Na(Fe,Mn,Mg,□),[Ti_2(St_4O_(12))_2| O_3](OH,F)_4进行了晶体结构的精测, 求得晶胞参数:a=0.535 9(2)um,b=1.1614(4)um,c=1.1861(4)um,α=113.16(2)°,β =103.04(2)°,γ=94.56(2)°.晶胞体积V=0.6495(5)nm~3.单位晶胞中的分子数Z=1,空 间群为P1.结构测定的精度,其偏离因子为R=0.057.根据其晶体结构的特征,与曾测 定的单斜星叶石 K_2NaNa(Fe,Mn)_4Mg_2Ti_2[Si_4O_(12)]_2(OH)_4(OH,F)_2对比,指出两者为不同种 矿物,建议单斜星叶石应重新命名.将星叶石、单斜星叶石、钡铁钛石及问叶石这一类 钛硅酸盐的结构与云母进行类比,提出了晶体化学中的功能性替代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丽江7.0级地震的余震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从PDR-2数字化近源(6.2km≤△≤42km)台网记录的丽江余震中初选了74个地震,初定了震中位置,震中方位角。用相应的台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了丽江地震序列的体波谱。对震级2.5≤M≤5.7、地震矩21.40≤longM0≤23.28的地震,得出了丽江地区地震系列的震源参数;以及P波、S波的logM0与Md的关系式分别为:logM0^p=0.62Md+19.93;logM0^s=0.59M  相似文献   

9.
弹性摩擦系统奇怪吸引子的Lyapunov指数和维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牛志仁  陈党民 《地震学报》1995,17(4):469-476
使用Wolf等(1985)建议的方法,计算了服从双状态变量本构律的单自由度弹性摩擦系统奇怪吸引子的Lyapunov指数谱.当该系统用无量纲形式表示,且参数值为β1=1.00β2=0.84ρ=0.048φ0=0.19885K=0.0685时,系统进入混沌态.奇怪吸引子的Lyapunov指数谱的计算结果为λ1=0.0179λ2=0λ3=-0.1578这里, ,φ和f分别为无量纲的状态变量、滑动速率的对数和摩擦应力;β1,β2,ρ,φ0和K是无量纲的系统参数.同时,还计算了该奇怪吸引子的维数,结果为DL=D0=2.11这里,DL和D0分别表示Lyapunov维数和容量维数.  相似文献   

10.
由峰值速度估算地震应力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Brune(1970)提出的震源位错模式,用发生在滇西地震实验场区鹤庆MS=5.3中强地震的地震数字化监测资料,计算了S波谱,测定了鹤庆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r.v)对地震应力降Δσ的依赖性.由地震标定关系给出(r.v)∝Δσ2/3,导出了用峰值速度参数求地震应力降的3个关系:lg(r.v)=d1+(1/3)lgM0+(2/3)lgΔσ;lg(r.v)=d2+(1/3)ML+(2/3)lgΔσ;lgΔσ=-1.0+1.5lg(r.v).假定对大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取3.0MPa,由鹤庆地震序列的观测资料定出常数d1=-3.88和d2=-0.38.序列震源参数测定结果给出,地震矩为1011~1015N·m,破裂半径a=200~600m.根据峰值速度测定的应力降Δσ=0.1~10MPa,平均为3.7MPa.用这些标度关系求出的应力降结果与Brune模式求应力降的结果比较一致.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对地震应力降的依赖性比对地震矩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1994年第2季度M_L≥3.0级地震目录Theearthquakes(M_L≥3.0)(atalogueofaecondquarterinnortheastenarea1994)东北地区1994年第2季度M_L≥3.0级地震目录...  相似文献   

12.
1994年9月首都圈M_L≥2.0地震动态1994年9月份在首都圈(38.0°─41.0°N,113.0°─120.0°E)范围内,共发生M_L≥2.0以上地震11次,其中最为显著的是9月9日发生在河北卢龙M_L≥3.2地震(见下表)。本月发生的2级...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1995年第三季度M_L≥3.0级地震目录Theearthquakes(M_L≥3.0)catalogueofthirdquarterinnortheastenarea,1995(孟晓坤)东北地区1995年第三季度M_L≥3.0级地震目录@孟晓坤...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1994年第3季度M_L≥3.0级地震目录Theearthquakes(M_L≥3.0)catalogueofthirdquarterinnortheastenarea,1994(李恩云)东北地区1994年第3季度M_L≥3.0级地震目录@李恩云...  相似文献   

15.
新疆西天山低温榴辉岩相变质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表明,新疆西天山榴辉岩相变质岩石具有以下5种类型:(1)块状蓝闪石帘石榴辉岩、蓝闪石钠云母榴辉岩类,(2)片(麻)状白云母榴辉岩类,(3)条带状方解石榴辉岩类,(4)枕状蓝闪石榴辉岩类和(5)石榴石绿辉石石英岩类.其变质过程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演化:(1)峰前硬柱石蓝片岩相阶段(T=350~400℃,P=0.7~0.9GPa);(2)峰期榴辉岩阶段(T=(530± 20)℃, P= 1.6~19 GPa);(3)退变绿帘蓝片岩相阶段(T= 500~530℃, P= 0.9~1.2 GPa)和(4)退变蓝闪绿片岩相阶段(T=450~550℃, P=0.7~0.8GPa).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其可能的P-T轨迹为顺时针型,具等温降压(ITD)的特点,抬升回返过程中经历了两期退变蓝片岩相变质过程.新疆西天山低温榴辉岩相变质岩石代表了塔里木板块和伊犁-中天山板块间俯冲发生低温高压变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兰州台记录的短周期垂直向直达P波数字地震资料,通过频谱分析的方法,测定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Ms=5.8地震前后发生在该区的33个小震的震源参数及介质品质因子Q值。研究区域内介质品质因子Q=55-109,前震平均值为93,余震平均值为74;应力降△σ=(1.32-41.41)*10^5Pa,前震平均值为3.31*10^5Pa,余震平均值为13.64*10^5Pa;地震矩M0  相似文献   

17.
云南是一个地震多发区。1652年至1994年间云南地区共发生613次破坏性地震,其中5.0—5.9级地震553次,6.0—6.9级地震49次,7.0—7.9级地震12次,8级地震1次。云南的破坏性地震除了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建(构)筑物破坏外,还在震区形成包括滚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和喷砂冒水等地面破坏现象,这些地面破坏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建筑物和农田,形成云南破坏性地震灾害特点。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的人员伤亡和地面破坏主要集中发生在滇中、滇西北和滇西南地区。根据统计分析,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的平均人员伤亡人数(N)与地震震级(M)的关系为:lgN=1.5M-7.4。人员伤亡数(N)与震中距D(km)的关系为:lgN=0.8-0.027D(6.0—6.9级地震)和lgN=3.2-0.05D(7级以上地震)。出现地面破坏现象的最大震中距离(Dmax)和震级的关系为:Dmax(km)=52M-298(地表裂缝);Dmax(km)=18M-93(崩塌滑坡);Dmax(km)=50M-281(滚石)。  相似文献   

18.
太湖水体中碱性磷酸酶的作用阈值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高光  高锡芸  秦伯强  季江 《湖泊科学》2000,12(4):353-358
对不同PO^3-4-P浓度下,不同粒级组分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分布及其变动规律的研究表明:(1)随着水体中PO^3-4-P浓度的增加,水体中总碱性磷酸酶活性(TAPA)相应的减少(r=-0.586,n=55),水体中的TAPA增值,在PO^3-4-P浓度范围为0-0.010mg.L^-1,无显著差异;而当PO^ 3-4-P浓度〉0.010mg.L^-1时,差异极显著(P〈0.01),(2)水体中的碱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用CDsN的IPz分量强震记录来测定谱震级。通过对测出的谱震级m_(T)与体波震级m_(B)、m_(b)的相关分析,得出其反映震源特性的峰值,出现在周期T=1秒左右。此外,谱震级还有随周期而变化的特性。根据谱震级与能量的关系,推导了它的通用形式为am_(T)=log(E/E0)(式中a=2,logE_0=5.6)。它的最高震级为9.6级。运用谱震级的通用形式对本文测定的4个谱震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它比传统方法测定的IPz分量体波震级m_(B)系统偏小0.31级。因谱震级是扣除了介质滞弹性吸收影响后的产物,故这种偏差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从位错模式出发,应用断裂力学的成果,作者在世界上首次导出了体波震级m_b,环境剪应力值τ_0(或构造剪应力值,或初始剪应力值,而不是应力降)和地震矩M_0之间的依赖关系式。这个公式提供了直接利用震源参数大量计算构造剪应力场量值的可能性。作者认为构造剪应力场是控制地震发生的主要因素,即出现高应力值地震的地区是容易发生强震(M≥6.0)的地区,是地震危险区。作者计算了1987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境内所有m_b≥3.8地震的剪应力值,并据此划出了未来三年内我国大陆地区的强震危险区,同时给出了震级范围。1992年4月—1994年1月31日,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生9次M_s≥6.0的地震,其中有8次落在事先划定的危险区内,只有1次在危险区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