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连地区暴雪预报业务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系统的主要设计思想及技术方法,分析了大连地区暴雪的气候特征;针对暴雪生成的物理机制给出暴雪的几种天气类型,论述了天气类型和物理条件;综述了系统的运行方式、功能及模拟预报流程。  相似文献   

2.
冬、春季的天气影响系统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通过近20a大-暴雪个例的物理成因及卫星云图等特征的分析,总结出有预报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2009年山东一次特殊雨雪天气的云物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探空、CloudSat卫星、山东自动气象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1月11-12日山东西部大暴雪过程的天气形势、云物理特征及动力场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700hPa切变线和西南急流是造成暴雪的直接影响系统,中低层偏南风急流与冷空气交汇形成较强的动力辐合和水汽辐合,有利于天气系统的发展和增强。(2)暴雪区上空水平能量锋区明显,垂直方向上等θse线密集且随高度向北显著倾斜,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热力条件。(3)强降雪发生前,低层冷空气的南侵触发了暴雪系统的发展;暴雪强盛期,高层气旋性环流促使暴雪区中高层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加强;暴雪后期,冷空气加强并逐渐控制了中低层,切断了暖湿气流的供应,导致降雪逐渐停止。(4)上升气流有助于水汽的输送和云滴、冰晶、雪晶粒子之间的碰并、淞附,冰水含量大值区与上升速度大值区相一致,冰晶数浓度中心对应着上升运动顶部。高层冰晶下落过程中经过凝华、结淞及碰连增长在低层形成数浓度较低的大冰相粒子,为降水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5)结合CloudSat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探空秒数据,分析了一定动力条件下暴雪云系的物理过程和垂直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4.
2000年冬季阿勒泰区域性大-暴雪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形成2000年冬季阿勒泰地区出现的6场区域性大-暴雪天气过程的欧亚大尺度环流与天气尺度影响系统的特征、水汽条件及垂直运动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形成阿勒泰区域性大-暴雪天气的重要指标,从而进一步提高阿勒泰区域性大-暴雪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天气图、物理量场和EC、T213预报产品等,对2011年春季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一次历史同期罕见的局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伊朗和乌拉尔山高压脊同位相叠加是本次天气的主导系统;500 hPa横槽、850 hPa中尺度辐合的配合是影响系统;地面气温在0℃以下,850 hPa温度在-5℃左右,构成了本次暴雪的有利物理条件;垂直环流增强、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为暴雪提供动力条件。数值预报对30 mm降水漏报,对暴雪预报造成一定难度;850 hPa温度与地面温度差值不稳定,影响降水相态预报,暴雪预报是本次预报的难点。通过分析得到了春季暴雪、强降温天气的预报指标。由于春季在新疆巴州出现暴雪天气过程极其罕见,分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对提高预报员对此类罕见天气的认识和把握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用1996~2005年Micaps系统高空、地面报文资料和福建省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雷暴实况资料,分析福建雷暴气候特征、雷暴天气系统类型;从产生雷暴天气的物理条件,统计分析得出福建雷暴天气的物理预报因子及不同季节的预报指标;用2003~2005年龙岩市雷暴实况资料和龙岩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CR及ET资料,统计得到不同季节产生雷暴天气的龙岩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预报指标.研制福建0~12h雷电天气预警及龙岩市0~1h雷电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7.
应用多种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通过天气图的分析以及对物理量的诊断,对2013年4月3日夜间至4日早晨酒泉市瓜州县出现的罕见春季暴雪天气进行较为全面的认识。结果表明:此次天气的主导系统为伊朗和乌拉尔山高压脊同位相叠加;500h Pa低槽、700h Pa中尺度辐合的配合是影响系统;地面气温在0℃以下和充足的水汽条件和不断的水汽输送,构成了此次暴雪的有利物理条件;垂直环流,增强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为暴雪提供动力条件。由于酒泉在春季出现暴雪天气过程极其罕见,分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对提高预报员对此类罕见天气的认识和把握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ERA5(ECMWF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为初始场,利用WRF(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2020年4月19~20日的一次大范围暴雪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模式采用不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进行敏感性试验,并与实测数据(自动站降水数据、雷达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此次暴雪天气过程不同阶段的降水、雷达反射率、动热力和水凝物的时空演变和三维细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Morrison方案更好的模拟出了本次暴雪天气过程,表现在模拟的雷达回波强度、范围及形态更与实况一致,模拟出的降水量的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都优于其他方案;其微物理细致结构表现为强上升运动和低层正涡度的长时间维持,以及7 km以上高层较多的冰晶、中低层较少的霰粒子和雨水粒子。从热动力场上看,bin(SBM fast)方案在600 hPa高度以下存在明显的涡度波列,这主要是因为bin方案将粒子群分档处理,没有捆绑不同粒子类型运动,更能细致描述出不同粒子的下沉拖曳作用。从云微物理特征上看,不同方案模拟的雪、霰、云水以及雨水粒子的比质量都较为接近,而对冰晶比质量的模拟不管在量级还是在分布范围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不同微物理方案模拟的雷达回波和降水量级和相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顾欣  姚源山  梁平 《贵州气象》2005,29(1):17-19,32
利用数值预报产品追踪2003年1月2~6日黔东南州一场罕见暴雪的天气过程,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进行物理场诊断分析,经检验,数值预报对这场暴雪落区预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9年3月19—20日新疆中天山出现暴雪天气,本文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和分析了这次暴雪天气过程的850~200 hPa范围内的垂直、水平螺旋度和总螺旋度,结果表明:暴雪区上空垂直螺旋度呈上负下正分布,有利于暴雪的发生;暴雪发生在低层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和整层螺旋度正值中心的东南边缘;总螺旋度强弱的变化反映了暴雪天气系统的趋势。分析表明螺旋度能较好地反映新疆暴雪天气的发展、维持状况及强弱程度,并对暴雪落区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初湖南暴雪过程的成因和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蓉  叶成志  田莹  张海  唐杰 《气象》2012,38(7):848-857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1月1720日湖南一次大范围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并使用WRF模式对其云微物理特征及降水相态转换机制进行数值模拟,旨在探讨本次强雨雪过程降水相态变化和暴雪形成及其发展成因。结果表明:乌拉尔山前部南下的冷空气与来自孟加拉湾及南海的暖湿气流在湖南长时间交汇产生锋生强迫,在静止锋区上界形成强辐合上升运动,是湖南大范围暴雪天气持续的主要原因;强烈的上升运动和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本次暴雪过程提供了动力、水汽条件,“冷空气楔”上爬升的暖湿气流维持时间较长,是持续性大范围暴雪产生的重要热力条件;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降雪量级及强降雪落区。雪粒子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液水比含量大小有关,还与其上空冰晶的含量及分布密切相关,雪的凝华增长、冰晶向雪的自动转化和雨水与雪碰并成雪可能是本次降雪发生、发展最主要的物理过程,冰雪粒子大值中心及强上升运动区对预报强降雪带位置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疆暖区暴雪天气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暖区暴雪多发于新疆北部的塔城和阿勒泰地区。本文从大尺度环流特点、各种尺度影响系统之间的配置、水汽源地、输送路径等几个方面重点回顾了近30 a来新疆暖区暴雪的主要研究成果,得到了新疆暖区暴雪的天气概念模型、预报思路及预报指标,为预报员更全面的认识暖区暴雪提供了参考。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如目前新疆暖区暴雪大多集中在天气学分析方面,对其形成的物理机制研究较少),以便进一步深入开展新疆暖区暴雪的研究,提高对此类天气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在大兴安岭春季暴雪预报中,应用"配料法",通过对暴雪天气形成的基本配料,给出了建立配料的基本步骤,同时,通过对一次春季暴雪天气过程分析,具体阐述了"配料法"在大兴安岭春季暴雪预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本次暴雪灾害性天气形成的物理机理,其主要要素为比较强的上升运动和充沛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是由锋面气旋、高空急流提供。所选取的动力、热力以及水汽条件与本次暴雪的形成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以上关键物理因子的建立过程,可以给出春季暴雪潜势预报。  相似文献   

14.
东北冷涡是影响牡丹江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探讨东北冷涡暴雪形成是研究我国东北地区暴雪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对东北冷涡的系统研究将有利于提高东北冷涡暴雪天气预报水平。2013年11月17-18日牡丹江发生了特大暴雪天气过程,采用欧洲数值预报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及地面资料、t639资料、各类物理量等对这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范围广而强的偏东南急流不仅是水汽的强输送带,而且是低层锋区系统加强、移动的必要条件;此次暴雪过程高空急流、冷涡、低空急流、地面气旋及锋面相互配置;在降水前期有一干冷空气侵入对流层中下层,干冷气流入侵使不稳定能量释放,是此次暴雪的触发机制之一;干冷空气侵入对此次冷涡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红外云图和水汽图像配合,反映出此次东北冷涡发展移动过程中干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的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两次早春暴雪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常规资料、区域气象自动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等,对2010年和2011年山东早春出现的两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研究了暴雪的对流性和成因.结果表明,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地面气旋(倒槽)等是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高空和地面天气系统在时间和空间配置上的差异是造成暴雪对流性不同的关键因素.红外云图能很好地反映暴雪天气过程对流性的强弱;多普勒天气雷达可清楚地识别出两次过程的中尺度结构.南北对称的垂直速度对是早春暴雪的重要特征;对流层低层逆温层和暴雪前期爆发性增暖是造成“雷打雪”的重要因素;物理量诊断的对流不稳定存在与否是区别“雷打雪”和常规暴雪的重要标志;垂直风切变在“雷打雪”暴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初江苏暴雪天气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分析2008年1月27—28日淮河以南的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发现:暴雪发生在巴尔喀什湖阻塞高压东侧不断补充南下的冷空气与低空的西南急流输送的暖湿空气相结合的背景条件下,中低层的气旋式环流及其东侧的暖式切变线是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PSU/NCAR非静力原始方程中尺度模式MM5V3.6较好地模拟了暴雪过程。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资料显示:水汽通量散度和垂直运动的特征揭示了700 hPa以上的中层的大气运动是暴雪发生的关键;整层的气温均在0℃以下,为降雪提供了充分的气温条件。通过对位涡、湿位涡的诊断发现,冷空气由中层自北向南向低层楔入,导致暖湿气流加强了的垂直运动沿冷空气垫倾斜上升产生对称不稳定,中尺度的对称不稳定是这次暴雪天气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99-2018年鲁南地区地面逐日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了鲁南地区近20年暴雪天气过程,分析了四类影响系统的环流形势和主要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鲁南地区暴雪过程明显减少;产生鲁南地区暴雪天气的影响系统分为四类,按照发生频次从多到少依次为:回流形势、江淮气旋、切变线和低槽冷锋;回流暴雪灾害重、影响大,11月常出现大范围暴雪,根据500hPa环流形势特征分为高纬低压带型和两槽一脊型回流暴雪,建立了鲁南地区回流暴雪天气模型;江淮气旋暴雪主要发生在2月,影响系统复杂,通常先倒槽降雨,后转为回流形势降雪,揭示了江淮气旋降雪开始与结束时的环流特征;切变线暴雪降水量自南向北减少,以区域性暴雪为主;低槽冷锋暴雪500hPa以下各层低槽比较明显,地面为冷锋,影响系统过境时间短一般降雪量较小。  相似文献   

18.
一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实测资料,采用天气学方法和各种物理量参数的分析,对2007年2月7日02-20时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大暴雪过程是在大尺度环流系统稳定条件下,多种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及恰当配置的结果,同时还探讨了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及地形等因子在暴雪天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61-2010年吉林不同类型暴雪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冬季(当年10月至次年3月)吉林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不同类型暴雪的时间演变规律、地域分布特征、地形对暴雪的影响,以及暴雪的影响系统及高空地面系统配置情况。结果表明,吉林暴雪在时间分布上具有较大的年际变率和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暴雪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趋势与冬季气温变化趋势一致。暴雪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初(10月、11月)和冬末春初(3月)。区域和大范围Ⅰ型暴雪3月最多,Ⅱ型暴雪10月最多。暴雪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地域特征明显,天气系统与长白山山脉的共同作用,使暴雪分布在长白山山脉的迎风坡,且山区明显多于大兴安岭的背风坡和平原地区。暴雪的高空影响系统以高空槽居首,冷涡次之,切变最少;受高空槽影响时,局地暴雪地面系统以低压倒槽为最多,区域和大范围暴雪则以华北及江淮气旋为最多;受高空冷涡影响时,局地暴雪的地面系统以蒙古气旋居首,区域和大范围暴雪则以低压倒槽最多。就地面系统而言,区域以上的Ⅰ型暴雪以华北气旋最多,Ⅱ型暴雪则以蒙古气旋最多。  相似文献   

20.
平顶山2006-01-18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6年1月18~19日平顶山地区暴雪天气过程的高空环流形势、中低空低值系统的配置、近地层冷空气的配合及物理量场的分析,揭示了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寻找出暴雪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