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山东沂水沂沭断裂带西部寒武纪地层发育,中,下寒武统岩石的地层单位划分4个组9个正式和非正式段,早期为滨海相陆源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晚期为滨-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属于陆表海环境,为发育粒滩和藻礁的缓坡盆地相模式,划分出七个三级沉积旋回,通过对比表现,沂水西部与复州地区中下寒武统岩石地层单位相当,沉积环境相似,为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量估算及沉积古地理恢复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广泛发育下寒武统白云岩,厚度大、生储盖条件优越使其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而YL6井在中寒武统膏盐岩之下钻揭了一套巨厚大理岩,这对于早寒武世玛东构造带是否为正常沉积的台盆相碳酸盐岩提出了质疑。通过岩心、岩屑薄片、扫描电镜资料明确了塘古坳陷YL6井巨厚大理岩的岩石学特征,根据大理岩变质特征、特征变质矿物的分布以及海绵骨针的发现,结合地震、测井等资料进一步明确了YL6井大理岩的母岩时代及变质成因。研究表明:(1)YL6井大理岩表现为过渡变质特征,大理岩中的特征变质矿物和酸性热液相关矿物证明其为晚期酸性热液活动的变质产物,并非区域变质基底;(2)大理岩中古生物化石以及地震、沉积背景资料表明玛东地区广泛分布正常沉积的下寒武统白云岩,局部因断裂沟通热源导致变质;(3)玛东构造带寒武系盐下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具有寻找盐下原生构造油气藏以及岩性—构造复合油气藏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3.
山阳一带寒武系剖面露头良好,相标志清楚、遗体化石和遗迹化石都比较丰富,是秦岭寒武系研究较为系统的地区。近几年来在这一带首次发现了下寒武统顶部的带化石 Redlichia chinensis,中寒武统底部的标准化石 Kunmingaspis、chittidilla和丰富的遗迹化石。为区域地层划分、岩相古地理分析和与省内外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江茂生  沙庆安 《沉积学报》1996,14(A00):63-74
华北地台下中寒武统馒头组-徐庄组为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的互层沉积或同-岩层中碳酸盐分与陆源碎屑组合混合沉积。通过对山东张夏地区地层沉积特点,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沉积环境演化分析。  相似文献   

5.
该地区寒武系剖面露头良好,相标志清楚,化石较丰富,是秦岭寒武系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近两年来新发现了下寒武统顶部的带化石Redlichia chinensis,中寒武统底部的标准化石Kunmingaspis sp., Chittidilla sp.和遗迹化石Chondites、Planolites,为区域地层划分,岩相古地理分析和省内外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朝地台的寒武系以陆表海浅水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底部为重大的区域地层不整合面,大部分地区缺失震旦系和下寒武统下部。由于古构造和地理背景的差异,晚元古代末冰期结束后气候转暖造成的全球性海平面上升所引起的大规模海侵到达不同地域的时间差别较大,但多始于沧浪...  相似文献   

7.
前人对浙西下寒武统大陈岭组沉积相分析一直存在半深水相和浅水相两种观点。大陈岭组化石极少,仅中上部产营漂浮或游泳生活的节头虫类Arthicocephalus, ArthricocephalitesChangaspis,不见底栖类化石。对大陈岭组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分析显示,对应于产半深水相生物化石的层位存在碳同位素正漂移,表明此处水体较深;但该组大量发育碳酸盐岩台坪相的沉积标志-鸟眼构造,与较深水相生物和碳同位素正漂移的解释结果相悖。作者在对浙西开化、常山、江山寒武系野外调查时发现大陈岭组存在一套地震-海啸沉积岩系,且海啸岩的产出层位与江山较深水相化石、碳同位素正漂移层位相当。研究认为,海啸作用可以使不同环境的沉积物相互混合,造成沉积异常,浙西下寒武统大陈岭期沉积异常是海啸事件的反映,海啸作用把较深水生物和沉积物带到浅水区沉积下来,并造成碳氧同位素短暂、急剧的正漂移。  相似文献   

8.
甘肃北山地区的寒武纪地层出露比较定整,断续分布在晚前寒武纪断陷盆地之中,岩性稳定,厚度不大,含有相当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是研究中国寒武纪南北两大生物群的重要地区之一。1964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刘光夏、陈立军等在大豁落井发现了早和晚寒武世三叶虫,为北山地区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及对比提供了化石依据,并根据三叶虫将本区的寒武纪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中及上寒武统:马宗山群;下寒武统大葫芦组,双鹰山组。  相似文献   

9.
彭向东 《地层学杂志》2005,29(11):454-457
在大青山和色尔腾山地区进行地质调查时,在原来划为震旦系什那干群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确切的寒武纪化石,特别是大青山地区,在紧邻不整合面处就发现了早寒武世的三叶虫化石。因此该套地层应为下寒武统色麻沟组,而并非震旦系什那干群。同时在对色尔腾山地区震旦系什那干群进行厘定后,提出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和色尔腾山地区缺失震旦系沉积。这一认识将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区域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和地壳演变规律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洛阳龙门地区出露连续的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碳酸盐岩,层内发育大量的风暴沉积构造,是研究碳酸盐岩风暴沉积的良好剖面。研究区发育了6种典型的风暴相关沉积构造,根据风暴岩的沉积序列,识别出5种风暴沉积岩;研究了该区风暴沉积中遗迹化石,依据遗迹化石的分布特征以及镜下特征,划分出了3个风暴沉积序列层段,识别出6个遗迹属,建立了研究区遗迹化石的风暴沉积分布模式图,得出了研究区沉积环境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湖北宜昌地区寒武系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西宜昌地区寒武系出露齐全、连续,且岩石类型多样、化石丰富,是我国寒武系的标准剖面之一。其沉积环境以潮下高能浅滩为主,其次为间歇能量的潮间带、滨岸的中小型浅滩,少数为开阔海较深处的静水灰泥沉积。石灰岩集中分布于下寒武统天河板组和水井沱组,其次在下寒武统的石牌组、中寒武统的磕膝包组、官山瑙组有少量夹层出现。其岩石类型有颗粒灰岩(鲕粒灰岩、核形石灰岩、砾屑灰岩及砂屑灰岩)、含颗粒泥粉晶灰岩(含生屑泥粉晶灰岩、含生屑灰岩)及泥晶灰岩。白云岩是本地区数量最多的岩石类型。从下寒武统石龙洞组开始都是白云岩沉积,白云岩可据白云石化作用机理和时间的不同分为准同生白云岩和准同生后白云岩两大类。准同生白云岩广泛出现于中上寒武统,岩石呈土黄色、砖红色,具纹层、鸟眼、干裂构。准同生后白云岩根据残余颗粒的有无可分为残余颗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两大类。晶粒白云岩有两种成因。一为回流渗透云化;二为深埋藏云化。根据本区寒武系岩石的岩石学特征、生物组合特征和结构构造特征本文重建了各组段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方寒武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34,自引:18,他引:16  
中国南方是指西至金沙江-元江断裂、西北至龙门山断裂、北至城口-房县-襄樊-广济断裂、东北至郯庐断裂、东至黄海和东海、南至南海的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在各露头剖面和钻井剖面地层学和岩石学研究所取得的各种定量及定性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用法,编制出了中国南方下寒武统下部和中部、下寒武统上部、中寒武统和上寒武统的各种单因素图以及相应的早寒武世早期和中期、早寒武世晚期、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图。这些古地理图的最主要特征是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元的划分和确定都有确切的定量的单因素图为依据。这种定量的岩相古地理图在中国南方寒武纪还是首次出现。中国南方寒武纪有7个主要的古地理单元,即滇西台地、康滇陆、扬子台地、斜坡、江南盆地、东南台地和华夏陆。滇西台地、康滇陆、扬子台地、斜坡和江南盆地属康滇古地理体系,东南台地和华夏陆属华夏古地理体系。这两个古地理体系拼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国南方寒武纪的两陆、三台、一盆和一坡和古地理的基本格局。是寒武世早期和中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早寒武世晚期、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特征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两个大不相同的演化阶段。这种定量的岩相古地理图在古地理学中是个重大的进展,对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产的预测和勘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湘西中、晚寒武世牙形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祁玉平 《地层学杂志》2002,26(4):297-301
湘西中、上寒武统剖面在寒武系全球层型的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 ,其中三叶虫生物地层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 ,但一些重要层段的牙形刺详细研究尚未进行 ,而牙形刺在全球界线层型研究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文内详细介绍了湘西中、晚寒武世牙形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并结合《国际地层指南》(第二版 )对全球层型的要求以及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的最新工作进展 ,提出了今后几年湘西中、晚寒武世牙形刺的研究方向及主要任务是建立该地区中、上寒武统候选层型剖面的标准牙形刺序列 ,为我国摘取寒武系内部的“金钉子”并力争用中国的阶填补《国际地层表》中寒武系的空白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方奥陶—志留纪沉积层序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志明  陈建强 《地球科学》1997,22(5):526-530
根据对湘西北奥陶纪和黔东北志留纪的层序划分,结合中国南方奥陶-志留纪已确定的构造运动幕次,同时辅以该地区不同期岩相地理的变化,讨论了层序界面与构造运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南方二级层序界面的形成更多地受到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而三级层段序界面主要受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从沉积旋回的观点出发,认为中国南方加里东运动的最后一幕应在中地留世早期,即回星哨期末。  相似文献   

15.
张元动  陈旭 《现代地质》1999,13(4):395-398
中奥陶世是继早寒武世生命大爆发之后生物多样化的又一关键时期。对浙赣交界地区中奥陶世生物地层及其笔石动物的研究表明 :( 1 )在此期间笔石动物多样性显著增加 ,但不同的笔石类群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 ,总体上呈现为断续式 ( disjunctpattern) ;( 2 )笔石动物不同类群的这种差异性反应可能和这些类群的系统发育历史有关 ;( 3)双笔石动物群的起源主要通过异时发育 ,其早期进化历史则由一系列快速、定向、多幕式的成种事件组成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塔里木地区是以当今的塔里木盆地为主体并包括其周边山地的广大地区,北至中天山,南至西昆仑山,西至我国国界,东至阿尔金山,面积逾100万km2。在39个露头剖面和钻井剖面的各种单因素定量及定性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塔里木地区寒武系下、中、上统的各种单因素图及相应的寒武纪早、中、晚世的岩相古地理图。这些岩相古地理图最主要的特征是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位的划分和确定都有确切的定量资料与定量的单因素图。这种定量的岩相古地理图在塔里木地区还是首次出现。在早寒武世,塔里木地区是一个碳酸盐岩台地,其中散布着准滩、云坪和膏盐湖。其北侧和东北侧是南天山和塔东硅岩石灰岩泥岩盆地。其南侧是昆仑台地,其中有2个小陆地。其东南侧有阿尔金陆。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的岩相古地理格局与早寒武世相似,但陆地面积逐渐缩小,盆地面积逐渐扩大,塔里木碳酸盐岩台地变化不大。从早寒武世到晚寒武世是一个逐渐的海进过程。  相似文献   

17.
贺兰山奥陶系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郑昭昌  李玉珍 《现代地质》1991,5(2):119-137
近年来,作者对贺兰山区奥陶系进行了岩石地层及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确证该区寒武系与奥陶系为连续沉积,对奥陶系进行了合理划分和时代厘定,初步建立了11个化石带或生物组合。该区是华北地台西缘奥陶系发育最好、生物地层研究最清楚的地区。根据沉积物及生物特征,确认本区中奥陶统为大陆边缘斜坡相沉积,浊流特征颇为典型。是研究斜坡沉积作用及其相模式、古构造古地理演化及其含矿性的理想地区。  相似文献   

18.
寒武纪生命扩张及澄江动物群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在地球上的出现及其演化有较长的历史。地球的物理、化学条件是早期生命出现的外因。早寒武世西南地区地质、气候及富含营养的浅海水域是澄江动物群在后生动物演化的关键时期出现的外因。“寒武纪生物的扩张”应有恰当的翻译,同时对现代生物学的“适应辐射”应有清楚的中文解释。从新近发现看,早、中寒武世的澄江动物群及布吉斯页岩动物群与埃迪卡拉动物群具有一些联系,埃迪卡拉动物群并没有在寒武纪时完全绝灭。  相似文献   

19.
辽东太子河地区中寒武世地层包括碱厂组和馒头组,属于陆表海沉积.根据岩性组合、沉积旋回、岩相等特征,将该套地层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其中Ⅰ型层序1个,Ⅱ型层序2个,识别出30个副层序.本区凝缩段不发育,层序均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  相似文献   

20.
江汉盆地早寒武世生态地层及生物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江汉盆地6个地区早寒武世地层剖面古生态研究,建立了23个化石群落,通过群落生境型的分析,揭示了江汉盆地早寒武世海平面及地理特征的演变,并将研究区早寒武世生态体系的演化划分8个阶段。通过对江汉盆地早寒武世生态地层的研究,本文建立了该盆地生态地层系统,其中包括23个群落带和11个群落组的分布,组成,生态环境特征和顶底界线以及各群落组与油气的关系。古生物地理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西南缘石门杨家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