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四川气象》1999,19(4):33-36
达州盛夏旱涝气候的形成与太阳活动的影响有关,它们都具有以11 年为基调的变化周期。达州盛夏旱涝气候变化以33年为主要周期。根据N1 功率谱和方差分析:预计1990 年至2022 年将进入一个新的气候周期;并预计21 世纪初(前十年)达州为伏旱气候年代,伏旱天气出现频率达70% 左右,强度平均为31—35 天。  相似文献   

2.
盆东21世纪初伏旱气候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佃地东部盛夏旱涝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与太阳活动影响有关,它们都具有以11年和33年为基调的变化周期,盆东盛夏旱涝气候变化以33年为主要周期。根据NI功率谱和方差分析,预防:1990年至2022年盛夏气候变化将进入一个新周期,其中,21世纪初(前十年)为伏旱年代;21世纪10年代为轻无伏旱年代。  相似文献   

3.
应用相空间EOF方法和带通滤波技术,分析了盆东盛夏伏旱变化的主要时间尺度和层次结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结果表明:盆东盛夏雨量和伏旱强度存在33年的变化周期,代表了伏旱气候的主要时间尺度和层次结构,并与太阳黑子和W环流型的变化周期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对21世纪初期盆东地区伏旱气候趋势进行了预测.加深了对盆东伏旱气候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四川气象》1999,19(4):30-32
应用相空间EOF方法和带通滤波技术,分析了达州盛夏伏旱气候的主要时间尺度和层次结构特征及其可能联系,结果表明:达州盛夏雨量和伏旱强度存在33 年的变化周期,代表了伏旱气候的主要时间尺度和层次结构,并与太阳黑子和W 环流型的变化周期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对21 世纪初期达州伏旱气候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应用相空间EOF方法和带通滤波技术,分析了盆东盛夏伏旱变化的主要时间尺度和层次结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结果表明:盆东盛夏雨量和伏旱强度存在33年的变化周期,代表了伏旱气候的主要时间尺度和层次结构,并 阳黑子和W环流型的变化周期密相关,在此基础上,在21世纪初期盆东地区伏旱气候趋势进行了预测,加深了对盆东伏旱气候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的旱涝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黄晓清  胡初阳 《高原气象》2002,21(1):108-112
利用1960-1998年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4个代表站的5-8月的降水和气温资料,对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初夏、盛夏的旱涝变化规律和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初夏旱明显多于涝,但重涝多于重旱,盛夏涝多于旱。60年代、90年代旱涝分布不均,70年代初夏涝、盛夏早;80年代初夏、盛夏以旱为主。初夏旱涝存在19.5和2-3a的周期,盛夏旱涝有3-4a的周期。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盆东伏旱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盆东伏旱具有1200年、160 年和30-40年周期的变化规律;展望了未来伏旱总的变化趋势是:20世纪80、90年代伏旱有所缓和,21世纪前10年伏旱加重;提出了发展盆东地区农业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介绍盛夏降水的EOF预测技术、盛夏旱涝预测方法和伏旱强度与太阳活动关系及预测三种伏旱中期预测方法,这对达州伏旱灾害影响的预评估将会起到补充订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广东气象》2021,43(3)
基于近55年粤东北12个国家气象站逐月降水量资料,通过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并利用小波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粤东北旱涝的时间变化、周期变化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粤东北旱涝事件出现频率高,不同时间尺度旱涝事件出现的平均频率为58.92%。季节尺度上,夏秋季出现洪涝事件频率较春冬季高,春冬季出现干旱事件频率较夏秋季高。年代际尺度上,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洪涝事件出现频率最高,21世纪初干旱事件出现频率最高。粤东北旱涝周期变化存在3、5、9、20和38年5个时间尺度。粤东北各区域间有较强相关性,尤以南区、北区的相关性最显著,其旱涝空间变化有较强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近40年长江中游地区旱涝特点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Z指数确定的旱涝等级及各站月降水距平百分率的标准差分析表明:长江中游地区大范围的旱涝主要集中在盛夏和秋季。不同季节, 旱涝的主要分布区域不同, 但洞庭湖区始终是一个旱涝多发地。对1960年1月—2001年12月各月长江中游地区50个代表站的旱涝等级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通道奇异谱分析, 得到长江中游地区的旱涝分布主要存在4种空间型, 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和年际尺度变化,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长江中游地区以偏旱型为主, 而到80年代以后则转变以偏涝型为主; 另外, 长江中游地区的旱涝具有准8年、准5年、准2年和准4年的周期振荡性质, 但从80年代初开始, 旱涝的准2年周期特征在长江中游地区表现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