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不同的生境条件(包括始建于1964年的人工植被区和天然植被区)下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种群调查取样,按照植株的体积大小分为7个龄级(Ⅰ,0~2 cm3;Ⅱ,2~5 cm3;Ⅲ,5~10 cm3;Ⅳ,10~15 cm3;Ⅴ,15~20 cm3;Ⅵ,20~30 cm3;Ⅶ,>30 cm3),分析了种群的组成、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结果表明:人工植被区油蒿种群的总体规模大于天然植被区,幼龄个体占有很高的比例;天然植被区油蒿的死亡率低于人工植被区,天然植被区Ⅰ和Ⅱ龄级油蒿种群的死亡率最高,人工植被区Ⅴ~Ⅶ龄级的油蒿种群死亡率最高;天然植被区油蒿种群的稳定性维持主要通过幼苗的更新,而人工植被区可通过幼苗的自我更新和大龄植株的自疏作用;Ⅴ龄级的油蒿个体是种群中的生存质量最佳的个体;两种生境下油蒿种群均符合Deevey Ⅱ型存活曲线。  相似文献   

2.
沙坡头人工植被区中的油蒿种群动态与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利用种群生态学中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和种群动态指数对沙坡头包兰铁路北侧1964年和1981年沙地人工植被区中的油蒿种群结构动态进行分析,发现1981年区和1964年区的油蒿种群都属于增长型,但1981年区的增长性大于1964年区,也就是说,随着人工植被建立的时间延长,油蒿种群结构由快增长型转向慢增长型.因此,沙地中的油蒿种群的动态趋势是由快增长向慢增长,以及衰退方向演变,最终有从人工植被区中消失的趋势.同时,油蒿种群结构的增长型是油蒿能长期存在的种群生态学原因,是它具有适应干旱、半干旱区的沙地生境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生态退化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影响研究,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变化.结果表明,沙米荒地、白沙蒿、柠条、沙冬青、人工乔木林+樟子松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分布明显不同,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种群数量差异显著(P<0.05),细菌种群数量最高,其次为放线菌,真菌种群数量最小.通过主成分分析,影响该保护区土壤三大类微生物种群总数量的主要因子是植被、土壤有机质、pH、土壤速效钾、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土壤放线菌、土层深度、土壤真菌种群数量和土壤全氮含量.  相似文献   

4.
沙坡头人工固沙区油蒿繁殖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沙坡头人工固沙区油蒿 (Artemisia ordosica) 开花结实期的繁殖分配和生殖枝的生长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8—10月,油蒿生殖枝重、头状花序重都显著增加(P<0.05),但繁殖分配均保持在26%左右;油蒿的繁殖分配与个体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地径在0.5 cm以上的油蒿个体才能够开始繁殖,繁殖分配大致呈现出在一定范围内随个体增大而上升,然后又随个体继续增大而下降的趋势。对不同建植年代(1956年、1964年、1981年、1987年)样地中油蒿繁殖结构特征和繁殖分配比较发现,1981年样地上油蒿的生殖枝重、单位生殖枝上的头状花序数、繁殖分配都低于其他3个年代,且其他3个年代的样地间无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人工固沙区油蒿种群的繁殖不仅受固沙时间的影响,而且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干旱区油蒿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宁夏中卫市沙坡头、甘肃古浪县鸣沙咀和民勤县扎子沟这3个干旱区天然油蒿分布区的油蒿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其中根据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分析油蒿种群动态,用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数(I)、聚块性指标(m*/m)、Cassie指标(CA)、扩散系数C、负二项分布中的K指标来判断格局类型并且根据双项轨迹方差法来分析格局规模。结果表明,沙坡头和扎子沟油蒿种群处于稳定阶段,鸣沙咀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的油蒿种群处于增长阶段;各油蒿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为聚集分布,但是各样地聚集度大小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为:鸣沙咀半固定沙地鸣沙咀固定沙地沙坡头样地扎子沟样地;对各样地种群格局规模的分析表明格局规模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沙坡头铁路北侧人工植被区油蒿苗和小画眉草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青丰  王建光  徐军 《中国沙漠》2002,22(6):628-631
采用Greig-Smith区组面积方差分析法、负二项式法和方差/均值比率法检验沙坡头铁路北侧人工植被区的油蒿苗和小画眉草种群的分布格局,表现为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7.
肖洒  王刚  李良 《中国沙漠》2003,23(1):67-72
通过对油蒿与杨柴种群在不同密度下个体大小与异速生长变化模式的比较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①油蒿种群的个体平均大小、高径比平均值及静态异速生长指数均未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其静态异速生长曲线都符合"简单的"异速生长类型。②杨柴种群的个体平均大小随着密度的增加则不断减小,且其自疏指数小于-3/2,这主要是由于种群在高密度时冠层未达到密接的缘故,而且可以将种群内个体的总植冠投影面积和是否达到最大值作为判断冠层密接的标准。③杨柴种群的高径比平均值及静态异速生长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也未发生明显变化,其静态异速生长曲线也符合"简单的"异速生长类型,表明杨柴的异速生长特性并未随着光竞争强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这可能是因为杨柴能通过根状茎繁殖产生新枝来寻找更合适的生境从而避免了光竞争。  相似文献   

8.
瓜州绿洲胡杨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普幸  张杰 《中国沙漠》2012,32(2):407-412
在瓜州四工和桥子天然胡杨林区设置两个样方,采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建立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和存活曲线,分析其动态量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胡杨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完整,大体呈偏正态分布型,为衰退种群。不同生境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差异显著。其中,桥子缺失幼苗和Ⅷ-Ⅺ级大树、老树,幼树较多,中树最多,占总数的84.91%,林分年轻,十分稠密、相对矮小;四工幼苗和Ⅲ级中树缺失,幼树甚少,中、大树比例高,分别占总数的51.27%和45.57%,林分偏大,相对稀疏、高大。胡杨种群存活曲线基本接近Deevey I型,为下降种群;幼、中树存活率较高,大树、老树存活率很低。桥子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四工。胡杨种群发育过程存活数量的动态量值计算表明,幼、中树的动态量值为负值,变化幅度大;大、老树为正值,变化幅度小,种群总体为衰退的结构动态关系。总之,研究区胡杨种群未来因幼苗缺乏而趋于衰退演替,且以四工胡杨种群的演替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9.
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旱沙地砂生槐种群结构与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是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旱河谷区植被群落的重要建群种,具有极强的耐瘠薄、抗风沙等生态适应性和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功能。为了揭示砂生槐种群的结构、生长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运用大小级组成和Ripley’s K函数分别研究了砂生槐的种群结构和空间点格局,发现砂生槐个体主要集中在中等大小(冠幅40~80 cm,高度20~40 cm)范围,幼苗期成活率较低,中等个体抗逆和生存能力较强。砂生槐种群的发展演替过程可以概括为:少数个体集群性定居→在原有聚集尺度范围繁殖→种群改良局部环境,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种群向更大尺度扩散和壮大,演替进入顶极阶段。砂生槐种群各大小级都呈现以9 m左右尺度斑块状聚集分布的特征,在实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应遵循其生长和自然分布规律,人工栽培中应重点注意冠幅<20 cm、高度<13 cm阶段幼苗的抚育,另外应首先选择土质等条件相对优越的小生境种成适当规模的集群分布形式,充分发挥其防风沙的能力、提高栽培成活率和固沙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不同固沙区结皮中微生物生物量和数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6,他引:14  
邵玉琴  赵吉 《中国沙漠》2004,24(1):68-71
沙地生态系统是温带干旱区、半干旱区的重要草地类型, 沙地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条件。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 笔者对不同程度固沙区结皮和流动沙丘表层中的微生物生物量和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自然和人工植被固沙区结皮及流沙表层的微生物数量分布不同, 细菌数量比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多数百倍, 在所有微生物类群中, 细菌数量最大, 微生物总数的变化取决于好气性细菌数量的多少, 但生物量却与之不同。在不同程度固沙区结皮中, 微生物生物量大小依次排列为: 自然植被区>1956年人工植被区>1964年人工植被区>1982年人工植被区>流沙区, 微生物生物量在自然植被固沙区中最多, 分别是1956年、1964年、1982年人工植被固沙区和流沙区的2.63、4.17、9.25和44.29倍, 表明微生物生物量随人工植被的栽植年代增加而增大, 在流动沙丘中最小, 而菌丝生物量方面是1956年人工植被固沙区已与自然植被固沙区十分接近。微生物生物量和数量与沙丘固定程度、人工植被栽植年代、结皮厚度、苔藓种类等均呈正相关, 人工植被栽植年代越长, 结皮越厚、微生物生物量和数量也越大。在不同年代人工植被固沙区结皮中, 微生物生物量和数量与相对稳定的自然植被固沙区相比, 仍未达到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1.
利用乙炔还原法,测定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不同年代建植的人工植被固沙区和相邻自然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及其对水分和温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在4.31~16.6 mmol·m-2·h-1;人工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与植被恢复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然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显著小于52龄人工植被区,但显著高于16龄人工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与叶绿素a含量和盖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模拟降雨量<1.1~1.5 mm,不同人工植被区和自然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随着模拟降雨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加,但当1.1~1.5 mm<模拟降雨量<5 mm时,藻结皮的固氮活性随模拟降雨量的增加无显著增加;不同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与温度的关系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当温度为13 ℃时,藻结皮的固氮活性显著低于最热月的均温(24 ℃)。  相似文献   

12.
对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退化程度不同的4个典型断面胡杨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胡杨种群密度从英苏断面的8.01株/(25 m ×25 m)下降至依干不及麻断面的0.62株/(25 m×25 m),同时伴生种数量和种类不断减少。②胡杨种群整体分布不均匀,幼苗和小树缺乏,中龄和老龄植株所占比例较高。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幼苗和小树所占比例不断降低,而中龄和老龄植株所占比例明显增加。③胡杨种群整体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聚集度Moristia指数Iδ 从英苏断面的1.67增至依干不及麻断面的4.99,并且幼苗和小树发育阶段的胡杨种群分布格局因植株数量的不断减少,逐渐由聚集分布过渡为随机分布,而中龄和老龄发育阶段的胡杨种群均为聚集分布。④影响胡杨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变化的主要因子是地下水埋深,浅层土壤含水率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土壤微生物结皮对两种一年生植物幼苗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15,他引:16  
龙利群  李新荣 《中国沙漠》2003,23(6):656-660
在温室实验和野外调查中,分析了两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小画眉草(Eragrostics poaeoides)和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的幼苗在苔藓结皮、藻结皮和流沙上的存活和生长状况。两种植物的幼苗存活率均表现出在苔藓结皮上最高而在流沙基质中最低。两种植物幼苗存活率与土壤表层水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小画眉草相比较,雾冰藜的幼苗在萌发后根生长较为迅速,在3种土壤类型中和干湿两种水分处理下,雾冰藜较小画眉草均具有较高的幼苗存活率。在干燥处理下,生长在有结皮土壤中的两种植物的植株干重大约是生长在无结皮土壤中植株的5倍。增加水分能降低植株幼苗的死亡率,促进植株生长;增加水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因土壤基质差异对幼苗存活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因此,在自然状况下年降雨量的多少和分配状况的差异可能会影响这两种植物每年幼苗存活率和生长状况的差异,进而会影响到这两个种群在人工固沙区盖度和分布格局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We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fire in controlling bush thickening in arid savannas. Three controlled fires were initiated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s of planted seedlings, saplings and mature shrubs. The stem diameters of seedlings, saplings and mature shrubs prior to the fire were measured. Other dimensions of the saplings and mature shrubs such as leaf mass were also estimated. The intensity of each fire was estimated. Fire temperatures adjacent to seedlings saplings and mature shrubs were measured using fire paints on steel plates. All three fires were moderately hot. One year after each fire, the mortality of seedlings in the fire treatments was very high (97.1–99.3%) and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in adjacent controls (16.1–51.6%). Mortality and topkill of saplings and mature shrubs we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stem diameter. Fire temperature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mortality and topkill in most cases. Surviving saplings showed a much greater resprout response, relative to pre fire size, than larger shrubs and tre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fire is crucial in interrupting the transition from open grassy savanna to thicket in arid savannas. Managers who prevent fires at this stage are likely to experience bush thickening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5.
濒危灌木沙冬青育苗方式对比试验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采用大田作床、塑料大棚容器、露地容器、移植等育苗方式,通过2 a多的试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大田作床育苗的沙冬青根、茎、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优于其它3种育苗方式,且生长健壮,发枝率高,根系分布广,干物质产量高,无病虫害发生。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结皮对两种一年生植物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龙利群  李新荣 《中国沙漠》2002,22(6):581-585
在温室中对两种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在微生物结皮和流沙对照上的萌发和出苗状况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在湿润和干燥状况下,苔藓结皮和藻结皮对种子萌发和出苗状况的影响,完整的和破坏的苔藓结皮和藻结皮对种子萌发和出苗状况的影响,总的来说雾冰藜(Bassia dasyphlla)在完整的苔藓结皮和破坏的两种结皮中出苗率均较高.完整致密的藻结皮能阻止雾冰藜的根接触土壤从而对其出苗设置了物理屏障.小种子植物小画眉草(Eragrostics poaeoides)因其种子较大,种子植物有相对大的土壤接触面积和具有特殊的结构须根,从而较容易克服结皮造成的物理屏障,穿透完整致密的结皮层而到达土壤.在破坏的微生物结皮中小画眉的出苗率略有降低.水分处理仅对雾冰藜的出苗有显著影响.在湿润处理下雾冰藜的出苗率要高于在干燥处理下的.因此,自然状况下年降雨量和分配状况的差异可能会影响这两种植物每年幼苗出苗率的差异,进而会影响到这两个种群在人工固沙区分布格局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荒漠区土壤食细菌线虫与生物土壤结皮下土壤微生物量的关系,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人工植被固沙区生物土壤结皮覆盖的沙丘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藻-地衣结皮和藓类结皮下0—10 cm土样,并以每克土壤15、30、45、60、90、120、150条的食细菌线虫密度接种,以未接种线虫的土样为对照,经一段时间的培养后测定接种和未接种食细菌线虫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和氮。结果表明:无论藻-地衣结皮还是藓类结皮下的土壤,每克土壤90条以内的土壤食细菌线虫均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P<0.05),但随着土壤食细菌线虫的繁殖或过量接种,其与土壤微生物量之间呈现出由正相关性向负相关性的转变;此外,结皮类型也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P<0.05),发育晚期的藓类结皮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均高于发育早期的藻-地衣结皮。因此,在腾格里沙漠人工植被固沙区藻-地衣结皮和藓类结皮下,一定密度的土壤食细菌线虫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指示适当密度的土壤食细菌线虫可促进荒漠区土壤修复和改良。  相似文献   

18.
全球近四分之三的森林正在遭受人为干扰,尼泊尔三分之二以上的森林受到不同类型的干扰。在社区森林中,当地社区在生计的各个方面都依赖于森林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这些服务以各种方式干扰森林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本研究在尼泊尔中部丘陵区的两个社区管理森林中,研究了对植物物种多样性、更新(幼苗和树苗)、生物量、土壤有机碳(SOC)和总碳密度的主要干扰因子。以树桩数、断苗、砍伐和放牧践踏作为主要人为干扰的衡量指标,从89个随机选取的250 m2的样地中收集了必要的数据,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对人为干扰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森林砍伐对生物量和总碳密度平衡的影响最大。森林砍伐程度越高,森林碳储量越低。SOC对上述类型的人为干扰均无显著反应。木本物种丰富度和幼树数量随着树桩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中间干扰是有益的。然而,较高的砍伐强度降低了幼树密度。放牧/践踏是抑制幼苗生长的最显著干扰,在践踏强度较高的森林地区,幼苗和树苗数量较少。这些结果将为尼泊尔多目标森林管理以及如何降低其他地区类似社会经济环境中的人为干扰的影响提供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